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刑法志(六)

《汉书》又被称为《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中国史学“前四史”。老黄为您讲述精彩的《汉书》故事。
     顺应民意而为,此为圣明之主;逆民意而动,此为独夫民贼。著名的“文景之治”就是与民休息,轻徭薄赋,裁减刊罚,从而国家进入兴盛时期。请看《<汉书>研读》第72章:

志·刑法志(六)

孔子说:“如果有圣贤想成为帝王,肯定要先实行三十年仁政;有大德的人治理国家一百年,就可以战胜残暴而去除杀戮。”这是说圣王承接衰败拨乱而起,对百姓施以德教,使他们发生改变,要施行三十年仁道后才能成功;至于有大德之人,虽然不被列入圣贤之列,但仍然能通过百年战胜残暴去除杀戮。这是治理国家的一般模式。

现在汉朝王道至盛,历经二百多年,考察自从汉昭帝、汉宣帝、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帝和汉平帝六世之间,其中案件判决为死刑的,每年大约一千人中有一人,耐罪以上直到斩断右脚的,大约是其三倍多点。古人有句俗话:“满堂在座一起饮酒,但却有一人对着角落哭泣,那么满堂之人都不会高兴。”帝王对于天下,就好象是在一堂之上,只要有一人感觉不公平,就会因为悲伤而郁积在心。现在郡国被受刑而死的每年超过一万,天下的监狱有两千多所,其中因蒙冤而死的上下相覆,但监狱却没有减少一人。这是因为和谐的治理模式还没有形成。

考察刑罚案件之所以这么多的原因,就是因为礼教不立,刑法不明,民多贫穷,豪杰务私,奸不追究,断狱不公所造成的。《书经》中说“伯夷降典,哲民惟刑”,是说制定礼仪来制止刑罚,就好象是修筑大堤来防止洪水溢出一样。现在正处在这种情况:一是堤防没有修筑,礼制尚未建立;二是死刑超过了限度,百姓容易触犯;三是百姓饥寒交迫,贫困四处泛滥;四是豪杰专擅私利,中饱私囊;五是奸邪被隐瞒,逐步浸淫扩大。这就是刑狱之所以越来越多的原因。

孔子说:“古之知法者能省刑,本也;今之知法者不失有罪,末矣。”又说道:“今之听狱者,求所以杀之;古之听狱者,求所以生之。”这就是说与其错杀无辜,不如放掉有罪之人。现在的狱吏,上下相互勾结串通,把苛刻作为高明,执法越严苛越能获得功名,执法公正的人反而留下很多祸患。有句谚语说得好:“卖棺材的人希望每年都发生瘟疫。”这并不是说这些人因为憎恨而想杀人,只是因为他的利益在于多死人。现在的治狱吏之所以想陷害人,其原因也正是在此。这五种弊端,正是狱刑很多的原因。

自从建武、永平年以来,百姓刚刚免除兵革之祸,人们开始考虑如何安居乐业,这和高后、汉惠帝之间的情况相似。朝廷重点在于抑制强暴扶持弱小,朝堂中没有了作威作福的大臣,乡邑间没有了豪杰大侠。如果按照人口比率来大致统计,审理的案件比汉成帝汉哀帝之间减少了十分之八九,可以说是很太平了。但是比兴盛还不如古代,就是因为根疾没有清除,刑罚的根本还不端正。

荀子对刑罚的评论真是太好了!他说道:“世俗上的评论者谈论起来,认为古代太平时代没有肉刑,只有象刑、墨黥等处罚,就是用穿草鞋、布衣无领等来代替刑罚,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还有些人认为古代太平时期,因为没有人犯罪,所以不但没有肉刑,甚至连象刑也用不着。即使有人犯罪,也会直接减轻罪责,所以杀人者不会死,伤人者不会判刑。实际上,如果犯罪太重而惩罚太轻,百姓就会无所畏惧,没有比这更大的祸乱了。大凡制定刑罚的本意,就是用来禁止暴恶的,而且要防患于未然。如果杀人者不被处死,伤人者不被判刑,这就是对暴恶施恩而宽容罪恶。所以象刑并非产生于古代,而是兴起于动乱的今世。凡是爵位官职,赏庆刑罚,都要根据相同情况给予。一旦失去了秩序,就是祸乱的开端。如果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刑不当罪,没有比这更大的不祥了。征伐残暴,诛杀叛乱,这是治理天下的威力。杀人者死,伤人者刑,这是历代帝王都认同的,没有人知道其具体由来。所以天下太平刑罚就重,天下大乱刑罚就轻。如果犯了太平时期的罪判处就重,犯了大乱时期的罪判决就轻。《书经》中说:'刑罚世重世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谓的“象刑惟明”,是说要依照天地规律制定刑罚,哪会有什么草履赭衣之类的事情呢?

