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胖:不做读书人——渣男?战士?林生斌的“凡人歌”
反转,尤其是“人设的反转”是我们这个世界最刺激也是最悲伤的事情。
刺激在于满足了大家的阴暗心理:
你看,这人果然跟你我一样吧?
悲伤在于颓唐了大家对人性的奢望:
这个世界……果然还是这样。
从悲情英雄到“渣男”,林生斌的显然满足了上述两点要求。
尽管我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大家对于“人设”有近乎完美的要求,这可能因为人对于“好人”有近乎苛刻的执着,尤其是在同情心难得被激发一次后发现受骗后,那种被愚弄的感觉很不好受。
但说一句很残忍的话:
所有人在面对人生难得的一次,或是唯一一次全民关注和同情时,如果不想着做点什么,才叫不正常。
01
“消费主义”不仅仅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车房衣鞋包,那只是第一层,能利用“消费主义”中的“情怀和善良”来达成一次人生逆袭才是站在大气层。
难得的是这样的“消费主义”属实只有一次,比如妻离子散、比如家破人亡。尤其是后者,人生最大的悲苦并不是自己造成的,而同情心却是人类共有的情感。
我设计了一下林生斌所处的心路历程:
爱人所爱,惠及众生(假设真的如他所说)、引狼入室、祸及妻儿、社会关注、临场发挥、私心渐生、珠胎暗结、喜不自禁、网友揭发、人设崩塌、陷入困顿(目前状态)。
我这么一摆大家估计能看明白一个人在一场不幸中的历程。
结果目前尚未有定论,我不发表看法,只针对网民对林生斌这个人的看法提出一个问题:
当你的人生遭遇到一场巨变后,你怎么想?是就此沉沦?还是利用一场“势”来完成一次逆袭?
逆袭的目的是什么?
名、利。
我把这些赤裸裸地撕开给每个义愤填膺的人看,并非说我就超脱于物外,相反,我也不会免俗,绝不会。
因为我不能免俗,所以把很俗的事情拿出来说,网民愤怒的只有两件事:
一、林生斌喜得贵子,但珠胎暗结时本来该是他最悲伤的时候;
二、在一场浩大的同情和帮助中,林生斌反复利用大家的同情心搞关注搞支持搞“个人品牌”,消费大家的同情心。
其心可诛。对不对?
02
假设用最暗黑的心理来推论林生斌,不妨大家再想得更狠一些:
原本的家庭就已经走到末路,丢弃妻子也在所难免,怎料想睡觉来枕头,一场大火下来,都没了。喜不自禁是真,凄凄切切也是真。可架不住大家都在嘘寒问暖,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还有一爿属于自己的小事业,于是转念一想——卖人设求关注,此时不做,更待何时?
我看过当时线下声援林生斌现场的视频,烛光、遗像、声明、痛苦、慷慨激昂。既有正义的狂热,也有善良的回应。让我想起当年越战时期美国人民对生命的礼赞。
所以那时我就觉得林生斌必然是个读书人,在现场和接受媒体采访时讲的话,逻辑清晰、思维缜密,既透着对凶手的无奈,也怀着对人文的向往。
“愿上帝原谅你,并赦免我们的罪。”
这一波确实加分。
通情达理,缅怀故人。分明是白左的思维模式。在如今动辄“白左即高端”的思潮下,无论情感真假,林生斌确实人设加分。
但他错了吗?
没错。
眼泪是真的,怀念是真的,有私心是真的,求利也是真的。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
我们分别许久的亲人一天忽然重逢,他来到你面前,大家抱头痛哭之后分别追忆起过去的点滴,而此时的你穷困潦倒,人家却腰缠万贯,你在思念的情绪稳定下来后,必不可少地会去试探一下对方有没有可能给予你一些物质上的帮助。
林生斌就好比那个穷途末路的你,而你或你们就是那个腰缠万贯的亲戚。
区别只是你们未必有那么高的素养想着如何直接伸手。而作为一个读书人,林生斌可以用比较崇高的形象让你跪着哭求他接纳帮助。
我说的都是实话,也是大家愤怒之下最不愿意接受的实话。
结语
按照“普世”逻辑,所谓悲情的英雄,或英雄的悲情,就应该是:“我很好,我很棒,你不用管我。”越是这样越能引发大家的同情心与正义感。“我不帮你我还是人吗?”
所以大家在情义满满之中就找到了一场自我救赎。可一旦救赎后发现对面的耶稣其实是犹大时,羞耻感和被愚弄感,以及“男人也要从一而终”的非人性化思想会以加倍的愤怒誓要摧毁自我道德建设下的人设。
可实际上,“你我皆凡人,活在人世间。道义放两旁,利字摆中间。”《凡人歌》一曲下来,唱的就是你我生活的人间。
放过林生斌吧,他只是个普通人,一个读过书,有思维的普通人。
也许有私心、也许不厚道,也许借着一次悲伤来消费你,但这就是人性。
既不影响你继续做好事,也不影响你继续当好人。
那如果你要问:这样的人值得同情吗?
我想,可能现在才是他最值得同情的时候。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