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源饮食文化之——节日的味道(续)

滹源饮食文化之——节日的味道(续)
糜乐平

春节在我国传承四千多年,古人认为它是岁尾年首的交接日,遂而成为辞旧迎新的盛大节日。这一日在老百姓心中份量很重,民间有“宁苦一年,不穷一天”之说。这一日,从住所装饰到穿着打扮都要焕然一新,美味佳肴更是竭尽所能,奢侈到底。在滹源当地,春节忌讳“生米下不得锅”,民谚称:“生米一下锅,一秃秃一窝”。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还有待考究。
清晨,鸣爆竹,发旺火,点香烛,接诸神,一切就绪后,穿戴整洁的一家人围坐在炕桌前,共同品尝新年的第一餐。位处佛教圣地五台山北的滹源大地,因受佛教千年影响,许多人家在这天吃素吃素持斋,如擀切面,素饺子,俗称“荤腊八素大年”。
到了中午,女主人将年三十供于神、佛前的供菜,如金针,木耳,海带丝,豆角,白菜芯,细粉条,嫩豆腐,蘑菇等素食,逐一下入烧热的胡麻油锅中,只放花椒、大料、盐粒,不放葱、姜、蒜,烩一锅菜品多样、色彩鲜明、清口素淡的“素杂烩”。主食多为油炸糕,即便是白面包子也是素馅的。晚上把剩饭剩菜热一热,拌一锅面圪瘩汤就成。
大年初二是接财神日,人们拜祭财神,以求得到财神爷的青睐。这天很多人家都是早晨吃面条,中午吃油糕,表示与财神爷“糕沾沾,面拴拴”,希冀可以沾点财神的光,让自家富裕起来。
正月初五,民间俗称“破五”,在当地也是个重要的日子。这天按乡俗家家要“破五穷”,即“智穷、学穷、命穷、文穷、交穷”。初夕响过的安神炮的炮仗碎屑及室内外垃圾,要在这一天彻底清除。古人的民俗禁忌为:初一不能动扫帚,不然会把福气扫走;初五才能清除垃圾,代表除穷根;不走亲访友,防止给别人带去贫穷;过了破五,出嫁闺女才能回娘家拜年,不然踩了娘家院中的尘土、枯草,会断娘家的根。破五这天一般早晨吃“白菜猪肉饺子”,中午是“红萝卜羊肉包子”。饺子代表“百财交之”,包子寄托“鸿运包之”。这天的大馅饺子只捏元宝样的,喻意“财气满满”,包子皮收边不捏严,要留一小孔的花边状,蕴含“鸿运当头”。
当地包饺子一般都掬为元宝样或麦穗样,喻意“财粮双收”,有图个吉利的意思,更重要的是掬过的饺子耐冻、耐煮。饺皮需擀成周边薄中间稍厚才好,掬饺子时用右手拇指与食指压住饺子一角,左手拇指与右手食指压住另一角,双手呈奉揖状,两掌下沿自然合拢至掌根相对,小巧玲珑的元宝饺就大功告成。白菜饺子要想做到一口咬下去嘴角淌油汁的效果,要将白菜扒去外帮,取菜的上半部分剁碎,白菜碎不要攥去水份,而是直接加胡麻油拌匀,用油包裹其水分及原味。猪肉选肥瘦三七分的前膀肉,去皮后切成颗粒,用花椒、大料、鲜姜泡调料水,搅入肉馅。再放葱花,热油浇过,加盐拌好。肉馅不宜过多,有总量的四分之一足矣。“从南来了一群鹅,扑溜扑溜下了河”,古人用谜语的方式道尽了煮饺子的概况。前辈们煮饺子的诀窍是“敞锅煮皮,盖锅煮馅”,中间再用凉水点破滚沸的饺汤几次,直至饺子涨大浮起即可。吃完饺子,再喝一碗饺子汤,讲究的是“原汤化原食”。
