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百科

寒山(约783—891)。又名寒山子,据最新研究资料显示,寒山与拾得同时代人,寒山原名韩山,乃河北邢台市任县双蓬头村人,拾得原名石德,比寒山略小,乃河北邢台市任县杨留垒村人,两村相距三里地。当地人外出或外村人习惯称两村为“留垒双蓬头”,一般连称二人为“寒山拾得”。

明成化年、嘉靖年、隆庆年《顺德府志》及民国等多版《任县志》对其人、村名、遗迹均有记载。清乾隆十五年《顺德府志 杂事》明确记载:“寒山、拾得,即文殊、普贤菩萨。出世宪宗(元和806—820) 时,在天台国清寺。又于任县之东乡修炼,因名其村曰双蓬头”。 津门翰林院00麒熏沐撰并书的“大清乾隆肆拾陆年碑记”曰“兹任邑东二仙里,旧有天台寺一所...... 所可异者,伽蓝诸佛,他寺所同。而和合二仙,此地所独。瞻仰者得毋疑其荒唐之至哉。乃余尝考其轶事,见夫皎皎之莭,勒诸贞珉。呵呵之声,着于诗章。其高风信不易攀矣。独异其跣足蓬头,相顾而笑,忽而见真于斯,忽而脱形于斯。峣峣其傲岸自异,不欲与众僧为伍耶。仰金仙之化身……。”

上则史料说明,唐元和中后期,寒山去天台之前曾回到家乡任县双风头,在少年时修炼过的旧地修炼,不久告知家人将去天台隐居。因之,乡人在他修行的地方建立了“天台寺”,将他和拾得经常走的那条小道称为“神仙小道”,将双蓬头村东的桥命名为“仙里桥”,留垒村西的桥命名为“和合桥”,将该村按地形命名的“双凤头”,改为以寒山拾得二人儿时形象“蓬头跣足”名为“双蓬头”以示纪念。至今寒山后人仍供奉着先祖“高先寒山”的牌位,天台寺、悟凤庵及拾得家庙仍供奉着寒山与拾得的画像。寺院内清季宪曾《过双蓬头》诗注亦曰:“相传寒山拾得修炼于此,有笑呵呵诗集传世”。季宪曾,江苏武进县人,这是他来任县看望时任县令的叔叔“季候”时的诗作。

寒山多次投考未显,做过几年小官,30岁后弃官到浙东寒岩隐居。据说享年108岁。

这位富有神话色彩的唐代诗人,曾经一度被世人冷落。清朝皇帝雍正册封他为“妙觉普渡和圣寒山大士”,册封他的好友拾得为“妙觉普渡合圣拾得大士”,世人统称为“和合二圣”或“和合二仙”。

人物简介

寒山(约783—891)。又名寒山子,与拾得同时代人,寒山原名韩山,乃河北邢台市任县双蓬头村人。寒山与拾得一同离家游学并参加科考。当时正值宪宗李纯朝。唐宪宗李纯继位后,开始对割据的藩镇开展了一系列战争,先后降服了西川,夏绥,镇海等节度使。但所面临的官僚队伍是一支贪污成风、冗员众多、素质不良、办事效率低下的队伍。依靠这样一支队伍,要改革朝政、平服藩镇、实现国家的中兴是不可能的。

寒山虽然“六艺尽皆通”,“才艺百般能”,因“无钱趂不及”,“嫌身不得官”,“曾经四五选”,“筮遭连蹇卦”而未显。做过几年小官,也因为“立身既质直,出语无谄谀”,“东守文不赏,西征武不勋”,30岁后弃官。回家后旋即又离家,曾在苏州暂住,后到浙东寒岩隐居。

隐居期间,寒山每于寒岩石壁,或村墅人家,题诗以教化众生及诸外道,速离凡尘,皈依佛土。

这位富有神话色彩的唐代诗人,曾经一度被世人冷落。然而随着二十世纪的到来,其诗却越来越多地被世人接受并广泛流传。正如其诗所写:“有子期,辨此音”,“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

