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熙亭文存之八十七篇:苏轼传之不思之乐

  

郑熙亭文存之八十七篇:

苏轼传

第 五章 明月黄楼

不思之乐
三年一瞬,苏轼徐州之任将满,何去何从,原来行藏全不在“我”。正忐忑间,忽闻表兄文与可差遣期州,不由得心下一喜,连忙告知在京故旧, “欲乞东南一郡,托为问看”。并给文同写信说:“吴兴山水清远,公雅量弘度,在王谢间,此授殆天意耳。轼欲乞宣城,若幸得之,当与公为邻国。 真是一段奇事。”一时高兴,翰逸神飞,访文同笔意,作“墨竹”一幅,端详一番,余兴未已,又作竹石一幅,自觉或可仿佛。想望如能遂愿,不愁书 画无进益也。
忽然噩耗传来,“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文与可没于陈州”。文星殒落,苏轼“闻讣之三日,夜不眠而坐喟”。失却良师益友。痛惜万分,“气噎悒而填胸,泪疾下而淋衣”。乃沐洛斋戒,于二月五日致祭曰:
……孰能津德秉义如与可之和而正乎?孰能养民厚俗如与可之
宽而明乎?孰能为诗与楚词如与可之婉而清乎?孰能齐宠辱、忘得 丧如与可之安而轻乎?呜呼哀哉。
祭罢,哀戚之情未已。三月命下,苏轼移知湖州。
徐州吏民,闻太守将去,痛哭失声,拥阻马首,截留鞭镫,有父老数人,以花枝挂彩,银盏斟酒,拜于马前泣曰:“前年无使君,鱼鳖化儿童。”苏轼马上举鞭为谢道:
古汴从西来,迎我向南京。
东流入淮泗,送我东南行。
暂别还复见,依然有余情。
春雨涨微波,一夜到彭城。
苏轼此时先到南京应天府,与子由相聚并慰问文同眷属。因上年八月十一日,由苏轼作媒,子由将一女嫁文同之子逸民,文同有五子,逸民居四。恰有文同生前好友石幼安,亦从京师来探望。这石幼安亦眉山人,故中书舍人石昌言幼子,不愿为官,以读书作诗自娱,居京师40年,助人为乐, 酷爱书画,得文同之画最多。年六十,状貌如四十许人,身长七尺,须长三尺无一茎白者。苏轼问其养生之道,幼安道:“不做官。”苏轼大奇之。幼安道:“子瞻以为怪乎?试想世人做官,所为何来?贪官为自身,结果辱及祖宗,遗害子孙;清官为君王,结果多灾多难,受苦一生。家父为官一世, 足以为戒。是以乐天知命,不求人知,六十壮汉,岂不美哉!”这般奇论, 苏轼闻所未闻,直到舟行汴上,犹在耳畔回响。
至三月二十七日,昼夜趱行八百里,家人倦厌,泊船于濉水西岸。有灵壁张硕来访,苏轼应邀登岸,游张氏园亭。这张氏园在汴河南畔,堪称淮北第一。“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引汴河之水以为池塘, 取淮山之石以为假山,“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存山林之气。 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 养”。张硕手摘鲜果,烩活鱼,待苏轼为上宾。自述张氏以书礼传家,其父官不过通判,修身治园,养亲教子,经营五十余年,乃有今之气象,求苏轼为文以记之。苏轼触景生情,忽然记起石幼安之论,慨然叹息道:“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一适于饥饱而已。泰然处之如张氏者,凿池植林,安居园林,不求而足,真为子孙之计也,余此次南行将效法之,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他参透了出仕为官一层道理。心窗洞开,乃为作《灵壁张氏园亭记》。
船过临淮,辞汴河入淮水,苏轼舟中夜起,独坐船头。遥望洪泽,菰蒲萧萧,满湖月色,水波弄响,大鱼惊窜。船泊洪泽口中,飘然叶,徒增伤感。自熙宁四年(1071)出汴京,三过淮水,十载不得还。如今四十有四, 双鬓苍苍,两脚尘土,忧患此生,何时是了?朝廷人事反复,新进如林;自 己流落江湖,前程未卜。一时感慨,不觉吟道:
