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小脑袋咋那么会想呢?
文:王梓恒 聂传安
孩子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情感丰富,可爱。
孩子善于提问,善于思考,穷究事理,也可爱。
前者偏向于感性美,后者偏向于理性美。二美皆有,方为最美。
而少年之时,感性自然偏多,理性相对匮乏。
所以见到二班王梓恒同学正在思考的问题时,不由感慨:这娃的小脑袋真不简单!
“你说四维空间是怎样形成的?”
“我可想象不到。”
下课后,我和苏皓鑫继续探索“四维空间”的秘密。(“继续探索”,言简意丰)
“走,我们去问问彪哥(物理老师)。”我提议。(初一的孩子,居然有了自己的物理老师,难得!这也见二人在提前学习)
“嗯!”(带有感叹号的“嗯”别有一番味道,特别是再配上苏浩鑫同学的那张小脸)
“万一我们去问彪哥如鲁迅问他老师'怪哉’一样的后果?”(当时寿镜吾老先生是一脸的不高兴,甚至还有怒色,然后回答“不知道”)
“呃……不会吧?”(现在的老师……不会那么凶吧?)
我们一路走一路猜测。(心理描写极好。这说明问问题也是需要心理承受力的)
“你先进去。”(好玩)
“别别别,我们猜拳吧?”(好玩)
“要不一起?”(正如前面问题得不到解决时提议“我们去问彪哥”一般,此时遇到问题,又能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渠道,这是一种了不起的素质)
“好好好。”
我们在门口推搡了半天,“彪哥,我们来问问题了。”(“推搡了半天”,真实,可爱)
他说:“一维,二维,三维你们知道吗?”我们点头。(文章没写如何进屋如何与彪哥寒喧如何吱吱唔唔问问题,而是直接写彪哥的反问,正是写作中“宽处可走马”的体现)
“一维空间是一个点。”我说。
“二维空间是一个面。”苏皓鑫说。
“三维是用无数个二维用线连接的。”我俩一起说。(这说明这两个小家伙的确有研究)
“四维就是以无数个三维组成的,但我们却很难想象到。”彪哥说。(好抽象啊,我这个文科生头晕了)
我们迷茫着,但仿佛有点头绪,可就是无法构造出四维空间的样子。(这是一种苦思而不得的情形)
我回到家中突然想到了,但又不肯定。(似是豁然开朗,又颇不自信)
我相信大家都看过《哆啦A梦》吧?那个哆啦A梦的口袋不也是四维空间吗?无论怎样塞,都不可能塞满,这和克莱因瓶十分相似,但是这也代表不了什么啊!(梓恒似乎与真相就隔着那么一层薄薄的窗户纸)
我就算在写这篇周记时,也时不时会想到四维空间。感觉我要是不想明白,这问题是根本脱离不了我的。(需要这种探究精神)
梓恒同学直至最后也没能完全理解“四维空间”的含义,就文章而言似有遗憾,但这恰好是生活的真实。如果问题能被轻易解决,那么问题的意义也就无足道。
其实读此文,我感慨最深的是这俩孩子的探究精神:主动思考,主动救助,不轻易放弃。
这种无需提醒的主动学习精神才是最可贵的,值得所有孩子借鉴!
另外,此文写作特征也非常明显:对话为主,人物神态、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具体可感。
可见梓恒这娃真是感性理性的完美结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