寒山作为中国唐代少有的几位白话诗人之一,二十世纪以来一直受到东南亚、日本、欧美等学者的推崇。自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起,寒山诗就在日本一版再版,并且有十多位学者对其诗作了大量研究、注释及翻译工作。日本著名小说家森鸥外(1862—1922年)曾根据寒山诗集前闾丘胤的序言,写了名为《寒山拾得》的一篇小说,不少评论家认为是其最好的作品之一。 美国嬉皮士也把寒山做为他们的鼻祖。近几年,他的故里——邢台任县、双蓬头村及天台寺,都有相关机构或人员展开了对寒山拾得的全面研究工作。

评议

五四运动时期,中华大地开始大力倡导白话文。胡适在其《白话文学史》﹙1928年新月书店出版﹚中将寒山、王梵志、王绩三人并列为唐代的三位白话大诗人。由此,寒山及其诗始受到国人的青睐,大陆及台湾学术界纷纷撰文评议寒山,新中国成立后到八、九十年代,寒山研究更呈现出雨后春笋之态势。尤其是近代,大陆及台湾学术界及两地佛学界纷纷撰文评议寒山及寒山诗。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寒山诗远涉重洋传入美国,美国“垮掉的一代”(TheBeatGeneration)将寒山奉为偶像,其诗一时之间风靡欧洲。寒山诗被翻译成英语和法语为众多的读者所接受,在那里,他赢得了比李白、杜甫还要高的声誉。

寒山及寒山诗在二十世纪受到了中国及西方众多读者、研究者的关注。随着二十一世纪全球化脚步的逼近,文学及文化的全球化也成为一个重要话题,中国文学史上那些如寒山一样能够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所接纳的诗人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重视。到最近几年,随着他家乡地方志等文史资料的逐渐披露,任县天台寺的扩建和寒山文化爱好者的研究,才促使当地政府成立了专门研究协会,对寒山拾得的生平予以确认,并写出了大批研究文章。以下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过去百年中的寒山研究概况。

研究内容

二十世纪以来的寒山研究,总体上可分为生平研究和作品研究两大部分。关于寒山生平研究包括对其生活年代、生活经历、以及葬地三个方面的内容。关于寒山生活年代问题,历来有“贞观说”(公元627—649)、“先天说”(公元712—713)以及“大历说”(公元766—799)三种说法。“贞观说”以唐代贞观年间台州刺史闾丘胤所作《寒山子诗集序》为始,后经宋释志南《天台山国清禅寺三隐集记》肯定,后人如宋释志磐《佛祖统纪》、宋释本觉《释氏通鉴》、元释熙仲《释氏资鉴》、1979年版的《辞海》等均以此说为准。

根据寒山拾得故里邢台任县地方志及天台寺碑文的记载,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寒山与拾得同时代人,寒山原名韩山,乃河北邢台市任县双蓬头村人,拾得原名石德,乃河北邢台市任县杨留垒村人。两村相距三里地。当地人外出习惯称两个村为“留垒双蓬头”,一般连称二人为“寒山拾得”。

寒山约生于唐德宗建中783年,历顺宗李诵,至唐宪宗李纯(即自述“三遇圣明君”)。多次投考未显,做过几年小官,宪宗元和813年左右到浙东寒岩隐居,约寿至唐昭宗李晔大顺891年。

作品评价

对寒山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及对诗歌内容分类的研究,有以下几种看法。李振杰在《寒山和他的诗》中将寒山诗内容分为以下几种:表达对战乱时期社会伦理崩溃状况下丑恶现象的讽刺和嘲弄;对山林生活的描写和吟咏;直接宣传佛理;记叙个人生活及身世。

李敬一在《寒山子和他的诗》中,把寒山子诗歌内容分为:反映农村生活和农民思想面貌;反映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和斗争;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下层群众的生活状况、揭露社会上不合理的婚姻现象;反映沙门生活,宣扬虚无观念、因果轮回、消极遁世以及描画社会炎凉世态和城镇、乡村不同习俗等几个方面。

钱学烈《寒山子与寒山诗》对其诗歌也作了较系统的分类,将其诗歌分为:自叙诗、隐逸诗、风俗诗、道家诗和佛家诗五类,并分别对各类诗歌作了较详尽的解释和说明。

项楚《寒山诗校注·前言》中认为寒山诗“从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世俗诗与宗教诗,不过,二者并不是绝对地泾渭分明的。”其世俗诗中又包括抒情咏怀诗、讽世劝俗诗、山林隐逸诗等。

