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是拳艺的灵魂(二)
拳之“味”在何处
“心无心,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行开拳来不见形,若见形影不为能”, 一“无”一“真”,一“见”一“不见”,“拳味”“全出。
这种言外之意、韵外之致的“意境”,就是使你拳艺在身的“拳味”。拳是有意境的行为,行为是有意境的拳艺。
看看那内家拳的行拳过程,杨柳轻柔,水波荡漾;行云流水,水吞入浪;动若蛟龙,静若处子;不动如山,动若闪电;身轻如燕,捷如猿猴;起若蛰龙升天,落如霹雷震地。完美的动作,深沉而高妙,妙不可言。
再看外家拳,拳如流星,腰如蛇行,眼似电闪,充沛饱满,雷霆万钧,惊涛拍岸,步法稳健。
内部亦然,看看那外五行,圆润光泽,尤其眼神,摄人魂魄;内观内五行,阴阳平衡,生克有致,虚实相生,致使中枢,也达情性益,心灵康健,处处表现出一种吸引人、打动人的“韵味”。
线,是构成物体视觉形象的基本要素,也是构成拳艺形式的唯一手段。但拳法线决不是机械线,而是感情线,心迹线——它是拳者内心的流露,不同的人,或同一人在不同的情况下,由于不同的心理,不同的情绪,不同的生理,不同的动作等等,导致产生了不同的线条。这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在一定心理状态下)——产生其特定的运动(行拳动作)——决定特定的轨迹(拳法路线)——形成拳法艺术动作(艺术就是感情)。这就是拳家的喜怒哀乐的感情全部以肢体的运动而表达为可视的形象这一妙理。这也就是拳法的线条富有生命,有面貌、有感情,在流动、在飞舞,吸引人、打动人的妙理。这也就是拳法动作表现出的“韵味”。
有线方成形,有形方为拳。这动作的的演练,是一个运动的空间,周围是一个无形的周边界限。在这个方寸之内,有着纵横驰骋的自由天地。一个桩功就可以演化、衍化出多种形态,造就一个“有意味的形式”,诸如古朴、典雅、活泼、奔放、庄重、生动、天真等等。这些个动作又都力求表现出和谐、均衡、虚实、节奏、韵律、呼应、参差、变化等形式美的特征!
这种拳法的动作是妙趣横生,如同人一般,高矮、胖瘦、健壮、结实、苗条、清秀、优雅文静、豪放大方、神采奕奕、风度翩翩。人自觉不自觉地以自己悟得的“万物”“诸身” 之形创造着拳法,创造着妙不可言的“韵味”。这也可能就是拳法能成为欣赏艺术、服人艺术的一种根源吧。
这也是戴氏形意拳拳谱里《形形论》而核心所在吧!
拳的“味”更能从生情定势的动作之中体现出来。精美出于细节,妙趣在于一气呵成。桩功美是单相之美,拳法美是个体之美,而拳艺美才是整体之美,这种美主要表现在:联络有序、相承起伏、映带呼应、韵律节奏、参差变化、违而不犯、和而不同,显示出一种音乐美,犹如一曲交响曲,越听越动听,余音在耳,回味无穷——拳势已收,心弦依颤。
一套好的拳法下来,其“韵味”还表现在身法和步法、拳法的内容上。《拳论》中说:“拳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拳也。”血生于功,肉生于法,“功”、“法”得当,血肉相生。
拳法本于法,成于功,润而妍,渴而险,凝重而沉稳,清雅而淡远,奇情壮彩,功法调合,骨力遒雄,神气十足,天趣盎然。悦目、赏心、动情。
无华而有健壮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旷神怡。这就是“拳韵”带来的“拳味”吧。
人身是拳法的载体,当然拳法就离不开人体本身,否则不成其拳。集点成桩,集气成功,集功成拳。拳,是技、是艺,故拳艺是不可能离开“技”、“术”的,而且还常常是“技、术”连在一起,构成中华传统“拳”文化艺术独有的特色,这其中蕴含着哲理玄机,其哲理亦儒亦释亦道,却也非儒非释非道,意切而深奥,境实而远达,交映生辉,妙不可言。
如“戴氏心意拳”,体态美,生动的桩功,清秀的身法,优雅的动作,引人入胜的风味,被誉为“内家拳上三门之首”;拳理也美,秉承传统,理中寓情,情中寓理,意味深长,耐人寻味。流传于世的名人名士无不都是人美德馨也美。
拳法“味”不论表现在桩功、在拳法、在器械,还是在排兵布阵、在武略,归根结底都来自于一个“情”。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拳之上者,得道平天下;拳之中者,入哲安身心;拳之下者,精技防侵害!上报效国家,下安身立命!
拳法就是以修为人体素养来表达拳者感情的艺术,情于点滴,情于俄而。喜则拳舒,怒则拳险,哀则拳悯,乐则拳绵。表情美既然是感情之美的外貌,因而她不仅因人而异,而且因境而异。避“三乖”,就“六合”,把握时机,乘兴而舞,随心而起,跟意而止,修养必出“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