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第11讲

对联的禁忌

对联的基本格律,除了六要素之外,还有几个比较重要的禁忌,在现行的《联律通则》里提到三种:

(1)忌合掌【即同义相对】。

(2)忌不规则重字【即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3)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稿的《联律通则》里取消了关于孤平孤仄的禁忌,其原因是古人并没有确切的给出过孤平孤仄的定义,目前在学术上,这两者的定义还都有着相当大的争论,

所以,除了诗钟对此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外,我们对联初级班对此亦根据《联律通则》进行放宽,不再对此作出硬性要求。除了《联律通则》通则中提到的三种禁忌外,还有两点是需要各位学员多加注意的,即忌联意隔阂;忌同声收尾。现分别简述如下:关于“隔”和“合”,我们在九讲、十讲已学了。这里再复习一遍。1.忌合掌【即:忌同义相对】合掌前面大家学了,这里复习一下。同义相对,通常又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等,就属合掌。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尤其是虚词)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一些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也未尝不可。如:心色皆空成正道根尘俱彻证圆通此联上下联联义颇为接近,但终究不是同义。2. 忌联意隔阂【即:忌隔景、隔意】隔,我们在前也学了。除去无情对外,对联禁忌上下联各言其事,只对不联。对联中所谓的隔,或者说隔阂是指在意境之中的景或是情在特定时间里不能相互存在或相互融合从而达不到和谐的情况。即:在意境之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景物不可能同时在意境中出现而我们却把它写在一起了,这就是隔了,比如上句明明写的“明月照西楼”而下面就写“菊花欺细雨”。这样月月和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情况出现在诗词对联之中就造成“景隔”了,(当然特别的气候除外)。或者情感方面上句还写的心花怒发下句就写忧愁满面那么就造成“意隔”(情隔)。至于“隔”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写景的意境的“隔”与“不隔”;二是写意或借景写意的意境的“隔”与“不隔”。下面分别简述:一,写景意境的“隔”与“不隔”根据上面的定义,就是两种或多种景物能相互依存的或在某特定时间能够同时存在的就是不隔,如:出句:静水横舟凭柳钓对句;微风斜月任松簪上联的意境是无人的孤舟系在柳树下,静静地躺在水面上,很清雅的一幅画面。下联是清风轻抚着月下的松树,把这两幅画融合,就是:天上挂着一轮明月,月下的松柳在微风中轻摇,而柳丝垂落到小舟上,小舟下的水面波光粼粼,相互依存统一构成了一副淡雅的画面。这就不隔了。再如:秋月云端见,春花风里拾。这副联为纯景联,我们先分析意境,天上的秋月在云端忽隐忽现。而下联则是在春天的花园里摘花。因为没有一个同一地点的信息,无法体现是同一地点春去秋来的变化,少了这一层关联,我们再来细看,春花和秋月是不能同时存在的,难以融合在一起,这就是隔景了。再如:出句;清荷听雨碧波醉对句;枫叶吻霜霞岭羞问题同上,在这副对联中秋霜与夏天的清荷碧波难以相互依存,缺少关联,亦是隔阂。二,写意或借景写意的意境的“隔”与“不隔”隔意就是后面内容的情(志向、品格)和前面的不一样。如果是对联,那么上下联所表达的情(志向、品格)不一样,就不能完美地表达作者的意图,那就是隔意。如:分一缕春光入户;带三分萧瑟回家。上联的意思是,希望春天带来好运气给家里增添和煦的气氛,而下联呢?带回来的是失望,颓唐,所以上下联的情感不一致,这样就是隔意了。再如;春风得意,寒露浸心。上联是喜气洋洋,而下联却是悲悲戚戚,这种情况就是隔意,因为上下联的气氛不能融洽。综上所述,至于“隔”与“不隔”必须也是要从全联来看的,不管是情还是景,都必须有一个关联点,一脉相承,才能不隔。含悲雁影秋风怒平平仄仄平平仄戴孝梨花兩意寒仄仄平平仄仄平梨花:开在3月,20天左右。看上去平仄和词性不错,但春秋季节太远了。判断隔,一看词性相当不,二看整体表达完整不,三看语境相谐不。所谓的合掌,就是上下联之间,没有宕开那一笔,重复的啰嗦一个画面里相同,或者相似的物和事比如,昨天有个群对句:一笺笔墨馨香溢=四句诗歌韵味浓象这样的对句,就是粘得近了上联已经说一笺笔墨,下联你再重复说四句诗歌,就是合掌。没有拓展,还在同一个画面里绕就象你喝了一口茅台,再喝一口米酒,这有什么不同吗如果你喝了茅台,就吃花生,但是两个概念是不对的,你的眼睛不能只盯着出句的某个字和词,所有的字词,必须是为意服务的先看出句:小舍初晴风细细==很多人不管三七二十八,自己就对了个雨萧萧初晴 哪来的雨萧萧小舍初晴风细细长亭已远雨萧萧这样的对句,就是不管意,只管词了对联对联,不仅仅要求相对,还要关联,死对字,对死字,为对而对,都不是对联的根本所在对的是跟出句相关联的意,词,只是为表达服务的再看:老鹤烟池单腿憩==联友笠翁柳岸一竿垂--东风象这个对句,一远,一近,一水,一岸,都在一个画面里,但是,是不同的两层意景,互相呼应,鹤在水中一般都是单腿而立,那么,钓翁也只一竿而垂,这既相对应词,有形象的表达一个故事对联如写诗,要有立体感,无论出句对句,都需要造景而不是简单的造句大家看看,对句一出来,画面是不是就生动起来了,鲜活,而有张力,透视感很强,不是浮在表面的描写对句,要丰满出句之意境,跟出句相应成趣再看看这月色不堪盈手握==联友秋声已是透心凉--东风这个出句,没有交代是什么时候的月色,但是,大家能隐隐的感觉到这个出句的那种低沉的调子,为什么不堪盈手握?