通过寒山子诗歌内容的探究,可以使我们看清当时社会的基本面貌,从而进一步认识其诗歌的价值。寒山子的诗歌“有相当多的作品触及现实生活,大谈人生问题,从农业生产、社会道德、到婚姻家庭、子女教育,几乎触及了农村生活的各个角落,部分诗歌不仅在绮靡软媚的初唐诗风笼罩下面使人感到清新可爱,就是在高亢激昂的盛唐之音回荡的时代里,也掩盖不了它的蓬勃生机和朴爽之美。”

我们也可以把寒山诗分为自叙咏怀诗、讽世劝俗诗、修道讽道诗及佛家参禅劝世诗四类。寒山诗歌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其对社会现实,对道家养生,对佛教参禅修证等各方面反映表现出来。

除了对寒山诗歌总体上的内容分类研究外,由于寒山诗中表现出驳杂的儒、释、道思想,有人认为其诗从内容上看“似儒非儒,非儒亦儒;似道非道,非道亦道;似僧非僧,非僧亦僧;似俗非俗,非俗亦俗”,因而,对寒山诗歌宗教思想的研究也颇为重要。张立道《浅谈寒山子诗的道家思想》、钱学烈《试论寒山诗中的儒家与道家思想》,这两篇文章对寒山诗所体现的儒、道思想有所论述。  然而,寒山思想相对来说受佛教思想影响更大,其诗中体现佛禅思想的诗占一大部分。台湾黄永武指出:“唐人中以诗来写禅理,写得最多,写得境界最精湛的,应该是寒山。”因而对其诗歌从禅的角度分析也是一个重要切入点。钱学烈在其《寒山子禅悦诗浅析》中,将其佛禅诗分作佛教劝戒诗和禅悦诗两类,而其禅悦诗又分为禅语禅典诗、禅理诗、禅悟诗、禅境诗、禅趣诗几类,并分析各类诗歌具体包含内容及思想特征,系统地对寒山子佛禅诗进行了分类整理工作。另有何西虹的《略论寒山景物诗中的禅意》一文,对寒山景物诗中所体现的禅意之美有所论述。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寒山诗集提要》中指出,寒山诗“其诗有工语,有率语,有庄语,有谐语”。可见寒山诗歌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是探究其诗的艺术特色。李振杰《寒山和他的诗》中指出,寒山诗“蕴藏着神秘的禅机哲理”、“形式自由、感情朴实”、“语言通俗”、多用“比拟的手法”等几大艺术特点。李敬一《寒山子和他的诗》中则指出,其诗歌“具有民歌那种通俗、质朴、生动、清丽的特色”、“常采用民歌中的比、兴手法”、“尤其注重自然界声音的模拟”、“体制上一般都较为短小……形式和风格是比较多样的”等艺术特点。钟文《诗僧寒山子》将其艺术风格概括为“讥讽时态,毫不容情”、“劝善戒恶,富于哲理”、“俚语俱趣,拙语俱巧(沈德潜《古诗源·例言》),耐人寻味”、“有许多比喻生动的句子”、“叠字的连用”等几方面。

艺术风格

寒山诗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情景交融,“嬉笑怒骂”,“信手拈弄”,“机趣横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九))。程德全在《寒山子诗集跋》(见清宣统二年(1910年)刻本)中指出“以诙谐谩骂之辞,寓其牢愁悲愤之慨,发为诗歌,不名一格,莫可端倪”;王宗沐序《寒山子诗集》(见明台州计谦亨刊刻本)有“如空谷传声,乾坤间一段真韵天籁也”的评价。项楚在《寒山诗注·前言》中认为“不拘格律,直写胸臆,或俗或雅,涉笔成趣”是寒山诗的总体风格。寒山诗所独有的风格为后代文人所模仿,从而形成独特的“寒山体”。寒山子诗歌最大的特征就是接近口语。胡适在其《白话文学史》中认为,寒山、拾得是七世纪中期以后出现的“三五个白话大诗人”之一,是继王梵志之后“佛教中的白话诗人”。钱学烈《寒山子与寒山诗版本》指出:“寒山诗十分接近口语,堪称唐代白话诗的典范,在白话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它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语言面貌,对于了解唐代口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对于研究中古和近代汉语,对于研究汉语发展史,都是极其珍贵的资料。”因而,近年来从语言学角度研究寒山诗者也不在少数。

