什么技巧能「一日千里」?
本文长度为3788字,建议阅读10分钟。
坚持原创,每一篇都是用心之作~
这是春节前最后一发拉,z哥先提前祝大家春节快乐~
回家路途漫漫,不妨好好读一下本文。
前阵子,在互联网圈有不少人说罗振宇的跨年演讲在贩卖知识焦虑。
而最近,有赞的996工作制又被刷屏、吐槽不断。
我们不讨论这两件事本身如何,是真是假,是对是错。有多少人想过为什么这些内容这么容易被传播呢?
Z哥认为背后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总是对「付出」和「收获」有着不对等的期望。一旦这个期望被现实残酷的打破就会不由自主的产生“情绪”,既然产生了情绪就需要抒发,一吐为快。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比如,当你买一个专栏的时候,总想着学完之后会战斗力爆棚,升职加薪,出任总经理,牛逼哄哄了!
或者,当你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时候总想着有没有什么“捷径”或者省力的方式去完成一件事。
甚至希望能够拥有其他人没有的「一日千里」的技巧。
看到这,悲观主义者可能会说:肯定没有什么「一日千里」的技巧啊,哪有那么好的事。乐观主义者可能会说:肯定有啊,世界那么大,只是我不知道而已。
一、真的存在「一日千里」的技巧吗?
z哥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先放一放,在文末揭晓。我们先不聊存不存在「一日千里」的技巧,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真的有一日千里的技巧会怎么样?
逐利是人的天性之一,同样是投入“1天”的时间,行“十里”和“千里”的两个技巧,大家会怎么选?必然是优先选择后者。
我们再把视角拉到我们所处的社会中,其实很多「新技术」的演进过程已经可以很好的体现那些「一日千里」的技巧所会将发生的事情。
有很多新技术能提升原先的做事效率千倍万倍吧?我想这个大家都能认同。
然后发生了什么呢?会逐渐普及到所有人。
比如,bb机和手机的出现使得联系一个人的效率提升了N倍。
这样一来,单以效率本身为目的的场景来看,还有人会使用写信的方式来交流吗?答案是显然的。
但是为什么最终手机胜出了呢?因为手机的通讯效率相比bb机更高,手机是实时双向的通讯,而bb机是单向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所以,以完成一个完整的沟通来看,bb机就是「一日十里」,而手机则是「一日千里」。
因此,哪怕「一日千里」的技巧是存在的,但是也会被快速普及到有此需求的目标群体中,一旦普及,大家又在同一起跑线了。
二、那么我怎么才能跑的比别人快,实现弯道超车呢?
你也很清楚,一个技巧的普及肯定是需要时间的,所以利用这个时间差,可以短暂实现加速、超越。
那么,怎么才能获得更大的时间差呢?
这又涉及到另一个维度的讨论,技巧也分纵向层次。
很多表层的、非常具体的完成一件事的技巧,其实本质都是由下一层更抽象的技巧组成的。但是呢,越抽象的技巧,越会像大道理,会显得「知易行难」,往往会被我们大部分人给略过。
不过,如果你以一个长期主义格局来看,会发现越底层的技巧,反而越具有成长性,可以提供长期的、越来越大的加速度动力给你。
因为没有空中楼阁,没有凭空出现的事物。任何一个表层的技巧,你去思考一下:why?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你会发现它的下层还有其它的东西在支撑着它。
而越下层的东西,由于越抽象,所以可塑的空间也越大,可以在此之上建立多样化的“具象事物”。(比如,沙土的可塑性比砖瓦强,砖瓦的可塑性比已经造好的建筑强)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所以,想要加速前行,更重要的是要有长期主义,去抓那些底层的技巧。
同时,当你在层层往下剥开的时候,你还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规律”。很多上层的技巧是由下层的多个更抽象的技巧组合而成的。掌握这个“规律”本身也是一种技巧。
比如,你想写出漂亮的文章。那么需要掌握常用的写作模版、套路,以及平时的金句积累等,有了这些,就可以组成一篇不错的文章。
但是,如果需要让这些模版、套路能够在想用到的时候说来就来,则需要由更下层的技巧的组成,比如总结提炼技巧(SWOT分析法、PEST分析法、波特五力分析法等),归纳分类的技巧(思维导图等)、回忆技巧(一些记忆卡片软件)等等,让你可以更快的在用时“唤醒”它们。
意识到这点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重新进行技巧的组合运用。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存在着很多的「组合式创新」。引用一段之前看到的报道:
有人分析了1900年以来的480项重大创新成果,发现技术创新的性质和方式在20世纪50年代发生了重大变化,原理突破型创新成果的比例开始明显降低,而组合型创新升为主要方式。据统计,在现代技术开发中,组合型成果已占全部发明的60%~70%。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突破型创新」是将「未知」变成「已知」的过程。
这个过程就好比你去摘树上的果实,相对位置低的果实都被前人摘走了,剩下的果实越来越高,你需要花越来越多的力气爬的更高才能摘到。
而「组合式创新」则是通过组合多个「已知」的事物,发挥1+1=3甚至是10的效果。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最后,你可能还是会不可避免的向外界借“技巧”,特别在进入一个陌生领域的时候。因为你需要一个可以快速上手的切入点。
但是,映入你眼帘的技巧有太多太多了,并不是每个技巧对你都有用。甚至很多的确有价值,但并不是你所需要的。
如今的新媒体时代,发布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各种干货在不断涌现。大家其实缺的不是技巧的多少,而是如何找到真正对自己有用的,并且能够开始去做的技巧。
所以,如何通过有效的筛选,来找到自己真正有用的东西,变得越来越重要。
▶ 关于作者:张帆(Zachary)。坚持原创,每一篇都是用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