即使荀子说的话是这样,但又有人根据世俗说法谈论道:“夏禹继承帝尧、帝舜之后,他们认为大德衰落才制定出肉刑,商汤、周武王只是沿袭实行,这是因为世风薄于唐、虞时期的缘故。现在汉朝承袭落周朝和暴虐秦朝的各种弊端,其风俗已经薄于夏商周三代,这时施行尧、舜的刑罚,就像是用缰绳驾驭奔腾的野马一样,实际违反了拯救时代的方略。何况废除肉刑,本意是想保全百姓,现在减去髡钳刑罚一等,转为大辟之刑。这是用死亡来控制百姓,失去了恩惠的本意。所以处死的罪犯每年数以万计,这是刑法太重带来的后果。至于穿壁翻墙的盗贼,愤怒伤人,男女淫乱,官吏邪恶贪污,像这样的邪恶,髡钳这样的刑罚不足以用来惩罚。所以受刑的人每年有十多万,百姓既不畏惧,又不感觉可耻,这是刑罚太轻产生的后果。所以世俗所称赞的能吏,公开以杀掉盗贼为威严,以专能杀犯人为胜任,奉公守法的不被称为能治,这都是扰乱名声破坏制度,这样的事情不可胜数。所以法网密织而奸邪得不到遏制,刑法繁多而百姓更加怠慢。经过三十年治理但仁政没有得到实行,经过了一百年治理却没有战胜残暴,这是因为礼乐缺少而且刑罚不端正的缘故。应当是时候认真思考一下清理源头,端正刑罚根本,删减确定法令,撰写成二百章,用来对应死刑。其余的罪行等级,按照古代应当活命的而现在触犯死刑的,都可改服肉刑。至于偷盗和伤害他人,官吏接受贿赂贪脏枉法,男女淫乱,都恢复古代刑罚,制定为三千章。诬告欺骗,舞文弄法的细小刑法,全都免除。如果做到这样,那么刑罚就会使人畏惧而容易规避,官吏不专门杀人,法律没有两样,轻重符合罪行,百姓性命保全,符合刑罚节度,照应天人之和,顺应古代之制,形成和谐的风化。像周成王、周康王那样的刑罚设置,虽然不能达到,但汉文帝时期的判决案件,与之相差不大。《诗经》中说:“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书经》中说:“立功立事,可以永年”。这是说为政能顺应民意,功绩事业具备,就能承受天福而不朽,这就是所谓的“一人有福,万人依赖”。

黄其军

作于2021年5月27日(古历辛丑年四月十六)

(0)

相关推荐

  • 曹操:别以为髡刑只是剃头发这么简单

    固知申白无先见,衣赭髡钳始自惊.最近对魏晋时期的刑罚浅尝辄止,刑法本就是以刑止刑,还没想好接下来写什么,本篇还是来聊聊魏晋时期的髡kūn刑. 案<晋书·刑法志>,曹魏时期的髡刑有4种,但并 ...

  • 汉朝大臣一旦被皇帝下狱,为何大多自杀?是风骨还是无奈?

    汉朝时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大臣们一旦违逆皇帝的意见,一旦被皇帝谴责,可能遭遇牢狱之灾时,很多人都选择了直接自尽,以避免受牢狱之辱,此举为后世所无. 然而,这并非代表着汉朝大臣当真比后世更有风骨,&q ...

  • 志·刑法志(一)

    <汉书>又被称为<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中国史学"前四史&q ...

  • 志·刑法志(二)

    <汉书>又被称为<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中国史学"前四史&q ...

  • 志·刑法志(三)

    <汉书>又被称为<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中国史学"前四史&q ...

  • 志·刑法志(四)

    <汉书>又被称为<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中国史学"前四史&q ...

  • 志·刑法志(五)

    <汉书>又被称为<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中国史学"前四史&q ...

  • 江西上犹县二世祖志义公至六世祖祉公世系录

    文興七子 誌義  字七郎,行名詩逸,娶廖氏,至洪武十八年避居河源縣基住.公妣合葬於河源.生子一:廣新. 誌義之子 廣新  娶楊氏,生二子:建保.建熙.洪武二十年十二月,大軍征收廣信都,驚閃在南蛇塘居住 ...

  • 湖南醴陵县二世祖志义公至六世祖祉公世系录

    文興七子誌義  念七郎.生殁失詳.葬江西上堡坑出洞蜈蚣形.原居贛州府,後徙南安府上猶縣,於趙佗年間由惠州府龍川縣徙和平縣石村居住,又於蘇輋二處肯構立籍,明洪武二十七年大將軍到縣入廣州府,避居江西上堡坑 ...

  • 志·律历志上(六)下

    <汉书>又被称为<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中国史学"前四史&q ...

  • 遼陽州志卷二十六

    遼陽州志卷二十六 遼海叢書 作者:(近人)金毓黻 主編 流寓志 ○流寓 學士大夫周流四方斯亦不得已之思也然肥遯與避地又異事同心千百載下尚能遐想遺風景慕不置云其敢沒歟作流寓志 + 漢 + 三國 + 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