生平自述

寒山的生平保留在他的诗篇里。如他自述: “我见黄河水,凡经几度清”。他的家位于黄河附近,“少小带经锄,本将兄共居”,他出生在一个农耕为主的家庭,“一为书剑客,三遇圣明君”,他的游学生涯,历经唐代三朝。青年时,照例进京参加科举考试,他“年可三十余,曾经四五选”,能参加吏部铨选,之前必然已经中过进士,因为“囊里无青蚨”,虽然“书判全非弱,嫌身不得官”,可惜他不流于俗,着装随意,不修边幅而名落孙山,“国使非所愿”,最后只得了个下层的小官。“皮肤脱落尽,唯有贞实在”,说他贞实为国,忠于职守,“东守文不赏,西征武不勋”,最后并没有建立什么功勋。“今日既老矣,余生不足云”,说他对为官前途已经不抱希望了,“奈何当奈何,托体归山隐”,最后走上了隐居山林的道路。

据《唐六典》云:“吏部……以四事择其才,曰身、言、书、判。“唐代选官量才有四个标准,分别是身材丰伟、言词辩正、书法遒美、文理优良。寒山书法和文章都不错,而没有高中。这是大唐科举给人落下的一个话柄。寒山看透了人世间的虚幻和世情冷暖,三十岁以后,他走上一条与一般文人不同的人生道路—选择弃官隐居。

人物评价

寒山的诗风和100年前的王梵志一脉相承,也是口语体的白话诗。他生活在大唐乱世,入山作了隐士。放到星光灿烂的盛唐诗人堆里,他的诗艺算不上高超,但淹没不了个性的光辉。他生前寂寂无名,身后却声誉日隆,并绵延千年至今不断——白居易、王安石都写过访拟他的诗集的诗篇,苏轼、黄庭坚对他的诗有特殊的兴趣,朱熹、陆游关心过他的诗集的出版与校勘。他没有正式进入哪所寺庙剃度,唐朝苏州城外的一座著名寺庙(寒山寺)因他曾到过苏州以他命名。他的诗歌的最早传播者是道士,唐人的志怪小说就把他编作成仙的道士下凡。到了宋朝他被佛家公认为文殊菩萨再世。元代他的诗流传到朝鲜和日本。明代他的诗篇收入《唐音统签》的《全唐诗》中,被正统文化认可。清朝皇帝雍正把他与他的好友拾得封为“和合二圣”,至此成了老百姓礼拜的婚姻神和爱神。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嬉皮士运动中他被封为祖师爷。这样一个传奇人物,近年引起了他故里家乡人们的关注,成立了专门的研究会对其人、其事、其诗进行研究。

寒山的诗歌,除记述山林隐逸之兴外,早期多阐述或批判道家服气炼金之道,后期多数宣扬佛教六道轮回,因果报应之说。表现方法上以教戒说理为主,除间有出以庄语、工语者外,多用村言口语,语气诙谐,机趣横溢。因与当时诗坛重典雅含蓄的风气格格不入,故不为时人称引。宋以来稍见重视,如王安石有《拟寒山拾得》19首,朱熹劝人校刊刻印《寒山子诗》,陆游称羡寒山所作楚辞体诗等,直至明末冯舒,也还喜效寒山体诗。“五四”以来,提倡白话文体,方引起学术界广泛的兴趣。而且由于其诗长于以通俗机智的语言表现人生哲理,故在日本、美国等也颇为流行。

寒山诗歌数量,据他自称“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三字二十一,都来六百首。”今存300余篇。唐元和年间,徐灵府始编为3卷。《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为7卷。后又有僧本寂作注的7卷本。今均不传。习见者,有《四部丛刊》影印本与中华书局影宋本,均为1卷。

参考资料:

1、《从《寒山诗》探索寒山生活的年代及足迹》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76fe50101ev27.html

2、《寒山拾得年表(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76fe50101ev7m.html

3、《破解寒山拾得生平之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76fe50101ezm4.html

4、《解读寒山诗“三十年”之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76fe50101exce.html

5、寒山隐居前的时代背景

6、《任县 寒山拾得故里》一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