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体书法——楚简书法的发生与发展

百体书法——楚简书法的发生与发展

                 郭 谦

楚简属战国时期竹简,其文字具有商周金文大篆向秦汉隶书转折期的风格。根据出土情况,较有代表性的楚简包括信阳楚简、郭店楚简、包山楚简等。迄今出土的楚简已达30多批,共有12500余支、158000余字。

楚简的研究起源于新中国成立之后不久,1954年,北大古文字学家罗福颐(罗振玉之子)首先对刚出土的楚简发表了《谈长沙发现的战国楚简》一文,然后,史树青、饶宗颐、陈直等学者也撰文参与楚简探究。

(郭店楚简)

上世纪50至80年代,因为楚简资料发表的很少,加之“文革”的影响,楚简的研究成果不多。进入90年代,楚简资料开始大量出版,1989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曾侯乙墓》一书,披露了曾侯乙墓竹简资料;1991年文物出版社又出版了《包山楚墓》,披露了包山楚简资料。1995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江陵九店楚墓》,披露了九店楚简资料。1995年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滕壬生编著的《楚系简帛书文字编》,流传甚广。199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郭店楚墓竹简》。2000年中华书局出版了《九店楚简》的单行本。2001至201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马承源主编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9册外加文字编1册合计共10册。这一大批新资料的出版,使得楚简研究成为考古学、古文字学的热门类别。

战国楚人书法字多“扁势”,这是楚简书法的总体特征。但细致分辨却可发现,楚简中的遣策、卜筮祈祷记录、法律文书,也包括一些楚国文献类竹简,如郭店楚简的《老子》、《太一生水》,清华简中的《楚居》、《系年》等等。这一类楚简起笔收笔简约,字形或长或扁,自然、质朴、平实。另一类文献性楚简,如上博简的《平王问郑寿》、《庄王既成》、《柬大王泊旱》等,用笔粗重,浑厚结实,虽没有装饰用笔,却体现出质朴雄浑的气势。还有一类楚简含蓄雅致,如上博简《周易》,结体扁平,用笔粗细近乎一致,起笔、收笔内敛,不露锋芒,平实无华,却彰显用笔的功力。而《六德》、《性自命出》、《成之闻之》、《尊德义》,线条盘曲,用笔飘逸流畅,笔触的粗细变化对比强烈;上博简《性情论》、《孔子见季桓子》,平行的横笔较粗,营造出了紧凑且流畅的感觉,虽无飘然若飞之势,却多了几分含蓄节制,如此等等。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看,这些楚简展现出各种书法艺术风格,令世人开阔了眼界,引发了临摹、开拓、创新的冲动。

(上博简)

书法界历来对新出土的古文字很敏感、很关注,但由于楚简资料的系统出版较晚,加之文字诡异难辨,需相应字典配合才易于组合成篇,形成完整内容的书法作品。因此,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书法界才有人开始涉足。

河南书家李刚田是最早涉及楚简的创作者,他吸收了一些楚金文的结构特点,他的楚简书法多以八言对联形式出现。河南书家许雄志,自1985年就研习楚帛书及楚简。他的书法糅合了楚简、帛书及楚系金文,并加以其隶书特点的笔法,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最先系统地将楚简文字引入篆刻创作。

(李金泰楚简书法作品)

湖北的李金泰、杨斌庆、何慧敏、熊均武、马春钢、丁华,河南的董江源、谢国启、周斌,山东的陈靖,甘肃的赵山亭,湖南的黄河等等中青年书法家很快也加入探索楚简书法,大量创作的行列。他们的热情卷起了“楚简”书法热潮,使楚简书法探索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李金泰的楚简书法章法严谨、笔墨灵动、线条飘逸,董江源的楚简书法结构多变、墨法丰富,谢国启的楚简书法张弛有度,周斌的楚简书法注意让字势、体势、笔法和浪漫的楚风文化交织在一起,陈靖的楚简书法中糅合了大量篆刻元素,这些都是当代楚简书法创作中的亮点。

2006年11月,杨斌庆在北京举办了个人楚文化书法展,之后,他在湖北组织成立了楚简艺术研究中心,出版了《杨斌庆楚简书<道德经>》(湖北美术出版社)。现在楚简艺术研究中心已经汇集了一批湖北写楚简的书法家和热爱楚文化的艺术家。何慧敏出版了《楚文字集字帖》、《楚简古今联语200则》、《楚简古诗文句200则》(荣宝斋出版社出版),同时还在荆门、仙桃两地开设楚简书法创作研讨班,收徒授学。熊均武(笔名石恪)出版了《楚简书法千字文》(文物出版社)。

