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 · 读 | 丁敬:一方印章刻三年

缘   起

由毓慧老师撰写的专栏《慧·见》(共100期)已经和大家告别好几个月了,一些热心印友总是恋恋不舍,希望有机会能再看到毓慧老师的文字。经过金石君反复努力,毓慧老师终于同意再开专栏,继续和大家一起交流印道。新的栏目名为《慧·读》,两周一更,主要分享毓慧老师的读印心得,试图从方寸之间的印文或边款,去探寻作者创作的根源及背后的故事,从而拓宽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鉴赏能力。如毓慧老师所言:“读方寸印,观自在心。”,就让我们一起用“心”和“眼”去寻找方寸之间的大美吧!

——金石君

45

完成一方篆刻作品要多久?5分钟?10分钟?还是1个小时?
丁敬说:三年。
三年刻成一方印?是的。他自己说的。
“余为徐秀才寿石作此两印,有怒猊抉石、渴骥奔泉之趣,顷刻而成,如劲风之送轻云也。石在余许已,至宋人刻楮之期刻成,漱茶自玩,庶不负三年之迟。秀才吾图片鲜人知不河汉余言。戊寅秋九月,胜怠老人丁敬身并记于砚林左个。”这是丁敬在一方印的边款中所记载的,而三年刻成的这方印,就是“徐观海印”(见附图)。
△徐观海印(附边款)
如果你只知道一位明清流派篆刻家,那么,可能就会是丁敬吧。
宋人有为其君以玉为楮叶者,三年而成。丰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这就是丁敬所说“宋人刻楮之期”的来历。
篆刻,即篆与刻的完美结合,这也是一方篆刻作品的保障。当下很多篆刻人更喜欢追求速成,并以篆刻过程的速度作为判定一个印人篆刻水平的标准。如果以这样的逻辑,那么,今天我们在中国篆刻史上,恐怕就不会看到丁敬的大名了吧。
在这方“徐观海印”的边款中,我们看到了“三年之迟”,但是还有另一个与此相矛盾的词,即“顷刻而成”。丁敬用了三年之久刻成一方印,实际上,操刀只在瞬间,并且“有怒猊抉石、渴骥奔泉之趣”,有如劲风送轻云,非常良好的治印感受,亦即兴之所至。这也就是为什么此印三年而成,不是不成,而是兴未至,或者说,三年未成只是在等待着那个最佳的构思而已。

△丁敬

丁敬是继“文何”之后而起。白文宗汉,可以看出,这方“徐观海印”与丁敬一贯的作品个性相比,其创作风格有着十分明显的不同。从汉印平稳的体势和浑厚的布局,到“徐观海印”所带来的更多笔意的体现,更鲜明的刀法运用,通透的印面,犀利的留红,充满生命力的文字,几欲夺框而出。星辰变换成就的佳构,顷刻而成的酣畅淋漓,正如丁敬所言,“不负三年之迟”。
丁敬篆刻遵循汉法,在很多创作的边款上都有各种仿汉印形式的表达。不过,他也有一首知名论印诗:“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展如同岭上云。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表现出了他在内心深处对于传统的继承和不拘泥于传统的创新与突破意识,或许,这正是我们今日得以在“徐观海印”上面看到的。
在丁敬大量的作品中,有着“刻楮之期”的作品也并不只此这一方。“汪彭寿静甫印”是丁敬比较有代表性的一方朱文印(见附图),标准的汉缪篆入印,边款中丁敬这样记录着:“静甫以此石求老夫篆刻,留案头者甚久,今日偶为作之,顷刻而就,犹劲风之扫薄霭也。识者若未见石,当以玉章目之耳。戊寅三月,敬叟记。”
△汪彭寿静甫印(附边款)
看来印债与印主无关,与印文无关,换了个老友,改了个印文,还是同出一辙,“留案头者甚久”。多久?是不是又一个“刻楮之期”,谁知道呢?但同时我们又可见,两个边款中一方“顷刻而成”,另一方“顷刻而就”;一方“如劲风送轻云”,另一方“如劲风扫薄霭”。虽不能亲见丁敬治印,不过他所传达给我们的那一种畅快淋漓,不禁令人技痒。
一方印究竟要刻多久?看心情。
“不负三年之迟”,不负,才是最重要的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