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普鲁士军队的诞生:战败后的军事改革和新的步兵编制

1806年10月拿破仑攻陷柏林,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被迫逃亡东普鲁士,接受沙皇的保护。而后沙俄军队在弗里德兰战役中被法军击败,第四次反法战争失败,威廉三世被迫与法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根据条约普鲁士陆军被大规模缩编,同时还要支付法国高额的战争赔款,此外还要割让出去大半国土。这让整个普鲁士深以为耻,国王和军队开始反思,而后在反思当中开始改革军队。本文主要讲解战败后的反思和军事改革以及新的步兵编制

弗里德兰战役

战败后的反思:

腓特烈大帝带领普鲁士军队创造的辉煌遮蔽了后辈们的眼睛,即使过了四十多年他们仍然沉浸在当初的荣耀当中无法自拔。在跟拿破仑交战的前夕,他们仍然觉的法军不堪一击,但是现在的法军早已不是跟他们一样的封建军队。

在腓特烈大帝时期,普鲁士士兵大多都是被强行征召来的,成员参差不齐,他们都是非自愿当兵,为了把这样一群非自愿当兵的人训练成合格的士兵,军队采用的是野蛮式的惩罚制度,在军事训练中,只要你敢开小差,那么殴打是绝对少不了,遭到鞭笞和军棍殴打那都是轻的,还有更加残忍的刑法等着你,比如说夹鞭刑,受处罚的士兵要带着镣铐从两队拿着占盐水鞭子的士兵中间走过去,每队士兵有上百人,在走的过程中,他会遭到所有士兵的全力抽打,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谁敢不出全力,那么也会遭到夹鞭刑,受罚的士兵可能要来回走很多次,有的甚至直接被抽死抽残;就连在平常的生活中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士兵也会遭到重刑处罚,这也是逃跑率很高的一个原因。腓特烈大帝就通过这种残酷的惩罚制度来训练士兵的纪律性,他不需要他的士兵拥有独立的意识,他只需要盲目听从命名的士兵。到了威廉三世的时候,军队仍然沿用这种惩罚制度,但是却没有腓特烈大帝那种优秀的指挥才能。

腓特烈和士兵

普鲁士训练出来的盲目听从的士兵,在跟拿破仑的法军交战时就显得呆板僵化,本身指挥官就不出彩,士兵们更是只知道盲目的线列冲锋而不懂得任何的躲避,因此损失惨重。而拿破仑的法军,士兵全部是通过义务兵役制征召的,成员全部由自由农阶级组成,他们拥有自己的独立意识,会采用新式散兵战术对敌,不会盲从;而普鲁士军队是不能运用散兵战术的,他们只能集体行动,普通士兵不允许单独行动,因为害怕他们逃跑,而普军士兵会的唯一战术就是线式战术,士兵整体的排列成队,密集的朝向推进,然后用排枪进行射击,完事后集体冲锋上去展开肉搏战,所以相比法军,普军的战术也落伍了。另外混乱的指挥系统和堕落的容克军官团在上一篇中已经讲过,这里就不多说了。

普鲁士军队的改革

普鲁士军队惨败之后,以沙恩霍斯特为代表的开明军官团组成的改革派跟威廉三世达成了一致性,然后成立了一个军事改革委员会,对普鲁士军队进行改革。在这期间威廉三世放下了手中的一些权利,同步改革的还有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当然咱们这里只说军事改革。改革委员会他们借鉴拿破仑法军的制度,然后根据战争中普鲁士军队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改革。当然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从上往下的改革过程,期间出现的各种阻力也要被一一解决,这些阻力不仅仅是来自国内也有来自国外的阻力,比如说法国,拿破仑可不想普鲁士军队变强。

提尔西特条约

指挥系统改革:

首先改变的就是军官和指挥系统,应该把指挥系统排在前面。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已经说过,在普鲁士宣布对法国开战后,普鲁士军队内部显的非常混乱,因为国王懦弱无能,没有像腓特烈那样的指挥才能,因此在制定计划时将军们众说纷纭,始终形成不了一个统一的计划;在指挥部队时,指挥权又有重叠,形成不了一个统一的指挥权,总之指挥系统非常混乱。因此沙恩霍斯特参照法国的“参谋长办公室”,在军需总监部的基础上组建了一个战争部,本来战争部的目的是通过这一个部门来加强普鲁士军队的指挥和管理权,但是因为威廉三世国王担心军权被这一个部门把持会削弱他的王权,因此战争部被分裂成了总参谋部和军事经济部两个部门,总参谋部负责军队指挥,军事经济部负责军队的管理,两个部门的最高长官分别由改革派和保守派担任,这还是威廉三世的手笔,要让两个互相对立的人掌管军队。

沙恩霍斯特

总参谋部下辖三个部门,区别于之前的军需总监部,军需总监部也是三个部门不过这三个部门是按照作战时的区域来划分的,每个部门只负责这个区域内的本职工作,比如说每个部门只负责自己区域内的军事汇总,各个区域是独立的;而总参谋部是按照功能来划分部门,每个部门负责整个军队的工作事务,比如说我这个部门负责军队的演习那么我就负责整个军队的演习,这样以来统一了整个军队的指挥权,不在分散。总参谋部的三个部门他们称之为“师”,第一个师负责军队的人事处理问题;第二个师负责制定作战计划、组织军事演习以及训练军队培养军官一类;第三个师负责装备和炮兵问题。

