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唐诗解读——杜甫之《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
寒城朝烟淡,山谷落叶赤。
阴风千里来,吹汝江上宅。
鹍鸡号枉渚,日色傍阡陌。
借问持斧翁,几年长沙客。
哀哀失木狖,矫矫避弓翮。
亦知故乡乐,未敢思夙昔。
昔在凤翔都,共通金闺籍。
天子犹蒙尘,东郊暗长戟。
兵家忌间谍,此辈常接迹。
台中领举劾,君必慎剖析。
不忍杀无辜,所以分白黑。
上官权许与,失意见迁斥。
仲尼甘旅人,向子识损益。
朝廷非不知,闭口休叹息。
余时忝诤臣,丹陛实咫尺。
相看受狼狈,至死难塞责。
行迈心多违,出门无与适。
于公负明义,惆怅头更白。
注:
两当县:即今甘肃两当县。
吴十侍御:即吴郁,十是他的排行。侍御:即御史大夫,在唐代是中央掌管监察、执法的长官。
江上宅;指吴郁建在嘉陵江边的住宅,遗址在今甘肃两当县琵琶洲附近。
鹍鸡:鸟名,黄白色,象鹤,呜声悲凉。
枉渚:洲名。《湘州记》记载,湘州境内有枉山,溪口有小湾,叫枉渚。
斧翁;御史的职务是执法。在古代,“斧”是处决死囚的刑具,也是法律的象征,因此这里用“持斧翁”指称御史,即吴郁。
长沙客:汉代贾谊被贬长沙。吴郁被贬官,当时大约也在长沙,所以用“长沙客”这个典故。
狖:黑色的长尾猿。这里比喻失官的吴郁。
凤翔都: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玄宗奔蜀,七月,太子李亨于灵武即位,次年二月,移都凤翔。
金闺:金马门的别称。金马门本是汉代宫门名,因门旁有铜马而得名。汉代制度,从各地征召进京的人,一般都在叫“公车”的官署等待召见,只有才能特别出众的,才在金马门等待。这句诗字面上的意思是:两人的名字都属于金马门等待召见之列,实际上是说,两人都以才能优异被召用。
蒙尘:古代指称帝王或大臣逃亡在外,蒙受风尘为蒙尘。
暗长戟:行军或作战时尘土飞扬,武器不可明辨,这里指战争。
此辈:指“间谍”。
接迹:足迹相接,意思是非常多。
甘旅人:乐意在外作客。孔子不得志时曾周游列国。
向子:向长字子平,东汉朝歌人,历史上有名的隐士。《后汉书》记载:向子读《易》读到“损益卦”时,曾感慨地说:“吾已知富不如贫,贵不如贱,但未知死何如生耳。”
忝:羞于,愧于,自谦之词。这里是愧居诤臣之位的意思。
诤臣:规谏皇帝的专职官员。杜甫在凤翔时任左拾遗,司其事。
丹陛:古代宫殿的台阶常涂成红色,所以叫“丹陛"。这一句的意思是自己当时就在皇帝身边.
出门无与适;意思是没有一个理想的去处。
解读:
《杜诗详注》认为这首诗:“殆是公自秦州西至同谷时道经两当,故作此诗”。其实,同谷在秦州西南,两当在秦州东南,三地相距甚远。且杜甫自秦州赴同谷,是经赤谷到现在的西和县,然后折向东南到同谷,根本不经过两当。从当时的交通条件来考虑,诗人在秦州居住期间专门去两当的可能性极小。因此,这首诗似应定为“赴蜀途中访吴郁两当故居”时的作品。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动机,诗中已经交待得十分清楚:吴郁因处理间谍案而招致“上官”不满,为别人辩诬而被贬官,这在当时是“朝廷非不知”的。杜甫那时身为左拾遗,不能积极营救吴郁,使他感到“至死难塞责”。所以在入蜀路过两当县境时,专门去看望这位老朋友,不料吴郁这时正在长沙,杜甫访友不遇,只好对其空宅发出无限感慨――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杜甫笃实、忠厚的品性以及对朋友的深厚情意。
全诗可以分作四段。
第一段包括开头六句,是吴郁江上空宅的一幅凄;京、冷落的图画。“寒城”笼罩着淡淡的朝烟,这里透着一个“冷”字,“山谷”满是红色的落叶,这里透着一个“衰”字。江边是千里阴风,洲上有悲鸣的鸥鸡,在朝日照射下,远道而来的诗人,心情自然是苍;东,不安的。
第二段包括“借问”以下六句,诗人睹物怀人,遥想长沙的吴郁。“几年长沙客”由“借问”引出,巧妙地用贾谊的故事,抒发对吴郁不知何时才有可能昭雪的关切。“哀哀”两句,以“狄”“翮”比吴郁,生动地表现出他失寄托、遭暗算的处境。“亦知故乡乐”,想回来而不可得,“未敢思宿昔”,往事不堪回首而又不能不回首。这里“思宿昔”三字,又自然引起第三段关于往事的回顾。
第三段包括“昔在”以下十六句,详写吴郁遭贬的原因。“凤翔都”“金闺籍”,从被召用写起,既写时间,又写二人的友谊。“天子”两句,写当时战争形势,那是吴郁事件的历史背景。“兵家”以下八句详写吴郁的遭遇。“兵家忌间谍”,但间谍又“常接迹”,在这种情况下,吴郁身“领举劾”,自应明辨是非――“慎剖析”,“分白黑”是吴郁的职责,实际上他也是这样作了。然而,尽职的结果,却是“失意见迁斥”。这“上官”两句,在叙事中包含着诗人难以言说的不满情绪。“朝廷“两句是对吴郁的安慰。说朝廷上下都知吴郁含冤蒙罪,但他们或专为迎合,或怕祸及自身,或欲救不能,这样就更加深了“闭口休叹息”的深刻原因。“仲尼”两句以孔子、向长的故事进一步安慰吴郁。这里,作者似乎抬出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圣贤”,作为吴郁在困难中效法的榜样,然而言外之意,却是对吴郁被贬官一事的不满。
第四段包括“余时”以下八句,写自己当时不能疏救吴郁,至今悔恨不已的心情。杜甫因上疏营救被罢官的房琯,触怒了肃宗,几乎遭罪。此次吴郁事件,诗人身处于逆境之中,无法再营救吴郁。诗中“余时”两句写自己的职务,这是承上段“朝廷非不知”来的,因为身在朝廷而没有营救吴郁的人中就包括杜甫。“相看”句写自己不能出面营救的事实,“至死”句对此表示抱憾终身。“行迈”四句联想到自己将去成都,不顺心者多,惬意的事少,这种情况下想起老友吴郁来,就更感到惭愧和怅然了——“于公”两句,正从这样的意思,在无限凄惶的气氛中结束了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