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病』十、溃疡性结肠炎

(一)概 述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或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病变主要限于结肠的黏膜,且以溃疡为主,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但可向近端扩展,以至遍及整个结肠。本病病程漫长,病情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可见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资料报道,某医院收治的本病患者占全院患者的0.17%,占内科住院患者的0.39%,较国外为低。本病的发病原因不明,可能与免疫、遗传、感染、精神神经因素、溶菌酶、过敏等因素有关。病变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可延及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炎症侵及黏膜层,亦可累及黏膜下层,较少深达肌层。

临床诊断溃疡性结肠炎主要依据病史及体征,慢性腹泻、黏液脓血便、多次粪便检查未能发现病原体,并仔细和有关疾病鉴别后可做出初步诊断。X射线钡餐透示与结肠镜检查可了解结肠病变范围。肠黏膜活检有炎症,尚缺乏特征性病理改变,须排除有关疾病才能确诊。溃疡性结肠炎属于中医学“泄泻”、“痢疾”、“便血”、“肠澼”等范畴。其发病多因感受湿热寒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肾阳虚等因素,引起胃肠功能失常,邪壅肠中,气血搏结,肠道失司;或脂络受伤,气血凝滞,腐败而为脓血。治疗当先辨虚实寒热,采用清热利湿、消食导滞、调理气机、温补脾肾等法。

(二)名医妙方

1.冉雪峰 加减桃花汤

【方药】 赤石脂60g,干姜3g(炮半黑),薏苡仁30g,瓜瓣12g。

【用法】 上4味,赤石脂2/3锉、1/3筛末,以水5杯,煮整块赤石脂、干姜、瓜瓣、薏苡仁令熟,取1杯半,去滓,纳赤石脂末,日2服,夜1服。

【功效】 推陈致新,排脓生肌。

【案例】 孙某,男,38岁,干部。患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7年,曾在兰州某医院做乙状结肠镜检,发现结肠充血、水肿,有数个大小、深浅不同的溃疡,上面覆盖有带血的渗出物,实验室检查无痢疾杆菌、阿米巴原虫发现,诊断为本病。患者形体消瘦,倦怠无力,面色萎黄,大便每日7~8次,带脓、血和黏液,左下腹痛,拒按,肠鸣,脉沉滑。用加减桃花汤加冬瓜子9g、白芷9g,连服5剂,脓血便减为每日5次。停2d,原方继续服5剂,脓血便减为每日2次。停2d,原方再服5剂,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均消失,每日大便1次,色黄,成形,无脓血及黏液。前后治疗约20余d痊愈。

【按语】 桃花汤出自仲景枟伤寒论枠少阴篇,历代医家认为系温里收涩、固滑止脱之剂。但下痢脓血不止,下迫之症又著,痢无止法,岂能温化固涩,唯推陈致新,排脓生肌方为正治。此为千虑一得之见,试之临床,效如桴鼓。

2.李振华 健脾止泻汤

【方药】 党参12g,白术10g,茯苓20g,泽泻12g,桂枝6g,厚朴10g,砂仁8g,薏苡仁30g,煨肉蔻10g,诃子肉12g,炙甘草g,生姜3g,大枣5枚。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1次。

【功效】 温中健脾,理气和胃。

【案例】 丁某,男,36岁,1989年9月17日初诊。自述1989年收麦时,因暴饮冷水致大便泄泻,伴腹痛、腹胀、不思饮食。1年来虽经多种抗生素及中药治疗,但病情时轻时重,每因进食油腻或不易消化之品而症状加重。曾在当地医院经纤维结肠镜检查,见黏膜充血、水肿,表面粗糙,诊断为结肠炎。症见大便溏泻,日行3~4次,腹胀纳差,小腹坐痛。舌质淡、体胖大、边见齿痕、苔薄白,脉濡缓。辨证为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治宜温中健脾,理气和胃。方用健脾止泻汤加减。服药12剂,大便次数减少,日行1~2次,质溏,仍腹胀、纳差。上方去煨肉蔻,加陈皮10g,焦山楂12g,神曲12g。继服12剂后,大便成形,日行1次,腹胀消失,纳食正常,日进食约0.kg,仍时感小腹下坠,身倦乏力。方中加黄芪30g,继服以巩固疗效。上方又服24剂,诸症消失,精神、饮食好,大便正常,回乡后能参加劳动,泄泻未再复发。

【按语】 慢性结肠炎久治不愈,多损伤脾胃之气,若遇寒冷气候或进食不易消化以及生冷食物,病情旋即加重。治疗上除药物外,应十分注意饮食调节,以防反复。李振华治疗本病重在温补脾胃之阳,兼以理气固泄,后用补益脾气以防复发。加减:大便滑泄不止、排便次数增多者,加赤石脂24g;腹胀纳差、不思饮食者,加陈皮10g,鸡内金10g;脾胃虚寒,腹中绵绵坠痛,肠鸣久泄,畏风气短,系土不生金、肺脾气滞、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者,加黄芪30g,柴胡6g,升麻6g,炮姜6g;肝气乘脾,症见怒则腹泻、胸胁窜痛、嗳气食少、烦躁易怒者,去桂枝、煨肉蔻,加香附10g,柴胡6g,郁金10g,元胡10g。

3.李寿山 味军理中汤

【方药】 党参15g,白术15g,炮姜10g,酒大黄2g,五味子7.5g,吴茱萸7.5g,肉蔻15g,炙甘草10g。

【用法】 水煎服,日1剂,早、晚各服1次。

【功效】 温肾暖脾,化湿止泻。

【案例】 陈某,女,35岁,1980年4月6日初诊。患者腹泻、腹痛反复发作6年余,大便每日3~5次,稀便夹有白色黏液,畏寒,腹冷喜暖,每因受凉或饮食不慎而致病。近日晨起即有腹痛、腹泻。既往无痢疾病史。X射线钡餐灌肠造影检查,发现降结肠下段黏膜粗糙,结肠袋消失。乙状结肠镜检查显示:肠壁充血水肿,在15cm处有黄豆大溃疡3处,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中西药多法治疗,其效不显。现患者体质消瘦,面色无华,舌淡胖嫩、苔白滑、舌下络脉淡红细长,脉沉细。证属脾肾虚寒,湿邪内郁。治宜温肾暖脾,化湿止泻。用味军理中汤,服药10剂,五更泻止,腹痛轻,大便次数减至1~2次/d。继服上方20余剂,诸症渐愈,大便已成形,无黏液,下腹偶有隐痛,体重明显增加,舌红润无苔,脉转有力。拟健脾补中以善后,参苓白术散加焦楂粉,连服3d。乙状结肠镜复查,溃疡灶已愈合。嘱服焦楂粉每次5g,每日3次,酌加白糖,开水冲服。连服3个月,诸症悉愈。追访半年,病未复发。

【按语】 本方系李寿山用枟伤寒论枠理中汤加味而成。方中理中汤具有健脾益气、温中散寒的作用,再加五味子敛肺益肾;酒大黄导滞清热,味、黄合用,一敛一散,补中有泻,散中有补。诸药相合,温运脾湿,调和寒热,治疗阳虚湿郁的泻痢,切中病机,可取良效。

4.赵清理 加味六君子汤

【方药】 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5g,陈皮12g,半夏10g,焦三仙各12g,鸡内金10g,车前子15g(布包),米壳10g,煨诃子12g,甘草3g,炮姜为引。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2服。

【功效】 健脾益气,厚肠止泻。15g,儿茶3g,五倍子30g。

【用法】 加水煎至150ml,待药液温度降至30~40℃时,于睡前排净大便后,取侧卧位,垫高臀部,做保留灌肠,每晚1次,30d为一个疗程。

【功效】 凉血解毒,祛腐厚肠。

【案例】 王某,患泄利脓血便,经当地省级医院确诊为本病,病程达16年之久,从无大便成形。用上法治疗未满3个疗程,自觉症状消失,体重增加,复至当地省级医院检查,证实已愈。

【按语】 本例久病肠胃已虚,而以肠虚为重,治疗虽应整体与局部并重,但以局部为主。用灌肠之法,药可直达病所,非口服之效可比,故能愈多年不愈之疾。

6.张海峰 加味痛泻方

【方药】 炒白芍20g,西砂仁10g,六月霜30g,潞党参20g,北防风10g,广陈皮6g,焦白术10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功效】 抑木扶土,清浊化湿。

