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端砚石眼与雕刻艺术

黎铿

端砚的石眼,是端砚中的独有佳品,也是区别于其它砚台的独有标志。优质石眼青翠碧绿,晕作十数重,而且中有瞳子,奕奕生辉,别致美砚,分外明媚动人。尤其是喜爱端砚的人更是爱不释手,视为珍宝。

石质好的端砚,如果添上晶莹夺目的鸲鹆眼(鸲鹆即八哥),更是锦上添花,身价百倍。

对端砚石眼的论述和评价,历代有不少专著。清初潘次耕所著的《端石砚赋》中曾写道:“人帷至灵、乃至双瞳;石上有眼,巧出天工。黑晴朗朗,碧晕重重;如珠剖蚌,如月丽空。红为丹砂,黄为象牙,园为鸲鹆,长为鸟鸦。或弧标双映,或三五而横斜,象台斗之可贵,帷明莹而最佳”。真是淋漓尽致。可见古人对端砚石眼的评价是甚高的。

端砚的石眼以其形似而定名,有鸲鹆眼、绿豆眼、象眼、鹦哥眼等。以其质又分活眼、泪眼、翳眼、瞎眼等。以其所在的位置分为高眼,低眼。

当然,在端砚中有石眼,并不就是唯一表现砚的好坏。在选料中必须注意到石眼所生的位置与墨堂的石质好坏而选料,决不能舍本逐末,买椟还珠,况且石眼有优劣之分,不能一概而论之,因此选料是极为重要的。

端砚中的石眼,虽然在实用价值方面作用不大,但在端砚雕刻艺术中,石眼的利用却有着装饰与欣赏的价值。在端砚雕刻和创作设计中,因材施艺、因色取巧,就显得尤为重要。除了考虑石质,还必须顾及到石眼生长的位置和构图上的经营。历代不少的雕刻艺人,都恰如其分地利用端砚中的石眼、运用灵活的构思、利落细腻的刀法,雕刻了不少艺术性和实用价值相当高的端砚珍品,为优秀的中华文化增添了不少光彩。

由于好的端砚石眼如珠似目,确实令人争相宝之。在端砚雕刻中,既可以作为鱼、兽、鸟、龙的眼睛,又可以喻凤凰的凤翎、珍珠……等等。因此在创作设计中要巧妙得当,有趣而变,使端砚中的石眼得到艺术上的提炼和加工。有的端砚石眼甚多,一块端砚有时竟多达十余颗,而且比较集中,这样无论在构思和雕刻中都有一定的难度,那就更有必要考虑艺术效果和经济价值。笔者在1974年间,曾得一块有七颗石眼的老坑石,约八英寸长,石眼都是高眼,根据其石质和石眼,笔者利用石眼之间隙雕刻一条翻腾在祥云中的蛟龙。龙的体态雄伟,祥云飘动,于是取名为“七星伴云龙”。此砚刻好后, 由于题材,构思,雕工都与石眼自然结合,不久便为日本友人以重金购去。由此可见,端砚中的石眼,如果利用得当,在雕刻技术中精益求精,不仅会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而且经济也是可观的。

端砚石眼中的高眼(即墨堂之上)是较为好布局和艺术加工的。难度较大的是生长位置较低的石眼(即低眼)。1978年间,有一块石质上乘的麻子坑砚石,墨堂石质甚佳,有云霞状的“鱼脑冻”,周围有色泽娇嫩的胭脂火捺,还有名贵的微尘青花,石品中有两颗鸲鹆眼生长在“冻”中(古人云:冻中有眼,石中佳品)整个砚面上下布有晶莹可爱的石眼七颗,看起来确实是一块好砚材。看见那七颗晶莹可爱的石眼,不禁使我想起郭老为七星岩秀丽风景所动情而写下“七星落地上,天柱立中流”的名句,砚石上的七颗碧绿石眼,不正是七星岩的化身吗?敬爱的叶帅也在游七星岩时写下了“借得西湖水圆,更移阳朔七堆山,堤边添上丝丝柳,画幅长留天地间”的诗句,热情地赞颂了祖国锦绣河山的美貌。生活的感受,艺术的联想,一个“星湖春晓”的构思跃然脑海中产生。经过反复的构图设计和精心雕刻,七颗奕奕诱人的石眼缠绕在轻沙般的晨雾中,雄伟的屏风,天柱等岩耸立在湖中。五龙亭、七星桥在碧波荡漾的湖水中显得格外壮观,随着微风轻拂的杨柳,使人们对七星岩风景倍感亲切。经过雕刻艺术加工,一些难度较大的石眼,完全可以雕琢成为一件艺术珍品。“星湖春晓”立意新颖,雕刻精美。它曾在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中获得好评,后又到日本展览。

既然端砚石眼在端砚雕刻艺术中起着装饰和欣赏的不可忽视价值,在评价一件名贵的端砚时,不仅要看其雕刻艺术,而且更重要的是因材施艺的技艺是否出神入化。别开生面的构思;巧妙的利用原材料,这是端砚工艺品创作设计的要素。从端砚石眼的设计和利用之中就可窥一斑了。

作者简介:

黎铿,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原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副会长、砚专业委员会主任,肇庆市端砚协会荣誉会长,原端溪名砚厂厂长,改革开放30周年感动肇庆人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