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画欣赏与解析(01)
乔托
乔托性格开朗、活泼、机智、幽默。他出生在佛罗伦萨附近韦斯皮亚诺的农村 ,父亲是贫苦的农民。乔托从小上山放羊,后来在画坊当过学徒和帮工。他是画家契马布埃的学生。少年时代的乔托非常喜欢画画。他一边牧羊,一边用石头或小木棍在地上画些自然景物或由放牧的那些小山羊。有一天,契马布埃路过此地,见他正蹲在地上画画,发觉他天赋不凡,便让他到佛罗伦萨跟着学画。乔托进步很快,他不仅从古今名人的优秀作品中汲取养分,而且突破了中世纪绘画缺乏艺术生命力的缺陷,创作了许多具有生活气息的宗教画。他并不喜欢僵硬的拜占庭绘画风格﹝ltalo-Byzantine﹞,他认为宗教人物如圣母和耶稣,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因此他特别加强了人物画中的肌理和阴影感,也将过去平板的金或蓝色背景改为透视画法的一般风景。此突破获得宗教界的喜好,使他大受欢迎。乔托·迪·邦多内(约1267~1337),14 世纪意大利最著名的画家。达·芬奇推崇他是'凌驾过去几个世纪的众多画家中最杰出的人物'。他幼年曾放过羊,后来跟随契马布埃学画。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博采众长,最终成为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领域的开山祖师。他是第一个以自然的笔调和戏剧性的人物造型,来描绘装饰性宗教画的画家。代表作有《哀悼基督》、《犹大之吻》、《金门相会》等。
入选画作:
《犹大之吻》
乔托《犹大之吻》聚焦于基督和犹大之间心理交锋的瞬间。基督坚定的目光回应犹大的注视,眼神中只有对背叛者的谦卑和同情。乔托首次赋予形象鲜明的人性动机,以及传统绘画欠缺的心理深度与逼真感。
《犹大之吻》是13世纪后期意大利佛罗伦萨大画家乔托的代表作之一,它是欧洲文艺复兴初期的绘画杰作。在13世纪以前,意大利的绘画艺术一直受拜占庭艺术的影响,这是一种受罗马拜占庭帝国影响而产生的艺术风格,它的特点是高度的程式化,色彩艳丽而人物僵硬,重装饰而鄙视造型。特别表现在宗教画上,人被'神化',没有个性,形象呆滞僵直。正是乔托的出现,才使意大利绘画真正摆脱了拜占庭宗教画风,并走向现实主义。
《犹大的吻》是乔托最有代表性的圣经历史画杰作之一。 画面上表现的是犹大带领了一队兵马,还有祭司长和法利赛人的差役,直奔耶稣,要与他亲吻。画面上耶稣双目盯紧犹大,满眼怒火;犹大则十分紧张。四周则充满着骚动,气氛极其悲壮。这幅画虽然是圣经故事,但从生活的光明和黑暗两个方面表现了一个真实的人的形象,表现了正义与邪恶的搏斗。整个画的光线、色彩、构图都集中在中心人物形象上,犹大的黄色大氅明亮而醒目。全画用重色调,上部深蓝,下部褐色,造成一种沉重的黑暗感,以渲染这种斗争的紧张气氛。画家用画笔赞颂了光明、正义的化身——耶稣,鞭挞、揭露了黑暗、邪恶和丑的化身——犹大。人文主义思想在乔托所生活的年代已经萌生,但还未形成一种思想运动,其特点即是与封建正统的神学思想相对立。人们开始从信仰神转变为信仰自己、尊重人性和人生的价值。乔托从构图上尽量采用活的人物和真实的世界,对绘画素材已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方法。当然,这个富有戏剧性的场面,还没有完全摆脱中世纪的僵硬呆板的构图形式。为了解决画面的不同层次,他把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安排得更加接近真实,扩大了画面的远近空间。为了使群像人物有主次,画家在用心探索明暗表现和物体的体积感。要处理这些复杂的绘画任务,在14世纪初的佛罗伦萨时代,还是艰巨的。虽然乔托一生的努力都在力求革新,加强形象的个性化,但还未臻于理想;尽管如此,他的努力是受到伟大诗人但丁的好评的。诗人在他的《神曲》里曾写道:'契马布埃强逞能,自负艺坛最英雄。而今乔托名扬远,竟将先生变后生。'
马萨乔
马萨乔(1401~1428),出生于意大利的圣乔瓦尼·瓦尔达诺。是文艺复兴初期艺术革命的发起人和领导者。他在继承乔托绘画风格的同时,又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创新,在绘画的空间透视、立体感效果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他为文艺复兴现实主义绘画革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代表作有《纳税金》、《布施和亚拿尼亚之死》以及《圣三位一体》等。1429 年后从画坛神秘消失,年仅27 岁。
入选画作:
《纳税银》
画面描绘了《马太福音》里的故事:税吏质问耶稣是否缴纳了税。画面中央税吏正在索要纳税银,场景延续至画面左边,彼得从鱼口中取出钱币。右侧,彼得交给税吏纳税银。马萨乔将三个独立场景浓缩于一幅画面之中,赋予角色人性化的感情,同时在古典主义基础上加入了技法的革新。
扬·凡·爱克
扬·凡·爱克(1380~1441),出生于马斯特里赫特附近的马赛克。与同时期的胡伯特·凡·爱克合称为凡·爱克兄弟。二人同为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的伟大画家,尼德兰文艺复兴的奠基人。他们兄弟曾联手创作了规模宏大的《根特祭坛画》等。除了绘画上的成就外,他还对油画的材料和油画技术作了重大的革新和改进,对西方绘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扬·凡·爱克的主要作品有《阿尔诺芬尼夫妇像》、《罗林宰相的圣母》、《圣巴巴拉》、《妻子像》等。
