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首例!未经允许在聊天群公布个人信息,犯法吗?

近日,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法院对一起人格权纠纷进行判决,这是思明法院在民法典正式实施后,依法适用民法典规范宣判的首起涉个人信息处理的纠纷案件。

✎ 基本案情
阿兰与阿红都是某小区业委会成员。此前,两人因小区管理问题产生分歧。
2020年8月,阿红先后在业主聊天群内发布文章指责阿兰,并以转述他人话语的形式称呼阿兰为“下三滥”。更过分的是,她将阿兰用于办理业委会事务的身份证复印件翻拍,发到人数达数百人的业主群中。复印件上留有阿兰手迹,明确写道:“仅用作……,不得另它使用。”
为此,阿兰将微信聊天记录进行公证保全,并诉之法院。她起诉称阿红以转述他人话语的形式称呼她的言论,侵犯了她的名誉权。同时,自己用于办理小区业委会事务提供的身份证信息属于个人隐私,阿红擅自在业主聊天群发布,侵犯她的隐私权。为此,阿红应该承担侵权责任。
而阿红辩称,自己在聊天群中与他人争论而顺带说出“下三滥”等字眼,并非故意辱骂阿兰,不属于恶意诽谤,不存在侵犯阿兰的名誉权。同时,阿兰自2018年参选小区业委会委员,身份证虽然未曾公示,但身份证上的姓名,照片,家庭住址,出生年月等各项个人信息都曾公示过,此次将信息再次发布群中,不构成侵犯隐私权。

法院判决:公布身份证不侵犯隐私,但侵犯个人信息

本案争论焦点主要在于,一是阿红在业主聊天群中使用“下三滥”等字眼,是否侵犯了阿兰的名誉权;二是阿红在业主聊天群中公布阿兰的身份证复印件等信息是否侵犯了阿红的隐私权。
法院经审理认为,阿红与阿兰均在小区业委会工作共事,工作中确有分歧争论,阿红在业主聊天群中使用“下三滥”一词,表面上看是转述他人评价,但实际上无法证实是他人对阿兰的评价。阿红对其进行转述,并指向阿兰,实质上已经构成了对阿兰名誉权的侵犯。同时,阿兰的身份证复印件完整地体现有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照片、住址等个人信息,虽上述信息在阿兰竞选业委会委员时已公开而不具有私密性,但仍属民法典所保护的个人信息。且阿兰已在身份证复印件上注明“仅用作于....不得另它使用”,阿红选择公布阿兰的身份证复印件的行为非法亦无必要,构成对阿兰个人信息的侵害。
据此,法院作出判决,阿红 “转述评价”侵犯了阿兰的名誉权,公布阿兰身份证侵犯了其个人信息,要求阿红停止对阿兰的名誉权、个人信息的侵害行为,并在业主聊天群中以群公告的形式向阿兰赔礼道歉,内容须事先经双方协商一致或经法院审查确定。此外,阿红还须赔偿阿兰公证费等必要支出2300元。
>>>延伸阅读

(一)个人信息的保护(摘自:判例研究)

1.个人信息的定义

结合《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条,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其中,(1)个人信息的记录方式是电子方式或者其他记录方式;(2)个人信息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发挥作用;(3)个人信息的表现形式是信息,即音讯、消息、通讯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4)个人信息的基本作用是识别特定自然人的人格特征,因而个人信息的基本属性是个人身份信息,而不是个人私密信息。

2.处理个人信息的原则和条件

结合《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五条,处理个人信息的原则是:(1)合法:必须依照法律规定收集、处理,不得非法进行。(2)正当:收集、处理自然人个人信息应当具有正当性目的,不得非法收集、处理。(3)必要:即使合法、正当收集、处理自然人的个人信息,也不得超出必要范围。适用上述原则,应当坚持不得过度处理。

处理个人信息应当符合下列条件:(1)征得该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其中,征得自然人监护人的同意,是指处理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个人信息,须征得其监护人的同意。(2)公开处理信息的规则。处理自然人个人信息,须将收集、处理的规则予以公开,以判明是否符合处理的规则。(3)明示处理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且符合明示的处理信息的目的、方式,在其明示的范围内进行处理。(4)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

3.处理个人信息的免责事由

个人信息的处理,尽管在有些时候未经过个人信息权人的同意,但是也不构成侵害个人信息权,行为人不承担侵害个人信息权的民事责任,被处理个人信息的自然人不得主张侵害其个人信息权。结合《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六条,这些具有免责事由的行为是:(1)在该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的范围内合理实施的行为。(2)合理处理该自然人自行公开的或者其他已经合法公开的信息,但是该自然人明确拒绝或者处理该信息侵害其重大利益的除外。(3)为维护公共利益或者该自然人合法权益,合理实施的其他行为。

4.个人信息主体享有的权利

结合《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七条,个人信息主体享有以下权利:(1)查阅和复制其个人信息。自然人可以向信息控制者依法查阅或者复制其个人信息。(2)发现信息错误的,有提出异议并要求更正的权利。(3)发现信息处理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或者双方的约定处理其个人信息的,有权要求信息处理者及时删除其个人信息。这里还应当包括对被处理的已经过时的、对自己可能造成不好影响的个人信息的删除权,即被遗忘权,以保护个人信息权人的合法权益。