【案例】 刘某,男,31岁。症以腹泻,每天2~5次,便后夹有大量白色黏液脓便,肠鸣,左下腹部疼痛,痛则欲便,便则痛减,已5年。近年来症状加重,伴性情急躁易怒,消瘦,纳差,四肢倦怠乏力,嗜睡。脉细弦,舌质淡红、苔薄白腻。用抑木扶土佐清湿浊法,投以加味痛泻方。本方加减连服30剂,白黏液、脓便消失,腹痛、腹泻、肠鸣消除,体重增加,精神好转,后改用参苓白术散善后。随访4年未见复发。

【按语】 本例腹泻、肠鸣,腹痛作泻,泻后痛减,情绪急躁易怒,纳差乏力,舌苔薄白,脉弦细。证属肝郁脾虚,欲止此泻,不可妄用温运涩补,唯抑木扶土为其正治。常用酸甘阴柔养肝阴而柔和肝体,缓肝之急以制约刚劲之阳气,中焦免受克伐,然而要得脾土冲和,还要甘补扶脾,故用甘补以培健脾土,中焦之气健旺,清阳升而浊阴降,泄泻乃止。

7.王玉明 溃疡性结肠炎灌肠方

【方药】 鸦胆子、防风、黄柏各10g,蒲公英、地榆炭、紫花地丁、白蔹各20g,白及40g。

【用法】 将上药按常规煎法浓煎成50~80ml药液,睡前保留灌肠。14d为一个疗程。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疗疡。

【案例】 刘某,男,46岁,1991年5月初诊。主诉反复脓血便12年,丧失工作能力3年。自1973年始解脓血样大便,在外院以细菌性痢疾给抗生素治疗后好转,但半个月后再次发作,大便日解10~20次,抗生素治疗无效,钡餐灌肠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经中西药治疗症状反复,渐出现体重减轻及贫血,不能参加体力劳动。入院检查乙状结肠镜示:肠黏膜充血、水肿,大小不等的溃疡遍及黏膜,黏膜脆性增加。入院后给本法治疗1个疗程,症状消失;第2个疗程结束时查乙状结肠镜见黏膜瘢痕形成,息肉样黏膜消失;第3个疗程结束即能正常劳动和生活。

【按语】 本方治疗35例患者,显效21例,有效12例,无效2例,其中1例经第2个疗程治疗后好转。乙状结肠镜检查发现大部分第1个疗程即疡面变浅、充血水肿减轻,第2个疗程溃疡消失、瘢痕形成,半年后复查溃疡消失。其药用特点:鸦胆子、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化湿,凉血解毒;白及止血,大量白及浓煎汁借其高黏之性,与白蔹共起护膜敛疮、疗疡生肌之用,加速溃疡表面愈合。

8.鞠应东 猪毛炭麻油方

【方药】 猪毛炭15g,麻油30ml。

【用法】 猪毛炭研细末,合麻油,每晚用常规保留灌肠法灌肠,每日1次,16d为一个疗程。

【功效】 止血润肠。

【案例】 杨某,女,32岁。腹痛、腹泻反复发作7年,以左下腹坠痛为主,里急后重,肛门灼痛,大便后痛减,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结肠镜检查见乙状结肠以下至肛门齿线肠段肠壁布满出血点,中间有大小不等溃疡面,触之出血甚。先用西药保留灌肠治疗,前3d有效,再治无效。改用猪毛炭15g、麻油30ml和匀保留灌肠,每日1次。3次后血便消失,治疗9d后做结肠镜检查见溃疡面愈合、出血点消失,遂痊愈出院。1年后随访,未复发。

【按语】 溃疡性结肠炎病程长,易反复,久治不愈,为临床难治病症之一。本疗法侧重于治疗脓性分泌物少、而以出血为主者。通过保留灌肠,使药物与病灶直接接触,充分发挥局部治疗作用,以药物的渗透力及肠壁的吸收两方面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抑制渗出,减少分泌物对肠壁的恶性刺激,建立药膜性保护层,以达治愈目的。

 9.陈 咏 抑肝扶脾方

【方药】 炒白术、白芍各30~45g,防风15~30g,陈皮15~20g,茯苓、山药各20g,郁金15g,柴胡20~30g,木香9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1个月为一个疗程。

【功效】 泻肝实脾。

【案例】 王某,男,35岁,1990年11月5日至12月29日住院,住院号24424。小腹隐痛、肠鸣便溏2年余,大便经常夹有黏冻、血液,日行1~4次,有时伴有里急后重感。X射线钡餐灌肠提示:慢性结肠炎。大便常规:黏液,红细胞2~5个/HP,白细胞1~3个/HP;大便培养阴性。舌质淡红、苔薄腻,脉弦小。自述曾先后服用黄连素、复方苯乙哌啶、灭滴灵、氟哌酸、SMZ-Co等多种药物,疗效均不满意。患者思想顾虑颇重,忧心忡忡,疑患恶性疾病。证属肝郁脾虚弱,遂用中药痛泻要方化裁治疗。处方:炒白术、防风各30g,白芍45g,陈皮、郁金、川黄芩、马齿苋、柴胡各15g,广木香9g,茯苓20g,炙甘草6g。7剂后症状好转,继服半个月,腹痛全消,大便无溏薄、黏冻,每日1行。复查钡餐灌肠,结肠未见重要异常改变。上方去川黄芩、马齿苋,加怀山药、炒扁豆各15g,继服以巩固疗效,直至出院。随访半年,症状未复发。

【按语】 慢性结肠炎属中医泄泻、腹痛范畴。其因情志不和、脏腑虚,而病机关键在于脾胃功能障碍。本方以炒白术健脾燥湿补虚,白芍缓急止痛柔肝,配伍芳香之陈皮和中化湿、理气醒脾,并用味辛性温归肝入脾的防风升清止泻,助芍、术以疏肝脾,共为佐使。四药配伍,补中寓疏,泻肝补脾,调和气机,则痛泻可止。

10.邹世光 加味泻心四君方

【方药】 党参、黄芩、黄连各15g,白术、茯苓、干姜、扁豆、芡实各12g,生甘草6g,半夏10g,大枣6枚。

【用法】 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服。15剂为一个疗程,可服1~3个疗程。服药时忌生冷油腻,辛辣诸物。

【功效】 温中健脾,清解湿热。

【案例】 杨某,女,29岁,1992年9月21日初诊。诉经常左下腹痛、腹泻、粪便中含脓血黏液3年余,加重3个月。多次检查大便未见特异病原体,曾经某中心医院乙状结肠镜检显示远端结肠黏膜炎症改变及溃疡存在,诊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并采用中西药物治疗乏效,遂来本院诊治。刻诊:形瘦神疲,食少乏力,口干微苦,腹胀不适,白带色淡黄、量多,轻度呕恶感。舌淡、苔微黄腻,脉缓弱。遂投四君半夏泻心加味合方加仙鹤草30g、木香10g,2个疗程病愈,至今病未复发。

【按语】 本例拟四君半夏泻心合方加味治之。方中四君方党参、白术、茯苓,再加扁豆、芡实健运脾胃止泻;半夏泻心方中的黄连、黄芩清热燥湿止泻,干姜温中散寒,半夏降逆和胃,甘草、大枣健脾和中。诸药同奏温中散寒、清热祛湿、健脾和胃之功。如此则寒热祛,脾胃健,升清降浊,则诸症自解,溃疡性结肠炎可愈。邹世光用本方治疗该病141例,其中痊愈109例,有效2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达96.4%。若湿热重,加银花、败酱草、白头翁各15g;寒重,加熟附片9g(先煎),吴茱萸10g;腹胀甚,加木香10g;腹痛,加白芍12g,延胡索10g;挟食滞,加焦三仙各10g;里急后重甚,加枳壳、槟榔各10g;脓血便,加三七粉7g(冲服),仙鹤草30g。

11.陈允望 三步方

【方药】 炒白芍、焦白术、煨葛根、薏苡仁、焦山楂各30g,炮姜5g,炒鸡内金、桂枝、木香、甘草各10g。

【用法】 用分步治疗法:因患者就诊时均有腹痛、腹泻、脓血便及里急后重等肠道积滞较重的症状,故第一步应通下为主,兼顾其虚。在基本方药基础上加大黄10g、槟榔20g、厚朴15g。使患者服药后排便次数增加,并根据患者情况适当调整大黄及槟榔用量,以患者大便爽快为止,这阶段一般应服5~8剂。经用通下法后,患者感觉腹部较前舒适,大便较以前爽快时即可进入第二步治疗。去大黄、槟榔、厚朴,加入延胡索、罂粟壳、乌药各10g、草蔻5g、煨生姜30g,以温中行气止痛,调理肠胃功能,这一阶段一般服药10~15剂。第三步治疗在第二步治疗基础上加党参20~30g、炒扁豆、炒山药各30g,以加强益气健脾助运的功能,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而达到治愈的目的,这一阶段坚持服药20剂以上。

