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方理气类
行气方
越鞠丸 425功能行气解郁。主治气郁所致胸膈痞闷,脘腹胀痛, 嗳腐吞酸,
恶心呕吐,饮食不消,苔腻略黄,脉弦。
六郁汤 426功效同越鞠丸,但尤长于行气、燥湿、化痰,主治气郁、 痰
郁、湿郁。
木香顺气丸 426功能理气化湿,消食除胀。主治气滞不舒,胸膈痞 闷,两胁
胀痛,饮食无味及停食积聚等,苔薄白腻,脉弦细。
木香顺气汤 427功能理气畅中,和胃化湿,主治气滞不宣,胸膈痞闷,腹
胁胀满。
木香流气饮 427功能行气调中,健脾化痰。主治诸气痞滞,胸膈胀 满,呕吐
少食,腹胁刺痛,痰嗽喘急,面目浮肿,忧思太过,怔忡郁结,聚 结胀
痛。
廿四味流气饮 428功效、主治与本方同。
流气饮子 428,功能理气和血,化湿畅中;主治血虚气弱,湿浊内阻,脘腹
痞满,呕恶上逆。
十全流气饮 428功能疏肝理脾,散结消肿;主治肝郁伤脾,气结积聚,瘿
瘤。
增损流气饮 428功能行气散满,利湿消肿;主治气滞郁结,胸脘痞满,面
目浮肿,小便不利。
匀气散 428功能行气消胀,温中降逆。主治脾斗气滞不匀,症见 胸膈痞闷、
脘腹胀痛、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噎塞不顺、苔薄白腻、脉弦等。
排气饮 430功能理气消胀。主治气逆食滞,胀满疼痛,苔薄腻, 脉弦。
快气汤 420功能理气畅中,和胃降逆。主治一切气疾,心愎胀 满,胸膈噎
塞,噫气吞酸,胃中痰逆呕吐,及宿酒不解,不思饮食等症。
快气散 431功效、 主治同快气汤。
十香丸 431功能行气止痛。主治气滞郁结,脘腹胀痛。
中满分消丸 432 功能健脾和胃,清热利湿。消胀除满。主治中满热胀,气
胀,水胀,臌胀等症:。
失笑丸 433功能消痞除满,健脾和胃。主治心下痞满,不欲饮 食,体弱倦
怠;或胸腹痞胀,食少不化,大便不畅。
金铃子散 434功能疏肝泄热,行气止痛。主治肝郁有热。症见脘 腹胁肋疼
痛、时发时止,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栝楼薤白白酒汤 435功能通阳散结,豁痰下气。主治胸痹。症见喘息咳 唾,
胸背痛,短气,舌苔白腻,脉沉迟或紧。
枳实薤白桂枝汤 435功能通阳散结,其作用优于栝楼薤白白酒汤,主治胸痹
偏于寒痰者。
栝楼薤自半夏汤 435功能通阳散结,化痰和胃, 主治胸痹,咳嗽痰多兼见呕
吐者。
枳术丸 436功能健脾消痞。主治腹胀痞满、不思饮食等症。
枳术汤 437功 能行气消痞;主治脾虚气滞,水停心下。
橘皮枳术丸 437功能健脾理气消痞;主治气虚,饮食不消,心下痞闷。
半夏枳术丸 437功能健脾降逆消痞;主治冷 食内伤,痞满呕恶。
橘半枳术丸 437功能理气健脾,消痞化痰;主治饮食伤脾,痰阻气滞,心
腹满闷不快。
曲蘖枳术丸 437功能健脾消食; 主治食伤脾胃,心腹满闷不快。
木香枳术丸 437功能健脾理气;主治气滞食积。
香砂积术丸 437功能消痞理气,主治宿食不消,气滞脘痞,不 思饮食。
木香干姜积术丸 437功能 理气散寒,健脾消痞;主治胃寒气滞,食后胀满
痛。
三黄枳术丸 437功能消痞清 热,主治伤于饮食厚味,脘腹填塞闷乱,心膈
不快。
半夏厚朴汤 437功能行气开郁,降逆化痰。主治七情郁结,痰涎凝 聚。症见
咽中如有物梗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或胸闷,或咳或呕,苔 白润或白
腻。
四七汤 438功能、主治与半夏厚朴汤略同,但痰湿偏重者不宜用之。
四磨汤 438功能行气降逆,益气扶正。主治七情所伤,肝气郁 结,胸膈烦
闷,上气喘急,心下痞满,不思饮食,苔薄腻,脉弦细。
五磨饮子 439功能 行气降逆;主治大怒暴厥,或七情郁结致心腹胀痛,或
走注攻痛。
六磨汤 439功能顺气行滞,通腑开闭; 主治气滞便秘。
六磨饮子 439功效、主治同六磨汤,但无益气之功。
蟾砂散 439功能行气消积。主治大腹胀气,小儿面黄肌瘦,肚腹 胀满等
症。 ,
天仙藤散 440功能理气安胎,化湿消肿。主治妊娠浮肿,行步艰 难,胸满胁
胀,饮食减少,苔薄腻,脉弦滑。
紫苏饮 440功能行气安胎。主治妊娠期中胎气上逆,胸腹胀满, 甚则疼痛,
呼吸喘促,烦躁不安。
通气散 441功能疏肝活血,开郁通窍。主治耳聋,不闻雷声。
天台乌药散 442功能疏肝行气,散寒止痛。主治小肠疝气,少腹痛引 睾丸而
痛,偏坠肿胀,苔白,脉弦。
橘核丸 443功能行气止痛,软坚散结.主治寒湿疝气,睾丸肿胀 偏坠,或坚
硬如石,或痛引脐胲,苔薄,脉弦细。
三层茴香丸 444功能温肾祛寒,行气疏肝,消疝止痛。主治寒疝,脐 腹疼
痛,睾丸偏大,阴囊肿胀重坠、有碍步行,或外肾冷硬如石、日以渐 大,
苔白,脉沉弦。
导气汤 445功能疏肝行气,散寒止痛。主治寒疝疼痛,苔薄白, 脉弦。
暖肝煎 446暖肝逐寒,行气止痛。主治肝寒气滞,小腹疼痛.疝气等。
降气方.
旋覆代赭汤 447功能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主治胃脘胀闷,恶心呕 吐,嗳
气,呃逆,苔薄白腻,脉小弦滑。
小半夏汤 449功能祛痰和胃,降逆止呕。主治痰饮呕吐,反不渴, 以及呕吐
谷不得下,苔白腻,脉弦滑。
小半夏加茯苓汤 449功能和胃 降逆,化饮止吐;主治痰饮上逆呕吐,胸
脘痞闷,眩晕心悸等症。
半夏干姜散 449温胃散寒作用较强;主治干呕 吐逆,或呕吐清涎。
生姜半夏汤 450辛散开结作用较强; 主治胸中似喘非喘,似呕非呕,似
呃非呃,烦闷不舒。
大半夏汤 450功能补胃气,降逆气,止呕吐, 主治胃气虚弱,反胃呕
吐,精神疲乏,大便干结。
干姜人参半夏丸 450 功能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妊娠及脾胃虚寒
之呕吐。
乌沉汤 450功能行气散寒,调中补虚。主治中虚寒滞,胸腹胀 痛、绵绵不
休、喜暖喜按,甚则呕吐,或寒疝腹痛,或经行腹痛,神疲乏 力,舌淡苔
白,脉沉迟。
小乌沉汤 450功能 行气止痛,散寒调中;主治脘腹胀痛,或寒疝腹痛,或
经行腹痛。
丁沉透膈汤 451功能降逆和中,健脾燥湿.主治中虚气滞湿阻之反 胃,症见
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小宿食不化,吐后即觉 舒服,全
身乏力,肢体困重,舌淡苔白腻,脉濡弱。
橘皮竹茹汤 d52功能和胃降逆,清热益气。主治胃虚有热,气逆不 降,呃逆
或干呕,苔薄白带黄,脉虚略数。
济生橘皮竹茹汤 453功能降逆止呕,和胃清热;主治胃热呕逆而见气阴俱
虚者。
新制橘皮竹茹汤 453功能理气降逆,清热止呃;主治胃热呃逆而胃气不虚
者。
丁香柿蒂汤 453功能温补胃气,散寒降逆。主治胃气虚寒,失于和 降,呃逆
不已,胸脘痞闷,舌淡苔白,脉沉迟。
柿蒂汤 454功能温补胃气,散寒降逆。主治胃气虚寒,失于和 降,呃逆不
已,胸脘痞闷,舌淡苔白,脉沉迟。
柿钱散 454功能温中益气,降逆止呃;主治呃逆,属胃气偏虚而 寒不甚
者。
越鞠丸
方剂来源 元’。<丹溪心法}。又名芎术丸。
组成与用法 苍术 香附 川芎 神曲 栀子
上药各等分,共研为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服6克,日服2次,
温开水送下。也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剂量按常规酌定。
功效与主治 功能行气解郁。主治气郁所致胸膈痞闷,脘腹胀痛,
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苔腻略黄,脉弦。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溃疡病,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肋问神经痛,
痛经;也用于治疗神经衰弱.胃肠神经官能症,乳腺病,更年期综合征,
盆腔炎,小儿消化不良等病症。例如,
(1)胃痛 本方合金铃子散,可治疗气郁胃痛;合失笑散,治疗气
郁血瘀的胃痛。均获良效({黑龙江中医药}1983年第工期)。
(2)慢性肝炎 本方合龙胆泻肝汤,治疗慢性肝炎证属肝胆郁热
型,可取得较好的效果(<黑龙江中医药}1983年第1期)。
(3)肋间神经痛 本方去栀子,加半夏、陈皮、茯苓、南星治疗。结
果:服药3剂后,痛势减半,守方连服6剂,所苦若失(《吉林中医药》
1983年第1期)。 '
