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与隋末瓦岗军的兴亡(四):李渊密谋起事,李密连克王世充

导语:

公元617年,大隋王朝危机重重,身在江都的隋炀帝锐意尽失,无心北归,隋末最有实力角逐天下的几股势力都在这一年粉墨登场。负责捍卫大隋江山在与农民军作战中壮大起来的隋朝官员,镇守一方伺机而动的皇亲国戚,大举义兵争雄天下的农民军领袖,大隋江山土崩瓦解,群雄并起,历史即将进入新的轮回。

瓦岗军兵临洛阳城下,越王的求救书如雪片般的飞向江都,却迟迟不见援军来到。

越王杨桐派太常丞元善达,历尽千辛万苦穿越义军辖地到达江都,向炀帝奏报军情。

元善达说着说着就唏嘘哭泣起来,隋炀帝也为之动容,然而这时隋炀帝的亲信大臣虞世基却进言道:“越王年轻,这些人都在诓骗他,要是真像他们所说的那样,元善达怎么能够来到这里呢?”

刚刚还在为东都局势悲戚的隋炀帝,转眼间变得怒气冲冲,元善达被派往起义军活动的地域催运粮食,最后死于起义军之手。

经过此事大臣们都不再开口,不敢向隋炀帝报告起义军的情况。

自欺欺人的隋炀帝,既骗不了大臣,更骗不了自己,他真真切切的明白元善达所奏报的情况究竟有多危急。

为挽救东都的危机,隋炀帝命令监门将军庞玉、虎贲郎将霍世举率领关内兵救援东都。

关内是隋朝的西京长安所在地,守卫长安的关内兵被派去镇压瓦岗军,隋炀帝此举无疑是挖肉补疮,或许能够缓解眼前的危机,却为日后带来了更深远的祸患。

此时担任太原留守的唐国公,隋炀帝的亲姨表兄李渊,看到了争雄天下的机会,而这只是隋朝统治阶级内部分裂的冰山一角。

隋炀帝的母亲是李渊的亲姨母,当各地叛乱迭起之际,作为隋炀帝儿时的玩伴和表兄,李渊成为隋炀帝颇为倚重的大臣。

公元615年,李渊被隋炀帝任命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负责镇压农民起义和防范突厥,拱卫西京长安。

公元616年,李渊又升任右骁卫将军,这年十二月,李渊正式被任命为太原留守,掌握着山西地区的军政大权,成为拱卫长安的山西地区的最高长官。

李渊一方面派遣二儿子李世民散发大量钱财,结交各地豪杰,网罗人才,另一方面在与突厥、农民军的战斗中扩张自己的实力,手中足以问鼎天下的筹码越来越重。

李渊暗暗的压抑着喜悦的心情,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在秘密进行中。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五月,关内兵前去解救东都,这正是李渊乘虚而入的大好时机。

李渊先是假传敕书,称隋炀帝又要征发山西地区二十岁至五十岁的人攻打高句丽,年底要在涿郡集合。

一时间,李渊统辖的地区人心惶惶,想要叛变的人越来越多。

民众的叛隋之心被煽动起来后,李渊一方面派二儿子李世民与几个亲信招募士兵,二十几天内招募了好几万人,另一方面,秘密派人前往河东郡,召集长子李建成和李元吉等家人与他会合。

当李渊在山西有条不紊的酝酿西入长安之时,李密手下的重要谋士柴孝和也提出了同样的策略。

柴孝和称关中有高山作屏障,以黄河为天堑,项羽放弃关中导致灭亡,刘邦在关中建都最后称霸天下。

柴孝和的想法是留下裴仁基镇守回洛仓,翟让镇守洛口仓,李密亲自带领精锐部队快速向西突袭长安,百姓谁不到郊外迎接瓦岗军呢?拿下长安,瓦岗军的基业就会更加牢固,兵马也会更加强盛,然后再向东攻打崤山和函谷关,攻克东都洛阳,天下就可以平定。明公如果不早些举事,必定有人先于我们动手,到那时后悔就来不及了。