正月初十,是个地域性节日,各地叫法不一,“十子”、“十至”、“十指”等,有不同的渊源。“十子”是为“石神”过节的称呼,这天动不得石碾、石磨、石臼等石器,以敬石器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十至”说的是老鼠娶亲的日子,人们希望和十二生肖的老大和平共处,互不侵扰。“十指”的讲究是:古人认为这天是“地日”,为感谢大地的无偿馈赠,当地人在这天要做传统的“炸麻花”、“搓鱼鱼”给家人食用。人们用丰富的食品来体现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炸麻花”是用发酵白面,加鸡蛋、糖、麻油等食材,经手工搓就,入油锅炸制而成,是民间不可缺少的年味小食品。而这天的搓麻花代表“枝(指)头开花”,是将本求利、别有收获的吉兆。另外用莜面、红面等杂粮搓出细细长长的面鱼鱼,寓意“细水长流”、“连年有余(鱼)”。这天的大忌是拿不得针,因为针是锐器,一不小心可能伤指,恐显血光之灾。
农历二月二是青龙节,是龙抬头的日子。这一天,食材丰富,称为“龙食”。吃头肉如同“扶龙头”,包饺子代表“安龙角”,煎煎饼喻义“挑龙皮”,擀面条意同“抚龙须”,煮鸡蛋含盖“剥龙眼”,烙摊黄寄托“卷龙磷”,炸油糕表示“置龙胆”等。除此之外,当地家家户户还要炒干货,特别是带黄颜色的粮食,如玉米、黄豆等食物。更为特殊的是,当地人要用玉米面、黄米面、麸麦面合在一起,搓成颗粒状的面团,在锅中经过柴火炙热的黄土翻炒,称“土豆”,当地人也称“炒蚰蜒狗角”。这与龙抬头有何相干呢?其实故事可以追至唐朝武则天上位的时期,玉帝对这个违反帝制传承的女人很是不满,借口武周帝耽误了祭天时辰,命令天庭三年不准给凡间下雨,这可苦煞了平民百姓。老龙王的儿子青龙眼看着众多苦苦挣扎的百姓,心下不忍,便冒着生命危险,私自布了一场甘霖以救百姓。冒犯天条的青龙,被玉帝派众神镇压在了武周帝衷情的佛教圣地五台山的秘魔崖下。武周帝代民诰书、献礼,向玉帝求情,无情的玉帝指着献礼中的金豆说:想要青龙免罪脱困,除非金豆开玉花。这个条件可愁坏了武周帝,于是全国发榜征求破解之法。
一年转眼即过,又到春耕季节了,人们对解救青龙还是束手无策。二月二这天,秘魔崖外山脚下的一户人家,男主人正在捡选玉米种子,家里馋嘴的小孩,不管当时粮食的金贵,偷偷取一把玉米种子撒入烧热的锅中,遇到高温的玉米粒“噼哩啪啦”爆开了花,刚好进屋的父亲看到这一幕,顿时醒悟,赶忙搂着烫手的玉米花,来到院里,朝着天空连声大喊到:天上的玉帝啊,你看这金豆开花啦。玉帝闻声,睁开神眼一观,只见一凡人高举一捧黄白相间的豆花在向他呈献。玉帝见此,也不好反悔,只得放出青龙。从此青龙就被供奉在五台山,为黎民百姓造福一方。
当地的百姓认为这天是青龙脱困抬头、民众扬眉吐气的日子,除了爆炒玉米花、黄豆等外,还用黄色的玉米面、黄米面、加微微发黄的麸麦面和成面团,丸作金豆状,用纯净的干黄土面炒制。男人们在黄土弥漫的热尘烟雾中睁大眼、扬起眉、吐着气翻炒着锅中那不管凡人死活、只畏天上皇权的爬形动物“蚰蜒狗角”。而经历过黄土“洗礼”的蓬头垢面,不去清洁剃头就对不起“二月二,龙抬头”这个特殊的日子啦!
端午节是我们中国传承最久远的古老节日。历朝官方的说法是源自战国时期投江殉国的楚国诗人屈原。五月初五是屈原的忌日,人们用“粽子”来江边祭祀的习俗,流传至今。但在我们滹源一带,当地则口口相传着另一个关于“粽子”由来的版本。