当代楚简书法创作的特点:一是普遍重视楚简与楚帛书、楚金文乃至其他书法资料的糅合。当今很少有单纯承袭楚简者。楚简是一种当时的实用文字。为书写快捷在结构、用笔上做了很多变通,它和当时的其他书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广采博收不仅有利于对楚简的整体把握,也容易在创作上显出个性。二是在表现上多为探索。当今楚简创作,涉猎对联、中堂、条幅、扇面、斗方等,可说形式俱备;在笔法上中锋、侧锋互用,在墨法上浓、淡、干、湿、枯并举。总之,表现出了鲜明的书法创作特点。与早期甲骨文书法亦步亦趋的摹写相比,楚简书法创作一开始就表现出鲜明的时代开创性特征。

楚简书法既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穿越。它呈现的繁荣是当今书坛一道亮丽的风景。它的成就超越了书坛对其他篆书古文字,如甲骨文、金文、秦简等的探寻,甚至超越了曾风靡一时的汉简呈现出了后来居上的咄咄逼人的气势,这背后有许多值得书坛深思的原因。展望楚简书法的创作,不但会继续辉煌,而且会为书坛对其他古文字的汲取树立一个良好的典范。从这一点上讲,楚简热的意义是深远的,远远超出了楚简书法本身。

(0)

相关推荐

  • 赵山亭:楚简帛书临创略说

    从出土批次和数量看,楚系文字无疑是战国文字之冠.主要有:长沙五里牌楚墓竹简.长沙仰天湖楚墓竹简.长沙子弹库楚帛书.江陵望山楚墓竹简.荆门包山楚简.荆门郭店楚简.曾侯乙墓竹简.信阳楚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 ...

  • 简帛书法名品:战国楚文字——《新蔡葛陵楚简》

    导读 <新蔡葛陵楚墓竹简>是典型的战国时期的楚文字,自出土以来备受关注,其竹简上记录的内容也非常的丰富,为战国时期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实材料.并且<新蔡葛陵楚简>为墨迹书写 ...

  • 百体书法—水书书法的产生、发展及现状

    百体书法-水书书法的产生.发展及现状             郭  谦 水书,水族的文字,被"水书先生"代代相传.其形状类似甲骨文和金文,主要用来记载水族的天文.地理.宗教.民俗. ...

  • 百体书法——东巴文书法的产生、发展及现状

    百体书法--东巴文书法的产生.发展及现状       郭 谦 东巴文,是西藏东部.云南北部的少数民族纳西族所使用的文字.它源于纳西族的宗教典籍兼百科全书的<东巴经>.由于这种文字由东巴(智 ...

  • 战国后期秦简楚简书法比较

    战国后期秦简.楚简书法比较文/王晓光先秦书迹可分为石金镌刻和墨迹两大类,墨迹书法包括20世纪以来出土的大量简牍帛书迹,其中又分楚系简书.秦系简书,从时间上看,楚简大都在战国中后期,秦简大多属战国末期之 ...

  • 百体书法—蒙古文书法的产生、发展及现状

    百体书法--蒙古文书法的产生.发展及现状                郭  谦   中华民族书法,不仅包含汉字书法艺术,还包含蒙古族.维吾尔族.满族.回族.彝族.藏族.壮族等民族文字的书法,以及曾在 ...

  • 百体书法 满文书法的产生、发展及现状

    百体书法--满文书法的产生.发展及现状           郭  谦 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历史学家认为满-通古斯语族共有12种语言,主要分布在中国.俄罗斯和蒙古.中国有满语.锡伯语. ...

  • 书法|醉心楚简写大风 ——何慧敏先生楚简书法艺术赏读

    何慧敏 何慧敏 又名会溟.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协理事.篆书委员会副主任兼楚系文字研究会负责人,湖北省书画研究会副主席,湖北楚简书法研究院院长,湖北书法院研究员,湖北中流印社创 ...

  • 百体书法——彝文书法的产生、发展及现状

    百体书法--彝文书法的产生.发展及现状             郭 谦 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中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世居在祖国西南滇.黔.川.桂四省区的主要兄弟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和古老的文字 ...

  • 百体书法——汉简书法的产生、发展及现状

    百体书法--汉简书法的产生.发展及现状 汉代的书法艺术,在中国古代的书法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这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有善极其密切的关系.西汉时期,国家空前统一强盛,经济的繁荣发达,人民生活的稳定,文化的昌盛 ...

  • 百体书法—甲骨文书法发展史及现状分析

    百体书法- 甲骨文书法发展史及现状分析                      郭 谦 甲骨文是殷商时期镂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一种因形生意的字体,距今已有三.四千余年的历史.这种文字笔画比较简单,向上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