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三家分晋背后的真相:一代霸主晋文公,原来才是罪魁祸首

晋国的崛起,要从晋文侯说起,他是晋国自西周开国以来的第十一任国君,也是进入春秋之后晋国的第一任国君。

当时的晋国,还只是一个侯国,晋文侯本来是晋国法定的继承人,但可惜的是,在他老爸死后,他的叔叔趁机篡位,晋文侯只好狼狈逃到其他诸侯国去避难,直到四年后,晋文侯在他的弟弟成师的支持下,重新杀了回来,并成功成为晋国的国君。

因为这层原因,在整个晋文侯时代,晋文侯的弟弟成师一直都是晋国举足轻重的大哥级人物,而且也是晋文侯最信任的人,两人不仅处的不错,而且共同拉开了晋国崛起的序幕。

在晋文侯时代,晋国最主要的成就,就是兼并了韩国,这里所说的韩国,并不是那个和赵、魏齐名的韩国,它相当于是韩国的前身,因为400年后,那个和赵、魏齐名的韩国,就是在此基础上再度建立的。

当时的韩国,它和晋国一样,都是正儿八经的侯国,而且韩国的开国老大,和晋国的开国老大是亲兄弟,他们都是周武王的儿子;换而言之,晋国和韩国的综合实力,可谓是一个级别的;然而呢,在春秋刚刚拉开序幕,它就让晋文侯和他的弟弟成师联手给兼并了。

但是,由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交通媒介的发展也非常有限,晋国的中央政府根本无力直接控制韩国这片土地;而且当时也没有所谓的郡县制,各国都只有分封制,所以韩国这片土地,主要是以曲沃(山西临汾)为中心的地区,自然只能分封给某个臣子来镇守。

那么,这片土地该分封给谁呢?论资历、能力、实力和忠心,自然只能是晋文侯的弟弟成师,于是成师就成为以曲沃为中心的这片地区的老大。

由于晋国、韩国都是侯国,两个地区综合实力相差无几,甚至曲沃的GDP还要高于晋国的都城(山西运城);更关键是,晋文侯的弟弟成师,还在晋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在由他来镇守韩国这片土地,晋国自然很容易分裂为两个中心。

并且,此后没多久晋文侯就去世了,虽然成师并没有和晋文侯的儿子争夺继承权,问题是,晋文侯的儿子作为一个小辈,他面对成师,显然更缺乏驾驭的能力。

在这种背景下,晋国很快就分裂成两大阵营,一是以曲沃为中心的地区,主要是晋文侯弟弟成师一系坐镇;一是以晋国都城为中心的地区,主要是晋文侯儿子一系坐镇。

随后,晋国内部便开始内讧不断,晋文侯兄弟、儿子两系互相仇杀、对砍,相关地方不断融合渗透。直到六十多年后,晋文侯弟弟一系,在砍死晋文侯一系五个老大(晋昭侯、晋鄂侯、晋哀侯、晋小子侯、晋侯缗)之后,终于爬上晋国老大的位置,让晋国实现了统一。

至于这个晋国老大,就是大名鼎鼎的晋献公。

晋献公上位后,晋国又先后兼并了17个国家,并且让38个国家臣服了。此时的晋国,其领土已经翻了整整好几倍,那么问题又来了,这些新夺取的领土,究竟该交给谁来镇守呢?是自己的亲人还是臣子?

由于晋献公本身就是从兄弟手上篡位上来的,而且之前六十年里,晋国的皇族内讧和手足相残实在是太过惨烈;甚至晋献公最初重用自己的儿子,结果儿子们势力大之后也逐渐失控,以至于他不得不亲手杀掉太子申生,并且派军把两个年长的儿子重耳、夷吾打得亡命天涯。

在这种背景下,晋献公自然不敢再继续扩张自己家族的力量了,因为在这样搞下去他们家族内部恐怕要手足相残得一塌糊涂,最后只能白白便宜其他人;因为类似的原因,晋献公就听从了一个小弟的建议,在晋国建立一个几大异姓家族相互制约的格局。

于是,晋献公便将晋国扩张的地区,大都给了异姓,其中荀国故地,交给荀氏打理;韩国故地,交给韩氏打理;魏国故地,交给魏氏打理;耿国故地,交给赵氏打理;冀国故地,交给郤氏打理。至于晋国最核心的地区,也就是山西南部地区,则由晋国皇族坐镇。

自此,晋国的基本权力格局,就已基本确立,那就是以皇族为中心,以众多异姓大族相互制约的格局。这样的一个权力格局,好处就是可以避免手足相残,家族内讧;但坏处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晋国的地方政权,已经新扩张的领土,基本上都被异姓大族们给把控了。

当然,由于众多异姓大族相互制约,同时晋国的皇族又占据当时晋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所以此时晋国的皇族仍然占据绝对优势。

可是,等到晋献公死后,他仅存的几个有实力的儿子仍然免不了大规模火并,这一持续又是近二十年,最后直到大名鼎鼎的晋文公上位,才算真正结束。

这一场持续近二十年的火并,让晋国皇族的势力再次被严重削弱;与此同时,异姓大族们经过这近二十年的发展,大都已经根深蒂固,所以即便雄才大略的晋文公上位后,也无力动摇他们的根基;更何况,这种异姓大族相互制约的权力格局,虽然弊端重重,但是与重用兄弟子侄的权力格局相比,也很难说孰优孰劣。

因为类似的原因,晋文公上位后,就继续延续了这种权力格局,甚至在晋文公的推动下,晋国设置了一套由十大家族联合执政的权力格局。

从某种意义上说,晋国的这种权力格局,是非常成功的,因为此后晋国皇族几乎很少再发生内讧,而这十大家族由于相互制约,导致谁也威胁不到晋国皇族的王位,因此晋国的整体竞争力,一直是当时最强大的。

问题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十大家族互相兼并,渐渐变成了六大家族,后来这六大家族继续兼并,于是变成了三大家族;既赵氏、韩氏、魏氏,而随着臣子们的权力越来越集中,晋国皇族的控制力,自然是越来越小了。

与此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河北、河南、山西中北部(太原和大同)的经济实力已经足以和晋国皇族控制的都城(运城)相匹敌,这也就导致晋国一共有六大政治经济重心:运城、临汾、太原、邯郸、开封、新郑。

对于这六大地区,我们很难说,哪个地区更牛;问题是,晋国皇族仅仅只控制了一个运城;关键是这个运城,早都被几大家族给掏空了;至于其他五个地区,都完全由赵氏、韩氏、魏氏控制,所以当赵氏、韩氏、魏氏联手后,晋国自然就只能走向灭亡。

另一方面,因为运城、临汾、太原、邯郸、开封、新郑这六大政治经济重心整体实力差不多,而且它们之间的距离又实在太远,这已经是三个省的跨度了,而以当时的生产力和交通媒介发展水平,谁也无法一个人控制这六大政治经济重心。

并且,晋国又处于楚国、齐国和秦国的中间,基于这三个国家的利益,肯定都希望晋国走向分裂,在这种背景下,晋国自然就只能分裂成为三个国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