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南王尚可喜传

平南王尚传

  尚可喜,辽东人;毛文龙养为孙,名毛永喜。勇而善谋,官游击。文龙被害,率亲兵五百自岛中归于大清,封智顺王;佐定天下,改封平南王。顺治四年,同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及噶喇赖其焦奈蓝拜(?)平湖南,所至克捷。六年,复同嗣靖王耿继茂平广东。广东底定,遂命镇守其地,开府广州。有子女一百三十余人,长即安达公尚之信,次即平南将军尚之孝。可喜自以马上得功名,始终不延师教其子,故之信等多骄纵不法。

  之信初留京师,历被两朝恩宠。康熙六、七年间,归藩;不得父志,酗酒嗜杀,所为多不道。深宫静夜,无以解醒,即佩刀刺其侍者,虽宠爱弗惜也。喜畜犬,筑居设监,出必塞途,居民避免。尝怒一监,命左右割肉啖犬,肉尽而止。王之宫监传命至,见其腹大,曰:此中必有奇宝!即剸刃于腹而毙。尝缚王之堂官王化,曝酷日中,自辰至酉;百计规脱。王知之,呼之信至,予杖三十;而凶恶更甚。浙人金光,字公绚;多智数。从王入关,后定楚、粤,多与密议。乘间言于王曰:安达公刚而多虐、勇而寡仁,若以嗣位,必不利于社稷;请废之而立之孝。王深然之,然犹豫终未决。光恐泄谋,反曲事之信;凡凿山开矿、煮海鬻盐,无不穷极其利。于是,平南之富甲于天下,而光之橐亦充然矣。后台湾郑锦下东莞,守将赵天元、谢厥扶以舟师迎降,乘势欲袭广东。之信与父计,杀光以谢郑曰:向之抗衡上国者,皆光之为也。

  十二年癸丑,诏撤三藩,户部尚书梁清标、郎中何嘉佑奉使广东撤平南藩兵。至则可喜拜诏如仪,主客无一言。逮夜,环账房馆垣,皆露刃注矢。鼓三下,闻介马声;嘉佑曰:事棘矣!即起,叩尚书白事。耳语移时,出■〈难上灬下〉烛草疏;鼓未绝而疏已成。诘旦,可喜率之信及诸统领诣使馆,齐声愬启行艰难,愿守广中以报劾,大夫毋贻后悔;尚书遽起,拄司宾口曰:止拜。诏尚未竟,而遽言启行,何谓也?吾陛辞时,上密谕使臣,谓王劳苦异诸藩,当永镇南疆;而昨以通诏不可异,故俟兹密宣。今所撤,独平西藩耳。王未行也,而曰启行,何也?可喜等皆错愕,各相视曰:可信乎?尚书探怀中疏与之曰:此复疏也。可喜及诸将传视毕,尚书曰:吾已宣谕讫,可以覆矣。叱其案,鼓乐遂拜使,使负疏行;可喜等色始下,率诸将诣案谢。之信徘徊未肯前,可喜啮其指曰:几负圣朝!欢宴三日而去。越四日,而三桂之反闻至矣。可喜以之信凶恶不悛,恐终贻悔,后具疏请于朝,以次子之孝为嗣,而自归老辽东以尽余年。章未下,而三桂兵至;之信遂幽其父,发兵从三桂反。可喜闻变涕泣,悔不早从金光言。不数日,遽殁;遗命以本朝冠服殓。上以之信从逆,削其藩爵;之孝不从兄叛,拜平南将军。

  之信初附三桂,复与郑经通,后俱不相能。旋归顺本朝,从莽将军征吴逆伪将马承荫等于广西。复拜之信孝(?)宣义将军,征江西、福建耿逆余兵之未靖者。时方多故,而尚氏有大勋,故朝廷以大度容之。