(4)痛经 本方合失笑散,治疗痛经,可取得明显效果。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因气、血、痰、湿、食、火等郁滞之症。方用
香附行气,川芎活血,苍术燥湿,神曲消食,栀子清热;俾气行血活,湿除
食消,热退而痰亦随化,痰、火、湿、食、气、血诸郁兼顾,为其配伍特点。
临席应用以胸膈痞闷、脘腹胀痛,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气郁为主,加木香、槟榔;血郁为主,加桃仁、红花;湿郁为
主,加茯苓、白芷;火郁为主,加黄芩、青黛,痰郁为主,加南星、瓜蒌,食
郁为主,加山楂、麦芽。
本方所治六郁均属实证。若为虚证,则不宜用本方治疗。
六郁汤 (《医学入门》),即本方去神曲,加陈皮、半夏、赤茯苓、砂
仁、甘草、生姜组成,功效同本方,但尤长于行气、燥湿、化痰,主治气郁、
痰郁、湿郁。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川芎、苍术、栀子均有镇静作用,故用于精神忧
郁等症;香附有镇痛、健胃作用,神曲可促进消化,故用于肝气犯胃引起
的胁肋脘腹胀痛、食欲不振;香附能松弛子宫平滑肌的痉挛,并能镇痛,
且本方又长于镇静,故用于痛经,亦可获效。
木香顺气丸
方剂来源 明.《证治准绳》。
组成与用法 木香30克 炒枳壳30克 陈皮30克 香附30克
槟榔30克 苍术30克 砂仁30克 厚朴30克 青皮30克 甘草
15克
上药共研末,为丸。每服9克,温开水送下,日服2次。
功效与主治 功能理气化湿,消食除胀。主治气滞不舒,胸膈痞
闷,两胁胀痛,饮食无味及停食积聚等,苔薄白腻,脉弦细。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胃肠神经官能症,消化不良,不完全性肠梗
阻;也用于治疗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病症。例如;
(1)结肠脾曲综合征 以本方加乌药、川芎、桂心等为基础方,治
疗10例。体实胀甚、大便干者,去苍术、砂仁,加莪术、瓜蒌,绞痛者,加
丹参、延胡索;食滞者,加焦山楂、焦六曲、炒麦芽、莱菔子;体虚便秘者,
JJJ]当归、桃仁,暖气者,加赭石、降香。结果;服药3剂,治愈8例;服药
18剂,治愈1例;另1例因月经前期情绪急躁易怒诱发本病,服药6剂
痛止,为防再发,于每次月经前服上方3剂,连用3月(《浙江中医杂志》
1989年第1期)。
(2)胃下垂 以本方去苍术、青皮,加大腹皮、莱菔子为基础方,治
疗200例。结果:痊愈145例,好转52例,无效3例。疗效明显优于服
用补中益气汤的对照组。对有效者随访半年无复发(<中西医结合杂
志)1989年第10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气滞湿停之证。方用苍术、厚朴等燥湿
运脾,行气和胃;木香、槟榔、枳壳等行气化滞,燥湿运脾并施,为其配伍
特点。临床应用以胸闷脘胀、苔腻,为其辨证要点。
本方药性香燥,如遇气郁化火而兼阴液亏损者,应慎用。
木香,恒气汤(<医学发明》),即本方去枳壳、香附、槟榔、砂仁、甘
草,加益智仁、茯苓、泽泻、生姜、半夏、吴萸、当归、升麻、柴胡、草豆蔻组
成,功能理气畅中,和胃化湿,主治气滞不宣,胸膈痞闷,腹胁胀满。
木香顺气丸
方剂来源 明.《证治准绳》。
组成与用法 木香30克 炒枳壳30克 陈皮30克 香附30克
槟榔30克 苍术30克 砂仁30克 厚朴30克 青皮30克 甘草
15克
上药共研末,为丸。每服9克,温开水送下,日服2次。
功效与主治 功能理气化湿,消食除胀。主治气滞不舒,胸膈痞
闷,两胁胀痛,饮食无味及停食积聚等,苔薄白腻,脉弦细。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胃肠神经官能症,消化不良,不完全性肠梗
阻;也用于治疗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病症。例如;
(1)结肠脾曲综合征 以本方加乌药、川芎、桂心等为基础方,治
疗10例。体实胀甚、大便干者,去苍术、砂仁,加莪术、瓜蒌,绞痛者,加
丹参、延胡索;食滞者,加焦山楂、焦六曲、炒麦芽、莱菔子;体虚便秘者,
加当归、桃仁,暖气者,加赭石、降香。结果;服药3剂,治愈8例;服药
18剂,治愈1例;另1例因月经前期情绪急躁易怒诱发本病,服药6剂
痛止,为防再发,于每次月经前服上方3剂,连用3月(《浙江中医杂志》
1989年第1期)。
(2)胃下垂 以本方去苍术、青皮,加大腹皮、莱菔子为基础方,治
疗200例。结果:痊愈145例,好转52例,无效3例。疗效明显优于服
用补中益气汤的对照组。对有效者随访半年无复发(<中西医结合杂
志)1989年第10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气滞湿停之证。方用苍术、厚朴等燥湿
运脾,行气和胃;木香、槟榔、枳壳等行气化滞,燥湿运脾并施,为其配伍
特点。临床应用以胸闷脘胀、苔腻,为其辨证要点。
本方药性香燥,如遇气郁化火而兼阴液亏损者,应慎用。
木香顺气汤(<医学发明》),即本方去枳壳、香附、槟榔、砂仁、甘
草,加益智仁、茯苓、泽泻、生姜、半夏、吴萸、当归、升麻、柴胡、草豆蔻组
成,功能理气畅中,和胃化湿,主治气滞不宣,胸膈痞闷,腹胁胀满。
木香流气饮
方荆来源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与用法 半夏60克 陈皮1000克 厚朴500克 青皮500
克 甘草500克 香附500克 苏叶500克 人参120克 赤茯苓
]20克 木瓜120克 石菖蒲120克 白术120克 白芷120克 麦
门冬120克 草果仁180克 肉桂180克 莪术:180克 大腹皮180
克 丁香皮180克 槟榔180克 木香180克 藿香180克 木通
250克
上药共研粗末。每服12克,加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行气调中,健脾化痰。主治诸气痞滞,胸膈胀
满,呕吐少食,腹胁刺痛,痰嗽喘急,面目浮肿,忧思太过,怔忡郁结,聚
结胀痛。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窦炎,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
炎,精神抑郁症,特发性水肿,噎膈,淋证等病症。例如:
(1)噎膈 治疗噎膈(包括食道癌、贲门癌、贲门痉挛、食道憩室、
食道神经甘能症及食道炎等)属于痰气交阻型,症见吞咽梗阻、胸膈痞
满、气上逆或腹痛者。有一定疗效(<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社)。 . .
(2)淋证 本方治疗气淋,症见小便淋沥,脐腹满闷,甚则胀痛难
忍者。有一定疗效(<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3)特发性水肿 治疗50例。结果。痊愈6例,显效37例,好转4
例,无效3例(《中医杂志》1989年第6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脾虚气滞,痰湿内结,或水湿停蓄等症。
方用人参、茯苓、白术健脾和中,木香、槟榔、厚朴理气宽中,合以半夏、
陈皮化痰散结,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胸腹胀满、呕吐泛恶、面目
浮肿,为其辨证要点。
廿四味流气饮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即本方去藿香、菖蒲,加
沉香、枞壳、大黄组成,功效、主治与本方同。流气饮子(《全生指迷方》),
山紫苏、青皮、当归、芍药、乌药、茯苓、桔梗、半夏、黄芪、枳实、防风、甘
草、橘皮、木香、川芎、大腹皮、生姜、大枣组成;功能理气和血,化湿畅
中;主治血虚气弱,湿浊内阻,脘腹痞满,呕恶上逆。十全流气饮(哎外科
正宗》),由陈皮、赤茯苓、乌药、川芎、当归、白芍、香附、青皮、甘草、木
香、生姜、大枣组成;功能疏肝理脾,散结消肿;主治肝郁伤脾,气结积
聚,瘿瘤。增损流气饮(崔张氏医通》),由半夏、赤茯苓、陈皮、甘草、苏叶、
香附、槟榔、木香、大腹皮、枳壳、桔梗、人参、肉桂、厚朴、生姜、大枣组
成;功能行气散满,利湿消肿;主治气滞郁结,胸脘痞满,面目浮肿,小便
不利。
匀气散
方剂来源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又名木香调气散、木香匀
产气散.
