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改进审计项目组织管理方式的举措
作为审计工作的关键载体,审计项目立项精准与否、实施精细与否,关系到审计职能能否充分发挥。当前,审计机关需要通过强化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深化审计项目组织管理改革创新,集中优势审计资源,拓展审计深度和广度,提高审计项目精准性,增强审计监督实效性。
健全完善审计项目形成机制。不断增强审计项目立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突出立项的前瞻性,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对关系区域发展的重大审计项目,各级审计机关应认真履行公众参与、研究论证、风险评估、集体讨论决定等程序,论证立项的科学性、可行性,科学审慎研判预期效果,从源头上把控审计质量。突出立项全局性,统筹经济社会各领域各方面,系统谋划审计项目,最大化用好审计资源。突出立项战略性,及时揭示和反映经济发展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突出立项整体性,横向上,由立项单个审计项目到形成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再到编制中长期审计项目规划;纵向上,注重各层级审计项目的关联性、系统性,构建整个区域内审计项目体系,推动建立健全科学的审计项目形成机制。
优化审计项目组织实施方式。依据资金使用链条、政策运行链条组织审计项目,形成全方位审计监督体系,推进审计全覆盖。扎实开展审计项目方案设计,精心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实施指南、操作指引等,做到有的放矢。坚持分类实施,对大型审计项目,统筹上下级审计力量,组建联合审计组,采用提级审计、交叉审计;对涉及某一部门的审计项目,融合预算执行情况、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贯彻重大政策情况等审计内容,或抽取重点展开专项审计,或加大延伸力度,实施行业审计。加强审计组间的力量协同,推进审计业务流程标准化,规范取证程序、细化取证标准,坚持分发落实与重点核查相结合,建立疑点追踪落实台账,统筹分工、双向联动,保证取证链条可追溯、可核查。强化问责考核,密切跟踪审计项目实施情况,及时了解实施效果。深化质量控制,前移审理关口,以优秀审计项目标准指导审计现场管理,防控审计质量风险。
构建审计项目支撑保障体系。加强重大政策重点问题研究,审计人员要把握政策实质,将宏观政策分析研究与审计实践有效融合。集中力量开展审计技术方法攻关,打造跨学科跨领域、研究与运用相协同的攻关体系,推动方法手段和组织模式创新,把技术优势转化为审计实务先进生产力。加强对审计现场和审计人员工作环境的保障力度,建立健全干预审计工作行为登记报告制度,维护正常工作秩序,优化工作氛围,保障审计组依法独立、客观公正行使审计监督权。加快审计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打造复合型审计人才。
加大人力资源统筹力度。建立有效决策指挥机制、统筹协调机制,强化跨专业跨层级整合人力资源的能力。打破内部部门界限,调集优势力量组建审计组,实行扁平化管理;对区域性、行业性或上下联动的审计项目,探索不同层级审计机关混合编组等方式匹配、遴选审计组成员;对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批次开展的审计项目,引入有效竞争手段,把实践作为锻炼专业素养、提升工作业绩的有力手段。优化审计工作流程,统筹实施涉及同一地区、同一领域、同一部门的审计项目,打通壁垒,避免多头管理、重复审计。集中优势力量围绕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重大部署、热点难点事项开展审计,通过精巧设计、统筹资源、信息共享,展开集中行动,有所侧重,达到节约审计资源、减少内部损耗的目的。(作者单位 山东省审计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