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考试】考场上的用脑经济学
考试不是百米冲刺,不动脑筋地、猛虎下山一般一味猛冲即可。它更像是“中长跑”或长跑比赛,需战略与战术并重、耐力和速度统筹,方能取胜。
开始阶段心理高度紧张,“志在必得”,一心要拿高分,结果不是屡屡掉入命题人挖的深坑(这还好,虽然错了现场却还不知道自己错了),就是思维遇阻。
慌乱之下,读题不细,必导致审题不畅,一题一题如此下去,很容易导致后半场“破罐破摔”——感觉试卷“题题都不在自己的频道上”,转而变为放弃心态,“管它问的是啥,就凭感觉胡乱写写吧”。
考试,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过程。虽说“脑子越用越灵”,但连续高强度使用,它跟机器一样是会发热的。要不人进化出头发干嘛?不就是要用来散热的嘛。连续高强度使用大脑,它一发热,就会“大脑短路”,频频出错。
考试过程中要保护大脑,合理使用之,以取得最佳的考试效益。
第一原则:“多读少想”。
四选一型的选择题。你务必要把包括四个选项的全部内容读完,且回头看一下要求选“正确的”还是要求选“不正确的”,才能去确定到底选哪一项。
过去的题目较简单,总有一些学生读完A就确认“这不就是符合题意的选项吗!”于是不再细看后边的B、C、D三项。
高考题没有白给的。你还那么去草率对待,结果必然掉入命题人挖好的坑里,根据想当然错选C把后边非常非常明确、一目了然的正确选项D漏掉。(比如,2020北京模拟考化学学科第11题,我教的66个学生中,居然就有8人栽在命题人精心设置的C上,令我心痛半天。其实我本人开始也以为C是对的,但读完D后回头再一细想,就发现了C的错误)
要知道,当一个人他在坑里的时候,是不知道自己在坑里的。只有当他跳出坑,才会发现“原来我刚才在坑里”。命题人深谙此理。
选择、选择,有比较才有选择嘛!
有些选项,在你的思维中也许是模糊的,一时并不能完全确定,不要紧!你只要把4个选项全部读完、认真比较过,那仅有的一个选项不太清晰,也不会影响你把这道题做对。
实在一时想不清楚、确定不了的题目,应该把它标记好,先行离开。但要把已经明确不对的选项叉掉,只保留尚拿不准的2个或3个选项在那里,将来有时间再仔细完整阅读整个题目,确定所选答案。退一步讲,即使仍不清楚,只能采取猜答的办法,猜对的概率也大一些不是?
大题更需要“多读、少想”。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题目何尝不是如此!
那些以考查考生学习潜能为目标的大题,往往给出很新的情景,和一些你没有学过的新信息、新名词概念。你只读一遍,有时都未必能把新的学科名词读囫囵了。
何况,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只读一遍你的大脑能够记得住的信息量是极其有限的,那些陌生的、对解题至关重要的东西,也许被自动过滤或屏蔽掉了。
如果你不去好好读题,只靠冥思苦想,是无论如何也解不了题的。所以:
当思考遇到困难的时候,务必记得回头再读原题!
你会猛然发现,我百思不得其解的玩意儿,原来它就在这里等着我呢!呵呵。
所以,不把题目来回读2遍,我们不建议开动脑筋去思考。因为那样太浪费脑力、也太浪费时间了(早晚你还得回头再读题嘛)。
另外,思考必须有明确的方向。
何为思考的方向?那就是命题人要求你解决什么问题?
常常见到这样的学生:根本还没有努力理解命题人考查意图(考点)就胡思乱想起来,结果剑走偏锋,误入歧途,钻牛角尖。
“老师,我这么想难道不对吗?为啥扣我的分呢?”——你的想法也有点道理,只是没有抓住本质,只能得一少部分的分。
“这里跟咱们学的不一样,谁能想得到呀!”——题目里给出了明确的新信息不是?考试的要点之一,就是考查你现场学习的能力呢!大家都按照所学的死知识背诵出来,那样的时代早已过去啦!
你学的东西,很多是有局限性的。这正好给命题人以出题的素材。
做题,不能闷头乱做,要做人家给咱们的题目,看人家问的啥。而不是自己编一道题出来,然后在那里瞎做。
第二个原则:合理安排时间节奏。
考场上,有些事情费脑子多(审题),有些事情费脑子少(涂卡、写解答步骤),得合理安排协调。
比如,你一般何时涂答题卡?(把选择题答案搬到答题纸上)
我们认为,涂卡的最佳时机,便是全部选择做完后的几分钟。一方面可以保证把选择题的分稳稳拿在手里,免得后边时间紧,被监考员督促、乱了阵脚。
更主要的是,可以借涂卡这些“机械运动”时间,让大脑得以适当放松。因为后边还有大题硬仗要打。
第三个原则:实在不会的,先放下、放下。
放下,不意味着完全舍弃。
第一,后边可能会有剩余的时间回头再读、再想。结果发现,原来“迷雾重重”,现在“柳暗花明”了!
第二,要明白大脑的工作机制,它比最高级的计算机还不知要高明多少倍!它居然也会分时工作。凯库勒梦中解出苯环的结构,并非神明保佑、也不是运气来临,而是大脑在夜里也在持续不断工作的结果。
你也一样。题目的素材通过2遍阅读业已装入你脑袋了,你就去做后边的题目吧!它们那些素材会在大脑的“后台(也许不是在大脑皮层、而是在灰质的深层次部分)”不断碰撞、作用,说不定你会豁然开朗地顿悟呢!
第三,这里还有一个心理学原理。
那些命题人,他们人数有限、时间有限、所涉专业也有限,尽管有命题蓝图规范引领他们的工作,备不住他们的某些兴奋点会在不同的题目中发生不自觉的重复(表面当然看不出重复)。
那么后边的题目就会构成对前边题目的启发、暗示。
如果是这样,你就赚大啦!
退一步讲,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即使你最终还是没能把那题解出来,那又如何?你至少没有枉费时间和脑力吧?
人最可怕的,是跟自己较劲,缺少自知之明。即使你平日在同学中鹤立鸡群、傲视群雄,在命题人那里,你不敢这么说吧?
即使中国最高的学府,也没有要求必须门门满分吧。每年高考750的满分,他们哪家、哪年的录取线都没有超过700过。
用好那规定的时间,用好那一道道给分的素材,考出你自己的水平,就取得了最伟大的胜利!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