组成与用法 丁香60克 檀香60克 木香60克 白豆蔻60克
藿香叶240克 甘草240克 缩砂仁120克
上药共为细末。每服6—9克,日服2—3次。也可改柞汤剂水
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
功效与主治 功能行气消胀,温中降逆。主治脾斗气滞不匀,症见
胸膈痞闷、脘腹胀痛、不思饮食、恶心,:区吐、噎塞不顺、苔薄白腻、脉弦
等。 .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胃肠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
胃炎,小儿消化不良等病症。例如。
(1)反胃 本方辨证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及十二指肠憩室、
急性与慢性胃炎、胃粘膜脱垂症、胃部肿瘤,胃神经官能症等并发胃幽
门部痉挛、水肿、狭窄引起的胃排空障碍而。反胃”者。有一定的疗效
(《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2)小儿消化不良 本方加吴萸、车前子等,研成细末,温开水调
成糊状,纱布包裹,外敷神阙、气海、关元、水分、天枢等穴,治疗50例。
内伤乳食症,加麦芽、槟榔;脾胃虚弱者,加肉桂、苍术;兼外感风寒者,
加葱白;暑热夹湿者,加黄连、黄芩;脾肾阳虚证,加生姜、半夏、甘草;利
重于吐者,加附子、干姜。结果:治愈46例,显效4例({辽宁中医杂志》
1984年第n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脾胃气滞、和降失调所致的脘腹胀痛、恶
.brig-吐之症。方用木香、丁香、檀香温中散寒、行气止痛,藿香、砂仁、白
豆蔻芳香悦脾、行气降逆;集芳香行气降逆之品于一方,共奏行气消胀、
温中止呕之功,使气得匀行、胃得和降,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脘
腹胀痛、恶心呕吐、苔薄白腻、脉弦,为其辨证要点。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医宗金鉴}匀气散,由陈皮、桔梗、
泡姜、砂仁、炙甘草、木香组成,功能行气健脾,温中散寒;主治婴儿之母
过食寒冷,胎受其气,生后不乳,面色青白,四肢欠温,唇舌色淡,腹痛而
曲背啼哭,脉细迟. .
排气饮
方剂来源 明。{景岳全书>i
组成与用法 陈皮6克 藿香6克 枳壳6克 香附G克 乌药
6克 厚朴3克 泽泻3克 木香2克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理气消胀。主治气逆食滞,胀满疼痛,苔薄腻,
脉弦。
现代临床 可用于治疗外科消化道手术后腹胀,妇产科盆腔手术
后腹胀等病症。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气滞腹胀之证。方用陈皮、枳壳以理气,
合以藿香、厚朴以化湿,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脘腹胀满、得嗳气
或矢气则舒,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伴苔白、脉迟者,加高良姜、肉桂等;胸闷、恶呕、苔腻者,
加制半夏、苍术等,便结者,加制大黄等;伴疼痛者,合金铃子散同用。
本方组成中芳香辛燥药较多,易于伤津耗气,应适可而止,勿使过
剂,尤其是年老体弱,以及妇女怀孕或素有崩漏、吐衄者,应慎用。
快气汤
方剂来源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与用法 砂仁250克 香附1000克 甘草125克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3克,盐汤点下。也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
服,各蓟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与主治 功能理气畅中,和胃降逆。主治一切气疾,心愎胀
满,胸膈噎塞,噫气吞酸,胃中痰逆呕吐,及宿酒不解,不思饮食等症。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溃疡病,消化
不良所致之脘腹作胀、呕恶嗳气等症。例如:
(1)慢性胃炎 以本方加黄芩、蒲公英、陈皮为基础方,治疗慢性
浅表性胃炎。如胃痛甚者,加延胡索、白芍√乙月扎,胃胀甚者,加路路
通、木香、枳壳;呕吐恶心者,加生姜、竹茹。
(2)胃、十二指肠溃疡 以本方加桂枝、白芍为基础方,治疗胃、十
二指肠溃疡病脘胃闷胀者。如泛酸者,加乌贼骨、象贝母;胃痛甚者,加
延胡索、白芍;胃胀甚者,加厚朴、枳壳。
(3)消化不良 以本方加焦神曲、焦谷芽为基础方,治疗消化不良
所致的腹胀便溏。如胃呆纳减者,加厚朴、紫苏、藿香;便溏者,加木香、
焦山楂。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脘腹胀满等消化不良病症。方用理气畅
中的香附,与和胃降逆的砂仁相配,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脘腹饱
胀或伴呕吐、嗳气、吞酸,为其辨证要点。
快气散(《丹溪心法》),又名小降气汤,即本方加生姜组成;功效、
主治同本方。
十香丸
方剂来源 现代。《常用中成药}。
组成与用法 降香30克 乳香90克 木香60克 乌药30克
檀香30克 香附30克 沉香60克 广藿香45克 甘草30克 丁
香15克
上药共研细末,蜜丸,每粒6克。每服1丸,口服2次,开水化开服
用。
功效与主治 功能行气止痛。主治气滞郁结,脘腹胀痛。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消化不良,肝
炎,胆囊炎,胆石症,肠粘连,腹膜炎以及胸腹挫伤所致的脘腹胀痛等病
症。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气滞脘腹胀痛。方用木香、乌药、檀香、
香附皆能行气止痛,配以乳香、降香活血止痛,且丁香兼能温中,沉香兼
能降气,藿香兼能化湿醒脾,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脘腹胀痛,为
其辨证要点。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景岳全书}十香丸,又名十香舒郁
丸、十香正痛丸,由木香、沉香、泽泻、乌药、陈皮、丁香、小茴香、香附、煨
荔枝核、皂角组成;功能行气止痛;主治气滞,寒滞诸痛。
中满分消丸
方剂来源 金。{兰室秘藏}。
组成与用法 白术3克 人参3克 炙甘草3克 猪苓(去黑皮)
3克 姜黄3克 茯苓(去皮)6克 干姜6克 砂仁6克 泽泻9克
橘皮9克 炒知母12克 炒黄芩36克 炒黄连15克 半夏(汤洗)
15克 炒枳实15克 姜厚朴30克
上药共研为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9克,日服
2次。也可改用饮片作汤剂煎服,各药用量按目前常规剂量。
功效与主治 功能健脾和胃,清热利湿。消胀除满。主治中满热胀,
气胀,水胀,臌胀等症:。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肝硬化腹水等病症。例如。
臌胀 以本方去姜黄、知母、干姜,加益母草、大腹皮为基础方,治
疗2例。腹胀甚、大便不通,加大黄、牵牛子;有黄疸,加茵陈。结果:1
例服药50余剂,臌胀消失;另1例服药30余剂,腹水亦消失,随访3年
未发(《江西中医药)1990年笫4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脾失健运、脘腹胀满之证。方由半夏泻
心汤、六君子汤、枳术丸、四苓散等方综合加减而成。其中黄连、黄芩、
茯苓、猪苓等清热利湿,佐以半夏、干姜辛开散结,枳实、厚朴等消除胀
满,更以人参、白术等培补中气。攻补兼施,祛邪不伤正,为其配伍特点。
临床应用以腹部膨胀、口苦、小便不利、苔黄腻,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应用时,腹胀甚、大便不通者,可加大黄、牵牛,有黄疽者,加茵
陈;水气偏盛者.去甘草,加大腹皮。
失笑丸
方剂来源 金.(兰室秘藏>>。又名枳实消痞丸。
组成与用法 干姜3克 炙甘草6克 麦芽6克 白茯苓6克
白术6克 半夏曲9克 人参9克 厚朴12克 枳实15克 黄连
15克 。
上药共研细末,为小丸。每服6—9克,日服2—3次,温开水送
下。亦可用饮片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消痞除满,健脾和胃。主治心下痞满,不欲饮
食,体弱倦怠;或胸腹痞胀,食少不化,大便不畅。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胸痹,胁痛,臌胀,慢性气管炎等病症。例
如,
(1)胸痹 本方加丹参、桃仁、红花、香附治疗。患者胸脘痞闷、心
悸不宁,胸前疼痛、时时发作,舌紫、苔白腻、脉沉涩无力。结果:服药3
剂后,病情大见好转;复诊再合以瓜蒌薤白汤,3剂而愈(<吉林中医药}
1987年第6期)。
(2)胁痛 本方加川楝子、柴胡、茵陈、白茅根治疗。证属脾虚肝
胜,气机壅滞。结果:服药3剂,食欲大增,疗效满意;续服土。剂,症状