【功效】 温通,健脾助运。

【案例】 崔某,女,38岁,农民,1993年3月12日初诊。便脓血1年余,伴腹痛、腹泻,每日3~5次,每因腹痛加剧即有便意,排便后腹痛减轻,呈脓血便,挟黏液较多,大便不爽,里急后重。舌质稍红、苔微黄,脉细弦。乙状结肠镜检查显示:距肛门15~17cm处,可见肠管6点位及9点位有2.0cm×1.2cm溃疡面2处,局部有脓性分泌物及渗血点,表面凸凹不平,边缘较整齐;实验室检查:大便潜血(+++)。诊断: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证属:大肠寒湿积滞,郁久化热,损伤肠络,寒热夹杂。治当通下为主。采用基本方加大黄10g、槟榔20g、厚朴15g。共5剂,每日1剂,水煎500ml,分2次服完。二诊:诉服上方2剂后大便次数明显增多,日5~6次,泻下黏液污秽之物甚多;服完5剂后,大便次数反减少,每日2~3次,由稀便转为软便,腹痛减轻,大便较前爽快,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此肠道寒湿积滞驱除,勿再通下,可进入第二步治疗。上方去大黄、槟榔、厚朴,加延胡索、乌药、罂粟壳各10g,草蔻5g,煨生姜30g。加强温中行气止痛,促进肠胃功能恢复,继服5剂。三诊:上药服完后,大便基本正常,每日1~2次,无脓血及黏液,腹部不痛,舌淡红、苔薄白,脉较缓和。肠胃功能基本恢复,进入第三步治疗,在第二步治疗方药基础上加党参、炒扁豆、炒山药各30g。其服10剂,隔日服1剂。四诊:自述病已痊愈,即动员其做乙状结肠镜检查以确诊。经检查示:结肠黏膜恢复正常;大便潜血试验(-)。嘱上方再进5剂以巩固疗效。半年后随访,病愈未发。

【按语】 本病由于腹泻日久,故有虚象,但其久泻不愈的原因为大肠寒湿积滞不去,壅郁日久而化热,日久而肠络淤滞,病邪滞留于肠间、胶结于肠壁、侵蚀于肠络,故形成了虚实寒热夹杂的病机特点,给临床用药带来困难。作者认为,本病邪气不除,则正气难以恢复,故在治疗时应抓住主要矛盾,根据本病的病机特点,采用分步治疗。因患者初诊时多有腹痛、腹泻、脓血便及大便不爽、里急后重等症状,应先给以通下为主,兼顾体虚,使肠道积滞尽早祛除,这不但能够缩短疗程,加快疾病的恢复,并为下一步治疗打下了基础;经过通下后,患者腹部较前舒适,大便爽快,即可进入第二步治疗,以调理胃肠功能为主,在药物选择上加用温中行气止痛药;最后给以益气健脾为主,调理善后,这阶段应嘱患者坚持服药,以达到脾胃健运,方能运化如常,促进疾病的康复。

12.郑晓军 灌肠液

【方药】 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牡丹皮、白及、五倍子各15g。

【用法】 用水500ml浸泡,浓煎至200ml,纱布滤过,加入甲硝唑注射液100ml、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混匀,待药温降至37℃,采用低压保留灌肠,每日1次,30d为一个疗程。

【功效】 清热解毒,收敛生肌。

【案例】 林某,男,30岁,病案号6367,1992年10月28日初诊。患者4年来腹痛反复发作,痛则欲泻,泻后痛减,日排黏液脓血便3~5次,食欲不振,口干苦,寐差。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经纤维结肠镜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证属湿热内蕴,以加味白头翁汤合甲硝唑注射液保留灌汤,黄连温胆汤煎剂口服。经治疗4d后症状改善,排便次数减少,大便逐渐成形,继续治疗1个疗程痊愈,经纤维结肠镜复查溃疡面愈合、黏膜正常。随访1年未复发。

【按语】 灌肠中药煎剂中,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具有清热解毒祛湿之功;牡丹皮清热凉血;白及、五倍子收敛生肌,减少排便次数,加速溃疡面的修复;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凉血生肌的功效。合剂中配以甲硝唑对多种革兰阴性菌、厌氧菌有显著杀灭功能;地塞米松具有抗炎、抗渗出、抗过敏和免疫抑制作用,加速局部炎症的吸收,避免了激素全身应用所致的不良反应。运用加味白头翁汤合甲硝唑注射液保留灌肠法治疗该病,符合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为本病治疗的关键。

13.邓光远 扶正降结汤

【方药】 山楂30g,党参、黄芪、白术、白茯苓、干姜、秦皮、白芍、阿胶各12g,黄连、木香、丹参各10g,红花6g。

【用法】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5d为一个疗程。

【功效】 扶正固本,健脾利湿,理气活血。

【案例】 熊某,男,48岁,1994年4月18日初诊。患慢性结肠炎近20年,长期腹痛、腹泻,偶有脓血便,屡服西药柳氮磺胺吡啶、硫唑嘌呤及中药、中成药等治疗,症状如旧,渐至脸有虚肿、腰膝酸软、精神萎靡、性功能减退等症状。刻诊:面黄,微有水肿,眼睑轻度下垂,眼圈暗黑,唇紫,舌质淡、苔黄腻,脉细弦。触诊肝脾无肿大,左下腹部有压痛、无反跳痛。钡餐显影、乙状结肠镜检查结果显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属慢性溃疡型。主诉大便每日3~4次,有黏液,时有脓血。中医辨证属正气不足,脾肾两虚,气血不和。治宜扶正固本,健脾利湿,理气活血。方用扶正降结汤加炒薏苡仁30g、破故纸12g。服5剂后,腹痛减轻,大便每日行2~3次,稍成形,脓液变少,小便增多,黄腻苔减少,脉如前。宜温阳燠土,湿从芳化。上方加肉桂3g、藿香10g,续服。又服液全无。后仍以扶正降结汤为基本方,酌加壮阳益肾之品,连服药70d,诸症消失,性功能得以康复,后经纤维结肠镜检查证实治愈。遂以香砂六君子丸和补中益气丸早晚分服,以期补气健脾和胃,恢复消化系统的功能。

【按语】 本方从病因病理着手,从扶正固本、健脾利湿、活血祛淤立论,切中其虚、湿、淤的病机病理。自拟扶正降结汤,以党参、黄芪补虚扶正,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白术、白茯苓、山楂、干姜健脾利湿,促进脾、胃、肠功能恢复;木香理气止痛除胀;丹参、白芍、红花、阿胶活血祛淤、止血补血,清除溃疡的脓血,去淤生新,加速炎症吸收;秦皮、黄连解毒止痢。诸药合用,扶正健脾,行气活血,解毒止痢,治疗慢性结肠炎药证合拍,更兼随症化裁,故奏效。加减法:腹痛明显加延胡索,腹胀加厚朴,里急后重加枳壳、熟大黄,大便频繁加赤石脂,湿重加炒薏苡仁、藿香,畏寒加肉桂、吴茱萸,纳呆加鸡内金。

14.杨志彬 加味芍药汤

【方药】 白头翁、马齿苋、黄芩各15g,黄连、当归炭、地榆炭、白及粉、大黄炭、阿胶各10g,白芍20g,甘草6g,肉桂5g。

【用法】 每日1剂,煎汤保留灌肠,早晚各1次,每次100~200ml。

【功效】 清化湿热,益气涩肠。

【案例】 赵某,男,38岁。反复发生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3年,近来症状加重,便次增至每日10余次。当地先后给予多种抗生素、黄连素、中药等治疗,病情未能控制。现面色萎黄,苔微腻、质淡边有齿痕,脉濡细。血红蛋白40g/L,白细胞计数4.3×10 /L;粪检红细胞(++++),白细胞(+++)。乙状结肠镜检查:插入30cm,所见肠段黏膜呈广泛充血、水肿、糜烂出血,表面附黏液、脓苔。大便培养无致病菌生长。诊断:溃疡性结肠炎。投上方,每日1剂,煎汤保留灌肠,早晚各1次,每次100~200ml。药用10d后,症状大减,血便消失,大便每日1~2次;连续治疗1个月,症状消失,粪检正常,肠镜检查黏膜恢复正常。血红蛋白上升至90g/L。嘱清淡饮食,加强营养,以补脾益肠丸调理善后。随访1年余未复发。

