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腿渔鸮,神秘罕见的夜行性猫头鹰类猛禽
黄腿渔鸮又名黄脚渔鸮、黄渔鸮,俗名恨狐(多种大型鸮类都俗称为恨狐),是大型鸮类,体长58-63厘米,为 鸮形目鸱鸮科鸟类,是由英国博物学家Hodgson于1836年在尼泊尔发现并命名。
黄腿渔鸮体型硕大,具耳羽簇,眼黄,具蓬松的白色喉斑,上体棕黄色,具醒目的深褐色纵纹但纹上无斑。与雕鸮的区别在眼黄而脚无被羽;与褐渔鸮区别在下体棕色明快,上体纵纹更重,叫声也不同。
栖息于中低海拔林地间和河流、溪流、鱼塘、湖泊边,常单独行动,半夜行性,主要在下午和黄昏外出捕食,伫立于水边的大树上或大石头上守候猎物,主要捕食鱼类,偶尔也会捕捉蛇、蜥蜴、蛙、鼠类、昆虫、蟹和鸟类。
黄腿渔鸮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至我过南部和印度次大陆,在我国云南、四川、福建、浙江、广东和台湾等地都有记录。黄腿渔鸮为我国二级保护动物,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种被列为稀有级别的物种。
(文字参考自网络和和《中国鸟类观察手册》,照片拍摄于2021年02月广东南岭国家自然保护区)
黄腿渔鸮是夜行性物种,白天休息到夜间才出来活动觅食,所以在夜间才有机会看到。该渔鸮警惕性很高,在其出现的区域有任何的声响动静或亮光都会影响到它,所以为了能够顺利等它出现进行拍摄,拍摄现场必须不能说话、不能行走、不能点火抽烟、不能看手机,总之不能动弹不能发出声响,简直太难了,从傍晚六点多到晚上十点多渔鸮出现,我们一动不动的整整禁锢了四个多小时
虽然广东的冬春季节不算冷,但在南岭山区密林间的夜晚,气温还是比较低,四个多小时不能动弹的等待加上夜晚的寒冷,过程实在是难熬,就在我感觉实在熬不住了的时候,神秘的渔鸮出现了
渔鸮毫无动静悄无声息地飞落到湖水边的一根枯木桩上,警惕的四下观察,一对圆圆的黄眼珠犀利无比,很有猛禽该有的那种气势,等待拍摄的一众人顿时无声的忙碌起来,此前焦躁不安的我顿时精神振作,一边拍摄一边及时调整相机参数,毕竟是第一次在夜晚暗光环境下拍摄动物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