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苑】No.21817期A版||​​​​​​我 是 朗 读 者 文/刘咏梅

欢迎阅读
《上海文苑》秉持建设华语文学新高地的理念,聚集了全国各地的文学爱好者;《上海文苑》的作家诗人们都热爱生活,以自己的文笔勾画着生活的点点滴滴;《上海文苑》的作品都有作者的一家之见,表达了普通个体对生活对宇宙的丰富情感!
最平凡的文学,也是一颗心灵最激动的歌唱,没有虚伪,所以真实。--上海文苑
我 是 朗 读 者
文/刘咏梅
   一
      只记得,六岁时来到重庆,听不懂重庆话,听别人说话,我就是个哑巴。
       邻居的冯伯伯(冯玉祥的儿子冯洪国)开始教我说北京话(那时还不知道普通话)。
      他家进门正墙上,挂着一幅画,少先队员给抗美援朝志愿军献花,下面有一首短诗,冯伯伯天天教我念,纠正每一个字音,要求字正腔圆,一天天,念了不知多少遍,加上和他说话必须用北京话,就这样我学会了北京话。
       小孩子在一起玩,语言来得快,逐渐听懂了重庆话,也学说重庆话,但是,只要回到家,见到冯伯伯,必须说北京话。于是,北京话,重庆话都说起来了。
       二
        刚上小学,天天回家来,冯伯伯就叫我把语文课本上的每个篇目读给他听,不停地纠正每一个字音,看来,这算是“朗读者”的初始阶段吧!
        五十年代,由于父辈的工作所在,跟着父母辗转,到哪里都说北京话,和小朋友一起就说重庆话,只要老师抽到我读书,就说北京话,得到老师的许多夸奖呢!
       六十年代进中学了,朗读一直是我的最爱,拿着什么书就读,同学们也喜欢我读,这一来,又为我的“朗读者”舖了一段路。
        初二年级暑假,学校让我到青年宫学习话剧,重庆市话剧团老师作指导,因此,我喜欢上了话剧表演。朗读表演成就了我的“朗读者”梦。
       初中毕业,是当话剧演员还是当老师的同时,我选择了老师这个职业。
         也是在这个时候,冯伯伯搬家了,我才与他分开。他是看着我长大的。感恩之心永存!
       三
       二十岁时,我开始了教书育人之路。三十五年的教学生涯,貫穿着我的朗读者之梦。备课,上课,每到节假日文艺演出,我都上台朗诵表演。诗歌朗诵也成了我的喜爱,爱好诗词歌赋鉴赏,也是从朗读中来。
      退休以后,结识了许多诗人,里面曾经是同学,亲朋好友一个圈,是他们让我又上了一个台阶 ——朗读与写作一起来。
       我也曾游历祖国大地山川;也领略过一些异国风情美园;我仍然是诗人们的忠诚的朗读者,是歌颂伟大祖国的朗读者。在建党百年之际,更要为歌颂中国共产党丰功伟绩的忠诚朗读者。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也必将为文学事业而做出草根的奉献!热爱,志趣,是生命最光彩的部分!感谢有您感恩有您!感谢一路有您……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
     作者:编委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