【按语】 本方为河间治疗湿热泻痢芍药汤化裁而成,改口服为保留灌肠,具有药物充分作用于病变部位的特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6例,1个月内治愈31例,总有效率达100%。

15.艾 英 加减升阳益胃汤

【方药】 黄芪20g,法半夏、人参、炙甘草各12g,白芍、防风、羌活、独活各6g,陈皮8g,茯苓、泽泻、白术、柴胡各6g,黄连3g。

【用法】 水煎服,日1剂,15d为一个疗程。

【功效】 升阳益胃,健脾祛湿。

【案例】 粟某,女,42岁。腹痛、腹泻反复发作5年,时或腹胀,或肠鸣,或里急后重,大便日行4~5次,为黏液偶有脓血便,经用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显。刻诊:左下腹胀痛和压痛,有包块,肠鸣、腹泻日行4~5次,痛则欲便,便后痛缓,大便黏液,脘闷纳呆,乏力神疲,面黄消瘦。结肠纤维镜检,见降结肠黏膜充血水肿,有溃疡病灶2处。舌质淡红、苔薄白、根部微腻,脉细弦。处方:太子参、法半夏、炙甘草各12g,黄芪20g,羌活、防风、台乌、独活、炭山楂各10g,白术、茯苓、广木香、槟榔各6g,黄连、生姜各3g。配合锡类散灌肠,隔日1次。1个疗程后复诊,腹痛、腹泻减轻。内服药遵原方加减。连服2个疗程,灌肠1周后,腹痛、腹泻止,大便日行1次,粪检正常。继服原方,去台乌、羌活、槟榔、生姜,加芍药6g,1个疗程。纳增,精神舒畅,结肠纤维镜复查溃疡愈合,随访1年未复发。

【按语】 本病是由于湿热外侵,内犯肠胃;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素体脾虚湿郁,致湿热下注,肠络受损而发病。其病位在结肠,病变性质则是脾虚湿郁,中气下陷,气滞血凝,脉络淤阻。故症见腹痛、腹泻、黏液便。枟医学真传枠高士宗曰:“通则不痛,则妄矣。”本病腹痛不在泻下以通,而在升阳益气,健脾祛湿。下陷者,使之上升,通也;湿郁者,使之利化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也;凝滞者,温之使通也。升阳益胃汤方中参、术、芪挽回中气下陷之势,使清阳上升;羌活、泽泻、茯苓利湿化郁以止泻止痛;防风、独活为风药,风动水湿速散,风行清阳速升,故为不可少之药;黄连配法半夏,和胃理肠,祛湿止利,平调寒热。全方配伍,寒温并用,虚实同治,不治痛泻,而痛泻自止。此方不论病程久暂,凡属脾虚湿盛、清阳下陷之病情,均能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加减:痛泻夹杂、大便不爽者,加槟榔、大黄;腹胀、肠鸣者,加广木香、台乌、生姜;腹痛甚者,加橘核、小茴;胸胁胀满、脘痞纳呆者,加焦山楂、柴胡各10g;畏寒、肢冷、腰酸、少腹冷感者,加仙茅、补骨脂、吴茱萸。

16.唐承宏 结肠方

【方药】 柴胡、甘草各5g,白芍、枳壳、防风、白术、黄芩各10g。

【用法】 水煎服,日1剂。

【功效】 抑肝扶脾。

【案例】 刘某,女,30岁。泄泻达2年之久,常因情志波动而发作,大便日3~5次,呈糊状并夹有黏冻,脐周及左下腹痛,腹胀肠鸣不已。大便培养数次均为阴性,乙状结肠镜检查:提示直肠、乙状结肠黏膜充血水肿,诊为慢性结肠炎。察其舌质红、苔薄黄而腻,脉小弦。证属肝气乘脾泄泻。以四逆散合痛泻要方加减投之。服药5剂后腹胀、腹痛、肠鸣症状均有减轻,予原方加党参20g,以增健脾扶正之力,继续调治半个月而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语】 本方泻从肝治,适合本例肝气乘脾之结肠炎。《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厥阴之胜……肠鸣飧,少腹痛。”《医方考·泄泻门》曰:“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泄。”可见肝旺乘脾,脾运受戕,转运失职,当有“久泄久痢之证。治疗抑木扶土可谓正治。”

17.周通池 利湿助运方

【方药】 白术、车前子(包煎)各20g,茯苓、山药各30g,木香12g,黄连5g,丹参、赤芍各15g,赤石脂30g,炮姜6g,败酱草15g。

【用法】 水煎服,日1剂。

【功效】 活血化淤,清利湿热,健脾助运。

【案例】 石某,男,39岁,1989年5月18日就诊。腹泻8年,或轻或重,时好时发,大便长期溏薄,夹有白黏液,严重时有脓血,日行2~5次,或数日1次,脐腹隐痛,且有坠胀感,纳减肢倦,遇冷或饮食不慎即明显加重。粪检见黏液便,白细胞(++),红细胞(+)。乙状结肠镜检见肠黏膜充血水肿、溃疡灶,提示为溃疡性结肠炎。近年来叠进中西药,效果不显。遂拟活血化淤、清利湿热、健脾助运法。药用:白术、车前子(包)各20g,茯苓、山药各30g,健脾利湿;木香12g,黄连5g,行气清热燥湿;丹参、赤芍各15g,活血化淤;赤石脂30g,排脓血、生肌愈溃疡;炮姜6g,温行气血;以及破淤消肿的败酱草15g。每日1剂,日服2煎。投药10剂后,大便成形、无黏液,日行1~2次,余症亦减。守方继服月余,诸症悉除。随访1年,未复发。

【按语】 本方以健脾祛湿为治疗本病的大法,古有“脾旺不受邪”、“脾强能制湿”之说。脾属阴土,湿为阴邪,二者同类相召,脾既病则湿邪滋生,湿邪甚又加深了脾病,如此反复影响,使肠间淤滞,以致缠绵难愈。拟健脾治其本,祛湿治其因。另外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应结合检验,才能确知肠道病变情况。乙状结肠镜检见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病理变化,这就是肠壁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即属于中医“血淤”的明证。运用活血化淤能使脉络通畅,有利于脾运湿去,从而恢复大肠的传导功能。

18.王佐明 加味乌梅丸、加味固肠丸

【方药】 加味乌梅丸方:乌梅20g,黄连、当归各10g,黄柏9g,干姜、附子、川椒、肉桂、人参各6g,细辛2g。可随证加入黄芩、地榆、白及、五倍子、肉豆蔻等。加味固肠丸方:乌梅、茯苓、苍术各10g,诃子、肉豆蔻、罂粟壳、人参、木香各6g。可随证加入赤石脂、干姜、薏苡仁等。

【用法】 加味乌梅丸用于寒热错杂型,加味固肠丸用于阳虚寒盛型。二方皆先以汤剂服用,待症状好转或适宜时,再各以蜂蜜合为丸,每丸9g,每次服1丸,每日2~3次,连服3个月。脂、茯苓各10g,血竭6g;加水800ml,水煎浓缩至150ml),每晚睡前保留灌肠,连灌10d。

【功效】 加味乌梅丸:寒热并用止痢;加味固肠丸:温阳固肠止泻。

【案例1】 马某,男,28岁,1988年12月3日诊。4年前酒后腹泻,治疗后泻止,留下腹痛一证,后因大怒继而腹泻,大便脓血,里急后重,经中西药治疗后好转,结肠镜检查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近日里急后重,大便脓血明显,腹痛、腹胀,口干舌淡红、苔黄厚腻,脉沉细弱。结肠镜检报告乙状结肠和直肠部充血水肿,25cm处有2个绿豆大溃疡面。此属寒热错杂、气血不利之证。治拟乌梅丸方加黄芩、白及各6g;并配用灌肠方。服3剂后,泻痢减轻,脓血显著减少,仍里急后重,腹胀较甚。上方加槟榔5g,继服5剂后,自诉舒适,大便每日1~2次,时有脓血便,停用灌肠方,以上方制丸服。连服月余,诸症全消;嘱其继续服用,巩固其效。3个月后,结肠镜检查表明肠黏膜已恢复正常。随访2年,情况良好。

