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了再说
2015-5-24 晴
昨天,有个读者和我交流了经历和阅历的话题。
他:“有个问题想给你探讨一下!”
我:“请讲!”
他:“经历和阅历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我:“经历指你走过了多少路、遇过多少事、接触过多少人。阅历指你观察过多少事、分析过多少事、总结过多少事。有经历的人不一定有阅历,有阅历的人未必需要去经历。”
他:“如何把经历转化为阅历?”
我:“经历仅仅是时间的累加,一天又一天的重复,没有沉淀,没有进步,没有升华,比如10年的工作经历,代表仅仅工作了10年。阅历是对过去经历过得人、事、物高度总结后的一种提纯,可以用来指导我们工作的系统理论,强调的是对工作的总结、分析和再运用,这是一种创造力的工作。”
他:“应该不需要什么事都自己亲自去经历吧?”
我:“人的一生时间有限,不需要啥都去经历。先确定需要什么阅历,再去设计经历,经历的同时再向高手学习借鉴,这样就可以快速增加阅历,所以说设计什么都不如设计经历。”
他:“明白了,没吃过猪肉,起码见过猪跑。”
最近在写《执行的艺术》,执行的第一板块是“执行的前提”。
什么是“前提”?
事物的先决因素,比如,人三天不吃东西还能活着的前提是补充足够的水。
执行的前提有四条:第一,意愿;第二,敢;第三,“小强”精神;第四,强健的体魄。(如下图所示)
什么是“小强精神”?
“小强”就是蟑螂,意思是像蟑螂一样具有顽强的生存能力,顽强拼搏,勇于进取,有生生不息、源源不断的信念与前进动力。小强精神简单总结:就是只为结果想办法,不为困难找理由。
为什么不是“狼的精神”?这里说的“执行力”主要写的是“个人执行力”,而不是“团队执行”,“团队执行”是另外一个系列。
前天分享了“执行前提”的第一条:意愿。今天就来分享“执行前提”第二条:敢。
说到“敢”,我想到小时候的一件事,1996年,我上小学四年级,当时我有一个表哥在春天中学当老师,离我家约20公里,那时我挺崇拜他的,他大学毕业,当时我还不知道大学是怎么回事,只是觉得挺了不起的。
大哥家在县城,有一次我去大哥家玩,大哥邀请我去他教书的学校玩,当时我还小,并不知道那是客套话,居然傻乎乎的信以为真了。我家住在秦岭脚下,这里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并没有太多路线,很多时候就一条路。
记得一个周五下午放学后,大约下午五点左右,我心血来潮想去表哥那里看看,我就叫上弟弟妹妹一起去,我弟因为某种原因没去,我妹同意跟我去。
那时我12岁,妹妹10岁,我对20公里有多远还没概念,而且我只知道表哥在春天中学教书,至于表哥住哪一概不知。
我们沿着公路向前走,走着走着太阳就下山了,但表哥在哪里、还要走多远心里一点底都没有,走了那么远又可能往回走,我和妹妹硬着头皮往前走。
走着走着天暗下来了,两边都是大山,有时走好久都见不到一户人家,路上的人越来越稀少,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当时唯一的办法就是一直往前走。
又走了一段路,一辆摩托车在我们前面停下了,他问我们这么玩去哪里,我说去春天中学找我表哥,他说还有10多公里,他让我和我妹坐他摩托车,他带我们去找我表哥,当时啥也没想就上他车了。
胆儿够大吧?
还好不是人贩子,是一位好心人,他用摩托车载着我们找到了我表哥,这件事过去快20年了,但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年龄小不懂事,没问好心人的名字,只能默默祝福他——好人一生平安。
我走的时候并没告诉父母,当晚我表哥给家里打电话报了个平安,第二天中午,我爸过来把我们兄妹给揪了回去,回去之后我们兄妹俩被暴打了一顿,由于我是“主谋”,我被揍的更狠。
为什么要分享这件事?
我并不是鼓励离家出走,这显然是不对的。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从小到大,我的性格就是想到立马就去干,有时甚至傻乎乎不计后果的去干。
可能是我运气比较好,或者是老天垂怜,我常常干出鲁莽出格的行为,还好这些行为并没给我带来不良后果和影响,反而让我增长了见识、积累了经验、寻觅到了新的机会。
有的人做事前总喜欢谋划、思考,比如,遇到一个岔路口,他们会左看看右看看,东想想西想想,想久了都忘记要去哪里了。
还有一种人,他大概判断一下方向,立马就冲出去了,走了一段路发现方向不对,立马再折回来冲向另外一条路,如果不行就再换一条路。
别怕走错,先走出去,错了回来选另外一条再走。走完那些不通的路,剩下的路不就是走的通的路吗?
好比一个人走完失败的路,剩下的就是成功的路。
30岁之前是人生的学习成长阶段,这阶段重在行动而不是思考,人一生几乎所有的思想、行为模式都在这阶段形成,所以经历的越多越好,经历无所谓好坏对错,只要不是违法的事,大胆的去干,保持好奇和虚心接纳的心态能让我们快速成熟起来。
古人云:“三十而立”。到底“立”的是什么?
其实,就两个字:定位。
什么是“定位”?
你这辈子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做什么样的人。
定位就是定心,心定了人才能定下来,定位决定一个人30岁后不做什么,只有明确我们不做什么,才有时间和精力去想自己要做什么,人一生想做的事情很多,但真正能做成的事很少。
30岁后要学会做减法,减法就是删除不做的,留下自己真正想做的,这是一个不断删除聚焦的过程,人这一生能把一件事做成就非常了不起了。
一个人30岁之前,如果总是畏首畏尾,总是担心犯错,总是犹豫徘徊,总是在等待,总是在思考,即便他到了30岁也无法做减法,因为你都没经历过,都不知道各行业、职位的情况。
试问:他从哪里开始减?
即便是做了减法,凭的也只是个人感觉,这种减法出来的定位靠谱吗?
“敢”是“执行前提”的第二条,这个内容非常重要,我会花三到五篇来写,绝大部分人没结果,不是能力的问题,也不是学历的问题,更不是不聪明,原因就一条:不敢。这也是绝大部分男人的不幸,因为缺乏勇气,失去了无数该属于自己的东西。
最后送大家四个字:干了再说。
好的,今天我们就交流到这里,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