好在长淮水,十年三往来。
功名真已矣,归计亦悠哉。
今日风怜客,平时浪作堆。
晚来洪泽口,捍索响如雷。
船过洪泽,溪山照眼,薄云疏雨,一派吴中气象。苏轼长吁一口气, 说道:“久闻吴江长桥,无缘一见。”即命舟师绕至吴江县东门外停泊。孩儿们雀跃下船,苏迈背起苏过,润芝携了苏迨,云儿也相跟着一同登岸。 看这长桥从柱到栏,皆为坚木构造。东西百余丈,72间,横跨松江,宛如垂虹。桥中间有亭,亭下有二人游唱,手舞足蹈,形神体态,颇觉眼熟。苏轼 急步上前,不禁大喜,原来是秦观和参寥,乃大笑道:“长桥歌舞,好快活也。”二人道:“闻得旌旗西来,料定必登此桥,久候多时了。”苏轼即邀二人上船,同赴湖州。
船到镇江阻风,泊于金山之下,苏轼携了苏迈,与参寥、秦观同登金山寺访宝觉长老。五年前,苏轼赈饥常润,曾与刁景纯同游金山寺,宴饮大 醉,卧宝觉长老禅榻,醒后赋七律,《留别金山宝觉园通二长老》,今“去金山五年而复至”,诗翁已经不在人间,“旧事真成一梦过,高谭为洗五年忙”,次旧诗韵,再赋一律,留两日,风停开船。至无锡步出西郊七里,到惠山寺,访钱顗之弟惠山长老。五年前,苏轼赈饥出秀州,因钱识其弟,曾于惠山谒钱道人,登绝顶望太湖,今闻钱益穷,至丐贷亲旧以养老母。
苏轼谓参寥、秦观道:“昔日倅杭,往来无锡,未尝不至惠山。既去五年, 复为湖州守,又见钱道人,乃天意也。不可无诗。”钱道人称谢道:“前次所题,已刻石为镇山之宝。”苏轼静思多时,手书五古《赠钱道人》:
书生苦信书,世事仍臆度。
不量力所负,轻出千钧诺。
当时一快意,事过有余怍。
不知几州铁,铸此一大错。
我生涉忧惠,常恐长罪恶。
静观殊可喜,脚浅犹容却。
而况钱夫子,万事初不作。
相逢更何言,无病亦无乐。
苏轼与参寥、秦观,一路行吟,于元丰二年(1079)四月二十日到湖州任。
湖州,滨太湖而得名。辖六县:乌程、归安、安吉、长兴、德清、武康,162335户,361698口。太湖周3.6万顷,纵广280里,吸吐江海,浮天无 岸。东为松江,涌流200里入海。东晋谢安以吴兴山水清远,求为郡守。是以 苏轼致书吕希道,称:“湖州江山风物,不类人间,加以事少睡足,真拙者 之庆。”
到任第一件大事,草《湖州谢上表》:
苏轼言,蒙恩就移前件差遣,已于今日二十日到任上讫者。 风俗阜安,在东南号为无事;山水清远,本朝廷所以优贤。雇惟 何人,亦与兹选。臣轼中谢。伏念臣性资顽鄙,名迹堙微。议论阔 疏,文学浅陋。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独无寸长。荷先帝之误恩,擢 寘(zhì同置)三馆;蒙陛下之过听,付以两州。非不欲痛自激昂, 少酬恩造。而才分所局,有过无功;法令具存,虽勤何补。罪固多 矣,臣犹知之。夫何越次之名邦,更许借资而显授。雇惟无状,岂 不知恩。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天覆群生,海涵万族。用人不求其备,嘉善而矜不能。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而臣顷在钱塘,乐其风土。鱼鸟之性,既自得 于江湖;吴越之人,亦安臣之教令。敢不奉法勤职,息讼平刑。上 以广朝廷之仁,下以慰父老之望。臣无任。
拜发谢表,心下畅快。携了参寥、秦观,泛舟苕溪之上,登水阁访贾 耘老不遇,其子添丁以鲜鱼嫩藕待客,苏轼酒酣,作怪石古木一纸,题诗三 首,其一云:
得意诗酒社,终身鱼稻乡。
乐哉无一事,何处不清凉。
吴中以芒种入梅,至夏至日午后梅尽,共30日黄梅雨。此时梅雨既过, 海舶初回,清风飒然,谓“舶棹风”,时有径山澄慧和钱塘周邠(bīn)来 访,苏轼引参寥、秦观,趁“舶棹风”,泛舟城南,出下塘,沿苕溪,一路荷花,水晶世界。五人分韵赋诗,苏轼得“人皆苦炎”四字,为诗四首。写尽湖州风致。苏轼守湖州三个月,此诗最是力作:
