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往年作文助考21年高考作文:论证结构 精心设计 扬长避短

一篇议论文从整体结构上来说有这样几种:“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引—议—联—结”“叙—析—评”等。我们所说的论证结构是议论文的主体部分(通常指“本论”)的结构形式,是指议论文在运用相关的论据材料分析或论证论点的过程中呈现出的段落内部或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形式。

常见的论证结构有四种:并列式论证结构、层进式论证结构、对比式论证结构、总分式论证结构。要让论证结构出彩,就需要精心设计,扬长避短。根据不同的结构类型,可以在以下四个角度下功夫。

一、并列式:扬铺陈之美

在论证思路中,将中心论点分解为几个并列的分论点,分别进行阐述,这就是并列式。并列式结构是议论文写作中经常采用的。并列式的优点在于具有铺陈之美,颇似《诗经》中的重章叠唱,其缺点在于论证层次性有所不足。其特点是:各分论点平行列举,依次阐述,互相之间没有交叉,不可重复。在一些比较庄重、严肃的评论文章中,经常运用并列式来强调观点。

如毛泽东的《反对党八股》中列出的党八股的八条罪状:

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

第二条罪状是:装腔作势,借以吓人。

第三条罪状是:无的放矢,不看对象。

第四条罪状是:语言无味,像个瘪三。

第五条罪状是:甲乙丙丁,开中药铺。

第六条罪状是:不负责任,到处害人。

第七条罪状是:流毒全党,妨害革命。

第八条罪状是:传播出去,祸国殃民。

这八条罪状本身之间是并列的,但彼此并不交叉,而是从党八股文章的内容、形式、根源、危害等角度进行分析。从中就可以看出运用并列式结构需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分论点彼此之间没有交叉,不能重复;二是分论点的表述需要精心雕琢,力求精彩;三是并列并不意味着在一个层面上滑行,而是要选择不同的角度(什么是在一个层面上滑行?举例来说,分论点为“坚持不懈可以铸就辉煌”“坚持不懈可以获取成功”“坚持不懈可以成就人生”,这三个分论点都是从成功学的角度来说的,意思差不多;还有如“科学家需要坚持不懈才能成功”“艺术家需要坚持不懈才能成功”“运动员需要坚持不懈才能成功”,三个分论点也是从成功学角度立论,只是主体或对象发生了变化,对“坚持不懈”的实质、原因并没有深入的分析。这样的分论点就属于在一个层面上滑行)。

高考作文中也常有用得好的范例,如2020年高考全国I卷的优秀作文《剑鞘之清辉》中以“剑鞘”作比,拟了这样三个分论点:

锻造剑鞘,须不没剑刃之材,使稀世名剑不负荣光。

修缮剑鞘,须契合剑刃之芒,使锋利稀铁不易挫伤。

抽去剑鞘,须静待人事时机,使剑鞘分离游刃有余。

如何对待人才,运用三则比喻从三个角度提出了分论点,“锻造”“修缮”“抽去”是与剑鞘有关的三个不同角度,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设喻人才遇到的三种不同情形,既围绕中心又各有千秋。这种结合比喻论证来设计并列式结构的方法十分巧妙,我们可以多多借鉴。在生活中我们要有意识地积累一些相关联的喻体,如:“小溪”“河流”“江海”;“月牙”“缺月”“满月”;“栋梁”“桥梁”“连梁”;“挖掘机”“推土机”“压路机”;“引路人”“带头人”“有心人”;等等。

二、层进式:扬逻辑之美

层进式就是后面的论证是在前面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前后之间是逐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关系。层进式结构中各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前后顺序有内在的紧密联系,不能随意变动。这种布局的好处是能反映出作者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层进式结构要想出彩,要先确定“层”,再写好“进”。

考虑到考场作文的特点,一般需要有三至四个层级,确定“层”时应由低到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实到虚、由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等等。我们在分析某一问题时,应该遵循这样的思路,先分析表面原因(涉及问题的各方),再分析背后的利益(心理)原因,然后就社会、文化等角度再分析问题根源。

层进式结构出彩的关键在于“进”,因为“进”才能充分体现一个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语文素养中“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的一個重要体现,所以只要“进”得好,必然分数高。“进”既要循序渐进,又要高歌猛进。循序渐进意味着要有足够多的台阶,要符合读者的阅读能力;高歌猛进意味着层与层之间要有足够大的跨越,不能让人感觉是并列陈述。

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有这样三个分论点: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联想有善用联想和误用联想。