【案例2】 王某,女,46岁,1987年8月20日诊。10年前因食猪头肉出现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间断服用中西药,病情时好时坏,迁延不愈,随来本院治疗。症见:形体消瘦,面色晄白,腹胀、腹痛,大便每日2~3次,黏液较多,时夹有脓血,畏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弱。结肠镜检查在13~16cm处充血水肿,有3个大小不等的溃疡面。辨证属阳虚寒盛,命门火衰。治宜温阳固肠止泻为主。方用固肠丸,去人参,加干姜6g、薏苡仁10g。服3剂后,自觉有些“上火”,但腹泻明显减轻。上方加黄连3g,继服3剂后改制蜜丸服,每次服1丸(9g),每日3次,1个月后诸症基本消失,药量减为每日2丸。3个月后诸症全无,肠黏膜充血、水肿消失,溃疡面愈合。随访3年,未复发。

【按语】 溃疡性结肠炎大都病程较长,久之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而使机体寒热虚实失调,并多呈上热下寒、上寒下热、寒热互结或阳衰阴盛之势,故治疗重在调理脏腑的寒热虚实,不可重清、重补、重泻;剂型上也不可一味地过用汤剂,汤剂量大势猛,欲速而不达,故用丸剂使其缓缓调之,待药力慢慢发挥,助正气渐渐复苏,则可使多年积累之顽疾慢慢消除。乌梅丸、固肠丸即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重在调理脏腑寒热虚实的方剂,切合病机,实践证明临床疗效也较为满意,而灌肠方具有较好的止泻、止血、敛疮之效,为治标之法。总之,只有从整体上予以治疗,使阴阳平衡,寒热相宜,罹患才能痊愈,远期疗效也会很好。

19.顾庆华 和中导滞汤

【方药】 青皮、陈皮、木香、防风、厚朴、生大黄(后下)各6g,炒枳壳、炒苍术、制香附、川楝子、炒白芍、花槟榔、白头翁各10g。

【用法】 水煎服,日1剂。

【功效】 和中导滞,行气化湿,荡涤肠腑。

【案例】 季某,男,36岁,1989年1月6日初诊。钡餐灌肠及乙状结肠镜检查诊断为慢性结肠炎已2年余。便前腹痛,腹鸣攻冲,大便不爽,质稀夹有黏液,日行2~3次。纳谷不香,口中黏腻,神疲乏力。迭进中西药治疗效微。诊得舌质偏红、苔薄腻,脉细弦。良由肠滞未除,大肠传导失司所致。拟和中导滞汤为治。服药4剂,大便转爽、量多,日行3~4次,黏液较多。此肠滞下行之候,守方续进5剂,大便成形,日1行,未见黏液,肠鸣、腹痛攻冲已除。舌质淡红、苔根薄腻。此肠滞已通,标实已除,脾气尚虚。转方益气健脾助运为治。仿香砂六君子意处方10剂,胃纳香,精神振,大便自调。为防复发,嘱服香砂六君丸月余,以善其后。复查乙状结肠镜,未见异常。

【按语】 本方系陈伯涛自拟“和中导滞汤”。和中导滞,行气化湿,荡涤肠腑有形之邪,以治其标,待标实已除,则仿香砂六君子汤意,健脾助运,复其本。如此,治分2期,先泻后补,疗效显著。

20.白荣禄 结肠炎方

【方药】 白头翁、白术、白芍、生地榆、槐花、乌梅各15g,黄芩、秦皮、防风、陈皮各10g,黄连、甘草各6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 清热化湿,抑肝扶脾,凉血止血。

【案例】 魏某,男,22岁,1988年12月8日初诊。腹泻夹脓血便1年余。患者于1年前开始腹泻,每天4~6次,粪便中含有脓血和黏液,左下腹部疼痛,痛则欲便,便则痛减。曾在西安某医院检查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屡治罔效。舌尖红、舌苔薄腻,夹黄,脉弦细而数。诊断:溃疡性结肠炎。辨证:湿热下注,肝旺脾虚。治宜清热化湿,抑肝扶脾,辅以凉血止血。方用白头翁汤合痛泻要方加减:白头翁、白术、白芍、生地榆、槐花各15g,黄芩、秦皮、防风、陈皮、牡丹皮各10g,赤芍、茯苓各12g,黄连、甘草、制乳香、制没药各6g。服6剂后,腹泻、腹痛大减,脓血便和黏液减少。效不更方,继予上方出入服15剂,大便正常,腹痛消失,舌苔薄白,脉转和缓而病愈。后以参苓白术散善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语】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中医“泄泻”、“肠澼”、“痢疾”等范畴。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免疫功能失调和遗传因素等有关,而细菌感染、饮食不节、情志因素则为诱发因素。本病病位在肠,肠壁黏膜受损,络脉受伤,而见腹痛、腹泻,大便中含有脓血。病初多责之于肠,病久邪恋正虚,易损及脾胃。但临证多是虚实互见、寒热夹杂之候。病程缓慢,有反复发作趋势。以湿热蕴结大肠、肝木乘脾者多见,故用上方治疗收效甚捷。善后调理为治疗本病的很重要一环。当病情缓解后,除注意饮食调摄(忌食生冷辛辣饮食,宜高营养、低脂少渣易消化食物)、精神乐观、避免受凉、劳逸结合外,还需要给予调理脾胃之剂善后,是巩固疗效、防止复发、从而获得根治的关键问题。加减:泄泻较重者加赤石脂涩肠止泻,脓多者加茯苓、薏苡仁健脾祛湿,血多者加牡丹皮、赤芍清热凉血,黏液多者加制乳香、制没药保护肠黏膜,大便稀溏加党参、山药、扁豆健脾止泻,腹胀下坠加木香、焦山楂行气化滞。症状缓解,用调理脾胃法,以参苓白术散加减善后。

21.马力行 加减少腹逐淤汤

【方药】 当归15g,赤芍、白芍各12g,炒灵脂、延胡索各9g,炒干姜、川芎、制乳香、没药各6g,肉桂10g,春砂仁3g,炒薏苡仁20g。

【用法】 水煎服,日1剂。

【功效】 温阳除湿,活血散结。

【案例】 王某,男,41岁,1988年10月3日初诊。诉每日大便3~4次,质稀夹有白色黏冻,伴少腹疼痛、怕冷、忌食凉物,身体消瘦,病已2年有余。曾服中西药抗生素、鞣酸蛋白、矽炭银及附子理中、参苓白术汤(丸)等,屡治罔效。在当地市医院经乙状结肠镜检查:肠黏膜充血、水肿、有2个病灶,确诊为慢性结肠炎。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证属寒湿凝结,血淤结肠。投上方,水煎服,日1剂。药进6剂,腹痛大减,大便日行2次,白色黏液减少;继进24剂,腹痛消失,大便恢复正常而愈。后经乙状结肠镜复查已无病灶存在。追访1年,病未复发。

【按语】 本例始为脾胃阳虚,寒湿内停客于肠道,久治不愈,由气入血,血淤结肠。王清任云:“泻肚日久,百方不效,是淤血过多。”故用少腹逐淤汤治之,加制乳香、白芍增其活血化淤止痛之力,春砂仁、薏苡仁祛湿醒脾恢复其后天。服药6剂即见效,一法到底,而收全功。

22.孟 保 溃疡性结肠炎灌肠汤

【方药】 生黄芪30~60g,血竭10g,乌贼骨、赤石脂各

15g,大黄6~10g。待脓血便消失后可去大黄。

【用法】 上方加水煎至100~150ml,保持药液温度37~38℃,用100ml注射器、导尿管,于每晚睡前排净大便,垫高臀部,插入肛门20cm以上推注药液,保留时间越长越好,最好过夜,灌肠后均有便意,但多能控制。30d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后视情况做纤维结肠镜复查,未愈者继续下一个疗程。

【功效】 泄热化淤,益气收涩。

【案例】 张某,男,38岁,病案号72887。主诉反复发作性稀糊状便10年,近5个月加重,每日5~6次,夹有黏液、脓血,伴腹痛、低热。诊前曾在本市某医院做纤维结肠镜检查,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用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强的松、庆大霉素等,疗效不佳。来诊后即做纤维结肠镜复查:进镜40cm,见降结肠、乙状结肠充血水肿,多处溃疡,直肠有黄豆大小溃疡数个,因镜检时黏膜脆弱、出血明显,用肾上腺素止血2次。入院后,经用上方治疗1个疗程,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大便镜检正常,复查纤维结肠镜,进镜70cm,见各处溃疡愈合,炎症消失。随访1.5年无复发。