  丁丑五月,宽之信从逆之罪,命承袭父爵为平南亲王,率兵讨孙延龄,驻军宣武县。有藩下人张伯全者、张士选者,素不悦于之信;忽召伯全至军。伯全惧,密约士选入京告变,谓之信怀怨,放言讪上。士选本之孝私人,之孝欲袭藩位,构难多端;告诘之兴,所由来也。王国栋者,旗下逃人;之信爱之,倚为心腹。其主人奉使至粤,见国栋索重贿不得,归告督部;之信赎以十万金,位至都统。沈上达者,江西优童也;之信嬖之,授以藩府家政,大小事咸取决焉。王府护卫张祯祥,为之信所任宠无与埒:三人素党之信。之孝谋去其兄,三人反附之;构之信罪,发其征马承荫时与莽将军不协,以炮击大营,谋杀莽将军,意在反复,与伯全等共证成之。上命侍郎宜昌阿等按问。时藩府兵悉隶至国栋,国栋方与粤抚金携交惧,伪授意国栋,偕尚之璋至广西军中。之信闻诏,即解玉印还广州待罪;霸留五仙门,地方官设兵严卫,内外音耗不通。母万福金,与其弟若子日夕涕泣,不知所为。而国栋为藩下都统,全藩在掌握;乘之信被羁,凌虐尚氏,夺其权、收其重资。尚氏子弟积不能平,思所以报之矣。李天植者,藩下总兵也;密与府中议曰:国栋与我辈同起厮养,沐恩日久,末至固山;先王所以待之者,不为不厚矣。安达公通款伪周,曾无一言谏阻,亦受辅翼将军之秩。今公已反正袭封,宵小谗构,致见霸执;不能剖肝沥胆,力白其诬,反欲卖主以求富贵。先王坏上未干,而使全家骨肉危如垒卵;国栋之肉,其足食乎?不若诱而杀之,庶足慰在天之灵,而舒合门之愤。遂伏武士于两廊,传尚太夫人命,驰召国栋。国〔栋〕带刀入见,语不逊,即缚之;之信子剜其目,天植同尚之节等寸磔之。国栋家人奔告金抚,捕同谋诸人,皆无讳词。抚以状闻,天植坐谋反死,同死者一百八人。天植妻舒氏,驱二女及侍妾自尽,然后自刎死。十九年八月十七日,之信赐死于府学之名宦祠;粉其骨,扬灰焉。兄弟同死者三人;沈上达家人锺姓者,拾其遗骸骼余尽■〈疒〈癶上土下〉〉之西园报资寺。之孝及宗族之产皆没入官,家人发旗下为奴。平南四十年积聚所得外洋币帛以百万计,其入官仅什之一。上达等蚕食之余,尽归抚臣私橐;而发难之之孝,不得过而问焉。抚臣意犹未足,欲并上达之所有,许以具题免其为奴。迨上达金尽,仍遣入京。上达有怨言,谓将白其事于上;抚臣惧得罪,中道追回,令有司严鞫之,以三千金买狱吏、五百金买狱卒,杀之以灭口。上达死,伊子仍没入与内务府为奴。一日,上偶见之,子大声呼冤,且泣且诉,怀中出平南藩赀原册呈上;遂逮抚臣,追其币入官,卒正其罪。

  初,之信为逆时,建正殿;有铁粟木柱,大可合抱。殿成,柱上忽题一诗曰:掘断老龙伤粤秀,怪风吹上尉陀城;可怜白草黄沙国,直待刘家汗马鸣。诗句倒题于柱,意竟不可解。又有仙降乩云:周、郑交恶亡。盖指之信初通三桂、郑锦,后皆相背,卒以灭国也。而可喜实始终一节,后开棺见其冠服如制;故之信等四人伏诛外,其余家口俱从宽典。

  外史氏曰:呜呼!平南披金带甲、食土分茅,逆知其子之不肖,而自请归辽;善夫!惜乎早教其子,使披猖至此;则亦未为无过也。若之信幽其父而身死、之孝讦其兄而家破、国栋负恩而磔死、上达噬主而死狱、抚臣黩货而亡躯,天道何昭昭也!平南虽有逆子,而始终一节,犹得保其百三十口之子女。福善祸淫之说,我于平南一藩而益信。

(0)

相关推荐

  • 琅琊王质(通弟)

    ​王质,字子贞,右光禄大夫通之弟也.少慷慨,涉猎书史.梁世以武帝甥封甲口亭侯,补国子<周易>生,射策高第.起家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殿中郎.遭母忧,居丧以孝闻.服阕,除太子洗马.东宫领直. ...

