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中的常识、知识和认识

在很多经典的投资书籍里,常常会有类似的一句话,表述的语句不一样,但语义都叫做“相信常识”。违反常识的东西,往往存在着一些表面看不出来的问题,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这话应该是不错的。但问题在于,一个人的常识来自何处呢?反常,又应该以谁的常识为标准呢?

一个幼儿园的孩子,与一个985毕业的大学生相比,他的常识算是那个“相信常识”的常识吗?孩子的常识是只要自己一哭就有糖吃,而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人早就明白,要想有糖吃,得自己努力赚钱才行。

做投资的都是成年人,但每个人的常识却是千差万别的。出生环境决定了常识,教育经历决定了常识,工作背景决定了常识,甚至性格和健康状况都能决定常识。

有的时候,我们是被社会约定的规则推向常识的。譬如说9年义务教育,在规定的教育程序中,我们学习了语文、数学、物理、历史等等,这让一个只知道“会哭就有糖吃”的孩子,逐渐明白糖是怎么来的,更明白了有糖吃的前提是什么。这就是知识的力量,理论上掌握知识越丰富的人,其常识就越多。

但为什么是“理论上”呢?因为也确实存在着一些知识很渊博,但偏偏常识还明显不足的人。同样的知识,在不同的人身上,最后转化出来的价值会天差地别,自然就影响了各自常识的储备。能提升这些知识的关键所在是认识,没有足够的认识,单纯知识丰富是远远不够的。

就像当年的神秀,归为武则天的国师,精通天下各种经卷,但六祖的名号却被五祖弘忍传给了一个不识字的和尚慧能,而慧能所会的经文当时也只有一部《金刚经》。获取知识不是目的,目的是把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变成常识。当年神秀的知识远在慧能之上,但却在认识上输了。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书是储存知识最好的载体,但“在路上”所不断遭遇的种种变化,会让我们对过往学到的知识有不断深入地认识。这种在实践中被反复印证并应用过的知识,才能突破人们的自我认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变化,最终形成常识,在关键时候能够帮我们度厄救难。

我看过很多对巴菲特语录如数家珍的人,但投资却一直做的很不理想。有时候,他们会把这种不利归结为市场,但没有哪个市场是按照教科书去运行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知识可以靠时间和辛苦换来,但认识必须要举一反三的悟性和开放包容的心态才会拥有。

在投资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千变万化的新形势,譬如整整一年前的那次美股熔断,连90岁的巴菲特都没见过,何况我等后辈。那时候没有谁能预料到这是砸出来的黄金坑,但长期对企业深入理解的人,从内心深处坚信国运昌盛的人,可以靠常识让自己保持冷静,而这份冷静后来逐步转化成了收获。

尽量积累我们的知识,走出自我认识去更加客观地认识这个世界,并把一切都转化成常识,这是投资者所需要的基本能力,但也是大多数投资者努力终身而不可得的。投资如修心,诚不我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