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20年采访上万个人,鲁豫说:我喜欢适度的孤单。

发布时间:2021-05-07 
作者:笛子
编辑:朴素的树
来源: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陈鲁豫,主持人。著有《偶遇》。”

在新书《还是要相信》的作者简介上,只有这简单的几个字。

1993年,鲁豫开始做主持人,至今已有28年。 2002年,主持《鲁豫有约》,至今已近20年,采访了上万人。

她是国内第一个开始进行“说新闻”的主持人,开启了中国新闻播报新时代,参与主持了许多重大新闻直播节目,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美国总统大选、911事件……

被BBC、CNN称为“东方奥普拉”。

大学时上新闻专业课,鲁豫的访谈节目经常是我们的“教科书”,一期一期反复地看。

看着《鲁豫有约》,慢慢变成了《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

再到2019年,推出全新纪录式访谈节目《豫见后来》,关注大事件中当事人“后来”的生活。 

她变得越来越“柔软”,让受访嘉宾在她面前一点点地交出真实的自己。

△鲁豫采访杨丽娟,颠覆了很多人对她的看法

有网友说,“对鲁豫近几年的印象都是来自网上的那些表情包,看来这种片段式的东西太刻板印象了,明明是一个很有同理心的主持人。”

也许,外界对她的“误解”、“偏见”,源于并不了解真实的她。

为此,前阵子壹心理和鲁豫聊了聊,关于人生的一些困惑、反思、成长。

我们也由此看见了,镜头背后的鲁豫,一颗活得真实而自在的灵魂。


01

“我是彻头彻尾的内向加社交恐惧”


我没想到,在节目中侃侃而谈的鲁豫,竟和我们很多普通人一样,内向,害怕社交。

飞机上,她很怕和熟人偶遇并且同座;


除了家人和身边最亲近的朋友、同事,和任何人吃饭见面,对她而言都是一项大工程;

饭桌上一旦话题转向她,会瞬间如坐针毡……

除了人数有限的微信朋友圈,微博都不玩。 每次有人叫她帮忙转发微博,她总是窘迫地说抱歉:我没办法帮你转发,因为没有微博。

她很意外的是,对方的反应通常都是:哇,好酷啊,连微博都没有。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其实只是懒和怂。

“最初不开博客和微博,是因为:一,觉得麻烦;二,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够丰富多彩;三,欠缺安全感。

如今更多了现实的一条,要开早开,如今再开真的是黄花菜都凉了,别人的粉丝早已是千万计,我如果没几个人关注,那真是丢人丢到家。” 

她更不希望,自己原本就已经被评头论足的生活里,又多了一个被评判的数据。

平时看着荧幕上的鲁豫,好像总是阳光灿烂的、充满自信的一个人。 她却认为,自己是一个纠结、悲观、自我认知偏低的人。 她觉得自己常常犯错。

在爱情中,我似乎不够体贴,不够勇敢;
对朋友,我常常不够周到;
工作中我尽力了,可总感觉力不从心,也许我根本就不能胜任……

她常常被这样的自我怀疑折磨着。

有一次她去看一个很“神”的中医,他的治疗方法是先从话疗开始,大约半小时,聊聊性格、情绪、工作压力,也是一种心理疏导。

聊到最后,大夫说:

我发现你特别会给自己贴标签。” 

“自闭,社交恐惧症,睡眠拖延症,自我认知低……”

大夫掰着手指头数着。

鲁豫使劲点头说:“对呀,我就这样,强迫症。”

她一直以为自己活在别人贴标签的压力之下,其实自己对自己才是下手最狠的。


02

“我欠缺独自生活的能力”

随着单身人口越来越多,“要不要一个人生活?”,是很多年轻人面临的困惑。

在鲁豫看来,这不是“要不要”的问题,主要看你当下“碰巧”有怎样的选择。 

“比如你心里很渴望婚姻,但是你碰巧没有喜欢的人,那你就一个人待着。 

但是你如果有一个很爱的人,他也愿意跟你在一起,你也不能说现在独身很流行,作为独立自强女性我怎么能进入到婚姻的束缚当中?”