首先,指明咬文嚼字的实质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然后进一步指出原因,为什么说咬文嚼字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呢?因为更动了文字本身就是为了内容和形式,内容和形式是随着思想情感改变而改变的;接着指出如何进行咬文嚼字,那就需要联想,在接下来的文字中,朱光潜还进而从善用联想和误用联想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这三个分论点之间就是一个层进式关系,第二个分论点是建立在第一个分论点基础上的,第三个又是在第二个基础上的更进一层。

当然,在考场上要迅速形成如此严密的逻辑比较困难,但我们至少可以在形式上构成层进关系,如2020年高考全国卷,甘肃一考生写的《青年携手,共创未来》中,就列了这样三个分论点:

青年携手,共创未来的基础是大爱。

青年携手,共创未来的实现是合作共赢。

青年携手,共创未来的愿景是世界辉煌。

作者就“青年携手,共创未来”,从“基础”到“实现”,再到“愿景”,层次非常清晰,“进”得有理,让人叹服。“基础”是根基,是最起码的要求,所以是第一个分论点;“实现”是从理论走向实践,将构想变为现实,这是建立在“基础”之上的;“愿景”是畅想未来,是目标,是还没有实现的,当然是第三个分论点。

就大多数同学来说,喜欢从“个人”“集体”“国家”或者“自然”“社会”“心灵”等角度去拟分论点,这也是很好的“进”。不过建议同学们不要固定模式,而应当根据作文话题,合理地安排“进”,只要像甘肃的这名考生一样拉开分论点之间的距离即可。

三、对比式:扬对立之美

对比式是在阐述和论证论点的过程中,在主体部分选用论据时进行对照比较,它是将论证内容构成正反对比或相关比较的关系。具体的安排是把两种事物或意思加以正反对比,或者用一种事物或意思与另一种事物或意思作比较。它的好处是布局上对比鲜明,主次明确,论点突出。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对比的人或事物的确立和对比点的寻找都必须合理,不能看似对立,其实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就像驴唇不对马嘴,例如将科学家的执着精神和学生的学习不认真进行对比是没有意义的。一般来说,运用对比式能够更好地体现考生的对比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而这样的思维能力在作文评分标准中就属于“发展等级”。

网文《强者互帮,弱者互撕》中对比式论证结构就用得非常好,从题目就可以看得出来,“强者”和“弱者”对比,“互帮”和“互撕”对比。来看其中的一段文字:

人与人之间,总是相互关联,利他的本质,正是互利。很多时候,为别人搭桥,其实也是在为自己铺路。

2019年的电影春节档,佳片云集,竞争激烈。同日上映的《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飞驰人生》,却“相处”得颇为融洽。

郭帆、宁浩、韩寒三个导演,在微信上互相鼓励,甚至在朋友圈为彼此的影片宣传。《流浪地球》拍摄过半时,因为投资方临时撤资,一度面临资金链断裂的窘境。宁浩得知后,二话没说,就把自己的拍摄场地、服装借给了郭帆团队。看到同行们如此互帮互助、惺惺相惜,导演饶晓志发文感慨:“春节档是竞争也是共赢,电影人的团结就是春天的来临。”

就像古人常说的:“利者,义之和也。”云映日而成霞,泉挂岩而成瀑。真正的强者,懂得相互扶持,彼此成就,相映生辉。弱者互撕,寸步难行。

看过一个“螃蟹效应”,颇有意思。如果你把一只螃蟹放进竹篓里,它很快就能爬出来。但在篓子里放进两只以上的螃蟹,就一只也出不来。

因为下面的螃蟹,会拼命拉扯上面的螃蟹,如此循环往复,最后谁也爬不出竹篓。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上等人帮人,中等人挤人,下等人踩人。”生活中,太多人為心魔所困,硬生生活成了竹篓中的螃蟹。

文章先是以“人与人之间,总是相互关联,利他的本质,正是互利。很多时候,为别人搭桥,其实也是在为自己铺路”为分论点,并举《流浪地球》等论据,然后和“螃蟹效应”作对比,“因为下面的螃蟹,会拼命拉扯上面的螃蟹,如此循环往复,最后谁也爬不出竹篓”,从而说明合作共赢的重要。

2019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锣在市井琴在山》与上文则有异曲同工之妙,“锣”与“琴”两种不同风格的乐器(一个世俗,一个高雅)应当身处两个不同的地方“市井”和“山”,作者将这两者进行对比,从而说明“物各有性”。