其一
城中楼阁似鱼鳞,不见清风起白苹。
试选苕溪最深处。仍呼我辈不羁人。
窥船野鹤何曾下,见烛飞虫空自驯。
绕郭荷花一千顷,谁知六月下塘春。
其二
苦热诚知处处皆,何当危坐学心斋。
海螯要共诗人把,溪月行遭雾雨霾。
乡国飘零断书信,弟兄流落隔江淮。
便应筑室苕溪上,荷叶遮门水浸阶。
其三
紫蟹鲈鱼贱如土,得钱相付何曾数。
碧筩时作象鼻弯,白酒微带荷心苦。
运肘风生看斫鲶,随刀雪藩惊飞缕。
不将醉语作新诗,饱食应惭腹如鼓。
其四
桥上游人夜未厌,共依水槛立风簷。
楼中煮酒初尝芡,月下新妆半出帘。
南郭清游继颜谢,北窗归卧等羲炎。
人间寒热无穷事,自笑疏顽不受痁。
参寥、秦观告别苏轼,漫游吴越溪山去了。苏轼终日坐衙,好不寂寞。 五年前将赴密州,此地曾有六客之会,如今李公择、刘孝叔宦游元定,张子野、陈令举已没多时,“来往三吴一梦间,故人半作冢累然”。吴中仍岁大饥疫,自己形单影孤,与民共度危年,不胜伤感,乃备了青莲白藕,芳草鲜荷,致祭于红亭白塔间,手书祭文,焚香再拜,寄托哀思。
建安章质夫,闻苏轼再返苏杭,以书致贺,并请其为自己所葺之“思堂”作记。苏轼平生坦诚待人,光明处世,最厌藏奸使假“打小算盘”的人,自出守三州,负邦国之重,亲旧每劝戒慎言、多思,然而他总不以为意,“少思多睡无如我,鼻息如雷撼四邻”。每笑喻众人道:“世人畏祸, 故严口舌之戒。'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若如此则生不如死。然而吾不畏祸乎?畏也。祸之端在邪贪妒,吾深戒之,不贪不妒思无邪,已自免祸矣; 至于口,天生使言,岂可效法贺氏刺舌乎?”于是为章质夫作《思堂记》, 其略日:
余,天下无思虑者。遇事则发,不假思也。未发而思之,则未至。已发而思之,别无及。以此终身,不知所思。言发于心而冲于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余。以为宁逆人也,故卒吐之。君子之于善也,如好好色;其于不善也,如恶恶臭。岂复临事而后思,计议其善恶,而避就之哉!是故临义而思利,则义必不果;临战而思生,则战必不力。思虑之贼人也,微而无间。且夫不思之乐,不可名也。虚而明,一而通,安而不懈,不处而静,不饮酒而醉,不闭目而睡。《易》曰无思也,无为也,我愿学焉。《诗》曰思无邪, 质夫以之。
苏轼心地善良,以为世人也一样善良。平生无害人之心,也无防人之意,推心置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千里论交一言足”,以直言为美 德。尝云:“欲有所言,如食中有蝇,吐之乃已。”受人恶言,亦不介意, 小有不快意,“一笑泄肝胃”。苏轼立身许国,劲挺不移,宠辱任便,无怨 无悔,“要将百篇诗,一吐千丈气”。
苏轼置身宦海恶浪中,全不知君主之残酷,更不讲究防身之术,只管无忧无虑,以平常心度日。此时方在救饥防疫,与州民度危年。突然间,祸从天降,作梦也想不到,诗神竟被罗入文网,“乌台诗案”发生了。

 郑熙亭:河北沧州人,原沧州行政公署专员,河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56年开始发表诗歌、小说。主要著作有长篇历史小说《汴京梦断》(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东游寻梦—苏轼传》(东方出版社出版)、《大宋河山》(海南出版社出版),2010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三卷本《熙亭文存》。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