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人类还主要以狩猎为生。某日有一人独自进山寻找食物,林中突遇一高大的母熊,被拍晕掳掠至密林山洞做了母熊的配偶。每日母熊出去寻食,都会用一巨石堵住洞口,使其不得逃离。后来生育下孩子,母熊还是在出去时紧闭洞口。男人趁母熊外出,都要不死心的推推巨石,看有无可能脱逃。屡试屡挫后,只好以教授孩子历法、狩猎、耕种等知识度日,转眼洞中生活八年。一日母熊外出后,男人习惯性的再试推石,这时长大的儿子也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便帮着父亲推,父子俩使上吃奶的劲也无济于事,儿子一怒之下,变化为身材高大的壮熊,双掌发力推开了巨石。父亲虽然对儿子的异像吃惊,但重见天日的机会那肯错过,闪身出洞就逃,儿子紧随其后。跑到一处汹涌波涛的河边时,早已打定主意的父亲对儿子说:我与你母的人兽之事,不可让外人知晓,我先回去交待了部落之事,再来相聚。等我从独木桥上过河后,你同我把此木掀掉,以防有众人来伤害你母子。初懂人事的儿子信以为真,在父亲过河后,与父亲各执一头独木,推落河中。这时母熊怒吼着追来,见到此情景,惨嚎连连,一头栽进河水。吓坏的父亲赶忙逃跑而去,惊呆的儿子立在河边,傻傻地等着母亲露头,饿了便找食物来充饥,顺便扔些到河里给母亲待用。三天过去,傻等的儿子也没盼来母亲,扔进河里的吃食也被鱼鳖虾蟹抢去。伤心之余,他返回到洞里把烧熟的野谷物、兽肉等用花木叶包裹,藤草梗绑扎,扔进河里伺母,水中生物再没出现抢食。而远走的父亲也一去不返,至此,失去父母的孩子便与山中动物为伴,独自一人生存。
转眼间,三年过去,与熊罴虎豹、狼狈豺狗为伍的小孩已成为虎背熊腰的男子汉,他带领着伙伴走出山林,找到无情的部落头领父亲,逼其让位,并打败同父异母的哥哥炎,征服东夷、九黎,创立有熊氏,建都于有熊,做了古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他就是中华人文始祖——黄帝。而每年的五月初五,他都会用包裹好的“粽子”去祭典母亲。
二千三百多年后,有熊氏的楚国大夫——屈原,不甘做亡国奴,亦于五月端五日投江自尽,众人驾舟打捞无果,便效仿有熊氏始祖黄帝,把“粽子”投入江中祭典爱国诗人——屈原。
八月十五中秋节是国人的团圆节,家家户户都要在皎洁的月光下,分享圆圆甜甜的月饼。滹源当地,除了用月饼模制作的多种月饼,还有一种堪称全国一绝的纯手工月饼“焖剂饼”。它用面严谨,配料考究,需不低于85粉小麦面,在一斤面里加四两胡麻油及温水制成面团。一斤烤熟的面团粉碎成屑后,加四两糖,及配料青红丝、玫瑰渍、葡萄干、瓜子仁、核桃碎、花生瓣等拌制。手工包为鸡蛋大小的球形状,直接放入大铁鏊里,用上下柴炭火焖烤而熟,因为是用未入模的剂子烤制,故尔俗称“焖剂饼”。它其貌不扬,但入口酥软,味道醇厚。当地民间还做一种“月亮爷”,它是用发酵后的白面,包上配好的糖馅料,制成一尺开外的扁圆饼,周边扭成麻花状,表面再用梳子、叉子、剪子等工具制出图案,点上桃色梅花瓣烤制而成,中秋节月下供过月神后,全家人切块分食。1995年我帮朋友烤月饼时,县城东二道街的田氏夫人还端出自制的“月亮爷”,劳我代为烤制。现如今,邻县代州过中秋节用白面和红枣手工制作的“花糕”还在传承,而我县的特产“月亮爷”,随着老人们的逐一离去,已再不面世,这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
每一个节日都有文化的韵味在其中,每一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淳淳味道,那是我们民族的精髓,需要我们用心品尝,代代传承。
(作者1963年生,繁城镇东城街村民,乡土文化爱好者,县作协会员)
END
超过3000人已经关注订阅
文字编辑:杨荣    图文编辑:侯常新
(0)

