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掠夺赤峰的甘草和麻黄
赤峰地区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最早地区之一,在实行政治、军事殖民统治的同时,也完成了对这一地区经济的殖民地化,全面控制了赤峰地区的经济命脉,从而给赤峰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下面,本报记者以赤峰地区盛产的两种药用植物为例,略作说明。
赤峰开埠
日本占领赤峰后,为了扩大经济掠夺,于1938年9月强制实行“开放蒙地”、“蒙地奉上”等政策,夺得了蒙旗的土地所有权。1939年又制定了《满洲开拓政策基本纲要》,使更多的日本移民进入“满洲”,使伪兴安南省、伪兴安东省和伪兴安北省等区域成为“开拓”的第一线至第三线地带。日本还在这些地区推行经济“统制”政策,对各族人民来说更是一场空前浩劫。1933年3月1日,公布了《满洲国经济建设纲要》。1937年5月1日,公布了《重要产业统制法》。之后又陆续颁布了《贸易统治法》、《家畜交易市场法》、《食盐火柴专卖法》、《商业登记法》等各种统制法,对重要产业,面粉、米谷、棉布、羊毛、皮革等各类农牧业产品实行统购与管制。1941年,日本侵略者强迫农牧民“出荷”农牧产品,即迫使生产者以官定价格和指定数量出售农牧产品,官定价格有时只抵市价的10%。在牧区,每5头牛出1头,每20头牛出1张皮,每10匹马出3匹,每10只羊出3只、2张皮,每1只羊出毛等。在农村,加紧收购粮食,称为“粮食出荷”。许多农牧民因交不齐“出荷”而被抓捕,农牧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其实,早在日本侵占赤峰的十多年前,它们就已经开始对这一地区进行了渗透。1914年,赤峰商埠开辟。当时,赤峰县的县知事叫叶大匡,开埠局设置于赤峰县行政公署,由叶大匡兼任开埠局长。开埠局成立后,还设立了巡警局,下设三个分局。第一分局设在商埠巡警总局,地址在二道街中间路南,管辖区域包括头道街、二道街和北山等地;第二分局设在五道街城隍庙院内,管辖区域包括四道街、五道街、六道街和东园子、南双庙等地;第三分局设在三道街西娘娘庙院内,管辖区域包括三道街、西横街以西向南经五道街口经接官厅、南箭亭以西至八沟道、西关帝庙等地。除此而外,在赤峰东郊,也就是后来的麻袋厂附近,有商埠用地数十亩,归开埠局直接管理。每年由附近的一些农民向开埠局申请租种土地,双方签定合同,将租款交付开埠局。
赤峰开埠后,日本人便在赤峰开设了多处药房和妓馆,均集中于西横街路东和路西。药房除销售仁丹和西药外,还暗中经营吗啡等毒品。在日本妓馆,也大量售卖吗啡,人们干脆管它就叫“吗啡馆”了。
1924年,直奉战争爆发,日本人在赤峰开设的药房和妓馆陆续撤走,日本的大和洋行和三元公司却直至日本战败后才在赤峰停业。
大和洋行
在开设药店和妓馆的同时,日本人还在赤峰设立了一些洋行委托店,收购皮毛、猪鬃、马尾等。这些物资收购到一定数量后,运往大连,再经大连运回日本本土。赤峰盛产甘草,是全国的甘草的集散中心之一。于是,日本人就在赤峰设立了大和洋行,专收甘草,用来熬制甘草膏子,也经大连运往日本。赤峰的大和洋行归大连总号管理,总号的经理是个老头儿,时常来赤峰巡查。
大和洋行在赤峰成立的时间约为1916年,地址就是后来的赤峰制药厂。当时,赤峰大和洋行的经办人叫中川三七氏,掌管平时事务的经理是大连人朱锡九。常驻代理人叫泷山。泷山的妻子和儿女也住在赤峰。在开设大和洋行之前,驻在大连的日商就已经派人来赤峰收购甘草了,经手人就是那个朱锡九。朱锡九除了收购赤峰附近的甘草外,还委托代收人到周围各旗县的村屯去收购。收上来的甘草分为清草、浑草和须草。所谓清草,也叫棒草,又粗又长;浑草是粗细混杂兼有须根的甘草。收购的甘草除按质量分出一、二、三等级外,还要按甘草的干湿程度扣除水分后核价。大和洋行给甘草过秤时用的是十八两的秤,卖草人会受到很大的压榨。大和洋行对收购来的甘草再进行人工挑选,一般也分为一、二、三等级,按等级打成捆运往大连。剩下的须子和碎草则用来熬制甘草膏子。
由于收购的甘草越来越多,大量的浑草和须草运不出去,堆积如山。于是,日本人又于民国七、八年间在赤峰建立工厂。由朱锡九从大连请来了几名技术工人,其中一个姓阎,还有一个姓孙。由这两个人负责修建厂房和安装设备。建厂之初,先用木制方形锅熬制甘草膏子,后来改用铁锅,都是用蒸汽做动力。