 那就没有必要了。”

这些都是你的选择。

“所以我很警惕某种时下的声音鼓励年轻人'你要怎样’或者'你不要怎样’,生活千万不要受这样声音的影响。”

鲁豫也是一个人生活。

她的独居生活,很简单。

她不会做饭,不会收拾房间,不养狗,不撸猫,不种花,生活日常就是看书、看剧。

“但我坚信,一个人也是家,也要尽力地活出滋味。”

她也常常会气馁、软弱、心疼自己。 她知道独自生活的代价是什么。

比如要喝粥却打不开酱豆腐瓶; 

必须要自己换大号桶装水; 

吃坏了肚子,半夜在床上痛得打滚; 

出差好几天回到北京,飞机降落那一刻,想到家里并没有人等自己; 

天热了,天冷了,心情高低起伏,除了闺蜜并没有亲密的另一半可以分享、分担的时候,内心会伤感,脆弱。

尤其是看到其他独居朋友养猫、健身、鲜花不断,定期更换家居甚至装修风格,生活永远保持精致。

再想想自己拎包入住了十年,墙纸颜色无比难看,但因为懒得换就忍了十年的家,以及除了她以外,一个活物都没有的生活空间。 这些,都让她无比沮丧。

可是,一个人生活,她尽力了。

可还是不够热气腾腾。

她承认自己“不是一个有生活能力和情趣的人”、“欠缺独自生活的能力”。

和朋友逛街买毛巾,她会特意挑选玫红、嫩黄两种颜色的浴巾、洗脸毛巾,都是买两人份的。

看到朋友只买一人份的毛巾,还会生气地“教训”她。

“我总觉得,多买一条毛巾,承认一个人的生活没有那么自给自足、怡然自得,有时也会诚惶诚恐、怅然若失,就有摆脱独居生活的可能性。 当然,如果你很享受一个人的日子,我为你高兴。”

生活没有标准答案和所谓该有的样子。

“一个人也好,两个人也罢,都是家。”

03

“要孩子的理由,只有一个”


今年51岁的鲁豫,和很多年轻人一样,面临着处处被世俗规训的窘况。

有一个阿姨,每次见到鲁豫都会“关心”她:

“什么时候要个孩子?”

“要个孩子吧,多好啊!”

鲁豫从尴尬地礼貌回应,到后来几乎要翻脸。

“我要不要孩子,关你什么事啊?”

在鲁豫看来,这样的看似“好意”的问话,对一个女性来说是残忍的,至少是不妥的。

“你怎么知道别人经历了什么或正在经历着什么? 要不要孩子也许不是理所当然,不是轻松一笑的事,而是一个女人神圣或艰难的人生选择。”

而这些个体经历,通常都会被周遭所忽视掉。

那些声音只想让你和主流的人生一样,在特定的年龄走上特定的人生轨道,你最好不要活得和别人不一样,否则就是“另类”,是“耻辱”。

就像鲁豫所说的,我们是一点点被驯化成某种样子的:

你是女孩,所以你不可以怎样;

你多大了,所以你应该怎样。

“成长是将教养和枷锁同时套在我们身上,而成熟就是需要我们用勇气和智慧,将束缚砸碎,只留下规范。”

关于要不要生孩子的人生选择,鲁豫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问题。

“但要孩子的理由应该只有一个。 不是传宗接代,不是养儿防老,更不是该要了就要一个,而仅仅是自己渴望经历这个过程。 真心渴望这个生命,是我认为的最好的带来生命的方式。”

她希望自己今后有勇气和很多人面对面站立。

“那不是自私,而是自我,是相信我的感受无可替代,也无比重要。”

04

“我老了如果孑然一身,会幸福吗?”

很多人会说,捍卫我们的感受,过自己想要的人生,固然很重要。

可万一我们选择的不结婚、不生娃的“非主流”人生,老了以后不幸福呢?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鲁豫也会问自己:

一个成熟、独立、单身、没有孩子的事业女性,将来会有幸福吗?

她不知道。

在所有的权利中,自由的代价是最高昂的。 

“我并不抗拒婚姻和孩子,只是没有按着大众的步伐走。 有些自己的坚持,一不留神被生活推着,就成了今天的样子,貌似特立独行地生活着。偶尔高兴时觉得自己挺好的。 而情绪低落的时候,我会觉得自己简直一无是处,凄惨无比。 当然,事后一扬头一出门又是一条好汉,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

她偶尔觉得,自己像是王小波笔下的那头“特立独行的猪”。 

“可是那头猪在奋力越过栏杆的时候,才没有想过它要做一头不同寻常的猪,它只是想出去,仅此而已。” 