消失,随访半年未发({吉林中医药}1987年第6期)。
(3)臌胀 本方加百部、连翘、青皮、大腹皮治疗。患者曾患结核性
腹膜炎,经抗痨治疗,效果不明显。结果:服药3剂,腹胀减大半,呕恶
除,饮食增;再服5剂,诸症悉除而愈(《吉林中医药》1987年第6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升降失司、寒热互结、气壅湿
聚之心下痞满症。方由枳术汤、半夏泻心汤、四君子汤三方加减化裁而
成,着重于行气消痞,兼辅以健脾和胃,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心下
痞满、厌食倦怠、大便不畅,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瘀血者,加丹参、桃仁、红花;气滞湿阻者,加青皮、大腹
皮、川栋:广、茵陈,寒邪偏盛、脘腹疼痛者,减少黄连用量,加重干姜用
量,或另加高良姜、肉桂等,痰多气喘者,去黄连,加陈皮、砂仁。
本方对虚实夹杂、寒热互结、实多虚少者最为适宜。若脾胃虚甚者,
不宜使用。
金铃子散
方剂来源 金。(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组成与用法 金铃子30克 玄胡索30克
上药研细末。每服9克,酒调下,或用温开水送下。亦可改用饮片
作汤剂,各药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效与主治 功能疏肝泄热,行气止痛。主治肝郁有热。症见脘
腹胁肋疼痛、时发时止,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胆囊炎,
也可用于治疗肋问神经痛,痛经,疝气痛等病症。例如。
(1)痛征 用本方制成。金延注射液”,治疗345例。虚痛组41例,
其中脘痛30例,有效17例,腹痛11例,有效4例。实痛组304例,其中
胁痛30例,有效22例;脘痛154例,有效119例;腹痛120例,有效
85例(《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年第4期)。
(2)慢性胃窦炎 本方加木香、甘草,香附、当归、赤芍、白芍、苏
梗、丹参、蒲公英等,治疗s9例。结果:服药1个月,大多病例基本治
愈,个别病例服药2个月而愈V《四川中医’1986年第7期)。
(3)胆道蛔虫症 以本方合四逆散为基础方,加减治疗40例。发
热、白细胞数增高者,加金银花、连翘;高热者,加蒲公英、黄连;呕仍不
止者,加生姜、半夏、竹茹;休虚汗出、四肢厥冷、脉细弱者,加红参、熟附
子、干姜、细辛等。结果均愈(《广西中医药}1985年第1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肝郁化火导致的脘腹胁肋诸痛。方用金
铃子疏肝泄热、行气止痛,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二药相配,气行血畅,
疼痛自止,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脘腹胁肋疼痛、口苦、舌红苔黄、
脉弦数,为其辨证要点。
改作汤剂,临床如见偏热者,加白芍、黄芩;偏寒者,与大建中汤配
用,脾虚者,与四君子汤合方;夹湿者,与平胃散并投;食滞者,与保和丸
同用,恶心呕吐者,酌与左金丸或旋覆代赭汤配合;吞酸嘈杂者,又宜选
加瓦楞子、乌贼骨及白蔻仁等。
脘腹诸痛属于寒者,非本方所宜。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延胡索所含延胡索甲素、乙素、子素、壬素及癸
素等对动物均有镇静作用。另外,甲素、乙素及丑素尚能镇痛。乙素和
丑素效力较强,尤以左旋延胡乙素更为明显。金铃子(即川栋子)有苦
味健胃作用,并能兴奋肠道平滑肌,促进积气排出。
栝楼薤白白酒汤
方剂来源 汉。<金匮要略》。
组成与用法 栝楼实15克 薤白9克 白酒适量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通阳散结,豁痰下气。主治胸痹。症见喘息咳
唾,胸背痛,短气,舌苔白腻,脉沉迟或紧。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心绞痛;也可用于治疗肋间神经痛。例如。
(1)冠心病心绞痛 本方加当归、赤芍√¨芎、桃仁、红花、丹参等
活血化瘀之品,疗效较好。
(2)肋间神经痛 本方加减,可治疗肋间神经痛属气滞痰凝者。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胸阳痹阻之证。方用栝楼性寒而理气,
薤白性温而通阳,一寒一温,相得益彰,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胸
闷如窒、短气、苔白脉迟,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胸部刺痛、舌紫暗者,可加丹参、檀香、川芎、当归、桃仁
等,心痛彻背,加乌头、附子、赤石脂等,心悸、盗汗,加麦冬、五味子、太
子参等。
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即本方去白酒,加枳实、厚朴、桂枝
组成,功能通阳散结,其作用优于本方,主治胸痹偏于寒痰者。栝搂薤
白半夏汤(《金匳要略》、,即本方加半夏组成;功能通阳散结,化痰和胃,
主治胸痹,咳嗽痰多兼见呕吐者。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具有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使冠状动脉血
流量增加,并有明显增加抗缺氧的作用。
枳术丸
方剂来源 金.《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与用法 枳实30克 白术60克
上蓟研为细末,水泛为丸。每服5—9克,日服1—2次,开水送
下。亦可改为汤剂,各药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与主治 功能健脾消痞。主治腹胀痞满、不思饮食等症。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胃下垂,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
胃炎,胃柿石,脱肛等病症。例如:
(1)食积 用陈皮、谷芽、麦芽煎汤代水,送服丸剂治疗。结果:患
者次日即大便工次,腹部已由饱满、板硬变为柔软,能食,无其他异常情
况。再予曲蘖枳术丸15克,每早晚各服3克,以善后(<中医杂志》1959
年第9期)。
(2)胃柿石 本方改作汤剂,加鸡内金、延胡索、莪术治疗。结果。
连服3剂,胃胀痛减轻,饮食增加,再进5剂,胃转隐痛,仍感满闷不适;
原方去延胡索、莪术,加黑木耳、蜂蜜,改汤为丸,日服3次,先后排出
指头大、黑色坚硬物工0余块,胃胀痛消失,胃镜检查示柿石消失、胃肠
功能恢复正常(<陕西中医》1989年第3期)。
(3)脱肛 本方改作汤剂,加升麻治疗。结果:服药后,矢气频频,
腹胀大减,下腹及肛周坠痛感消失,脱肛次数减少,原方改汤为散,续
服,1月后随访,告愈(《陕西中医》1989年第3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饮食停滞之证。方用白术健
脾,辅以枳实消积导滞,消补兼施,寓消于补,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
以心下痞满、不思饮食,为其辨证要点。
改作汤剂,临床如见体虚脾弱者,加党参、茯苓以增强补气健脾之
功;食积较重者,加山楂、六曲、麦芽、鸡内金以助消食化积之功。
枳术汤 (《金匮要略》),即本方枳实用量倍于白术,且为汤剂;功
能行气消痞;主治脾虚气滞,水停心下。橘皮枳术丸(《内外伤辨》),即本
方加陈皮组成;功能健脾理气消痞;主治气虚,饮食不消,心下痞闷。半
夏枳术丸(《脾胃论》),即本方加半夏组成,功能健脾降逆消痞;主治冷
食内伤,痞满呕恶。橘半枳术丸(《医学入门}),即本方加陈皮、半夏组
成,功能理气健脾,消痞化痰;主治饮食伤脾,痰阻气滞,心腹满闷不快。
曲蘖枳术丸(<医学正传》),即本方加大麦蘖、神曲组成;功能健脾消食;
主治食伤脾胃,心腹满闷不快。木香枳术丸(《内外伤辨惑论》),即本方
加木香组成;功能健脾理气;主治气滞食积。香砂枳术丸(<景岳全书》),
即本方加木香、砂仁组成;功能消痞理气,主治宿食不消,气滞脘痞,不
思饮食。木香干姜枳术丸(<脾胃论》),即本方加木香、干姜组成;功能
理气散寒,健脾消痞;主治胃寒气滞,食后胀满痛。三黄枳术丸(《内外
伤辨惑论》),即本方加黄连、大黄、神曲、橘皮、黄芩组成,功能消痞清
热,主治伤于饮食厚味,脘腹填塞闷乱,心膈不快。
, 半夏厚朴汤
方剂来源 汉。《金匮要略}。
组成与主治 半夏9克 厚朴6克 茯苓12克 紫苏9克 生
姜3片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行气开郁,降逆化痰。主治七情郁结,痰涎凝
聚。症见咽中如有物梗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或胸闷,或咳或呕,苔
白润或白腻。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癔病,慢性咽炎,急、慢性支气管炎,妊娠呕
吐,也可用于治疗风寒咳嗽,气郁痰湿之头痛,寒湿泄泻等病症。例
如.