柴孝和所说的直取长安,早在李密做杨玄感的谋士时,李密就向杨玄感提出过。

然而这时,面对洛阳久攻不下,精锐援军源源不绝的局势,作为瓦岗军首领的李密,却无法执行自己作为谋士时提出的策略。

一方面是因为他的部下很多人都是中原地区的当地人,乡土观念很重,很少人愿意跟他到关中作战,另一方面如果李密自己带兵去攻打长安,或者江淮地区的话,他又担心剩下的这些人呢,互相不服从而引起内乱,这样对他将来改朝换代的远大目标十分不利。

从公元616年李密来到瓦岗寨,他就开始招纳各地起义军的头领,隋朝的降将,还有各地的豪杰之士加入瓦岗军,虽然瓦岗军以最快的速度壮大,但是这却为日后更为长远的发展带来了隐患。

既然瓦岗军中的主力不能西进,柴孝和请求李密派他先去探探路,寻找进入关中的机会,李密答应了这条权宜之计。

柴孝和果真不辱使命,他率领几十名骑兵一路向西,当他来到现在的河南陕县时,各地的山贼草寇归附瓦岗军的居然有一万多人,照这样的形势发展下去,瓦岗军大有可能赶在别人之前占据关中。

然而战场上的形势总是变化莫测,公元617年五月,李密进攻东都的兵势特别凶猛,常常攻入东都西苑隋朝的皇家园林与隋兵交战,恰好李密不慎被一只流箭射中,躺在营中养伤。

瓦岗军的首领受伤,让东都看到了可乘之机,五月二十八日,越王杨侗派东都守将段达和庞玉等人趁李密受伤,乘夜出兵,在回洛仓西北列阵。

李密带伤与裴仁基一起出战,段达等人大破李密军,杀伤大半人马,李密只好放弃回洛仓,奔往洛口城。

柴孝和招抚的这支西进部队,得知李密被东都守军与关内兵大败后,竟然一哄而散,柴孝和无法再向前西进,只好单骑回到瓦岗军中。

六月十七日,经过大半个月的调整,李密再次统帅部众向东都进军,双方在洛阳东面的平乐园交战。

为了挽回上次战败的耻辱,李密这次进攻的声势极为浩大,左边部署骑兵,右边部署步兵,中间摆列强弩,敲响千面战鼓,激励士兵冲击隋军,东都兵大败,李密再次夺取了回洛仓。

身在江都的隋炀帝万万没想到,即使躲到了江南,仍然免不了被噩梦缠绕。

七万关中精锐支援东都,仅仅支撑了一个月就被瓦岗军重创,一旦洛阳失守,恐怕天下大势真的要归于李密了。

公元617年7月,隋炀帝派左御卫大将军薛世雄率领三万幽蓟(今北京周边)精兵,江都通守王世充率领两万江淮精兵,邛都(今四川西昌)夷部黄蛮精兵,河北讨捕大使,河南讨捕大使,虎牙郎将率领下辖的军队,一共五路大军,一同赶赴东都。

