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轻女性称谓的变化

 一. 正在消失的“姑娘”、“闺女”和“丫头”

  “姑娘”、“闺女”和“丫头”作为年轻女性的称谓已经有很久远的历史, 它们曾经也流行过, 然而正在渐渐消失。以“姑娘”为例, 有调查显示, 某省会城市中年轻女性对于“姑娘”这种称谓的认可度已经降低, 更倾向于他人用“美女”、“女士”这类称谓来称呼自己;而喜欢称呼年轻女性为“姑娘”的人群也多为中老年人。

  从社会文化角度看, 以“姑娘”为首的这类年轻女性称谓的消失, 与人们对于称谓的新鲜性的追求相关。特别是在当前的网络时代, 人们的思想日新月异, 能够彰显个性的称谓比比皆是, 如当前流行的“萌妹子”、“软妹子”、女神”、“女汉子”等;连“美女”这一带有褒义的年轻女性称谓都已被泛化, 遑论“姑娘”、“闺女”、“丫头”这类平淡且带有乡土气息的年轻女性称谓。由此可见社会文化对年轻女性称谓嬗变的影响。

  二.泛化与异化:“美女”和“小姐”

  目前关于“美女”和“小姐”这两个曾经流行的年轻女性称谓分别的泛化和异化的研究已经较多。关于“美女”这一称呼语的泛化, 有研究者指出, 这与改革开放后, 在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增加的环境中, 人们审美心理的日渐增强和多元化相关, 并且也与网络时代的推动相关;关于“小姐”这一称呼语的异化, 则源于性工作者增加和国内“扫黄”政策的影响。

  三. 日本舶来品:“萌妹子”和“软妹子”

  “萌妹子”和“软妹子”这两个新兴的年轻女性称谓都源自于日本传进国内的动漫和游戏形象。其中, “萌妹子”是指外表可爱、清纯、给人以强烈保护欲的年轻女性形象, “软妹子”是指神态温和、身体柔弱的年轻女性形象。早在“萌妹子”、“软妹子”进入日常称谓之前, 中国已经流行过几股“哈日”热潮, 日本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媒介主要有电视剧、动漫和游戏等, “萌妹子”和“软妹子”流行的原因与日本动漫 (如《轻音少女》) 和游戏 (特别是女性养成游戏和换装游戏) 密不可分。

  其中的文化原因, 恐怕与日本传统女性的“大和抚子”形象有关。“抚子”即抚子花, 在日本, 从中国引进的抚子花称为“唐抚子”, 本土生长的抚子花则称为“大和抚子”。抚子花, 高贵清雅, 柔软可爱, 内有芯而外柔顺, 亲切可人, 久而久之成为对日本女性的赞美之辞。“大和抚子”的形象早在上世纪国内引入的一些电视剧中即被人们接受和喜爱, 如《血疑》中的幸子、《阿信》中的阿信、《排球女将》中的小鹿纯子等。当下“大和抚子”演变成为“萌妹子”和“软妹子”流行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成为对年轻女性的赞美称谓, 除去日本动漫、游戏对国内的影响外, 也与国人的文化选择和文化追求相关。

  四.大众文化:“女神”VS“女汉子”

  近年来最流行的两个对年轻女性的称谓莫过于“女神”和“女汉子”。“女神”原指神话中的女性神明, 作为当下流行的对年轻女性称谓, “女神”产生于“屌丝文化”中, 指“屌丝”们永远没有机会接触的身材、面孔姣好的女性, 与“女汉子”相对。“女汉子”的流行则是起源于2013年4月30日著名主持人李艾在微博上引发的话题“女汉子的自我修养”。“女汉子”指个性豪爽、独立自强、具有男子气概的女性。

  伴随“女神”和“女汉子”这两种流行的年轻女性称谓在实际生活中的使用, 二者之间的对立性逐渐表现出来, 201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小品 《喜乐街》中, 分别由瞿颖和贾玲扮演的“女神”和“女汉子”的自白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对立性:

