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伴万里行----日本2017春04:京都清水寺

“ 本次计划要到达的三个地方中,最引起我共鸣的,是京都。在我的印象中,如果东京像中国的北京,那么京都类似于中国的西安。”

01

从东京到京都

从东京到京都,基本上是从东部穿到西部。要坐新干线去。

一早就出门,前往乘坐10点前后的车次。

出门前,对照着房东的要求,把各项逐一落实。就是从这一次开始,以后每次出行,不管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会在走前把环境整理好,如同照顾自己的家一样。

平心而论,这三个晚上在这里住着,非常愉快。

毫无疑问,大部分的愉快来自一家人那么亲密地在异国他乡相聚。自从儿子上大学以后,虽然是在同一座城市,但是很难有完全空闲地在一起团聚,要说春节,那更是没有机会这样从容过。

愉快的其中一部分,则来自于环境的美好。

虽然是在东京涩谷这个热闹、繁华、昂贵的黄金地段,但是环境非常安静:门口不远处是一条高速公路,但完全没有噪音。有两天早上出来,见到门口有市政的工人在作业,但丝毫听不到国内常遇到的施工所发出的巨大噪音。这一点,在和侄子一起逛银座的那天,路过一个闹市区的施工工地,侄子特地跟我说起这一点。

我至今也没有想明白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么安静地施工的。

越是在这样的环境住宿,我们越是要爱护,包括房间的清扫和物件的归拢。后来,等我们离开后,房主在平台上给我们的评价是:

They are great guests!

出发还是要到涩谷站起步,最后一次看了一下忠犬八公的雕像。

经过一趟倒车,顺利地坐上了前往京都的新干线快车。

沿途所见都是一派雪后景象。云层低压,让人感觉在前进的左方(南方)是海。跟在东京所见的不同,一路西行,感觉全程都行进在农村为主的地段。

以下照片为在行进的火车上,隔着车窗玻璃拍摄。

车到京都,刚刚午后。眼前所见,是一个小城景象,跟东京幡然不同。

在京都定的是旅店。

儿子起先订了一间,如果房间够大,并且允许加床,就加床,如果不允许,就再订一间。由于是加订,因此价格也按照第一间来执行。最后的方案是加订一个房间,就在隔壁。

我总是不遗余力地表扬儿子的项目管理能力。一方面我自己非常推崇项目管理的思路,不止一次地说过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都可以按照项目那样来管理。另一方面,儿子在操作的时候,的确在“有把握”和“灵活性”方面平衡得比较好。而这种平衡是跟他热衷于对要处理的事情进行广泛查取信息,根据实际情况来做判断的习惯有关。所以每次都能以较小的成本,做成最舒适的计划。

这家酒店有免费的泡澡,免费的咖啡等等,服务很不错。我比较推荐,名字叫樱花酒店。离火车站步行5-10分钟左右。

在酒店的接待台,遇到了我这次旅途中所遇见的英语讲得最好的接待员。问他我们这里是不是中心,他说不是,中心地带大概离这5-6站公交。

步行到火车站附近吃了面(日本到处都吃面),肉眼可见地感受到比东京物价便宜。又走回到酒店对面的马路上坐车(酒店离火车站实在很近,憋足了劲,就是一个箭步的路程),赶在下午3点来钟的时候,到达著名的清水寺。

02

京都清水寺

清水寺里奉行的是观音信仰。

与汉地的大部分寺院一样,通常寺院里也都会供奉地藏菩萨。我借此机会向夫人孩子介绍了地藏菩萨,因为我自己见到地藏菩萨他老人家的造像时,特别容易起欢喜心。

地藏是所有菩萨当中唯一的一个造像好似我们身边的出家人的样子(其他的菩萨都被塑造成天人的样子),光头、僧袍、手持锡杖。

之所以地藏的造像与其他菩萨的像风格不同。按照大乘佛教的说法,佛入灭以后,由地藏菩萨住世教导世人,因此他的形象也必须与世间一致,因此是一个世间修道人(僧人)的样子:光头,僧袍,手持锡杖。

天气很好,站在寺院里极目远眺,可以看到城市的风貌。

总体感觉,京都与东京相比,少了些国际化大都市的味道,但是多了文化沉淀的韵味。我说它像中国的西安。

清水寺出来是二念坂,三念坂,都是传统味道浓厚的一些老城区,客流虽多,但很有秩序。大家都静静地逛街。这里的风格有点类似重庆的磁器口----共同之处,是都有些商业化了----毕竟是在商业化高度发达的年代。

清水寺一带,寺院众多,而且大都比较小。有的小到如果不注意看路边的石刻牌子,都不会注意到这是一个寺。这让我想起中国的五台山。在五台山区域,遍地都是寺院。可惜由于天色渐晚,不能逐一进去参观。

从清水寺出来,往闹市区走,有个著名的商业区叫“祇园”。

鉴于本地段遍地寺院,“祇园”这个名称,很容易让人想起佛经上常常会出现的“祇树给孤独园”。

“祇树给孤独园”有一个很美的典故。

在佛住世的时候,有一位名字叫做“给(ji3)孤独长者”的老人家,初次遇见佛,听闻佛的弘法,有心供养佛。但是找不到合适的地方。他想起有个祇陀太子,他有个很好的园子,想买过来来给佛做道场。