【按语】 本法以标本兼顾为法,针对脾胃虚弱、气血亏损、血淤肠络、湿热留滞之病理实质,拟方以益气扶正、活血化滞。方中生黄芪为补气扶正要药,《珍珠囊》称其“壮脾胃,排脓止痛,活血生血,为疮家圣药”,药理研究认为其能增强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竭、贼、石三药,均可生肌敛疮。其中血竭功专活血散淤,止血止痛;乌贼骨擅长收湿,<别录>说“止疮多脓汁不燥”;赤石脂擅涩肠止泻,《本经》说“主泻痢,肠澼脓血,下血赤白”,药理研究证实本品能吸收消化道的有毒物质、细菌毒素及食物异常发酵的产物,并保护消化道黏膜。大黄清热导滞,下淤血,并可防本方敛涩之弊。

23.韦荣贞 苦参灌肠方

【方药】 苦参30g。

【用法】 加水500ml,文火煎至80~100ml,每夜临睡前保留灌肠。据直肠镜检病变部位的深浅而定灌肠的深浅。如部位较高,灌完后把臀部抬高些以便药液充分流入。灌完后睡觉,防止药液排出,第2天排便。灌肠期间忌食生冷、辛辣、油腻食物。7d为一个疗程,休息2d,再做第2个疗程。

【功效】 清热燥湿,解毒敛疮。

【案例】 惠某,男,52岁,本院干部,门诊号33-1。10年前因冒风寒到车站接人,回来后即感腹痛、腹泄稀便,经西药治疗稍好,因未坚持服药,病情反复发作,愈加严重,大便日达10次,住院经西药治疗无效,患者倦怠无力、消瘦,求治于中医。余以上法,每日保留灌肠1次,经4个疗程,病痊愈,追访至今3年余未复发。

【按语】 苦参能“凉血,解热毒,养肝胆气,安五脏,定志益精,利九窍,除伏热肠澼”(枟别录枠)。水煎保留灌肠,药达病所,经临床运用,确有卓效。

24.曹洪欣 温肾补脾方

【方药】 补骨脂、肉豆蔻、茯苓、白术各15g,白芍20g,陈皮、桂枝、甘草各10g,吴茱萸5g。

【用法】 水煎服,日1剂。

【功效】 温补肾阳,健脾益气。

【案例】 王某,男,34岁,1985年4月20日初诊。患慢性结肠炎3年,反复发作。近1个月来每日清晨3~5时脘腹痛甚,排便后疼痛稍缓,大便稀软,日解2~3次。舌淡嫩,苔白微腻,脉沉缓。治以温补脾肾。投上方,水煎服,以该方为主化裁服药30余剂,诸症悉除。纤维镜检查结肠黏膜恢复正常。曾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语】 脾主运化,肾有温煦脾阳、助脾运化之功。脾肾阳虚,命火衰微,运化不及,水湿下趋,络脉失煦,而致肠鸣、泄泻、腹痛诸症。其辨证要点为晨起腹痛、泻后痛减、得温则舒,或便次增多,腰酸肢冷,舌淡脉弱。温肾补脾方取四神丸温补脾肾之功,加白术、茯苓、陈皮以增强健脾利湿之力,桂枝温补脾肾,白芍敛阴缓急止痛。若腹痛止、泻泄轻,唯以便不成形为主者,可酌加芡实、诃子等收涩之品,以增药力。

25.王润生 清热解郁汤

【方药】 白头翁30g,苍术、黄连、枳实各12g,栀子、陈皮、川芎各10g,甘草6g。

【用法】 水煎服,日1剂。

【功效】 清热泻火,健脾燥湿,疏肝解郁。

【案例】 李某,男,40岁,1986年5月12日初诊。患者腹痛、便稀5年,每日3~4次,近日饮食不慎,腹痛且胀,时为水泻,服土霉素等未效,且里急后重,便兼赤白。经乙状结肠镜检查在15~18cm处有散在豆大溃疡。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证属湿热下注,蕴热手里。投上方服6剂后,便减,3周后诸症明显减轻,继治1个月诸症消失。经乙状结肠镜复查,溃疡已愈。

【按语】 清热解郁汤(枟万病回春枠)由栀子、苍术、香附、川芎、陈皮、枳实、黄连、甘草、干姜、生姜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健脾燥湿、疏肝解郁之功,对湿热泄泻效佳,加上治痢专药白头翁,则疗效更著。

 

26.李盛甫 加减大黄牡丹皮汤

【方药】 牡丹皮、桃仁各9g,冬瓜仁30g,大黄、芒硝(冲入)各6g。

【用法】 水煎服,日1剂。

【功效】 活血化淤,通腑散结。

【案例】 辛某,男,18岁,1982年7月22日初诊。患腹痛、大便脓血1年多,某医院诊为慢性增生性结肠炎。近来日泻10余次,呈脓血便,伴腹痛拒按、里急后重,面色晦暗,形体羸弱,语声低微,呼吸短促,气不接续,口不渴,喜热饮,恶寒怕冷,食欲尚可,脉滑而数。大便检查见:脓细胞(++++),红细胞(++++)。辨证为湿热淤滞,肠道壅结。治宜活血化淤,通腑散结。投上方服3剂后,大便已减为日泻5~6次,仍有脓血,腹痛下坠已减。原方加枳实、桔梗各9g,赤芍12g。又服3剂,日泻减为3~5次,食欲增加,脉象弦滑,黄苔已去。此热邪淤滞渐解,寒湿显露。仍用上方,赤芍易白芍,加干姜6g。服3剂后,大便日泻减为2~3次,仅有少量黏液,腹痛已除,食欲大增,面带红润,舌苔薄微黄,脉沉略数。嘱仍用上方服用,巩固疗效。共服药111剂,大便化验正常,随访2年余未见复发。

【按语】 大黄牡丹皮汤系治疗肠痈的方剂,该患者虽非肠痈,但病在大肠,为湿热壅聚蒸腐肠道气血成脓成血,其病机与肠痈相同,故用以治之。湿热脓血已去,肠道升清别浊运化水谷之功能自然得以恢复,是以能奏佳效。

27.马云志 结肠炎方

【方药】 山楂炭、蒲公英各50g,土炒当归、炒白芍各30g,槟榔片、炒白术各15g,肉桂、诃子各6g,广木香9g,黄连、炒枳壳各10g,煨肉蔻6g。

【用法】 水煎服,日1剂。

【功效】 清热解毒,化淤止泻。

【案例】 王某,男,58岁,1986年8月4日初诊。腹痛、腹泻,泻下脓血便,每日4~6次,里急后重,腹胀、纳呆,体倦形瘦,不思饮食,已2年余。钡餐灌肠摄片示,结肠黏膜溃疡、充血水肿,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经多种抗生素及保留灌肠等治疗罔效。诊见:舌质红、边尖有淤点、舌苔黄厚腻、脉弦滑。证属湿热交阻,淤毒内滞肠道。治宜清热解毒,化淤止泻。投上方服药3剂后,腹痛止,脓血便除。效不更方,连续服上方28剂,大便成形,每日1次,纳谷香,精神振,形体渐丰。钡餐灌肠摄片示:结肠部位病灶消失。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语】 此例患者因饮食不洁,损伤脾胃,湿热内生,侵袭肠道,损伤血络,气血淤阻,罹成此病。本方针对病机,投蒲公英清热解毒,山楂炭化淤止血,炒白芍理气活血止痛,佐以诃子涩肠止泻,故收到显著疗效。

28.田润芝 结肠炎方

【方药】 炒杏仁、炒桃仁、木香、柴胡、灵脂各10g,生薏苡仁、败酱草各30g,冬瓜仁、银花、赤芍各15g,黄芩、蒲黄(包煎)各12g,马齿苋25g。

【用法】 水煎服,日1剂。

【功效】 开肺利气,活血化淤,祛湿解毒。

【案例】 何某,男,56岁,1983年9月13日初诊。腹痛、腹泻伴脓血反复发作10余年,近1周加重,大便日3~4次,量不多,有下坠感。曾服痢特灵、黄连素等无明显效果。查:体瘦,面色苍黄,左下腹压痛明显。舌暗红、苔薄黄,脉弦滑。大便化验:脓细胞(++),红细胞(++)。乙状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部水肿、充血,下端有溃疡,诊为溃疡性结肠炎。证因湿热渍于大肠所致。治宜开肺利气,活血化淤,祛湿解毒以清利肠道。投上方,服药6剂后,便中脓血消失;12剂后,大便日2次,腹痛下坠除;又服20剂后停药。观察半年,无复发。

【按语】 腹痛、便脓血反复发作为湿热渍于大肠,灼伤脉络所致。方以炒杏仁、炒桃仁武开利肺与大肠之气血;生薏苡仁、冬瓜仁、黄芩入肺与大肠燥湿清热;更加马齿苋、银花、败酱草增其解毒之功;木香、赤芍、灵脂、蒲黄理气止痛、活血止血;用柴胡引诸药入胆经,抵下腹,增其药效。