当然,你也可以为了别人眼中的幸福委屈自己。

只要你愿意。

鲁豫觉得,每个人做的人生选择,都是基于自己内心最深的恐惧。

比如因为家人的压力只好去相亲,和不爱的人结婚,学了不喜欢的专业,做了没意思的工作,过着无聊的生活……

“所有的被动选择和半推半就,其实怪不得爸妈七大姑八大姨,说到底是自己懒了、累了、绝望了、想安稳了、退而求其次了,觉得能力有限不如算了。” 

她不会不负责任地劝你赶紧换一种活法,只能让你直面惨淡的人生。

因为,“我们都是本能地,两害相权取其轻”。

她不担心人们会为了别人的幸福委屈自己,她担心的是人们会在别人的欢呼和鼓励声中做出貌似勇敢的决定: 

你生活不幸福,离婚啊!”

“不喜欢你的工作专业,换一个呀!”

不想在小城市过一眼看得到头的生活,去北上广啊!”

“在大城市压力太大,回老家呀!”

而生孩子这件事,她还是更愿意屈服于自己,哪怕是自己的软弱。

“我从来没有为了别人眼中的幸福委屈自己,我只会为了自己认为的幸福而委屈自己。 反正知道我要什么,我愿意为此倾尽全力,我也可以承担一切后果。”

05

“你是个劳碌命,没有偏财运,但你没有入错行”


鲁豫曾经在香港见了一个“神人”。 关于她的事业,他说:“你是个劳碌命,没有偏财运,但你没有入错行。” 她觉得很欣慰。 在她看来,”没有入错行“的标准,包括她所获得的名利、认可,还有最重要的,是单纯的喜欢。把兴趣和谋生手段合二为一。 “就像是嫁给了爱情一样”,她为之付出,甘之如饴。 大师还说,她这一路都遇到了贵人。 她又觉得说中了。 “否则以我当年那情商,分分钟被人拍死”。


她也觉得自己很幸运,读书、工作都顺风顺水,几乎没有经历过一个新人通常都要经历的艰难。

但我觉得除了运气,更离不开她个人的天赋和努力。

郑渊洁曾这样评价鲁豫:

“鲁豫和别的谈话类节目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你看着她就要告诉她,把难以启齿的事都想告诉她,这就是天赋。”
她去朴树家采访,朴树一见到她就放松下来,无话不谈。

鲁豫问他,会不会害怕老了?

朴树告诉她,他不怕老,他怕失去勇气。

也很害怕,自己有一天写不出歌了。

鲁豫又问,是不是外人把你给有点神化了、夸大了?

朴树坦然承认:

“真的是夸大了,而且我其实心里特别反感这种夸大,我是一个爱端着的人,一说我更端着了……我只不过是跟大家一样经历了一个特别复杂的人生而已。”


采访刘翔时,鲁豫问他有没有想过,如果2004年拿奥运冠军就退役,是不是就特别完美了?

刘翔说,他想过,但是“那不可能,我放得了自己,别人放不了我。这就是你的命”。


鲁豫后来又问:“所谓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那时候能感受到吗?”


他点点头。心酸也无奈。

《鲁豫有约》做了近20年,无数嘉宾在她面前吐露心声,甚至很多嘉宾只愿意接受她的采访。

虽然在鲁豫的认知里,自己不是一个坚持的人,但所做的事,让她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压根没坚持。 “事实是,我能做,可以做,也喜欢做,又不具备其他的技能,就一直做下来了,就是这么简单。”。 

脚踏实地,步步耕耘,最终成为了现在的她。

06

写在最后

鲁豫在《还是要相信》里,向我们暴露了最真实的内心。

她的理性、克制、压抑、脆弱、恐惧、反思。 采访了上万个人的人生,回到她的生活里,就像她最喜欢三毛说的一句话:

“我喜欢适度的孤单”。

对她而言,“适度的孤单”就是在忙碌的工作结束后,舒服地躺在沙发上吃水果、看书、看剧。 房间安静、整洁,家人在她能感受到的地方陪伴自己,这样的画面永远让她神往、动容。

“我知道如果有一天,我可以战胜内心最深最大的恐惧,那将是我最最自由的时刻。


而我的终极恐惧,就是当'适度的孤独’,变成'孤独’。”


愿我们都能既有自由,又有爱与陪伴。

世界和我爱着你。

点击文字观看视频
作者简介:笛子,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壹心理(ID:yixiligongkaike),有心事,看壹心理。2000万年轻人在这里自我觉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