梅核气 木方加黄连、吴莱萸等,治疗74例。其中单纯型:1 3例,
仆胃肠不调22例,伴慢性咽喉炎14例,伴血脉不和12例,伴心血管病
4例,伴骨病变9例。总有效率为44.6%(《浙江中医杂志>1983年第
8期)。
应用要点 主要旧子治疗气结痰郁之证。方用半夏化痰开结、下
气降逆,厚朴、生姜辛以散结、苦以降逆、下气散满、解郁调中,紫苏和胃
畅中、消痰下气,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咽中有异物感、胸闷、苔
腻,为其辨证要点。
本方药物多苦温辛燥,过用则有伤阴劫液之弊。故见有颧红口苦、
开红少苔,属于气郁化火、阴津受伤,虽具有梅核气之特征,亦不宜使用
本方,而当改用养阴生津、化痰舒郁之法。如伤阴不重,仅舌质微红、口
干,可将方中半夏、厚朴的剂量减少,加用养阴生津的麦冬、玄参、生地,
以及理气解郁而不温燥的绿萼梅、代代花等药味,亦能取得一定的效
果。
四七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引《易简方》方),即本方加大枣组
成,功能、主治与本方略同,但痰湿偏重者不宜用之。
四磨汤
方剂来源 宋。<济生方》。又名四磨饮。
组成与用法 人参 槟榔 沉香 天台 乌药
上药等分,浓煎3—5沸,温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行气降逆,益气扶正。主治七情所伤,肝气郁
结,胸膈烦闷,上气喘急,心下痞满,不思饮食,苔薄腻,脉弦细。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哮喘,胎粪性肠梗阻;也可用于治疗呃逆,
胃痛,梅核气等病症。例如。
(1)哮喘 治疗12例。结果:显效(哮喘基本平息,实验室检查正
常)9例,有效(哮喘症状好转。实验室检查改善)3例(《浙江中医杂志》
1987年第n期).
(2)胎粪性肠梗阻 治疗新生儿胎粪性肠梗阻8例。结果;拧j6Z
100%(《浙江中医杂志>1987年第2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七情变动而致气逆不降、喘息不食之证。
方用沉香顺气降逆以平喘;乌药行气疏肝以解郁;又用人参兼以益气扶
正,使郁结之气散面正气不伤,消补兼施,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
情志失调、肝气上逆、胸膈痞塞不通,为其辨证要点。
虚喘而不能饮食者,忌用。
五磨饮子 ((医方集解)),即本方去人参,加枳买、木香组成;功能
行气降逆;主治大怒暴厥,或七情郁结致心腹胀痛,或走注攻痛。六磨汤
(《世医得效方》),即本方加枳壳、大黄组成;功能顺气行滞,通腑开闭;
主治气滞便秘。六磨饮子(<重订通俗伤寒论》),即本方去人参,加枳
实、大黄、木香组成,功效、主治同六磨汤,但无益气之功。
蟾砂散
方剂来源 清。《绛囊撮要》。又名金蟾散、益欢散。
组成与用法 大蟾蜍1个 砂仁(不拘量)
将砂仁研末,装入蟾腹内,令满,缝口,用泥周身封固,炭火煅红;候
冷,将蟾蜍、砂仁研末。分3次服,陈皮煎汤送下。
功效与主治 功能行气消积。主治大腹胀气,小儿面黄肌瘦,肚腹
胀满等症。 ,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小儿疳证。例如:
小儿疳积 本方加减,治疗10例。湿滞重者,加苍术、米仁、胡黄
连;脾阳不振者,加党参、茯苓、山药、鸡内金;内有虫积者,加使君仁、雷
丸、槟榔。结果;痊愈9例,治疗时间为30-90天;另1例服药半月后
因效微而中止治疗(《浙江中医杂志》1983年第4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肚腹气胀,小儿疳积之证。方用蟾蜍消
积除滞,合以砂仁调中行气,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面黄肌瘦、肚
腹胀满,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应用时,可酌情配服其他汤药:如嗳气厌食甚者,用鸡内金等,
大便溏者,用炮姜等;啼哭不宁者,用胡黄连等;体质较弱者。用益气健
脾之品;兼有虫积者,配肥儿丸同服。
天仙藤散
方剂来源 宋.《校注妇人良方》。
组成与用法 天仙藤(炒)1。5克 香附子(炒)1.5克 陈皮1.5
克 甘草1.5克 乌药1.5克 生姜3片 木瓜3片 苏叶3片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理气安胎,化湿消肿。主治妊娠浮肿,行步艰
难,胸满胁胀,饮食减少,苔薄腻,脉弦滑。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妊娠水肿,羊水过多等病症。例如:
羊水过多症 本方加减,治疗132例。妊娠8个月以上、肿胀较重
者,加车前子、泽泻;腹胀满闷者,加莱菔子、大腹皮;肿甚纳呆,加赤小
豆、茯苓皮。结果:显效112例;有效13例;无效7例,其中4例终止妊
娠后发现为胎儿畸形,另3例为双胎早产(《天津中医》1984年创刊
号)。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妊娠气滞肿胀之症。方用天仙藤行气化
湿,为治妊娠气滞肿胀之要药;助以香附、陈皮、苏叶理气安胎,木瓜佐
其化湿消肿;共奏理气化湿、安胎消肿之功,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
以妊娠肿胀、胸胁满闷、饮食减少、苔薄腻、脉弦滑,为其辨证要点。
紫苏饮
方剂来源 宋.《普济本事方}。又名紫苏和气饮。
组成与用法 紫苏茎叶30克 大腹皮15克 人参(去芦)15克
川芎(洗)15克 陈皮(去白)15克 白芍药15克 当归(洗.去芦,薄
切)9克 甘草(炙)3克 生姜3片 葱白7寸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行气安胎。主治妊娠期中胎气上逆,胸腹胀满,
甚则疼痛,呼吸喘促,烦躁不安。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妊娠呕吐,妊娠期胃肠功能紊乱等,又有用
于治疗胎位不正等病症。例如:
胎位不正 本方加桑寄生、续断、菟丝子等,治疗217例。其中初
产妇87人,经产妇130人。结果:服药3剂后,初产妇胎位转正者75
例,经产妇胎位转正者96例;服药6剂后,初产妇胎位转正者12例,经
产妇胎位转正者29例;服药9剂后,经产妇胎位转正者3例,无效2
例(《福建中医药》1984年第4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妊娠肝郁脾虚,胎气不和,胸腹胀满之
症。方用紫苏理气安胎为主药,佐以陈皮理气健脾,大腹皮行气宽中,
人参、当归、白芍补养气血;使气机畅行,肝脾调和,则胎气自安,为共配
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妊娠胎气上逆、胸腹胀满、甚则疼痛、神疲纳呆、苔
白脉弦,为其辨证要点。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外台秘要》引延年方紫苏饮,由紫
苏、贝母、紫菀、麦门冬、炙甘草、葶苈子、大枣组成,功能宣肺化痰,养阴
止咳;主治咳嗽短气,气喘乏力,咳吐稠痰。
', 通气散
方剂来源 清。{医林改错}。
组成与用法 柴胡So克 香附30克 川芎15克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9克,开水送服,早晚各服1次。也可用饮片作
汤剂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疏肝活血,开郁通窍。主治耳聋,不闻雷声。
现代临床 可用于治疗神经性耳聋,药源性耳聋;也有用于治疗慢
性肝炎,肋软骨炎,头痛等病症。例如,
(1)链霉素副反应 治疗10例。其中眩晕4例,听力减退者6
例。结果:眩晕者中,于1周内消失l例,2周内消失2例,无效:例,
听力减退者中,于1周内恢复听力2例,2周内恢复听力3例.无效1
例。本组患者经用本品均完成链霉素3—6个月疗程(《四川中医净1987
年第12期)。
(2)头痛 本方加葛根、白芷、蔓荆子、羌活、地鳖虫、全蝎等,治疗
150例。其中血管性头痛9工例,三叉神经痛36例,外伤性头痛23例。
病情重者,川芎用至50克。结果:临床治愈]13例,好转33例,无效4
例。疗程2—50日((内蒙古中医药》1988年第4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肝郁气逆的耳聋。方用柴胡、香附疏肝
理气,合以川芎活血开郁,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耳聋突然发作,
为时不久,或胸胁疼痛,为其辨证要点。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么奇效良方》通气散,有两方:
(1)由茴香、木香、全蝎、延胡索、陈皮、石菖蒲、羌活、僵蚕、川芎,
蝉蜕、穿山甲、甘草组成;功能祛风行气;主治耳聋气闭不通。
(2)由穿山甲、蝼蛄、麝香组成,以葱涎和药末纳入耳中,功能活血
通窍,主治久聋。
天台乌药散
方剂来源 金.{医学发明)。
组成与用法 天台乌药12克 木香6克 小茴香6克 青皮6
克 高良姜9克 槟榔9克 川栋子(用巴豆4粒微打破、小麦麸15
克同炒,至川栋子变黑色时,去巴豆、小麦麸)12克
上药共研为末,和匀。每服3克,温酒送下。亦可用饮片作汤剂水
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疏肝行气,散寒止痛。主治小肠疝气,少腹痛引
睾丸而痛,偏坠肿胀,苔白,脉弦。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腹股沟斜疝,慢性副睾炎,睾丸炎,也用于
治疗白带,各种痛证。例如,
(1)疝气 本方加减治疗。若气虚,加党参、黄芪;中气下陷,加升
麻、柴胡,肾阳亏虚,加附子、干姜。
(2)白带 本方加减,治疗30例。肾阳虚,加附子、肉桂、干姜、鹿
角霜、巴戟天,脾虚,加党参、黄芪、山药、茯苓、白术。结果:治愈(带下
正常,无腰酸膝软及腹中冷痛)25例,好转(带下量明显减少,腹中冷痛
减轻)4例,无效1例(《四川中医》1986年第11期)。
(3)痛证 本方对寒凝气滞、肝气横逆的腹痛、脘痛、虫痛、月经痛
等,均有效。巴豆每方可用15~30粒,其制法必须恪守原法。药后多数
病例有肠鸣和大便畅行的反应,但腹胀随之消失,复诊时巴豆可半减
其制(《福建中医药》1964年第5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寒气凝滞肝经之证。方用高良姜散寒止
痛,配合乌药、苘香、青皮疏肝行气散结,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少
腹、胁肋胀痛、苔白脉弦,为其辨证要点。
本方辛散温通力强,实热证者慎用。方中巴豆不宜直接投入方中
使用。以免引起腹泻,甚至引起中毒。
橘核丸
方剂来源 宋。《济生方》。
组成与用法 橘核30克 海藻so克 昆布30克 川楝子30克
桃仁30克 厚朴15克 木通15克 枳实15克 延胡索15克 肉
桂15克 木香15克
上药研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日服1-2次,空
腹温酒或淡盐汤送下。电可用饮片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
功效与主治 功能行气止痛,软坚散结.主治寒湿疝气,睾丸肿胀
偏坠,或坚硬如石,或痛引脐胲,苔薄,脉弦细。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疝气,睾丸炎,输精管结扎处出现痛性结
节,睾丸肿瘤,鞘膜积液;也用于治疗腹壁淋巴结炎,甲状腺机能亢进
症,结核球等病症。例如。
(1)疝气 本方治疗寒湿疝气,可取得较好疗效。
(2)睾丸炎 本方加苍术、黄柏、银花、土茯苓治疗。患者睾丸肿
大、拒按、表面光滑、活动尚可,小便黄赤,舌质红,苔厚腻微黄脉沉弦。
结果:服药5剂,痛缓胀减;上方去肉桂,加皂刺、地龙、荔枝核,服20余
剂,诸症悉平(《山东中医杂志》1987年第6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气滞血瘀痰聚之疝瘕。方用橘核行气散
结,Ji!栋子、木香助橘核行气止痛,桃仁、延胡索活血散结,肉桂温肾暖
肝而散寒,海藻、昆布软坚散结,气血同治,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
举丸肿胀,为其辨证要点。
改作汤剂,临床如见瘀痛较甚,加三棱、莪术等;阴寒甚者,重用肉
桂、木香,或更加吴茱萸、小茴香等;湿重者,加苍术、茯苓,阴囊红肿湿
痒,去肉桂,加土茯苓、车前子、川柏、龙胆草等.