29.王旭东 加味苓桂术甘汤

【方药】 茯苓、白术、炒麦芽各15g,桂枝、肉豆蔻各10g,诃子12g,甘草6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10d为一个疗程。

【功效】 温阳健脾,利水止泻。

【案例】 杨某,男,45岁,农民,1993年11月10日初诊。腹泻15年余,日大便4~5次,且黎明5时许必起床入厕,便呈稀糊状,带白色黏液,伴腹痛、肠鸣,纳差,腰膝酸软无力。舌淡、苔白腻,脉尺部浮大无力。1993年10月15日行纤维结肠镜检查显示:乙状结肠及降结肠部黏膜充血、水肿。中医辨证为脾肾阳虚,寒湿困脾;治宜温阳健脾,利水止泻。用上方加补骨脂、莲子各15g、白芍20g,每日1剂,水煎服。上方增损服25剂,病告痊愈。1994年1月8日结肠镜复查示:结肠黏膜未见异常。1年后随访未复发。

【按语】 王旭东根据“异病同治”之理,选用苓桂术甘汤为基本方,此方虽属仲景为脾阳不足,致脾虚水停中焦而设,其治在温阳健脾、利水化饮,观其证机与久泄之病机相同,实为治疗久泄之治本良方。方中白术健脾燥湿,配苓、桂重在温脾利水,治在中焦,且有利小便而实大便之功;配甘草益气助运化之力;另桂枝温肾阳助气化,助肾主司二便;加诃子、肉豆蔻温脾止泻以治其标,并随证加减,疗效满意。加减:脾肾阳虚加莲子、补骨脂各15g,胃肠寒湿加焦苍术、藿香各12g,肝脾不调加陈皮、防风各10g,寒热错杂加黄芩、干姜各10g,脾胃气虚加党参、扁豆各15g,脓血便加白头翁、旱莲草各20g,腹痛甚加白芍20g。

30.郭松河 复方大黄胶囊

【方药】 生大黄200g,五倍子100g(半生半烧),血竭15g。

【用法】 上药研成细粉末,经120目筛,高压灭菌,装0号胶囊备用。在肠镜下确定结肠黏膜出血、糜烂、溃疡等病变部位的高低和大小,使之充分暴露,再将胶囊塞入镜管,用镜栓送至患处。每次用药5~20粒,每日1次。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

【功效】 清热燥湿,敛疮涩肠。

【案例】 刘某,女,42岁。便血1年余,大便时,开始为陈旧性便血,后为新鲜血液,便前有腹痛,便后稍缓解。直肠指诊未见异常。乙状结肠镜检查:进镜顺利,入肛15~17cm处可见肠管6点位及9点位有2.5cm×1.5cm溃疡面,局部有血痂及活动性出血点,表面凸凹不平,边缘整齐,无脓苔附着。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78g/L,大便潜血(++++)。细胞学及病理学诊断:乙状结肠溃疡。诊断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即按上法治疗,每天通过肠镜纳入胶囊12粒。1个疗程后便血消失,血红蛋白92g/L,大便潜血(±),结肠镜检:尚有活动性出血,溃疡面为1.2cm×0.8cm。继按上法再治1个疗程后复查,临床症状消失,血红蛋白108g/L,大便潜血阴性,结肠镜检:溃疡面消失。

【按语】 本方生大黄清热解毒,活血止血,祛腐生新,消肿止痛,故祛除留邪,从而促进溃疡愈合。五倍子性寒味酸涩,具有解毒消肿、燥湿敛疮、涩肠止血等功效。据现代药理研究,该药所含的鞣酸具有较强的收敛作用,因而对黏膜溃疡面、出血点能形成一种有收敛作用的被膜,故可减少出血,促进溃疡的愈合。综上所述,本方这些功用正是针对本病的肠黏膜充血、水肿、溃疡、糜烂、出血点等病理改变而设的。并且,本方还以散剂装胶囊,通过肠镜准确地纳入病灶使药物直达病所,取其渐渍而散解,散着肠中,停留时间较长,排泄较慢,有利于吸收,从而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31.许尚光 泄泻通治方

【方药】 党参、茯苓各15g,炙甘草5g,陈皮6g,炒白术、木香、山楂炭、神曲各10g。

【用法】 每天1剂,加水550ml煎至250ml,渣用水350ml煎至150ml,分2次空腹服药。治疗1个月为一个疗程,观察疗效,若病情有改善,继续进入第2个疗程,总疗程为3个月。

【功效】 益气补中,健脾助运。

【按语】 许尚光通过多年实践体会到,脾虚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病机与脾肾有关。而脾虚乃其根本,健脾温肾是其治疗关键。参照枟类证治裁枠提出的泄泻通治方,以健脾益气运中的异功散加木香、山楂炭、神曲为基本方,根据不同证型适当加减药味,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远期疗效也较巩固。实验证实,一些健脾益气方药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提示脾与免疫功能有密切关系。慢性腹泻虚证患者的机体营养功能和能量代谢不正常,免疫功能低下,这亦是慢性腹泻迁延难愈的原因。经用健脾益气为主的中药治疗,随临床症状的改善,玫瑰花瓣形成试验(RFC)与淋巴细胞转化试验(LCT)亦恢复到正常范围。这表明健脾益气中药能增强T细胞功能,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加减法:脾虚气弱加黄芪20g;脾阳不足加炮姜10g,肉桂2g;脾肾阳虚加四神丸(吴茱萸、煨肉蔻各g,破故纸10g,五味子6g)。

32.陈 进 痛泻要方合葛根芩连汤加味

【方药】 苍、白术各10g,白芍15g,陈皮10g,防风15g,柴胡10g,枳壳15g,葛根10g,黄芩10g,黄连3g,川芎10g,香附10g,金银花15g,连翘10g,藿香15g,槟榔10g,肉桂3g,干姜10g,生山楂15g,神曲20g,甘草10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 抑肝扶脾,清热利湿。

【案例】 薛某,男,72岁,2005年4月26日初诊。以腹痛、腹泻反复发作半年余,加重3d来诊。患者半年多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腹泻,泻后痛减,大便黏滞不爽,每日3~5次,多次查大便常规未见异常。半个多月前,查大便常规见红细胞、白细胞,经抗感染治疗后大便恢复正常,上述症状稍缓解。3d前,再次出现腹痛,以脐周明显,痛则欲泻,泻后或排气后痛减,每日4~6次,大便黏滞不爽,溏薄带有黏液,无发热、腹胀,情绪焦虑。舌红、苔黄腻,脉弦。辨证属肝郁脾虚,兼夹湿热;治以抑肝扶脾,清热利湿。给予上方,水煎服,忌辛辣、油腻及生冷饮食。3剂后大便次数减少至每日3~4次;继服9剂,腹痛稍减轻,出现饭后腹痛明显,大便干结成块,舌苔稍腻。原方去川芎、槟榔、干姜,加当归10g、乌药10g,又服2剂,饭后腹痛减轻,大便成型,情绪仍显焦虑,舌苔薄黄。前方去肉桂、生山楂、神曲、苍术,加焦三仙各15g,再服3剂,并加服西药谷维素及复合维生素B,腹痛减轻,大便次数减少至每日2~3次,舌红,苔薄黄,脉弦。前方加元胡10g,服2剂腹痛消除,继续服用7剂巩固疗效。2个月后出现复发,仍以上法治疗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语】 溃疡性结肠炎属祖国医学“肠风”、“泄泻”、“便血”、“休息痢”等范畴,其诱因主要是饮食不当、重伤脾胃;外感六淫、内外合邪;七情内伤、肝木克脾。病位始于大肠,与脾胃关系密切,为诱因导致脾胃受伤,运化失职,水湿停聚,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浊相乱,与水谷混杂而下,流注肠间而成,湿邪阴滞日久,郁而不降,或外来暑湿之邪,酿成湿热,壅滞肠间,与气血相搏结,使肠道传导失司,气滞血凝,脂络受伤,血败肉腐,化为脓疡。日久正气虚弱,脾肾困惫,以致脾肾两虚。治疗上,需要审证求因,发挥中医辨证施治的特色。急则治标,以西医药控制急性发作;缓则治本,以中医药辨证治疗,缓解症状,减少复发,务求治本。辨证用药时,腹痛明显者,可加白芍、甘草、元胡以缓急止痛;脓血多者,可加白及、地榆、丹参、仙鹤草、当归以化淤止血;湿邪明显者,可加滑石、苍术、佩兰、薏苡仁、车前草以燥利湿邪;兼挟热毒者,可加黄芩、黄连以清热解毒;气滞腹胀者,可加枳壳、木香、陈皮以行气导滞;脾虚明显者,可加黄芪、白术、扁豆以益气健脾;阳虚明显者,可加制附子以增强温阳之力。

