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持续选出大牛股?他做到了!
来源:雪球
于洋坦言85年不算年轻了,其实对于成熟的基金经理偏年轻,但对于中国的市场来说,因为它是催熟的市场,所以不算年轻。
会有一些朋友问我为什么离开富国基金?富国是一个很大的平台,我职业生涯发展算是比较顺利的,一开始管钱,无论是行业基金还是券商基金都做的比较好,也算比较顺利,但为什么顺利还要从公募出来,其实还是因为所处行业的问题。我自己管产品的经历和风格是不喜欢大的回撤,做资产管理怎么规避回撤呢?
在做公募时,2018、2019年的业绩我做的非常痛苦。因为我一直是以偏绝对收益的风格做产品,可能在熊市里我们是尽可能控制它的回撤,因为确实没办法做到空仓,但在进攻的时候,虽然我能选到一些挺好的股票,但因为我一直有一个控制回撤的线,所以我们的仓位一直不会顶得特别激进,所以做相对收益也很痛苦,进攻的时候也很痛苦,损失的时候,控制回撤也不能做到特别激进就很痛苦,在私募这方面的限制都没有了,至少能够比较全面的践行自己的投资理念。
一个产品的收益每年都还挺好的,靠的是啥呢?第一肯定不是运气,第二肯定不是瞎找,肯定还是基于个股的选择和行业的轮动。我做行研期间其实建立了自己的一套框架,2018年发生了一些事情之后开始更注重均衡配置,把自己的研究框架附用到其它的行业研究里。
去年市场和今年市场是不一样的感觉,去年市场的涨是非理性的,等到真的相信了不就难受了吗?比如我离职的时候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觉得医药贵了,医药特别贵,没法儿做了,买的公司,这些估值我都不接受,那我肯定要走,那时候你要用相对的思路那就挺开心的,但你要用绝对收益。
我觉得今年只是回归常识、回归合理而已,并不是说它有多差。去年就是赚了不应该赚的钱,今年只是把去年赚的钱吐回去,也就这样了,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这样说,并不是我们不愿意接受泡沫。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理解,我觉得完整的描述应该是这样子的:泡沫肯定是应该赚的,但你永远都应该注重组合的风险收益比,不能把组合的所有资产都暴露在泡沫里。然后,即使是泡沫,你也应该做离窗口最近的人,窗口最近的人是什么?就是在泡沫里相对来说泡沫不太明显的,或者是说一旦出现问题,它的流动性是最好的,你可以享受泡沫,但这个泡沫的比例跟资产的占比不应该特别高,而且还是要注重这里面的资产流动性的问题,小票一旦出现泡沫,流动性出现问题的时候它是以跌停的形式出现,茅台顶多是暴跌,但如果你想卖的话,一天两天是完全可以卖出来的。
市场永远是对的,尊重市场,这是投资的第一要素。市场大多数时候是非常理性的,包括2018年的下跌,只是因为我当时还不够成熟,可能很多事情也想不清楚、想不明白,但现在回头细想,这是非常正确的,市场肯定是最聪明的。很多事情你是事后才理解市场为什么这么去选择、这么去走。我们要通过自己知识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去跟上市场的节奏,而不是让市场跟上你的节奏。
其实自己应该反思为什么你买的这些公司回撤这么大,你觉得合理吗?你持有的公司都是百倍PE,即使是周期表观看上去二三十倍,也是盈利高点的二三十倍,在历史上就是不合理。其实我觉得就是缺乏常识,这样的回撤是合理的,回撤过大肯定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你应该去反思你在交易过程中对市场的理解是不是之前太乐观了。
应对市场是专业投资者应该有的素质,这是基本的要求,基民把钱给你了,肯定不是让你天天赌。当然,有些基民的诉求是非理性的,希望你每天都是最靓的那个仔,这肯定是不对的。不应该被这些绑架,长期跑赢才是对的,问题是很多年轻的基金经理刚开始的时候特别想出名,特别想做得好。但怎么可能呢,一开始就出名的话,只能靠赌,靠风险的暴露去博弈,比如暴露在医药、暴露在新能源这种板块,就是搏出名了,但有什么意义呢?板块一结束不就挂了,对比长期投资一点用都没有。