三层茴香丸
方剂来源 明。<景岳全书}引<良方}。
组成与用法 茴香30克 沙参30克 川楝子30克 木香30
克
上药共为细末,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30丸,日服3次,
空腹温酒或盐汤送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温肾祛寒,行气疏肝,消疝止痛。主治寒疝,脐
腹疼痛,睾丸偏大,阴囊肿胀重坠、有碍步行,或外肾冷硬如石、日以渐
大,苔白,脉沉弦。
现代临床 可用于治疗疝气,慢性睾丸炎,睾丸肿瘤,胃脘痛等病
症。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小肠气寒疝。方用茴香、川栋子疏肝理气止.
痛,合以沙参清热养阴以为反佐,并根据病情浅深,逐步加药,为其配伍
特点。临床应用以阴囊肿胀重坠、睾丸偏大、脐腹疼痛,为其辨证要
点。 .
原注;小病一料可安;病深者,一料服尽,便可用第二料。第二科。即
前方加荜拨30克、槟榔15克,上六味共重165克,依前糊丸,服如前;
若未愈,再服筇三料。第三料,如前方加白茯苓120克、附子15~30克.
上八味共重300克,糊丸,服如前,渐加至30~40丸。
: 导气汤
方剂来源 清。《沈氏尊生书}。
组成与用法 川楝子12克 木香9克 小茴香6克 吴茱萸3
克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疏肝行气,散寒止痛。主治寒疝疼痛,苔薄白,
脉弦。
现代临床 可用于治疗腹股沟斜疝,慢性睾丸炎,副睾炎,鞘膜积
液等病症。例如:
(1)疝气 本方为主,治疗疝气证属狐疝,症见阴囊偏有大小,时
上时下,似有物状,卧则入腹,立则入囊。胀痛俱作者。常可加入乌药、
玄胡、青皮、橘核等。若久病气虚,加人参、黄芪、柴胡、升麻;血分不足,
加当归、白芍;阴寒内盛,加肉桂、附片等。有较好的疗效(《实用中医内
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阴囊水肿、跌伤、胃痛、痛经诸症 以本方加木瓜、槟榔为基
础方,治疗阴囊水肿、小腹重坠、跌伤腹痛、呃逆呕吐、胃脘痛、水肿、
石淋,阳痿、痛经等,皆有较满意的疗效(《陕西中医》1984年第儿
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寒疝疼痛。方用川栋子苦寒,入肝理气,
并导热外泄;吴茱萸、茴香辛温,散寒除湿,木香行肝经气滞;寒温同用,
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少腹痛胀、苔白脉迟,为其辨证要点。
: 暖肝煎
方剂来源 叨.《景岳全书》。
组成与用法 当归9克 枸杞9克 乌药乙克 小茴香6克 茯
苓6克 沉香(或木香)3克 肉桂3克 生姜3片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暖肝逐寒,行气止痛。主治肝寒气滞,小腹疼痛.疝
气等。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疝气,睾丸炎,鞘膜积水,痛经,也用于治疗
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肋间神经痛,硬皮病等病症。例如。
(1)疝气 治疗症见阴囊肿冷、按之不坚、腹中切痛、痛引睾丸、形
寒足冷、舌淡苔白、脉沉细而迟者。寒甚,生姜改干姜;痛甚,加延胡索,
川楝子等(《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男性不育症 本方加减治疗。患者婚后5年不育,查精液量
1.4毫升,精子数30×109/升,异常精于50%,2小时内有活动能力的
精于30%。结果:服药1月余,复查精液常规,精量2.5毫升,精于数
50×109/升,异常精于20%,有活动能力的60%以上。续服4月余,
其妻受孕(《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年第9期)。
(3)缩阳症 本方加补骨脂、牛膝、橘核、荔枝核、附子等,治疗2
例。结果均治愈((中医杂志)1982第u期)。
(4)虚劳 本方加减治疗。肝气虚及肝阳虚者,加细辛、黄芪、人
参;兼见肾阳不足者,更加附子、巴戟肉、仙灵脾等(《实用中医内科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5)硬皮病 本方合阳和汤,加吴萸、干姜、熟附子等,治疗阳虚寒
痹型者(《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寒凝肝脉之证。方用肉桂、小茴香、乌药
等暖肝散寒、行气止痛,当归、枸杞养血和营;标本兼顾,行气与和营同
治,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少腹冷痛、遇寒更剧、手足刁;仁、苔白脉
迟,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寒甚,加吴茱萸、干姜或附子;伴肾虚,加仙灵脾、补骨脂、
巴戟天;伴气虚,加黄芪、人参。
旋覆代赭汤
方剂来源 汉。《伤寒论’。
组成与用法 旋覆花9克 代赭石15克 生姜3片 半夏9克
人参9克 炙甘草3克 大枣3枚
水煎服。方中人参,现代临床多改用党参。
功效与主治 功能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主治胃脘胀闷,恶心呕
吐,嗳气,呃逆,苔薄白腻,脉小弦滑。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癔球,慢性胃炎,胃扩张,消化性溃疡并发
幽门痉挛或不完全性梗阻,神经性呃逆或呕吐,美尼尔氏综合征;也可
用于治疗支气管炎,哮喘,不寐,妊娠恶阻等病症。例如:
(1)癔球 本方加酸枣仁、柏子仁,治疗45例。结果:显效(症状消
失,眠食正常,恢复工作)34例;有效(症状基本消失,眠食尚可,恢复工
作)8例;无效3例(<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年第4期)。
(2)胆汁返流性胃炎 本方加苍术、陈皮、白术、茯苓、神曲、苏梗
等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广西中医药》1986年第5期)。
(3)胃扩张 本方加减治疗,可获效((上海中医药杂志)1966年
第2期)。
(4)幽门梗阻 本方加黄连,治疗14例。结果疗效满意(《湖北中
医杂志净198]年第6期)。
(5)胃扭转 本方合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胃扭转证属气逆痰郁、
气血不足者。结果:服药30剂,基本痊愈,再加六君子汤,以巩固疗效
(《新中医诤1984年第u期)。
(6)食道癌手术后井发症 本方加减,治疗46例。其中包括吻合
口狭窄、反流性食管炎、胃肠功能紊乱等并发症。结果:服药10,---,10剂,
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食管X线钡餐透视正常或基本正常)29
例,好转工3例,无效4例(《河南中医}1987年第工期)。 、
(7)腹部手术后并发症 本方为主,治疗4例。其中1例为胃切
除后恶心呕吐,本方加茯苓,进行胃管内少量分次注入,药后12小时恶
心呕吐止,1例为脾切除术后顽固性呃逆,本方加丁香、柿蒂、木香、沉
香、柴胡,从胃管内注入,8小时后呃逆渐平;工例为胃切除后胃管内滴
出鲜血(6小时约200毫升),且呃逆不止,本方加生大黄、黄芩、麦冬,
沉香、三七粉等,从胃管内注入,2剂后诸症悉平,另1例为小肠部分切
除后72小时,腹胀如鼓,无矢气、排便,本方去生姜、半夏,甘草、大枣.