大和洋行的甘草车间由技术工人孙玉海负责,第二个负责人是锅炉管道工孙玉德。他们和其他工人一样顶班劳动,但收入要高一些。大和洋行主要用卯子工,每天工作十个小时,日工资为五角二分,没有任何福利和保护。工人的工资分为月工资和半月工资。月工资只限于在车间熬制甘草的工人,他们的工资要比卯子工高一点儿。卯子工每天上、下午盖出工戳儿,一般半个月一结工资。
当时,日本人把临时工叫卯子工,可以随时解雇或者聘用。
赤峰也是麻黄的主产区,大和洋行又在甘草厂建起了麻黄车间。当年,负责设计施工麻黄车间的是一个日本老头儿,只有一只手。车间建成后,这个日本老头儿就走了,由两个日本人负责,一个叫八木,另一个的名字也不可考了。麻黄车间熬制的麻黄是半成品,还须运到外地再进一步加工制素。因此,赤峰这个麻黄车间的主要工作是就轧麻黄和清运麻黄渣子,全都是重体力活,极其艰苦。工人们先把麻黄铡碎,再用电碾子或牲畜拉的石碾子轧。做工的时候,满屋都是麻黄的粉尘,许多工人因此而得病吐血。
设立领事
1916年,袁世凯死后,旧中国陷入军阀割据局面。英、美、日等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扶持军阀,作为侵略中国的工具。北洋军阀分为直系、奉系和皖系。冯国璋和曹锟一派为直系,他们与英、美两国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亲欧美派。东北的奉系军阀张作霖依靠日本的支持。段祺瑞一派为皖系,当时的北京政府掌握在皖系手中,也是日本人的工具。奉系和皖系相互勾结,对抗奉系。他们为了争权夺利,连年混战。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借机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军事和经济,于1917年为段祺瑞政府提供了巨额贷款。作为回报,段祺瑞政府不惜将中国东北和内蒙一带的铁路、矿山等主权出卖给了日本,并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利益。此外,段祺瑞政府还允许日本在东北拥有军事训练权、警察权以及通商游历权等,准其在热河省设置领事。
1917年,日本在赤峰正式设立驻热河领事馆,领事叫中根直介。当时的日本领事馆设在赤峰四道街东路北,租赁的是杨子彬的宅院,也就是后来的八中后院。随着在赤峰的日本人越来越多,日本人又在头道街东路北处开办了三元公司。这家公司的经理人是大连人唐瑞臣,日本的总负责人叫米俊一。据说,这个叫米俊一的日本人通晓中国语言和文字,还经常穿着中国服装出入于街市,到处打听中国地方上的一些情况。因此,这个人的真实身份很有可能是日本特务。除了日本人在赤峰开设洋行而外,德、美、俄、英等国也在赤峰开设有洋行分号。赤峰还有三、四个来自法国的天主教的传教士,他们同朝阳县松树嘴子天主堂主教府来往密切。后来,重划教区,赤峰教区的主教府设在翁旗毛山东。此外,赤峰还有英国人开设的福音堂,共有男女传教士四、五人。
这样一来,在赤峰居住的外国人日渐增多,对外事务也趋于复杂。
1917年,中国外交部特派热河省交涉员公署(简称交涉公署)由承德迁来赤峰。此后,开埠局局长由交涉员兼任,开埠局由县公署迁并交涉署内,地址在二道街中间路北。
日本在赤峰设立领事馆后,除了保护侨居赤峰的日商外,还对以游历、考古为名来到赤峰的日本特别进行关照。这些日本人均持有中国外交部签发的护照,到赤峰日本领事馆交验后,由领事照会交涉公署验照盖印,再由交涉署通知当地县公署通令前往的地方,由地方上的警察或保安团负责沿途护送,直到返回赤峰为止。所在,日本在赤峰设置的领事馆其实是日本特务机关和据点。日本特务可以通过驻赤峰的日本领事馆获得合法的身份,直接到周边各旗县村屯,以考察、游历为名去完成他们不可告人的特殊任务,比如测绘地图,地形拍照,勘测矿产等。1933年日本侵入赤峰时,就是由泷山、朱锡九和李荣廷做的向导。李荣廷曾是为日本人收购皮毛的商人。在日本占领赤峰后,这个人曾任赤峰县警察局长。彼时,日本人将大和洋行改名叫“满蒙兴业公司”,经理还是日本人,叫草义,带有家眷,管理总务的是中国人,叫李春元。
中国政府派往赤峰的第一任交涉员叫张翼宸,承德人,后调任热河省教育厅长; 继任者叫张秉彝,辽宁人,后调任热河省民政厅长; 第三任叫裴子晏,山东人,1931年在任期间病故。其后,日本侵略者占领赤峰,中国外交部也就不再向赤峰派交涉员,交涉署和开埠局便自行取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