5.个人信息处理者的义务

个人信息处理者是指合法处理自然人个人信息的主体。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八条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需承担以下义务:(1)不得泄露或者篡改其收集、存储的个人信息。(2)未经自然人同意不得向他人非法提供其个人信息,但经过加工无法识别特定个人且不能复原的除外。经过加工无法识别特定个人且不能复原的信息属于衍生信息,俗称“已经过脱敏处理”的信息,不再具有个人身份信息的属性,已经进入可以公开使用的领域,对衍生信息的使用不构成侵害个人信息权。(3)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其收集、存储的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篡改、丢失。(4)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个人信息泄露、篡改、丢失的,应当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按照规定告知自然人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二)个人信息与隐私权的关系

《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规定,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因而,隐私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 二是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私人生活的安宁是自然人的一项特殊隐私权,比如你中午午休,突然楼上发出了震耳欲聋的装修噪音,因《民法典》将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权”纳入隐私权的范畴,对方对你的私人生活安宁权构成了侵害。如果邻居不接受你的要求且继续侵扰,你就可以选择报警,并视情节依法要求相应的赔偿。

“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是《民法典》自然人隐私权的核心内容,其中,私密空间、私密活动和私密信息的核心是“不公开性”和“私密性”。首先,自然人的隐私是与公共利益相对的一种私权,与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无关; 其次,自然人的隐私是自然人不愿意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私人空间”除了物理空间,如个人的住所、宾馆临时居住的房间等,还包括个人的日记及虚拟空间。

笔者认为,个人信息和隐私权范围属于交叉关系。个人信息和隐私权范围存在重合之处,比如,隐私权保护的个人私密信息也属于个人信息;个人信息和隐私权又分别存在独有的部分,比如,隐私权中的私人生活安定不属于个人信息的范围,而个人信息中的公开信息不属于隐私权的保护范围。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个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适用有关隐私权的规定;没有规定的,适用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

本案中,阿红将阿兰用于办理业委会事务的身份证复印件翻拍,发至数百人的业主群中,尽管阿兰的身份证件中含有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照片、住址等个人信息,因已在阿兰竞选业委会委员时公开而不具有私密性,但仍属《民法典》所保护的个人信息。阿红未经阿兰同意公布阿兰身份证复印件的行为侵犯了阿兰的个人信息,因此法院判决阿红承担了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阿兰公证费等必要支出的民事责任。(以上参考:杨立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条文精释与实案全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6月;王春晖,程 乐:《解读民法典“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载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第22卷第3期,2020年6月)

>>>法条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三十四条 【个人信息的定义】 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

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

个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适用有关隐私权的规定;没有规定的,适用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

第一千零三十五条 【个人信息处理的原则和条件】处理个人信息的,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处理,并符合下列条件:

(一)征得该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公开处理信息的规则;

(三)明示处理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

(四)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

个人信息的处理包括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

我们如何运用《民法典》

保护个人信息?

通过下面这个视频了解一下↓↓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

(0)

相关推荐

  • 胡凌 | 个人私密信息如何转化为公共信息

    探索与争鸣 有学术的思想8小时前 胡凌 |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和以往的法律规范相比,我国<民法典>1032条更为详细地界定了隐私的内涵,认为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 ...

  • 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路径与选择

    来源:检察日报2021-04-28 09:22   作者:马方飞(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 当前,个人信息保护是社会公众最关注的现实问题之一.4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 ...

  • 陈根:从数字人格到数据资产,再谈信息保护

    文/陈根 2003年,中国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着手部署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研究工作. 2018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纳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 ...

  • 重磅!《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正式公布

    深圳落实综合改革试点又一成果落地--<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深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2021年6月29日通过,于今日公布. < ...

  • 个人信息保护法对信息保护的规则变化——以行踪轨迹信息为例

    高云合同写审改突破营 重庆站11.06-07全新开营 作者:苏国庆 个人行踪轨迹信息一般认为是能够反映个人所在位置.移动方向及之前行踪等资讯所组合而成之动态信息.生活中常见的个人行踪轨迹信息包括:手机 ...

  • 《个人信息保护法》合规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前奏 <个人信息保护法>已经颁布一周,距正式生效还有两月有余,实务界对于本法的研读和合规任务拆解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驻足回望,自2012年12月人大常委会发布<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 ...

  • 从RCEP到缔约方国内法:个人信息保护与非应邀商业电子信息规制探究

    在数字经济时代,无孔不入的商业电子信息给个人生活空间造成了极具存在感的恶性侵扰,由于非应邀商业电子信息指向具有强个人可识别性的接收人电子地址,在未获得接收人同意的情形下,该信息的发送无疑构成对个人信息 ...

  • 小区物业使用人脸识别门禁,合法吗?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目前,部分城市的小区安装了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当业主.租户和其他人员出入时,需刷身份证和识别人脸,两者信息匹配后方能进入.对此,有人支持也有人质疑,人脸和身份证双重信息涉及隐 ...

  • 论人脸生物识别信息的严格保护

    来源:法治日报2021-05-12 09:53 X 作者:李丹宁 人脸生物识别信息属于敏感个人信息.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个人信息依据 ...

  • 个人信息保护迎来新时代,聚焦《个人信息保护法》发布

    2021年8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下简称"<个人信息保护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