祇陀太子不想卖,就开玩笑说,你用金子把我这个园子铺满,我就卖给你。结果给孤独长者真的用黄金来铺园子的地面。没有全铺满时,黄金用完了,长者很着急。祇陀太子一看,这个老人家真的有诚心,就说没有铺上的你不用铺了,于是就把园子送给了长者,还把不属于园子的其他树木花果都奉献了出来,就当两人共同来供养佛。

因为园子里的树木花果都是祇陀太子供奉的,太子的名字“祇”在前,给孤独长者的名字在后,合起来就叫“祇(qi2)树给(ji3)孤独园”。

“祇”读音qi2,不要误作“祗”zhi3。两者差别是后者多一个点。

大家在读佛经的时候,经常会读到这样的开头: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意思就是,本部经是在这个地方讲的。

所以,我看到“祇园”的名字,考虑到在寺院遍地的清水寺附近,我就联想到“祇树给孤独园”去了。

03

京都的傍晚

京都不像东京那样遍地商业,吃饭不如东京方便。晚上不打算吃面了,于是到火车站里点餐。

再一次感受到京都相对东京来说,物价便宜许多。

火车站在离住处很近,走着往返很惬意。

傍晚走在街上,忽然听闻一阵热闹的鸟们的嘈杂声。循声望去,发现一大群鸟们,正在头顶的电线上,开着傍晚例会......

未完待续

============================================

崇尚“相处和睦,与人为善,尊崇契约”的生活法则。倡导戒烟断酒,科学运动,合理饮食的健康生活方式。

运动、阅读、适当的兴趣爱好,是本公号的交流宗旨。

欢迎交流。

(0)

相关推荐

  • 筑地本愿寺(东京)

    筑地本愿寺本不在计划内,是去著名的筑地市场路上无意中经过的. 第一感觉,这能是日本的寺庙吗? 没错,大门前写着呢,筑地本愿寺. 本愿寺的西边马路对面,就是著名的筑地海鲜市场,不过已于2018年10月迁 ...

  • 修行从来都不是件轻松的事情|西本愿寺与张良的故事

    从东寺出来顺大宫通一路向北穿过铁道,按照攻略应该到北小路通东拐便是接下来要去的西本愿寺.可能是雨天的缘故,感觉我们已经走了好远,总担心自己走过了,结果在七条通看到东边似有寺庙便拐过去了,其实那并不是西 ...

  • 相伴万里行----日本2017春05:京都掠影

    " 既是水满则覆的原理,也仿佛在展示着万事万物循环往复前进,而后一筒子水却永远不可能与前一筒子水相同的道理." 1月31日. 昨天晚上,儿子把次日要去的地方,开列出来,跟我们做了交 ...

  • 相伴万里行----日本2017春01

    [重编说明:这是2017年的一次出行,也是由儿子完全独立组织家庭活动的第一次.在他的学业中,建议他们做一些必要的旅行以增广见闻.而在这种活动中的相互陪伴,在我看来,是我生命中极端重要的事情. 当时以游 ...

  • 相伴万里行-----日本2017春02:东京掠影

    " 据说历史上曾有使节到访日本的时候,感慨汉唐遗风在这里得到了继承.坦率说,我没有这方面的感受,因为我虽然对汉唐历史略知皮毛,对何为汉唐文化,则着实没有研究.但是,这里的有秩序却使得我印象深 ...

  • 相伴万里行----日本2017春03:富士山

    " 我有一支日本PLATINUM钢笔,是最喜欢的几支钢笔之一.它的笔尖上,有3776这组数字.它,就是富士山的高度." 01 - 去富士山的旅途中出了点小意外 1月29日,农历正月 ...

  • 相伴万里行----日本2017春06:天龙寺及美丽的大阪黄昏

    " 京都离大阪很近,所以早上去天龙寺,下午到大阪,还足够在大阪的街头徜徉一番." 考虑到京都到大阪很近,而天龙寺又是朋友推荐的.对朋友的为人和生活品味,我向来都很折服.既然他作如此 ...

  • 相伴万里行----日本2017春07:后记

    " 旅客永远比本地居民更关注食和行,因为他们陌生.所以,很多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并不关注的东西,反而被旅行者所知晓.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一直觉得旅客的出行攻略和总结,在应付实际问题方面,是非常有价 ...

  • 相伴万里行----澳洲04悉尼除夕、春节

    " 一家人团团圆圆地把整个春节假期守在一起过完,是不多见的记忆.所以,除夕能够在一起过,而且确保次日大年初一还在一起,不用像往年一样远途奔波省亲,这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没有其他奢望. 饮食 ...

  • 相伴万里行----澳洲03悉尼:抵达、达令港(含视频)

    " 凡事只有去行动,深入进去,亲身体验,才能触摸到真实.光是坐着想,是没有意义的.如果当时我们被想象中的"山火导致污染"吓住了,也就没有这次完美的相伴万里行了.如果那样, ...

  • 相伴万里行----澳洲05悉尼歌剧院及附近

    "相伴万里行,不仅仅为了走马观花,而是身为父母,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灵陪伴.在我来说,享受的是,两代男人间近距离平等对话的快乐." 可能说出来都令人难以置信,我们在这里逗留的几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