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庆明医案—糖尿病案6(五苓散和理中汤)

一、病案简介

廖某某,男,56岁,蓝领,体型微胖,感冒不多,食睡二便均可。

一诊:2012年4月14日

患2型糖尿病病12年,一直正规用口服降糖西药,控制尚良,且无并发症发生。

近因清明返乡祭祖,伤食劳累,而发热头身痛,血糖飚升至空腹15.9,尿糖++++,尿酮+,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西医建议住院用胰岛素,苦于财力,遂只口服西药,同时求治中医。

刻诊:怕冷身重,气短神疲,食纳减少,脸色苍黄失泽,口干喜热饮,得冷则腹泻,微恶风寒、微汗出,头项背腰痛,体温37.9,舌淡胖苔薄润,脉细数不浮,重按无力。

此太阴脾中阳气虚弱兼太阳卫阳不足之证,用理中汤合桂枝汤合五苓散加味治之:党参10干姜10炒白术10苍术10桂枝15白芍15茯苓10泽泻30猪苓15炙甘草10葛根30生姜6片大枣3枚。2剂,每剂煎2次,分2次温服,每4小时服1次,每次服中药后厚衣和啜一小碗热粥,以助药力,2剂药24小服完。并嘱服常规西药。

诊:2012年4月15日

药后得微汗出,热退痛去、脸色转润,口干稍饮,胃口开,精神振,语声有气,怕冷减轻,腹泻消失,急查空腹血糖恢复到6. 8,舌淡胖,苔薄白而润,脉弦细不数。易附子理中汤合七味白术散和保元汤加减:制附子7.5(加蜜先煎)党参10炒白术30葛根45桂枝10茯苓10生黄芪30藿香5苍术10山药15炙甘草10干姜10生姜6片大枣3枚。14剂,水煎服,服14天。

三诊:2012年4月29日

神振纳增,口干去,语声粗,脸色润,诸症悉去,舌稍淡胖苔薄白,脉弦细。理中汤合玉液汤合保元汤加减:党参10干姜10炒白术30苍术10葛根45桂枝10生黄芪30山药30芡实10天花粉15鸡内金10知母10:14剂,水煎服,早晚服煎剂,中午服理中丸,共服21天。

2013年7月6日:信息告降糖、降压西药遵医嘱照服,中药也每月10剂服15天,迄今血糖与血压控制良好,食睡二便以及精力与体力均佳。予三诊原方合和玉锁丹(《杨氏家藏方》):加鹿角胶、龟甲胶、枸杞、白人参、煅龙骨、莲花蕊、炙乌肉、莲子肉,黄精,鬼羽箭。共为水丸,每服4克,每天3次,3个月一个疗程,隔2个月服一疗程。

2014年12月底来微信告:中西药丸同时服用,血糖、血压和血脂均控制良好。

病案分析

本案病机在太阴与太阳虚不能化精蒸津,因而要对案中的五苓散和理中汤深加探究。

《素问,脏气法时论》“脾病者,身重善饥”和《灵枢,本脏篇》“脾脆……善病消渴”,说的就是脾病消渴。而“脆”者,月字旁加卒也,实指脾之副脏,即胰腺。说明胰腺分泌胰岛中以降血糖的功能是脾主运化功能的的一部分。因此,脾虚是糖尿病的发病基础,理论上说名正言顺。另外,针对过食肥甘,《内经》提出“治之以兰,除陈气也”,恰是健脾燥湿,以除血中痰湿的治疗方法。选什么方呢?本案选五苓散和理中汤。

1、五苓散应用指征之一是口渴

糖尿病的早期或血糖控制不佳时,口渴多半是常见症状,而口渴消除了,血糖也就相应下降了。因此,治疗上可以从口渴入手。

如何治渴,有清阳明胃气、滋少阴肾水、温太阳寒水等。本案要强调的是温健太阴脾气,同时温化太阳寒水。两擅其功者,五苓散当之无愧。

对于五苓散,大家容易关注其所治的“小便不利”,而易忽略“口渴”。通读《伤寒论》原文,仲景从来都是二证并重,或只重“口渴”。如“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2),“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161)等都是小便不利和口渴并重的。而“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4)和“藿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欲饮水者,理中丸主之”以及“假令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者,此水也,五苓散主之”,均未及小便不利。说明即便没有小便不利,只要见到脾虚气不化津之口渴,就是五苓散适应症。所以,本案首诊根据“口干喜热饮”和“舌淡胖苔薄润,脉细数不浮,重按无力”等脾虚不布津液脉症,就用五苓散,是有其理由的。

笔者对于喜热饮,或饮不甚多的糖尿病,口干常以五苓散合理中汤或真武汤或附子汤或四逆汤。阳回津守,不仅口干消,而且血糖降。

2、理中丸(汤)是治疗太阴糖尿病基础要方

本案的“怕冷身重”和“得冷则腹泻是揭示的是太阴脾阳不足;而“微恶风寒、微汗出,体温37.9”则又是太阳中风卫阳不足的表现,总归是太阴脾阳不足。因此理中汤合桂枝汤是对证之方。首诊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表退烧好理解,但理中丸始终都用则宜细究。

分析仲景“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和“自利而渴者属少阴”。说明阳气虚弱也是引起口渴的主要病机。轻者病在太阴气虚,重者病在少阴阳虚。当太阴气虚明显而出现口渴时,理中汤方后加减说“渴欲得水者,加术前足成前四两半”(385)。可见,理中汤用治口渴时,主要靠加大白术用量来实现。

究其理,《侣山堂类辨·消渴》说“有脾不能为胃长其津液,肺不能通调水道而为消渴者,人但知以凉药治渴,不知脾喜燥而肺恶寒,以燥脾之药治之,水液上升,即不渴也”。《证治汇补》也说“脾胃气虚,不能交媾水火,变化津液而渴”;《类证治裁》则发现“小水不臭反甜者,此脾气上脱,此症最重”,说明小便之甜乃脾不散精。所以张锡纯说“消渴一证,皆起于中焦而及于上下”,三焦之中把太阴脾所处的中焦摆上最重要的病机位置。即便是善于用益气阴、活血化瘀和降糖药的近贤施今墨也重升发脾胃阳气,论及“倘仅用苦寒、甘寒以折之,则中焦之结不开”。《本草通玄》则直接把健脾治渴之功,归于白术健脾除浊。说“补脾胃之药,更无出其右者……土旺则清气善升,精微上奉,而浊气善除”,浊气除则津气布。这些表述虽异,但健太阴脾气,祛太阴浊气、布太阴津气则一,脾健津布,则口渴自除。

因此,理中汤是治疗太阴脾中阳气不足的一首基础要方,而方中白术则是治疗气虚糖高的一员干将。临床上,不论理中汤或七味白术散或真武汤,白术都必须30克起步,少则无功。

白术作为降糖健将,不独在理中丸,许多降糖名方,如脾气虚为主的七味白术散、脾虚夹湿的参苓白术散、脾虚兼有肾虚的玉液汤等,白术都是不可或缺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