  合:女神和女汉子, 女神和女汉子。

  瞿颖:我眼大嘴小鼻梁挺, 腿长胳膊长S形, 我的名字叫瞿颖。

  贾玲:我有胳膊还有腿, 还有鼻子还有嘴, 我的名字叫贾玲。

  合:女神和女汉子, 女神和女汉子。

  瞿颖:我长得漂亮, 一群男生前呼后拥, 我特别有面子。

  贾玲:我没心没肺, 一群男生前呼后拥, 找我掰腕子。

  合:女神和女汉子。

  贾玲:我就从来没输过。

  合:女神和女汉子, 女神和女汉子。

  瞿颖:朋友圈里发留言, 说我失恋了, 有人安慰有人同情还有起腻的。

  贾玲:朋友圈里发留言, 说我失恋了, 没人安慰没人同情一群点赞的。

  合:女神和女汉子。

  贾玲:谁点赞我就嫁给谁。

  合:女神和女汉子, 女神和女汉子。

  瞿颖:我和男友去吃饭, 他喂我我都害羞了。

  贾玲:我和男友去吃饭, 还没喂呢我吃完了。

  合:女神和女汉子。

  贾玲:你那份还吃得了吗?

  合:女神和女汉子, 女神和女汉子。

  面对这种对立性, 人们需要作出评判和选择。“女神”逐渐被贴上了“做作、矫情、娇气”等负面意义的标签, 因而这个“女神”这种称谓在生活中的使用时, 虽然仍带有赞美的感情色彩, 但仍有不少年轻女性开始逐渐讳言自己是“女神”, 甚至在面对被他人赞美为“女神”时也急于证明自己“内心是真汉子”。

  人们对于“女神”和“女汉子”这两种称谓的选择来源于大众文化。根据奥尔特加·加塞特在《大众的反叛》中所提出的观点, 大众文化具有依赖大众传媒载体、通俗性、娱乐性、商品性等特征, 不足之处则表现为单调、平淡和庸俗。“女神”和“女汉子”这两种称谓的流行于网络媒体之间有着必不可分的关系, 大众对这两个称谓的态度也源自于大众文化下, 人们的观念逐渐倾向于消费化、快捷化、粗俗化, 形成了“以精致为耻”的某种程度上的“审丑”心理, 而“女汉子”不修边幅、对同性没有威胁性、对异性没有吸引力的形象就是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被人们认可和追捧的。

从“小姐”到“小姐姐”,趣谈年轻女子称谓的演变

原创2020-03-14 19:14·青竹院

如何称呼女孩子是门学问。

在一些场合,对不太熟悉或第一次见面的年轻女性,叫“太太”、“夫人”、“女士”,可能人家还没结婚,也不符合我们的语言习惯,叫“同志 ”,人家以为你还活在上个世纪,如果欠考虑叫声“小姐”可能会招来一顿臭骂。

于是“美女”这一称谓逐渐走红,平时买东西、求助,特别是在服务性场所,“美女”称呼不绝于耳。被称呼的女性无论真是美貌还是普通,都心情愉悦地接受,“美女”成为一种双赢的交际称呼。