军官改革:

军官改革的一部分跟指挥权挂钩,所以我本想把二者合一来讲,但是发现字数太多,只好分开了。首先是军官的年龄问题,通常军队中的将军年龄都很大,指挥权也都在他们手中,但是在耶拿战役中发现,这些人并没有多大的军事指挥才能,甚至更加迂腐。军官老龄化严重,他们的指挥更加的教条死板,没有年轻人的冲劲和灵活性,因此必须要剔除掉这些老龄化的军官,使指挥系统变的年轻化。那么具体怎么剔除呢?毕竟也不是所有老龄化的军官都那样,因此要建立一个考核制度,淘汰掉在战时作战不利的军官,首先就要对反法战役中的军官进行调查,把那些办事不利的通通挑出来,该撤职的撤职,该留任的留任,该调职的调职。

普王与军官

另外还要再重新建立一个军官选拔制度,军官的选拔要抛弃身份注重才能,有能者居之。不能只让贵族当官,还要放开民间的选拔。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在之前的普鲁士军队中,士兵永远是士兵,他们永远没有晋升的机会,所有的军官都是贵族出身,这降低了士兵们的积极性,本身就是非自愿当兵,然后进入军队还没有前途,这样无形之中降低了人民自愿当兵的积极性。另外废除通过服役年限和资历来升职的制度,以往的军官不论才能大小,只要你能熬出来就会获得提拔,这样会让军官没有上进心,因此把升职的条件改为考试选拔,要从个人的知识储备程度、能力大小以及贡献多少等等来获得提升,不仅仅是有才华就获得提升,而是一个综合考量的问题。

除了这些最关键的是要放开军官的教育平台,以往的军校只收取贵族,平民根本没有机会,现在放开军校的录取条件,任何人都有机会进入军校,扩大军官的选拔范围。同时采用更加合理的教育方式,把军校的教育按照年龄分成三个等级,不在像腓特烈那个样只要在那个年龄范围内就凑一堆进入军校,而是分成初级、中级、高级,年龄小就上初级军校教育,然后随着年龄增长依次学习更高等级的教育。另外取消军官完全支配士兵的权利,军官不得随意的殴打辱骂士兵;废除野蛮式惩罚制度,把那些酷刑通通弃掉,改为更加文明一些的教育和更加合理一些的惩罚制度来维护军队的纪律和训练;同时把连队军饷制也去掉,加强监管,减少腐败的出现。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增强了士兵和军官的上进心以及责任心,扩大了军官的来源,提高了军队整体的素质。

威廉三世

征兵改革:

这个征兵改革是在内政改革的基础上来实现的,以往的征兵范围基本上是由农奴和外籍雇佣兵组成的,这使得军队忠诚度很低。而法国的军队征兵都是由本国内部的自由农阶级组成的,法国的大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崇尚自由;如果普鲁士也想要招收自由农阶级来做兵源,必须要废除农奴制,所以说先要改革内政,然后在谈征兵改革。当然内政已经开始改革了,废除了农奴制,大家都变成自由农民了,提高国民教育,增强国民的爱国之心,当然这也是个长期的活。

普法战争

另一个就是不在招募外籍雇佣兵,改由本国人组成。之前的普鲁士军队其实说白了就是民兵加雇佣兵,平日里军队保留常备的雇佣兵,而民兵每年接受两到三个月的军事训练后在回家务农。现在改革之后的义务兵役制,是招收具有爱国精神的普鲁士自由人,建立和平时期由职业化军人组成的常备军力,战时招募受过军事训练的民兵组成的军队。但是此时拿破仑到这里捣乱了,拿破仑限制了普鲁士军队的总人数,规定未来十年内,普军最高兵力不得超过4.2万人;但是沙恩霍斯特更聪明,他建立了一个快速练兵的制度。把适龄服役的年轻人招进军队中,进行短暂的军事训练后再将他们退役,然后在招募一批新兵集训之后再退役然后再招募,就这样普鲁士拥有了一批后备兵源。

新的步兵团编制

不论是第四次反法战役还是第六次反法战役,普鲁士军队的战术总体上没有大的改变,但是编制却有了变化。腓特烈大帝末期,普鲁士步兵团的标准编制是由一个掷弹兵营和两个燧发枪步兵营组成,每个步兵营下辖四个步兵连,战时可以由两到三个团临时组成步兵旅。这个编制的指挥系统由腓特烈所创,适合两三万人规模的指挥;而到了耶拿战役的时候,普军主力部队有5.5万人,这样以来过小的单位编制使得当时的普军主将指挥起来有些吃力,因为需要控制的单位实在太多了;而当时的法军则有军级编制,指挥起来更加方便。

普鲁士步兵

因此在普军战败后,编制就进行了调整,1807年的编制是,步兵团由两个掷弹兵连、两个燧发枪步兵营和一个轻燧发枪步兵营组成;并且把四个步兵团编组为一个步兵师。而到了1808年的时候,因为受到拿破仑的限制,普鲁士军队只保留4.2万人,其中2.2万人是步兵,因此普军又把步兵编组为6个旅。到了第六次反法战役的时候,也就是1813年,普鲁士军队动员后,兵力被迅速扩充,因此有了兵团的编制,一个兵团由四个旅组成,每个旅下辖三个步兵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