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苞谷
一日去城外游玩,路过一大片绿油油的苞谷地,抬眼望去,一望无垠,苞谷苗有一人高,边走边看,让人沉浸在一片绿色的海洋里。将我的思绪一下子,拉到了二十多年前……。十一二岁之后,每年放暑假我都会和母亲一起锄地。我们村山坡地比较多。秋庄稼基本都是种大豆、苞谷、绿豆、红豆、柴豇之类的。其它庄稼锄一遍就可以了。唯独苞谷前前后后要锄三、四遍,地少勤快一点的人,甚至要锄四、五遍,一般人都锄三遍就行了。第一次,苞谷刚出苗不久就锄。第二次、第三次,我们村里人叫捞(lāo)苞谷,就是给苞谷根部围一个小土堆,防止刮风下雨苞谷杆倒。农语说:“人勤快,庄稼壮”,所以农人们就都把自家的庄稼像自家的孩子一样疼爱,都希望自家的庄稼长的壮壮实实的。饭后茶余农人们的聊天话题,离不开自家的庄稼,有的说:“我家的苞谷苗锄了两遍了”,还有的说:“我家的苞谷苗锄了三遍了”。我们家里没有爷爷奶奶,父亲常年在外给人打工,挣钱供我们一家人生活。家里的农活就落在了母亲一人身上,我是家里最大的孩子,八九岁起就开始帮母亲干农活。捞苞谷,站在苞谷地里,四处都是比人还高的包谷苗,闷热闷热的。苞谷叶刷的人脸上、胳膊上,辛辣、烧疼。尤其是傍晚时分,还要忍受蚊虫的叮咬。抬眼望不到四周,如蒸锅里的馒头一样,闷热、难受,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切身体会到那种感觉。有一次,我一边捞苞谷,一边抱怨说:“咱为啥要天天锄地,咱不锄地了算了,咱回屋去”。母亲很生气的说:“不锄地拿啥吃啊,当农民就得锄地、捞苞谷”。我说:“当农民太辛苦了,天天都得干农活,我不想当农民了”。母亲语重心长的说:“农村人不想当农民,没有啥好办法,只有好好念书,学下文化知识了,就不用干农活了”。从那一刻起,我就记下了母亲的话,后来在我的求学之路上,每当我想偷懒、懈怠、退缩时,就想起了母亲那天说的那些话。我虽然天资不算聪明,但我总是比别的同学多用功,所以上学期间,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母亲虽然自己没有文化,连自己的名字都写的歪歪扭扭。(最近几年,我们姊妹几个经常教她认字、写字,母亲的字写的倒还不错。)但她知道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直到后来我考上了乡镇干部,母亲就经常拿我当年锄地的事,教育妹妹向我学习。如今,当我工作中遇到困难,在母亲面前抱怨时,母亲一句:“再难总比农民强吧”,一句话让我顿时语塞……。作者简介
骁强,临渭区融媒体中心干部 ,喜好文学,也喜好随意创作,追求诗和远方的生活。《汗滴化雨伴笔耕》特约撰稿人。
汗滴化雨伴笔耕
文学交流的平台 文友聚会的乐园
搜索关注:k524522468
美文不断 精彩常现 喜欢就关注我
读者赞赏作为稿酬
其中三成留作平台维护费用,七成发给原创作者!
赞赏稿费在文章刊发后次月上旬发放,未到账请添加主编微信领取
平台公告
汗滴化雨伴笔耕平台承蒙各位文友支持与厚爱,目前发展良好,为感恩各位,特决定推出四重好礼送文友。
一曰:文之有礼
每周选出最具人气文章一篇(阅读量不少于200且最高),送红包(10元)!
二曰:转之有礼
每周选出转发分享量最多的文章一篇(转发分享量不少于20次且最高),送红包(5元)!
三曰:言之有礼
每周选出留言最多的文章(留言不少于30条且最高,同一读者留言多条,只记一次,不累加计算),送红包(5元)!
四曰:在看有礼
每周选出“在看”数最多的原创文章一篇(在看不少于50且最高),送红包5元!
以上好礼从2020年4月4日起执行。欢迎大家踊跃参与!
具体实施以平台解释为准。
告作者书
由于编辑时间有限,无法保证逐字句推敲审核,为提高文稿质量,建议所有来稿请自行核对,对文中文字、标点符号严格把关,减少失误,如编发后发现错误,会在文后留言更正,同时,来稿尽量附作者简介和照片,方便对作者宣传推广。
谢谢合作!
投稿邮箱:524522468@qq.com
主编:康国光 首席评论员:祝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