是的,古琴的清新寡淡与锣鼓的浓油赤酱,各自代表着一雅一俗两个极端。它们在这片天空下对立却融洽地共存下来,在无数个像这样的傍晚和像这样的小街里,慰藉人们的心或胃。雅俗之间,虽然意趣迥然相异,但个中精彩,都为这个雅俗共赏的世界增添了一个动人的维度。

想起罗素的话:“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如此看来,雅与俗看着水火不容你死我活,本质上不过是人间百态中的两态、人间百味里的两味,都是一片不容错失的风景。想也是,倘若世上全是性格孤傲狷介骨头硬到硌牙的名士,或全是市侩俗恶面目可憎的俗人,人间这席菜该有多索然无味也!

由是,既然雅者俗者不必你死我活,选择雅或俗便不是一种道德高低的烙印,而是一时一地,顺乎情景的选择——在山则抚琴动操,游心太玄;在市则锣鼓交作,烟火暖情。由俗而雅不是飞跃,由雅即俗也不算变节。你且看文风浩荡一代儒将范文正公,不也在烟花柳巷留下了几多风流韵事;再看那一手墨竹“冗繁削尽留清瘦”的郑板桥,潇潇而立好一把君子风骨,亦作“恨不得狗生八足耳”的孟浪之言……重要的,从来只是雅得精致,俗得出彩。

在这几段文字中,作者一直在将琴与锣、雅与俗对立着写,对立并不意味着你死我活,对立只是为了更好地彰显各自的特点,正如作者最后说的“雅得精致,俗得出彩”。其实,如果作文话题本身具有一定的思辨性或者材料中有明显的对比反差,那么采用对比式结构就很容易出彩。2019年高考江苏卷作文材料中“物各有性”就明显考虑对比反差,除了琴与锣,我们还可以想起水(冰)与火、山与水、春兰与秋菊等。

四、总分式:扬纲目之美

总分式就是在论证的段落、层次结构中引入总说和分说关系的论证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能使论证内容纲目清晰,层次井然。总分式一般有“总—分—总”“总—分”“分—总”等形式,其“分”的部分又可以采用并列式、层进式或对比式。

所以,“总分式”要想出彩,关键在于:“总”要能统领“分”;“分”要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论证中心论点,同时与“总”在中心主旨上保持一致性。就好比三根柱子支撑起的建筑,如果上面的建筑不够稳重,三根柱子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如果三根柱子中有一根不够结实或长度不合要求,建筑也容易倒塌。

如苏洵的《六国论》,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而六国从是否赂秦的角度来说,就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赂秦的,一种是不赂秦的;六国从最终的结局来说又都是一样的,即赂秦也灭亡,不赂秦也灭亡。所以作者的两个分论点分别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样,两个分论点就比较周全了,文章也显得纲举目张,思路清晰,论证有力。

2020年高考全国卷的优秀作文《双眼自将秋水洗》也是运用了总分结构,文章先指出:

人的一生面临着许多诱惑,它们如同潘多拉的魔盒,如同裹着砒霜的蜜糖,会蒙蔽我们的双眼,麻痹我们的神经。只有擦亮眼睛,找到观照自我、看清世界的镜子,才能为自己画好像。

然后分别从“一曰守住心灵契约”“二曰窥探社会,折射自我”“三曰终日乾乾,与时代偕行”三个角度展开。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无疑都是正确的,但分论点在支撑中心论点这一要求上还是或多或少存在问题的。三个分论点中最符合中心论点“双眼自将秋水洗”(“擦亮眼睛,找到观照自我、看清世界的镜子”)的应该是第二个分论点“窥探社会,折射自我”,而另外两个分论点与中心论点的关系就不很明确。其实只要稍微修改一下就可以了:“擦亮眼睛,看清自己的内心”“擦亮眼睛,看清身边的社会”“擦亮眼睛,看清生活的时代”。所以说,运用总分式结构时,一定要注意总与分之间的密切关系。

“本论”是一篇议论文的核心内容,为了使议论更加清晰、全面、深入,就要选择恰当的论证结构。一般来说,如果话题涉及几个方面,可以考虑并列式;如果话题中的核心概念可以由浅入深地分析出几层意思,可以考虑层进式;如果中心论点明显有概念上的反差或认识上的误区,可以考虑对比式;如果中心论点需要拆解成两三个方面,可以考虑总分式。一句话,没有最好的论证结构,只有最适合的论证结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