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病肢体功能障碍,中医法宝多
脑病引起肢体功能障碍
患者,女,60岁,2020年5月16日初诊。
因行走不稳伴记忆力下降3年,先后于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诊断为:1阿尔兹海默症;2进行性核上性麻痹 小脑型;3腔隙性脑梗死,服欣可来、丁螺环酮治疗。
就诊时行走不稳,双下肢呈颤动状、慌张步态、发僵,需两人挟持其胁下方能前行。言语不清,双手发僵,头晕阵作。患者情志抑郁,家属代述3年来虽然吃着最好的药,但是疾病逐渐加重,患者已失去信心,经介绍,前来一试。
舌略暗苔白,脉沉。予以针药合用治疗,每周针刺艾灸3次,中药5剂。
处方如下:
干姜15,当归15,人参15,桂枝15,炙甘草15,杏仁15,川芎12,炙麻黄15,生石膏20,单位:克。
二 诊
双手僵好转,药后头汗出,头晕、言语不利较前略有好转,余症同前。患者情绪明显好转,主动和我谈话。舌略暗苔白腻,脉沉。上方:改干姜18,5剂。
此后以本方适当加减,配合针灸治疗,共5周后。
六 诊
言语清晰,说话略有不利索,头晕、上肢均基本恢复正常。下肢僵硬、颤动明显改善,单手扶墙能顺利行走,不需两人于其腋下挟持而行。
现代医学认为,异常步态,如慌张步态、共济失调步态、醉酒步态、震颤麻痹等,多是由于脑病引起。
精神打击导致肢体功能障碍
患者,女,58岁。去年夏天因母亲去世而发病,哭笑不能控制,双下肢僵硬,不能行走。
经中药调治,性情好转,每日哭笑(以笑为主)发作2次,能较快停止,下肢僵硬好转,仍走路不稳。
治疗后
春节初二接诊,患者已于别处开中药,故打算给予针灸治疗,因患者惧针,遂改为点穴代替针灸。初六告知,初三到初六,患者能在家里平稳行走,不用拄棍。
如此快的效果,在我意料之外,特意追问其治疗情况,患者及家属确定,近半年来除了每日服中药和降压药,只接受过初二那次点穴治疗,活动的明显变化是从点穴后出现的。
中医的特点是“天人合一,整体观念”,把人和自然、环境及社会看成一体,把人体各脏腑组织视作一体,从整体分析其病因和病理机制的变化,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该例病人,因母亲过世而发病,病机上属于痰热蒙蔽心包,神机失灵而成(心藏于心包中而不受外邪的损害,心神从心包上的孔窍出来主管全身的功能活动,该患者痰热堵塞了孔窍,心神不能出来,生理功能失去心的主持),故选手厥阴心包经穴以通心窍,配合健脾化痰,引热下行的穴位。如果患者接受针灸,效果应该会更快。
脑病的治疗,虽然中医有很多“法宝”,但是治也离不开养,养主要分以下肢体和心理两方面。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肢体功能障碍或丧失,要加入正确的锻炼,肌肉失去锻炼的刺激会慢慢萎缩,功能更难恢复。
运动、言语功能障碍的患者,治疗未见明显效果,往往失去信心,自暴自弃。
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一个国家,皇帝昏庸,国将危矣,人之心如国之君,心神、心情失去了积极的态度,治疗、恢复便不容易了。所以,除了大夫,家人、朋友的陪伴、心理疏导,让病人回归社会也是很重要的。
郑佳昆,主治医师,跟随北京中医药大学武维屏、刘景源等多位专家学习多年。
临床重视调和脏腑气血阴阳,灵活运用经方、时方、验方、针灸。擅长针、灸、药、推拿并用诊治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妇科男科及汗证、痛证、瘙痒等杂症,取穴少,用药精,病人痛苦小,疗效佳。
内科:急慢性咳嗽,发热,慢性咽炎,过敏性鼻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咳嗽变异性哮喘,激素依赖性哮喘。胃痛,胃痞,腹泻。头痛,眩晕,心悸。类风湿性关节炎,汗出,怕冷,急慢性皮肤瘙痒。
男科妇科:尿浊,前列腺炎,早泄。痛经,月经不调,月经过多,白带异常,经期头痛、腹泻、水肿、尿痛。外阴瘙痒。
针灸推拿:急慢性疼痛(急慢性筋伤、牙痛、三叉神经痛、头痛、痛经、胃痛、带状疱疹、网球肘、颈椎病、落枕、腰痛、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炎),面瘫,中风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