还有现在比较流行的“小姐姐”,仔细琢磨,很有意思。

小姐一词,在现在带有一些暧昧、不雅的含义,很容易引起误会,加个“姐”字,既表示尊敬,又显得亲昵,还捧人年轻,很不错。

其实,不同时期对年轻女子的称谓反映了其时代的社会文化特点,比如小姐这个称谓,可谓褒贬共存、命途多舛。

早在宋朝就有了小姐的称谓,用来泛指婢女、娼妓、歌舞姬妾等身份卑贱、社会地位低微的女子,一般是贱称,含有贬义。

宋人洪迈在《夷坚己志·卷四·傅九林小姐》中写道:“傅九,年二十九岁,好狎游,常为倡家营办生业,遂与散乐林小姐绸缪,约窃负而逃”。这里的林小姐指乐户、妓女。

苏东坡写过一首诗,叫《成伯席上赠所出妓川人杨姐》,里面那个“坐来真个好相宜,深注唇儿浅画眉”的杨小姐便是艺人,指为他人提供娱乐服务的女性。

但从元朝开始,小姐的含义发生了变化,多指富贵未嫁女子,变成了一种尊称。

比如《西厢记》里的崔莺莺小姐、《钱大尹智勘绯衣梦》里的王闰香小姐,《红楼梦》中把迎春、探春、惜春分别称为“二小姐”、“三小姐 ”、“四小姐。钱钟书在《围城》中将富有新知识的女性唐晓芙、苏文纨、孙柔嘉分别称为唐小姐 、苏小姐、孙小姐 。

并且在近代中国,“小姐”还和舶来品“Miss”并列流行在当时的社会和文化作品中,并进入大众的称呼语言,成为对新时代女性一种时髦的称谓。

那时候,小姐还很“正经”,就像“交际花”也绝不指能跳几支热辣舞蹈、唱几曲销魂小调、卖弄几分风情的女子,指的是德才兼营的名媛,比如旧上海的唐瑛、陆小曼,被称为“南唐北陆”。

但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小姐一词发生了变化,代表着资产阶级家娇生惯养、好逸恶劳、思想腐化的娇娇女,小姐的称呼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改革开放以后,小姐的称谓重新活跃在社会舞台,并且小姐成为对女性的泛尊称,不含年龄、婚否等因素,而且去除了元朝以来的贵族化,不再为官僚和富家所独享,既可以指社会地位比较高的女性,也可以称呼普通女性工作者。

不过随着各种“歌舞厅、吧台、夜总会”的应运而生,小姐的称呼开始指向一些从事不正当交易的女性群体,也因此作为大众称谓的使用频率急剧下降。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良教授的一段话很能说明问题:“如果我在北京街头向一位陌生女士问路,那我肯定不能叫她小姐,否则会挨骂。如果在深圳,看到了陌生年轻女性,我们只能叫小妹,而绝不能称呼小姐。以前客人称呼女服务员为小姐很普遍,但在今天却是禁忌,在大众场合下不可随便称小姐,但在五星街酒店确实例外”。可见小姐一词在现在已经慢慢趋向于特指了。

但现在,小姐一词并不完全是贬义,“环球小姐”、“中国小姐”等选美活动一直在用小姐作为荣誉度极高的称谓,彰显着女性的美和魅力。

所以,称谓在特定时期存在不同的流行语言,比如用“姑娘”称呼年轻女性在现在的认可度越来越低,而平淡还带有乡土气息的“丫头”也用得越来越少。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还催生了来自动漫和游戏形象的“软妹子”、“萌妹子”等称呼,2015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中,瞿颖和贾玲在《喜乐街》中扮演的“女神”和“女汉子”,让这两个称谓大火。

即便是对中老年妇女也出现了“资深美女”、“不老女神”等带有亲切和赞美意味的称谓。

可见,不同时期流行的称谓演变和社会文化环境紧密相关,也会不断产生新的称谓来替代曾经的称谓,并赋予新的含义。

不管是哪种对年轻女子的称谓都是赞扬女性的美,无论是外表清纯可爱、给人强烈保护欲的“萌妹子”、神态温和、身体柔弱的“软妹子”,亦或是身材面孔姣好的“女神”,个性豪爽、有男子气概的“女汉子”,都是人们对于美的认可和欣赏。

这点,我们古人早就创造了很多类似的词汇,有的现在也在用,有的我们不知道,也很少用。

比如“佼人”、“婵娟”、“娇娃”、“丽人”、“淑女”、“玉人”、“青娥”、“红颜”、“尤物”、“女公子”.....

称谓各显其态,尽得风流。

现代交际过程中,“无可称呼”总比“有称呼”更能拉近距离、消除沟通障碍。

当然,如何称呼,还要因人而异,恰如其分,把握有度,真诚谦虚,这是对一个人最基本的尊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