抽调镇守四方的精锐镇压瓦岗军,这是在险恶的局势下,隋炀帝做出的最为痛苦的决定,东都是帝国的核心枢纽,绝对不容有失。

戏剧性的是,这次军事活动的总指挥薛世雄大军,在途经河北义军窦建德控制的领地时,竟然被起义军全歼。

历史将机会交到了深受隋炀帝宠幸的王世充手中,他被任命为这次援洛大军的总指挥。

公元617年,这是隋末群雄逐鹿最为关键的一年,对于李密、李渊来说,每个决策都可能决定未来能否问鼎天下。

为了抢占先机,也为了防止突厥人趁机包抄李渊后路,李渊写下一封亲笔信,派人向突厥的始毕可汗请兵,突厥可汗要求李渊向突厥称臣,迫于形势,李渊答应了突厥可汗的要求。

六月十八日,及李密大败隋朝关内兵与东都守军两路大军的第二天,突厥可汗的使者给李渊送来上千匹战马,并带来了突厥可汗答应出兵帮助李渊的消息。

突厥使者北还时,李渊派刘文静随同出使突厥,并让刘文静告诉突厥可汗,如果进入长安,百姓、土地归李渊,金银财宝归突厥可汗。

李渊对突厥人的卑辞称臣,赢得了突厥可汗的支持,大大增强了李渊的骑兵力量。

安定了北方的突厥后,李渊还面临着更为巨大的威胁,那就是李密领导的瓦岗军。

平乐园大战,瓦岗军大胜东都守军和关内兵,俨然成为一支不可战胜的队伍,一旦李密放弃稳扎稳打的战略,冒险西入长安,李渊所有的这些谋划将会付之东流。

为了避免与瓦岗军树敌,李渊写信安抚李密。

此时的瓦岗军正如日中天,李密自恃兵强势盛,想要做各路反隋势力的盟主,李密回信让李渊亲自率领步骑兵几千人到河内郡,两人当面缔结盟约。

面对李密的嚣张放肆,李渊谨慎的思索着该如何回复李密,才能不得罪这个拥有当今最强兵力的对手,使自己能够专心的进行西征。

李密虽然出身也很高贵,但是在年轻的时候就被人从皇宫中赶了出来,远离权力斗争的核心,虽然自身很有才华,但是政治谋略稍显不足。

而李渊家族自北朝以来,一直处在权力的核心,接触到了多次的宫廷政变,所以李渊是一个政治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官僚,对于政治权术非常精通。

从后期的表现也可以看出来,总是李密在和王世充等割据的势力在做斗争,而李渊自己远远的坐山观虎斗,最后使自己集团的利益达到了最大化。

最终在给李密的回信中,五十二岁的李渊与三十六岁的李密称兄道弟,并极力拥戴李密。

关于李密要与自己当面缔结盟约的要求,作为隋炀帝嫡亲表兄的李渊声称自己不忍心谈起像周武王在牧野大战中杀掉纣王那样的事,山西地区还需要他来安抚,没有时间确定日期。

在回信的最后,李渊又以兄长的口吻,十分贴心的嘱咐李密,名利场中刀剑交错十分危险,要谨慎行事,开创伟业要加倍努力。

然而李密见到李渊的信后,没有识破李渊的计谋,反而拿着信给诸将看“唐公推崇,我天下何愁不定?”

从此李密不再提防李渊的军事力量,双方的信使往来不绝。

李密一心消灭王世充,却不知螳螂捕蝉,更有黄雀在后。

同年九月,河南、山东发大水,饿殍遍野,李密派徐世勣去攻打黎阳仓,瓦岗军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不到十天又得到精兵二十万。

瓦岗军日益壮大,河北的窦建德,山东的孟海公、徐圆朗等各地起义军首领纷纷派使者来依附李密,李密真正的成为各路起义军的盟主。

公元617年十月二十五日,王世充在夜里悄悄渡过洛水,在黑石关安营扎寨,为了就近攻打洛口仓。

第二天王世充分出一部分兵力守黑石关,率领精兵在洛水北岸摆下阵势。

得知消息的李密,率领士兵渡过洛水迎战王世充,交战之初凭借有利地形,王世充纵兵猛攻瓦岗军,李密迎战失利,最善于洞察时势的谋士柴孝和溺水身亡。

王世充趁机率军围攻与洛口仓只有一河之隔的月城,战场上,李密当机立断,将瓦岗军一分为二,一部分兵力前往月城阻止王世充,李密亲自率领精锐骑兵策马直奔王世充的大本营黑石关。

黑石关的隋兵大为恐惧,连续六次点起烽烟求救,王世充只好放弃围攻月城,狼狈营救黑石关大本营,结果被回头迎战的李密大败,被瓦岗军斩首的有三千人,掉进水里淹死的有一万多人。

当李密与王世充在中原的战斗正如火如荼之时,李渊二十万大军抵达长安。

十一月九日,即瓦岗军大败隋朝五路援洛大军的十三天后,打李渊攻陷长安,拥立隋炀帝的孙子代王杨炯为帝,遥尊身在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

此时,李密号称拥众百万,声势如日中天,李渊占据关中挟天子以令诸侯,王世充临危受命,获得隋朝源源不绝的兵力支援,在与李密的战斗中屡败屡战,愈挫愈勇。

身在江都的隋炀帝却意志消沉,随身携带毒酒,等待末日来临。

隋末英雄中最有可能问鼎天下的三个人物,均以各就其位,得到了自己借以争夺天下的资本。仅仅延续了三十七年的大隋王朝即将土崩瓦解,在这个改朝换代的关键时刻,究竟谁能胜出,一切还未有定局。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隋书》、《旧唐书》、《新唐书》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