加延胡索、生大黄、制香附、枳壳,从胃管内注入,6小时后出现矢气,解
出大量褐色宿便,遂觉腹部舒畅(《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年第4期)。
(8)耳源性眩晕 本方去人参,加牡蛎、白芍、草决明、钩藤、茯苓、
竹茹、柴胡:黄芩等,治疗155例。轻症日1剂,重症日2剂。结果。
均获痊愈,其中23例复发再服本方而愈(<河北中医}1989年第3
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胃虚痰阻气逆之证。方用旋覆花下气消
痰、降逆止噫,代赭石重以制逆,半夏降逆祛痰、消痞散结,生姜下气祛
痰且解半夏之毒,人参、炙甘草、大枣益气补中;标本兼顾,使气逆得降,
痰浊得化,胃气得和,则诸症自解。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嗳气、呃
逆、呕恶,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胃虚不甚,可去人参,大枣、甘草之甘壅;痰多,加茯苓、陈
皮以化痰;心下痞硬甚者,加砂仁以下气和胃;呃逆甚者,加丁香、柿蒂
以温胃降逆。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代赭石具有收敛作用,从而能保护胃肠粘膜,
半夏止呕,生姜健胃,故有降逆止吐之功;旋覆花能缓解支气管痉挛,甘
草可祛痰,半夏能镇咳,故又有平喘止咳之效。党参可促进血细胞新生.
并增加血红蛋白,大枣含有营养物质。会而使本方兼有补益的功效。
小半夏汤
方剂来源 汉.<金匮要略>。
组成与用法 半夏9克 生姜3片
水煎,分次频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祛痰和胃,降逆止呕。主治痰饮呕吐,反不渴,
以及呕吐谷不得下,苔白腻,脉弦滑。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胃神经官能症,美尼尔氏综合征,不完全性
幽门梗阻,胃肠炎,食物中毒,妊娠恶阻。例如:
(1)胃神经官能症 本方加茯苓、灶心土(煎汤代水)治疗。结果.
服药3剂,呕吐即止(《中医杂志}1982年第12期)。
' (2)美尼尔氏综合征 本方加茯苓,合用泽泻汤治疗。疗效显著。
(3)不全完性幽门梗阻 本方合苓桂术甘汤,再加山楂、神曲治
疗。可获得缓解。
(4)妊娠恶阻 本方加苏叶、白术、黄芩、竹茹、黄连治疗。效果显
著({新中医}1990年第7期)。
(5)病毒性心肌炎 本方加茯苓,治疗11例。服药15-40剂。结
果,临床症状均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10例;另1例并发心包炎、奔马
律、左心房扩大而服药150剂后,仅左心房仍扩大({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3年第9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呕吐证。方用半夏化湿除痰,和胃
降逆;配以生姜既制约半夏毒性,又增强温中和胃止呕作用,为其配伍
特点.临床应用以胸痞脘闷、呕恶、苔白不渴,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脾胃虚寒,加附子、干姜、丁香、吴萸;胃火上逆,加山栀、
黄芩、竹茹,饮食积滞,加山楂、神曲,胃阴不足,加沙参、麦冬、石斛、芦
根、枇杷叶等。
小半夏加茯苓汤 ({金匮要略}),即本方加茯苓组成;功能和胃
降逆,化饮止吐;主治痰饮上逆呕吐,胸脘痞闷,眩晕心悸等症。半夏干
姜散(《金匮要略》),即本方生姜易干姜;温胃散寒作用较强;主治干呕
吐逆,或呕吐清涎。生姜半夏汤(《金匮要略》),即本方生姜改用生姜汁
(先煎半夏,冲入生姜汁1/2一1匙,分多次温服);辛散开结作用较强;
主治胸中似喘非喘,似呕非呕,似呃非呃,烦闷不舒。大半夏汤(《金匮
要峪》),即本方去生姜加人参、蜂蜜组成;功能补胃气,降逆气,止呕吐,
主治胃气虚弱,反胃呕吐,精神疲乏,大便干结。干姜人参半夏丸(<金
匮要略》),即本方去生姜,加干姜、人参组成,功能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妊娠及脾胃虚寒之呕吐。
乌沉汤
方剂来源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与用法 乌药300克 沉香150克 人参90克 甘草135
克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6---9克,日服3次,饭前空腹时温开水送服。
亦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与主治 功能行气散寒,调中补虚。主治中虚寒滞,胸腹胀
痛、绵绵不休、喜暖喜按,甚则呕吐,或寒疝腹痛,或经行腹痛,神疲乏
力,舌淡苔白,脉沉迟。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
症;也有用于治疗肠梗阻等病症。例如:
胎粪性肠梗阻 本方加减,治疗8例。浓煎频频喂服。结果:均获
痊愈,一般服药2-3剂(《浙江中医杂志》1987年第2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中虚有寒、气机不畅所致的胸腹胀痛、恶
心呕吐之证。方用乌药行气消胀、温散脾寒,沉香温中降逆、理气止痛,
合以人参补气调中;共奏行气滞、散阴寒、补中虚之功,为其配伍特点。
临床应用以脘腹胀痛、喜暖喜按、恶心呕吐、舌淡苔白,为其辨证要
点。
小乌沉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乌药、甘草、香附子组成;功能
行气止痛,散寒调中;主治脘腹胀痛,或寒疝腹痛,或经行腹痛。
丁沉透膈汤
方剂来源 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又名十八味丁沉透膈
汤。
组成与用法 丁香(炙)45克 沉香23克 白术60克 香附
(炒)30克 人参30克 缩砂仁30克 麦蘖15克 肉豆蔻(煨)]5
克 白豆蔻15克 木香15克 青皮15克 甘草(炙)45克 半夏8
克 藿香23克 厚朴(姜炒)23克 神曲(炒)8克 草果8克 陈皮
23克
上药共为粗末。每服12-15克,加生姜、大枣水煎服,日服2次。
现多改为饮片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
功效与主治 功能降逆和中,健脾燥湿.主治中虚气滞湿阻之反
胃,症见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小宿食不化,吐后即觉
舒服,全身乏力,肢体困重,舌淡苔白腻,脉濡弱。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幽门痉挛或梗阻,神经性呕吐等病症。例
如,
反胃 本方加减,治疗由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十二指肠憩室,
急、慢性胃炎,胃粘膜脱垂症,十二指肠郁积症,胃部肿瘤,胃神经官能
症等并发幽门部痉挛、水肿、狭窄所致的。反胃”,对证属脾胃虚寒型者,
有一定的疗效(《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寒,气滞湿阻,饮食不化,气机逆
乱所致的呕吐反胃之证。方用丁香、沉香、半夏、藿香为主药,功能理气
降逆、温中散寒;佐以厚朴、砂仁、白豆蔻化湿行气,木香、香附、青皮、陈
皮行气散满,人参、白术、炙甘草、大枣健脾补中,神曲、麦蘖消食和胃;
共奏行气、降逆、燥湿、补脾、和胃之功,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恶
心呕吐、食后脘腹胀满、吐后即觉舒服、全身乏力、肢体困重、舌淡苔白
腻、脉濡弱,为其辨证要点。
本方药物多苦温香燥,易伤津耗气,对久吐伤津、气阴两虚者,不宜
单独使用。
另有《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昆明方)丁沉透膈丸,即本方加茯苓
组成;功效与主治同本方。
乌沉汤
方剂来源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与用法 乌药300克 沉香150克 人参90克 甘草135
克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6---9克,日服3次,饭前空腹时温开水送服。
亦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与主治 功能行气散寒,调中补虚。主治中虚寒滞,胸腹胀
痛、绵绵不休、喜暖喜按,甚则呕吐,或寒疝腹痛,或经行腹痛,神疲乏
力,舌淡苔白,脉沉迟。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
症;也有用于治疗肠梗阻等病症。例如:
胎粪性肠梗阻 本方加减,治疗8例。浓煎频频喂服。结果:均获
痊愈,一般服药2-3剂(《浙江中医杂志》1987年第2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中虚有寒、气机不畅所致的胸腹胀痛、恶
心呕吐之证。方用乌药行气消胀、温散脾寒,沉香温中降逆、理气止痛,
合以人参补气调中;共奏行气滞、散阴寒、补中虚之功,为其配伍特点。
临床应用以脘腹胀痛、喜暖喜按、恶心呕吐、舌淡苔白,为其辨证要
点。
小乌沉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乌药、甘草、香附子组成;功能
行气止痛,散寒调中;主治脘腹胀痛,或寒疝腹痛,或经行腹痛。
丁沉透膈汤
方剂来源 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又名十八味丁沉透膈
汤。