相关推荐

  • 吃过初五的饭,赶紧把活干

    吃过初五的饭,赶紧把活干 文/孙新合 今天,公历2021年2月16日,农历大年初五,也就是民间常说的破五. 可别小看了破五.在整个春节里,他也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呢.有道是,吃了初五的饭,赶紧把活干. ...

  • 明日“破五”,该吃它了!10分钟简单做,寓意吉祥,吃着太鲜了!

    欢迎来到吃什么研究室,每天研究吃什么~ "初四迎灶神,初五迎财神",这两天吃饺子最是不错! 大年初四,灶神回家,端碗热腾腾的饺子新的一年都是热气腾腾,蒸蒸日上. 大年初五,又俗称& ...

  • 线话干货 | 中秋特辑——节日美食

    每逢节日必定离不开吃. 吃.真乃人生的一大乐事,我国古代的著名吃货苏轼在"吃"上就颇有造诣,还经常把菜谱作成诗. 每每读到"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就忍不住羡 ...

  • 不破不立的日子,为什么又要吃饺子?

    导语:今天是农历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呢?这一天,在北方年节中异常忙碌的饺子又要登场了.其实这一天,除了吃饺子,还有很多别的讲究,你知道吗? 过年,对很多人来说 ...

  • “破五”习俗被喜庆氛围替代了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传统习俗吃饺子煮破了更好.也是曾经必吃饺子的日子.但如今这个传统快被逐渐淡忘,家家户户光这几天剩下的舍不得扔的"好菜"就吃不完,早晨起来熥 ...

  • 滹源饮食文化之——节日的味道

    滹源饮食文化之--节日的味道 文/糜乐平 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长河里,产生了很多意义不同的固定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约定俗成的美食.例如春节的饺子,元宵节的汤圆,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腊八节的素粥等 ...

  • 滹源饮食文化之——乡村的味道

    滹源饮食文化之--乡村的味道 糜乐平 乡村是我国各地区划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农业生产长期稳定的至关重要环节,是乡土文化与区域饮食的传承地,在几千年的中国发展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位于晋东北山间 ...

  • 滹源饮食文化之——风趣的味道【续】

    滹源饮食文化之--风趣的味道[续] 糜乐平 泱泱华夏,从古自今,有多少文人雅士为几许美食摇头晃脑地留下了赞颂诗句,多已不考.而下里巴人们对家常饭食恰如其分.随口而出的或注重相关性.或代表相似性的&qu ...

  • 滹源饮食文化之——难忘的味道【续】

    滹源饮食文化之--难忘的味道 文/糜乐平 在旧日间,村镇里最热闹的地方有三房,分别是碾磨房.豆腐房.光棍房.其中以光棍房为首,在光棍房里,粗俗不堪的话语,不拘小节的行为,只会引来众人的哄笑,不受丝毫节 ...

  • 滹源饮食文化之特殊的味道

    滹源饮食文化之特殊的味道 文/糜乐平 我在前面做了一些当地饮食介绍,引起一些人对繁峙美味的关注.有人可能认为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美食是越来越丰富,生活会越来越滋润:其实世界的美好不是想象来的, ...

  • 滹源饮食文化之——难忘的味道

    滹源饮食文化之--难忘的味道 文/糜乐平 在过去,当地一般人家待客有"一凉一热,烧酒管喝"之说.凉的指大凉菜,热的是大杂烩.这个大凉菜,只是一般人家的家常凉菜,主料用的是土豆丝.黄 ...

  • 滹源饮食文化之——风趣的味道

    滹源饮食文化之--风趣的味道 文/糜乐平 生活离不开幽默,饮食里揉进幽默,便添加了趣味.例如饺子,古人按其形状雅称"扁食",白面馍呼为"点心",金银卷美名&qu ...

  • 滹源饮食文化之——温馨的味道

    滹源饮食文化之--温馨的味道 文/糜乐平 我的童年生活在红色的年代,集体是红色的,家庭是红色的,而我们大家的主食也是红色的.哈哈,奇怪吗?且听我给你解释:新中国成立后的六七十年代,人口猛涨,而粮食亩产 ...

  • 经典传承!“八碟八碗”带你感受晋源饮食文化

    经典传承!“八碟八碗”带你感受晋源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