我们从一开始就是偏趋势、偏右侧的建仓策略,因为这种策略比较快能累积一定的安全垫,同时因为它的冲击成本比较小,趋势上的一些公司都是一些核心资产。一旦下跌的时候,我们的策略是迅速调整的,因为下跌的时候我们也发现这些公司过度高估,那就迅速减仓,中间可能也做了几次交易,发现确实这次的调整是中期调整,不是一个短期调整。因为过去几年每次下跌都是比较好的买点,特别是茅台这种一旦跌个百分之二三十肯定会反弹,但这次我们认为不太一样。
这时候要调整策略,新的策略是怎么样的?肯定是自下而上的挖掘股票,我不认为这个市场进入了很大的熊市,我认为没有大熊市的基础,但一定是有个股性的机会,这种个股性的机会,比如之前没有被特别关注的股票,或者即使是一些核心资产,它的变化可能不是信心的变化,可能是超预期的变化,估值也不太贵,这种公司还是愿意买的。
比如今年1月份之前你的最佳策略就是市场这种趋势上的东西,好的资产,你就跟着,不用管估值。只要业绩没问题,买入持有,那肯定是能赚钱的,现在肯定是对个股研究的深度、对估值的容忍度要更低,所以不同阶段的策略是不一样的,包括这时候的仓位控制一定要非常非常谨慎。
做公募的时候,择时很简单,因为公募只要用排除法就行了,公募的大类资产、大的行业就那几个,比如我们比较擅长成长,如果在公募你熟悉的行业没有机会,立马就减仓切换就行了,比如我熟悉医药,它的下行风险加大的时候,那就把这个板块剁掉。
因为公募做决策很简单,板块就分为几个,价值的银行地产,周期的那几个,有色化工,再加成长的几个板块。可能成长是我很熟悉的,周期的我也稍微懂一点,价值的我不懂。我用排除法,现在估值太高了,成长板块就Pass掉,经济高点了,把周期板块Pass掉,那就买银行地产就行了。
怎么看一个行业是不是还在泡沫期还是回归正常,其实这跟你的收益预期有关系。一是它们跌的是估值,不是基本面,它们基本面都挺好的,我也不认为基本面会出问题,无非估值是不是合理,取决于你想在这些股票上挣多少钱而已。现在是跌,但如果拿一年的维度看,这些公司可能就是打平吧,明年这个时候可能会在这个位置看到它们,但中间可能还会继续跌吧。
卖出标准其实挺简单的,我觉得有几点,一是判断市场有没有风险。二是判断公司有没有基本面变化,如果这两点成立其实就是一个大的卖点。三是能不能找到比它更有性价比的公司。要么就是安全性更高、确定性更强、估值性价比更好,或是盈利更好,这是三点。
现在做私募的选股思路和我做公募的选股思路不会有变化,每个人在价值观形成之后都不可能有变化的,喜欢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公司,不可能有变化,只不过可能会相对优化一点,比如以前我特别注重左侧,因为对于公募来说要左侧布局,因为规模大。在做私募的时候因为要注重回撤,更应该做右侧,对于择时的要求会更高一点,这就是基本区别,但喜欢什么样的公司,肯定不会有变化的。
有很多东西,做投资有很多东西,不是你想象得到的,只能通过组合的适当均衡,包括对很多事情的敏感性,去及时反映,同时通过组合的均衡适当规避这些风险。也就是说,研究是有局限性的。其实研究是能够创造很强的价值的,只要能做到通过的研究,或者说覆盖的体系如果是全面的,那应该是能的,但就是有一些不可抗力,很多风险不是能研究跟踪出来的,不然要研究员干嘛?天天做趋势不就好了。
如果遇到黑天鹅,回撤,那就减仓或者清仓。其实应该反思为什么自己买的这些公司回撤这么大,它合理吗?持有的公司都是百倍PE,在历史上本身就不合理嘛。我觉得这就是缺乏常识,应该去反思之前在交易过程中对市场的理解是不是太乐观了。
面对回撤,我的心态不会受太大影响,我认为应对市场是基金经理应该有的素质,不然凭什么叫你基金经理,不就是一个赌徒嘛,这是基本的要求,基民把钱给你了,肯定不是让你天天去赌。当然,有些基民的诉求是非理性的,希望你每天都是最靓的那个仔,这肯定也是不对的嘛,不应该被这些绑架,长期跑赢才是对的。
另外一部分是弹性仓位,它的种类就很多,比如可以看周期,也可以看长期的。但我们对于这部分弹性的要求一般都是用更具爆发力的标的去替代,因为这部分,比如买茅台谁都会,每年10%多的回报率,对于投资者来说没有显著差异。要作出差异就必须在弹性部分做足够多的增强,怎么做增强呢?比如通过行业的轮动,什么板块有机会去掺和一下,另外就是搞更具爆发力的品种,一般来说就是聚焦在医药、TMT这些行业。
“我比较独立,愿意独立去做研究,也愿意为自己的独立研究负责。”这是投资人于洋,也是基金经理于洋。
如果您对钦沐资产感兴趣,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预约并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