  • 三藩之乱毁了广东藩镇,三藩之乱的平定,也是广东藩镇的撤销

    一.清朝正式决定撤销"三藩": 公元1673年(清朝康熙十二年)春,思虑再三的清朝康熙皇帝,正式作出撤藩的决定.即撤销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的云南藩镇,撤销平南王尚可喜镇守的广东藩镇,撤 ...

  • 王纲 | 论孙可望

    一 孙可望,本名可旺,字朝宗,延安人.年轻时为商贩.因借债被告入狱.知府戴东冥看了孙可望狱中的上诉书,又见其机灵,遂捐银为他还债后释放出狱.后孙可望经商赚了钱,曾带着一千两银子去东阳县感谢戴东冥.时, ...

  • 清朝平南王尚可喜,藩屏广东

    一. 尚可喜的家庭背景: 1.尚可喜的籍贯: 尚可喜,字元吉,号震阳,又名毛永喜.尚可喜祖籍山西洪洞(今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尚可喜的曾祖父尚生迁徙至北直隶衡水(今河北省衡水市),尚可喜的祖父尚继官又 ...

  • 平南王尚可喜请求归老辽东,康熙帝决定撤销广东藩镇

    一.清朝初期的"三藩": 1. 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跟随清军入关作战: 清军入关之时,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汉族将领.明朝降臣,也一同跟随清军入关.他们跟随清军,在攻打闯王李自 ...

  • 平西王、靖南王、平南王,和宗室的亲王、郡王有何区别?

    康熙时期的三藩之乱是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三藩就是指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这三个人都是清开国时期的册封的"异姓王",可他们到底是亲王还是郡王,这个问题恐怕很多人 ...

  • 从平南王铁钟到元代铜壶滴漏:广州博物馆铜铁器欣赏

    从平南王铁钟到元代滴漏:广州博物馆铜铁器欣赏 广州博物馆位于广州风景秀丽的越秀山,馆址镇海楼.镇海楼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是永嘉侯朱亮祖修缮广州城时,北城垣拓展至越秀山上时建造的城楼.镇海楼 ...

  • 民间传说│滨州出了个平南王

    传说很久以前,滨州惠民县出了一个平南王.这个平南王的父亲叫李良,家里有三间又低矮又阴暗的房子,都三十多岁了还光棍一条杆,靠给人打短工过日子.唉!屋漏偏遇连阴雨.这天,他正在庄东自己的三亩二分地里除草, ...

  • 北史王褒,字子深,琅邪临沂人也。曾祖俭、祖骞、父规,并《南史》有传

    ​王褒,字子深,琅邪临沂人也.曾祖俭.祖骞.父规,并<南史>有传.褒识量淹通,志怀沈静,美威仪,善谈笑,博览史传,七岁能属文.外祖梁司空袁昂爱之,谓宾客曰"此儿当成吾宅相&quo ...

  • 童贯封王就算太监界顶流?平南唐灭后蜀,这位公公才是北宋太监界的GOAT

    冷兵器评测和格斗研究10小时前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李从嘉 字数:1389,阅读时间:约10分钟 北宋最著名的太监自然是封过王.张胡子的童贯童公公,但要说起北宋太监中的GOAT(历史最佳),恐怕就算不 ...

  • 《南齐书·王玄邈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玄邈,字彦远.初为骠骑行军参军,太子左积弩将军,射声校尉.泰始初,迁辅国将军.清河广川二郡太守,幽州刺史.青州刺史沈文秀反,玄邈欲向朝廷,虑见掩袭,乃诣文秀求安军顿.文秀令顿城外.玄邈 ...

  • 【大同江采风】王锲扬:赴平南采风抒怀

    作家简介: 王锲扬,男,覃塘区覃塘人.广西诗词学会理事.会员,贵港市诗词学会副会长,贵港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理事,覃塘区文联副主席,覃塘区作家协会主席,覃塘区诗词学会会长. 赴平南采风抒怀(两首) 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