33.曹志群 自拟消肠疡方

【方药】 黄芪45g,仙鹤草45g,炒乌梅10g,炒地榆20g,椿根皮15g,白及12g,赤石脂30g,白芥子2g,炮姜6g,秦皮15g,薏苡仁15g,败酱草30g,红藤20g,补骨脂10g,焦三仙各20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 健脾温肾,清化湿热,祛淤生新。

【案例】 孙某,女,49岁,农民,2006年5月30日初诊。患者反复左下腹疼痛,伴黏液脓血便2年余。曾到某医院就诊,肠镜检查示:溃疡性结肠炎。予柳氮黄吡啶、消炎止泻、激素等药物治疗,病情控制不佳,遂来本院求诊中医。症见:大便日5~6次,黏液带血便,肛门下坠感,排气多,排气后舒,小便正常,纳差,嗜睡乏力,舌淡红,边有齿痕,苔黄垢,脉沉弦。治宜健脾温肾,清化湿热,祛淤生新。另用福路宁、欣络维及鸦胆子油乳灌肠,每日1次。

1个月后复诊,大便日3次,脓血便明显减少,纳食增,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弦弱。证治同前,并加强健脾利湿、调气和血之功,上方去白芥子、椿根皮,改仙鹤草60g、薏苡仁30g、加冬瓜仁30g、白芍30g、肉豆蔻10g,水煎服。并继续配合灌肠。1个月后来诊,大便日1~2次,时成形,少量脓血,腹痛消失,纳食可,乏力,有时腰痛,舌淡苔白,脉沉。前方去秦皮、红藤、焦三仙、肉豆蔻,加用鹿角霜30g、炒槐米20g、白头翁30g。灌肠方改用锡类散。前后治疗4个月后,患者症状消失,结肠镜检查示:肠道无炎症改变。

【按语】 方中败酱草可祛淤解毒、消痈排脓,为治疗肠痈之要药,配合薏苡仁有薏苡附子败酱散之意;红藤活血止痛、解毒消痈,主治肠痈腹痛。炒地榆、白及、椿根皮可凉血止血、收敛止血。众药与黄芪、仙鹤草配伍,共奏补虚活血、消痈止血之功,使脾运健旺,助气行血,淤血去而新血生,从而促进溃疡愈合。

(三)述 评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及临床表现复杂,根据其临床特征,应归属于中医的“泄泻”、“痢疾”、“便血”、“肠澼”等病范畴。早在枟内经枠时代即有“火淫所胜……民病注泄赤白,小腹痛溺赤,甚则血便”,“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等记载。至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有热利下重“便脓血”、“下利赤白”的论述,这与结肠炎的临床表现很相似。后世医家又各有发挥,为本病的辨治奠定了良基。

中医学认为本病为感受湿热、饮食失节、情志不调及脾胃素虚等因而致。故上述诸方中,用有清利湿热、疏肝理气、温中健胃等法。本病症结下极,药以外用可直达病所,故灌肠之法,奇效可赖。

根据上述诸方,溃疡性结肠炎的辨治可概括为“虚寒”、“湿热”、“肝郁”三大类。

1.虚寒论 李振华等认为慢性结肠炎久治不愈,多损伤脾胃之气,若复感寒饮冷,可加重病情。治疗上应重在温补脾肾之阳,兼以理气固泄,后用补益脾气,并注意饮食调节,以防反复。

2.湿热论 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多因湿热内蕴,气血淤滞肠腑,化为脓血。治疗上多以清热利湿,调气行血。值得推广的是以刘善治为代表,主张药煎取液,保留灌肠之法。药可直达病所,取效速捷。又可解除长期服用清热解毒之品有伤脾胃之忧。

3.肝郁论 肝禀春木之性,体喜柔和,用之条达。肝木条达,外可调畅气血,内能疏达脾土,助脾胃化纳升降,下可调肠腑以助传导。若七情所伤,情绪紧张之时,气机不利。肝失调达,横逆犯脾,木郁伐土,升降失调,泄泻乃作。治当抑木扶正。张海峰常用酸甘阴柔养肝阴而和肝体,缓肝之急以制约刚劲之阳气,中焦免受克伐。然而要得脾土冲和,还要甘补扶脾。如此,中焦之气健旺,清阳升而浊阴降,泄泻乃止。

总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既要辨清寒热虚实,精当选方,又要内外合治,以取速效。虚寒者以温补,实热者以泄热,有郁解之,疮疡敛之。上述方中更有因证而施以开肺、化淤、通腑等法,其论均有理据,用之效验可嘉。

(0)

相关推荐

  •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特色诊治

    慢性溃疡结肠炎,肝旺脾虚湿热串. 肝大消瘦食欲缺,腹胀恶心脓血便. 温化寒湿胃苓汤,参苓白术平胃选. 芍药白头二汤进,痛泻四逆肠炎远. [概述]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简称"溃疡性结肠炎& ...

  • 魏玮从“虚、滞、郁、瘀”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变主要累及直肠.结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该病发病率和患病率高,治疗缺乏特异性,治愈难度大,病程迁延,反复发作,严重威胁患者的 ...

  • 溃疡性结肠炎四次辩证治疗

    患者,女,32岁,主诉"黏液脓血便1周,加重2日",2010年12月10日于北京某医院行电子结肠镜检查,被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初发型.发作期). 为求中医治疗,2010年12月13 ...

  • 玉屏风散加减治慢性结肠炎医案、配方

    慢性结肠炎 慢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炎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轻者每日排便3~4次,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重者排便次数频繁,每1~2h即排便1次.粪便 ...

  • 『胃肠病』九、阿米巴结肠炎

    (一)概 述 阿米巴结肠炎是由溶组织阿米巴原虫寄生于人结肠而引起的,好发于热带.亚热带及不发达地区.随着营养和卫生条件的改善,感染率已明显下降.资料统计,国内北京地区发病率由1929年15.2%下降到 ...

  • 『胃肠病』十二、便 秘

    (一)概 述 便秘(constipation)指的是大便次数减少和(或)粪便干燥难解,一般2d以上无排便提示存在便秘.但健康人的排便习惯可明显不同,每天排便1次者约占60%,1d几次者30%,几天1次 ...

  • 『肠炎集』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辨证]脾虚肾亏,气虚不固. [治法]健脾补肾,益气固脱,敛溃愈疡. [方名]敛溃愈疡汤. [组成]黄芪30克,白术20克,菟丝子30克,柴胡10克,白芨12克,三七粉3克(吞服),木香12克(面煨) ...

  • 『胃肠病』一、急性胃炎

    (一)概 述 急性胃炎(acutegastritis)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炎症,为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青壮年,老年及儿童也累及,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临床表现可因病因不同而各异.酗酒 ...

  • 『胃肠病』二、慢性胃炎

    (一)概 述 慢性胃炎的病理变化,基本局限于黏膜层,因此严格地讲应称之为"慢性胃黏膜炎"或"胃黏膜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占门诊接受胃镜检查患者的80 ...

  • 『胃肠病』四、胃下垂

    (一)概 述 胃下垂是指人体站立时胃的下缘达盆腔,胃小弯弧线的最低点降到髂嵴连线以下.从解剖生理角度来看,正常腹腔内脏器的位置,主要靠3个因素的综合作用:①横膈的位置及膈肌的活动力:②腹内压力的维持, ...

  • 『胃肠病』五、胃黏膜脱垂症

    (一)概 述 胃黏膜脱垂症是指幽门处胃黏膜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而言,国内自1957年开始有关本病的报道,其诊断主要靠X射线钡餐胃肠造影检查.国外报告根据16000例胃肠X射线钡餐检查,发病率为1.3% ...

  • 『胃肠病』六、上消化道出血

    (一)概 述 上消化道出血(uppergastrointestinalhemorrhagt)系指屈氏韧滞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腺.胆囊等病变引起的出血.本病在西欧的发病率约为每年50 ...

  • 『胃肠病』七、肠梗阻

    (一)概 述 肠内容物在肠腔内的通过障碍统称为肠梗阻(intestinal  obstructionileus).按发病原理可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包括麻痹性和痉挛性肠梗阻)及缺血性肠梗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