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宁通宝母钱现在的交易价位
今天的中国无疑是一个太平盛世,也是五千年前的繁荣盛世,因此,中国各种古玩艺术品的销售价格屡有天价,一件艺术品可以轻松过亿,将来让整个世界都是一片空白,更是一种必然。
事实上,“崇宁”大钱只有一笔钱,没有雕母,也没有母钱,而是采用了“沉泥焙模熟铸法”铸造的行。据我们所知,战国后期的刀币,是将钱文雕刻在细泥片上,阴干后烧制成陶,直接浇注铜液,其钱文由工匠刻画,很难刻出,刀刻有棱角。这类泥质子范,只能用一到两次,用后即碎,如果再铸,还需要重新制模,所以同版的刀币很少。
但“崇宁”大钱却是用泥模铸造法,将钱模和钱模印在泥模上,经高温处理后,既能起到盐化作用,又能降低配合料的可塑性,减小其收缩程度,称其“沉泥”。使用这类泥钱模印的钱币,理应能像早期的刀币那样锋利锋利,而且这种泥型钱还能铸多次。「崇宁」之所以像现代工艺铸造,也是因为采用「烧模熟铸法」,也就是早期冶炼熟铁,利用小型反射炉的作用,直接在泥型钱模上将铜溶解,并加入锌、铅、锡等元素,使粗铜和粗合金中的杂质析出,加热多次,所铸的钱币自然精良,表面光洁如刀削一样漂亮,而且还能节省时间和材料。这个也是“崇宁”大钱像雕母材质的缘由。
中国古代的货币铸造方法,自唐始工艺创新,逐步改范制为翻砂铸造。因此,铸母钱出现了。而且母子也是用手工雕刻的钱币为原型铸造的。所以,按照这一发展过程,唐以后,不论南北,诸朝各代,不仅要铸母钱,还要有雕母钱。若要如此,那么,唐以后无论五代十国、宋、辽、金、西夏、元、明、清,都有雕母钱,那也是一种必然性,那就在于,它是否还能发现遗存,以及唐以后,无论五代十国、宋、辽、金、西夏、元、明、清各代,都有雕母钱。
前几部各谱,长期以来,都是以雕母钱为其存世品,并定为明代嘉靖钱阶段。这回,你们又抄我,我抄他,诸鉴赏家以谱载为理由,你复述,我传声,百十年来,对于雕母钱的发现和认识,几乎没有突破明嘉靖这个年代的界限。看来,中国古代钱币之雕母的遗存,忽然遭遇了某种外力的作用,到了明嘉靖年便戛然而止。但仔细想想,这件事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显得毫无道理,说不过去,谬误大,贻害无穷!
也有一些古币由于其特殊的文化地位和较高的艺术价值而深受人们喜爱。汉王朝的“货泉”、“布泉”正是由于使用了针篆而成为这一类别的代表。北宋时期的九叠篆书《皇宋通宝》,是中国美术字中最早的一种,所以它的价值也比较高。
其实,中国古代泉窑刻母钱的遗存和发现,早在明嘉靖年就已出现,从近年公见而来(事实上是早有记载),就是在中国古代泉窑中发现的。现已见宋代雕母,而我又已上展出辽代小平雕母钱。诸诸如此,都说明唐以来,明嘉靖以前的确有雕母存在,这乃事实,而无论谁,认可不认可,实物就在那明摆着!
因此,今日本人便将所藏的一枚“崇宁通宝铸母钱”帐中点出,以遣其上博露面。以物证为依据,证明宋代雕母遗存。
可以看出,这枚崇宁通宝钱,字口高凸如峰,其并非是那种初炉深打字口的宋钱美品。
古代货币的价值是由它的历史地位决定的,正如现在明星效应一般:一件普通的衬衣一旦被谁穿了,价格就会翻倍。古钱币作为历史的见证,自然也是越久远越好。比方说,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钞票“成都交钱”和“中统元交钱”,在学术界是无价的。由于吉林产的“广平银币”被认定为我国的第一种机制币,因此吉林制造的银币的价格远高于其他省产银币。新疆阿城县出土的“承安宝货”为我国罕见的“两个半计数白银币”。短期王朝或农民起义时期的铸币,由于流通时间短,发行量小,也都可以算得上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第一,看看这些货币的锈色。这些钱是用四川产的,是用来生产的。它的锈蚀异常坚韧,当初出罐时,字口笔画间布满了锈垢,直觉上只觉得它不是一般的崇宁钱,或者是铸母或者样钱性质。所以,为了进一步确认这钱的性质,本人用手做了除锈,在除锈时,因锈蚀异常坚硬,使劲将缝衣针折断一根。由图照之品相色质,有见者当能感觉到愚言不虚。这样,便可断定这钱的年代久远,非近百年之作,更非现代之作。
收藏界有句老话:小富靠殷勤,大富靠天。要想从收藏中获利,要把握好收藏的利润,只能自己不断的学习和观察,但是要想发财,就得靠运气。不要说,从十几年前收集到现在便宜的藏品,到现在的收藏家们都很有思想和判断力,有时只是对这一品种的追捧,而在如今收藏多靠炒的环境下,轮到它升值了,它也不得不升值。所以,收集之路就像美猴王取经,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