入选画作:
《阿尔诺芬妮夫妇像》
尺寸:82 × 60cm
类别:木板油画
收藏:英国,国家美术馆
这幅谜一般的双人像,描绘阿尔诺芬尼和新妻宣誓的场景,展示出扬 · 凡 · 艾克卓尔不凡的传递细节和光线的能力。夫妇的姿势和不同寻常的细节设置,都有独特涵义和象征性,镜中反射出夫妻背影和画家本人。装饰性拉丁铭文写着:「1434年,扬 · 凡 · 艾克在此。」《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不但是新型油画深入表现的最早尝试,也是后世风俗画和室内画的最早先例。
作为西方肖像画中最重要的作品《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以人物内在感情的形象化表达和肖像的情节性处理取胜。在这幅画中,主人公阿尔诺芬尼和他的妻子正在举行婚礼,生活环境的描绘,给人以虔诚和平的感觉,在某种意义上赞扬了当时的平民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是画家的一幅著名绘画作品。画中的主人公阿尔诺芬尼,相传是当时有名的卢卡商人兼银行家,也是意大利美第奇家族在布鲁日的代言人。这幅绘制于木板上的油画,记录的是他和妻子成婚时的情景。画家用极其细腻、严密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一对上层社会男女新婚燕尔的精彩瞬间。画面上夫妻二人都面向前方,阿尔诺芬尼头戴礼帽,身穿考究的氅式礼服,右手举至胸前,仿佛在宣誓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他的左手优雅地托着新娘的右手。穿着绿纱裙的新娘,微微低着头,左手轻轻地抚在自己鼓起的肚子上,好象在默默祈祷要做个贤妻良母。画面人物典雅从容,彬彬有礼,把婚礼仪式演绎得天衣无缝。和人物相映成趣的是他们左右极富象征意味的各种物件。新娘脚下有一只长毛小狗,被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很自然地让人想到是在象征着爱情的忠诚。他们的身后精致豪华的吊灯熠熠生辉,红色的床被一尘不染,仿佛在暗示以后生活的美满和幸福。在背景中央的墙壁上,有一面富于装饰性的凸镜,象征着爱情的纯洁和永恒。这幅画表现出了极高的油画绘制技巧和水平。首先对事物的描绘极为细致、准确,可谓'于细微处见精神',比如从那面凸镜里,不仅看得见这对新婚者的背影,还能看见站在他们对面的另一个人。小镜框的四周还镶刻着十幅耶稣受难图,图像细小得几乎辨认不清。小凸镜左侧挂着一挂念珠,每一颗都描绘得极为逼真、形象,绝不含糊。画家精微的观察力和细密的绘画手法确实令人叹服。其次,画家对光影的处理也极为传神。画面左侧窗户透射进来光线后,在阿尔诺芬尼夫妇的身前身后都形成了背影,画家准确地把握住了这一点。并且整个图画光线的明暗、强弱处理得恰到好处。画家还运用了多种色彩。在色彩的厚度、饱和度、浓淡度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极高的水平。比如新娘:白青色的头巾、浓绿色的长裙、深蓝色的内衣、黄色的袖子,色彩搭配得鲜艳、醒目,浓淡相宜。而整个画面上各种颜色互相衬托,相得益彰,达到了极好的视觉效果。整体上说,这幅画在光线、空间、质感的塑造上,色彩的饱和度、鲜艳度的把握上以及刻画事物的精确度、深入程度上都超越了同时代的画家,这幅画也是后来发展起来的风俗画和室内画最早的先例。据说,凡·爱克也是油画材料和绘画技巧的革新者和改进者,他最先尝试用松脂或乳剂作为调色剂的颜料,从而能使画面在一昼夜间就可干燥而且不怕潮湿。这种方法后来被意大利画家纷纷效仿。而《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是扬·凡·爱克运用新型油画材料深入进行绘画探索的成功尝试,他通过自己大胆的艺术表现手法的探索和绘画材料的改进,为油画的发展开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道路。
这幅画的画家真实地描绘了典型的资产者形象,不仅再现夫妇的外貌和个性特征,而且对室内的环境什物作了极其逼真的描绘,显示了画家特殊的造型才能。阿尔诺芬尼,这个在1420年被菲力蒲公爵封为骑士真实人物,在画上拘泥而彬彬有礼地正和他新婚妻子在洞房中迎接贵客:他举起了右手,表示一种仪式,象征矢志爱情;新娘则伸出右手,放在新郎的左手上,宣誓要永远做丈夫的忠实伴侣。华贵臃肿的衣饰是尼德兰市民阶层中一种富有者的装束。室内的所有细节,如蜡烛、刷子、扫帚、苹果、念珠以及两人之间的小狗,都带有一定的象征性,它们提示着对婚姻幸福的联想。画面上洋溢着虔诚与和平的气氛,以表达对市民生活方式和道德规范的赞颂。在背景中央的墙壁上,有一面富于装饰性的凸镜,它是全画尤其值得观者注意的细节(见附图局部);从这面小圆镜里,不仅看得见这对新婚者的背影,还能看见站在他们对面的另一个人,即画家本人。《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不但是新型油画深入表现的最早尝试,也是后来发展起来的风俗画和室内画最早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