组成与用法 丁香(炙)45克 沉香23克 白术60克 香附
(炒)30克 人参30克 缩砂仁30克 麦蘖15克 肉豆蔻(煨)]5
克 白豆蔻15克 木香15克 青皮15克 甘草(炙)45克 半夏8
克 藿香23克 厚朴(姜炒)23克 神曲(炒)8克 草果8克 陈皮
23克
上药共为粗末。每服12-15克,加生姜、大枣水煎服,日服2次。
现多改为饮片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
功效与主治 功能降逆和中,健脾燥湿.主治中虚气滞湿阻之反
胃,症见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小宿食不化,吐后即觉
舒服,全身乏力,肢体困重,舌淡苔白腻,脉濡弱。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幽门痉挛或梗阻,神经性呕吐等病症。例
如,
反胃 本方加减,治疗由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十二指肠憩室,
急、慢性胃炎,胃粘膜脱垂症,十二指肠郁积症,胃部肿瘤,胃神经官能
症等并发幽门部痉挛、水肿、狭窄所致的。反胃”,对证属脾胃虚寒型者,
有一定的疗效(《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寒,气滞湿阻,饮食不化,气机逆
乱所致的呕吐反胃之证。方用丁香、沉香、半夏、藿香为主药,功能理气
降逆、温中散寒;佐以厚朴、砂仁、白豆蔻化湿行气,木香、香附、青皮、陈
皮行气散满,人参、白术、炙甘草、大枣健脾补中,神曲、麦蘖消食和胃;
共奏行气、降逆、燥湿、补脾、和胃之功,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恶
心呕吐、食后脘腹胀满、吐后即觉舒服、全身乏力、肢体困重、舌淡苔白
腻、脉濡弱,为其辨证要点。
本方药物多苦温香燥,易伤津耗气,对久吐伤津、气阴两虚者,不宜
单独使用。
另有《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昆明方)丁沉透膈丸,即本方加茯苓
组成;功效与主治同本方。
橘皮竹茹汤
方剂来源 汉.《金匮要略}。
组成与用法 橘皮9克 竹茹9克 大枣5枚 生姜9克 甘草
6克人参3克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和胃降逆,清热益气。主治胃虚有热,气逆不
降,呃逆或干呕,苔薄白带黄,脉虚略数。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膈肌痉挛,妊娠恶阻等病症。例
如。
(1)碱性返流性胃炎 治疗36例,结果:痊愈14例,好转(症状
明显减轻,胃粘膜轻度充血,病理炎症有所减轻)17例,无效5例.疗
效明显优于雷尼替丁西药对照组(<中医药学报》1990年第2期)。
(2)顽固性呃逆 本方加白术、茯苓、麦芽等治疗。患者结核性脑
膜炎后,顽固性呃逆,经镇静剂、解痉剂、针灸等多种治疗无效。结果。
眼药3剂后,呃逆停止,停药后无复发({新中医》1981年第12期)。
(3)胃下垂 本方治疗胃下垂属于胃阴不足而呕吐较著者,有较
好的疗效(《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4)胃癌 本方加沙参、麦冬之类养阴药,治疗胃癌气阴两虚,症
见胃脘隐痛或胀痛、呕吐频作、口干喜饮、大便干结、白汗盗汗、气短
懒言、舌质淡红有齿印、脉象沉细者,有一定的疗效(《实用中医内科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胃虚偏热的呃逆、干呕。方用橘皮和胃
理气降逆,竹茹清胃热降逆气;合以人参、甘草、大枣补益胃气;清补降
逆,而以降逆为主,清而不寒,补而不滞,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呃
逆、干呕、苔薄黄,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胃气不虚,可去人参、甘草、大枣;痰多者,加半夏、茯苓;
胃阴不足而见舌红少苔者,加麦冬、石斛,呕哕不止者,加枇杷叶,呃逆
持续者,加柿蒂.
凡由实热或虚寒所致呃逆、干呕者,非本方所宜。
济生橘皮竹茹汤(《济生方}),即本方加半夏、茯苓、麦冬、枇杷叶组
成,功能降逆止呕,和胃清热;主治胃热呕逆而见气阴俱虚者。新制橘
皮竹茹汤(《温病条辨>),即本方去人参、甘草、大枣,加柿蒂,生姜改为
姜汁冲,功能理气降逆,清热止呃;主治胃热呃逆而胃气不虚者。
丁香柿蒂汤
方剂来源 明.《症因脉治》。
组成与用法 丁香3克 柿蒂6克 人参6克 生姜3片
水煎服。方中人参,现代临床可改用党参。
功效与主治 功能温补胃气,散寒降逆。主治胃气虚寒,失于和
降,呃逆不已,胸脘痞闷,舌淡苔白,脉沉迟。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膈肌痉挛,神经性呃逆,妊娠呕吐,神经性
呕吐,也用于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等病症。例如;
(1)顽固性呃逆 治疗2例,结果疗效满意({吉林医药卫生}
1975年第2期)。
(2)胆汁返流性胃炎 本方合四君子汤治疗。与西药组(丙谷胺,
胃复安)作对照。结果:中药组53例中,显效49例,有效4例,西药组
5s例中,显效26例,有效工0例,无效17例(<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年
第3期)。
(3)肿瘤化疗后消化道反应 本方加旋覆花、代赭石、刀豆子等,
治疗37例,作为治疗组。于化疗前2日开始服药,7天为工疗程。结
果。治疗组化疗后出现的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反应,明显少于对照
组;腹胀、腹痛、便溏等则两组无明显差异(《浙江中医杂志》1989年第
1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中焦虚寒,呃逆、呕吐之症。方用丁香、
柿蒂为主药,温胃散寒,专治呃逆;党参益气补虚;生姜温中散寒;以温
胃降逆为主,辅以补益,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呃逆、苔白脉迟,为
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呃逆甚者,加刀豆子以止呃逆;兼有气滞痰凝者,加半
夏、陈皮、沉香,寒重者,去生姜,加干姜或高良姜;中气不虚,去人
参。
柿蒂汤 (<济生方}),即本方去人参;功能温中散寒降逆止呃,主
治胸满、呃逆不止,属寒呃而正气未虚者。柿钱散 (《洁古家珍}),即
本方去生姜,为散,功能温中益气,降逆止呃;主治呃逆,属胃气偏虚而
寒不甚者。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丁香含挥发油,能使胃粘膜充血,促进胃液分
泌,并增强胃肠蠕动功能;柿蒂煎剂有止呃逆及祛痰作用,生姜能促进
消化液分泌,增进食欲,并能加强血液循环5党参可减轻疲乏感,并促使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增加.
丁香柿蒂汤
方剂来源 明.《症因脉治》。
组成与用法 丁香3克 柿蒂6克 人参6克 生姜3片
水煎服。方中人参,现代临床可改用党参。
功效与主治 功能温补胃气,散寒降逆。主治胃气虚寒,失于和
降,呃逆不已,胸脘痞闷,舌淡苔白,脉沉迟。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膈肌痉挛,神经性呃逆,妊娠呕吐,神经性
呕吐,也用于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等病症。例如;
(1)顽固性呃逆 治疗2例,结果疗效满意({吉林医药卫生}
1975年第2期)。
(2)胆汁返流性胃炎 本方合四君子汤治疗。与西药组(丙谷胺,
胃复安)作对照。结果:中药组53例中,显效49例,有效4例,西药组
5s例中,显效26例,有效工0例,无效17例(<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年
第3期)。
(3)肿瘤化疗后消化道反应 本方加旋覆花、代赭石、刀豆子等,
治疗37例,作为治疗组。于化疗前2日开始服药,7天为工疗程。结
果。治疗组化疗后出现的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反应,明显少于对照
组;腹胀、腹痛、便溏等则两组无明显差异(《浙江中医杂志》1989年第
1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中焦虚寒,呃逆、呕吐之症。方用丁香、
柿蒂为主药,温胃散寒,专治呃逆;党参益气补虚;生姜温中散寒;以温
胃降逆为主,辅以补益,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呃逆、苔白脉迟,为
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呃逆甚者,加刀豆子以止呃逆;兼有气滞痰凝者,加半
夏、陈皮、沉香,寒重者,去生姜,加干姜或高良姜;中气不虚,去人
参。
柿蒂汤 (<济生方}),即本方去人参;功能温中散寒降逆止呃,主
治胸满、呃逆不止,属寒呃而正气未虚者。柿钱散 (《洁古家珍}),即
本方去生姜,为散,功能温中益气,降逆止呃;主治呃逆,属胃气偏虚而
寒不甚者。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丁香含挥发油,能使胃粘膜充血,促进胃液分
泌,并增强胃肠蠕动功能;柿蒂煎剂有止呃逆及祛痰作用,生姜能促进
消化液分泌,增进食欲,并能加强血液循环5党参可减轻疲乏感,并促使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