上联没有给出条件,那么,我们下句就把这层窗户纸捅破,告诉大家,因为又到了秋天,雁声入耳,心里拔凉拔凉滴,潜意思里,告诉大家伤秋再看小月一弯眉上挂==联友秋波几点眼中传----东风这个出句,以拟应拟,把娥眉拟着月,月拟着眉,大家看见这样的娥眉,能不说是个美人吗?能不想到这双娥眉下面那双会传情会说话的眼睛吗?由上所述,对联,你抓住重点,旋转而下,顺着出句给出的条件,延伸,拓展,丰满,就会避开合掌与隔的毛病。思路要拓展开 还要关联紧不能隔出句是树,你也别对柳啊,杨啊,桃啊杏啊什么的这些都是树嘛,树就包括这些,那就宕开一笔,对树周围的景物     比如:花啊,草啊,鸟啊,烟啊,香啊,春啊,这些。但是,,你也别宕得太远了,太远了就隔景了。再比如,柳色初开莺掠影==秋风乍起雁横空春到秋了-----远了上联的柳色初开,说的是春刚到,莺飞草长的,你下联没有过度,直接就交代秋天的物象了,这就是隔景那么怎么避免合掌呢,我教大家一下上面说了,如果是树,你对花草什么的,也不一定能完全避免不合掌,因为毕竟都还是那附近的物象那么,我们就应该把视角放开阔一点,出句是树,树下有河,河边有茅屋,屋外有小狗。这是其一景,另外,河上有轻舟,舟头有闲鸥,河对岸有歌声,等等,这些都可以拿来入景好像我以前在这里也说过的,如果出句是一座山,那么,你可以想象山上有庙,山下有溪流,河边有汲水的小和尚。甚至,上中有鸟啼,山寺有鸣钟这么多景可以入句呢想象是无穷的 就看你能想到哪里去 想得是不是恰到好处你的眼睛如果只盯着眼前的物而不知道看远一点,那么,你对的即使不合掌,也不会出彩这个与平时积累生活阅历都很有关系的对联避免合掌与隔景的最简单的处理方法是旋转而下,顺着出句之意往下延伸很多同学对联,对的不是意,而是字眼和词3.忌不规则重字【即: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其中,“纷纷”对“滚滚”,就是叠字相对;又如:修道是修心,心空即是涅槃岸见因如见果,果苦莫如地狱人其中,“修”对“见”、“是”对“如”、“心”对“果”,都属于重字相对。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不规则重字,也就是“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漏网之鱼,世间时有;脱天之鸟,宇内尚无。诸佛洞观实相而无住;众生游戏虚空而不知。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如:业流不住勿贪境;命运相同莫恨人。若将下联的“莫”改为“不”,就与上联的“不”异位重字。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是对联的大忌。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如: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联中的“它”对“你”,就是异位互重。又如:万法一心,空不异色;一心万法,色即是空。联中的“一”与“万”、“心”与“法”、“空”与“色”,便是异位互重。又如:一人千古千古一人(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联中的四个字都是“异位互重”。4.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所谓忌三平尾或三仄尾,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变成了三平尾。又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变成了三仄尾。两者都由于音律单调而缺乏美感,但是,要注意的是其中,因为古人诗句中,三仄尾的情况亦不算少见,因此《联律通则》里对三仄尾的要求是尽量避免,在避无可避,影响联意的情况下,才能采用“不因律害意”的做法而使用。5.忌同声收尾这是就上联联脚与下联联脚之间的关系而言。准确一点说,此规则也有两点要求:(1)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个字(联脚)应当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2)上下联不能同声收尾,即上下联联脚不能同是仄声或同是平声。当然,也有少量对联是上平下仄收尾的,如: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撰)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但是,这种情况应以特例视之。至于上下联同声收尾,则是违律。6.忌上重下轻对联忌上联气盛,下联势弱。造成头重脚轻、虎头蛇尾的毛病。例如:气凌衡岳三千丈心托离骚廿五篇。下联就显得弱了许多。又如:万仞惊峰承日月;一株柔柳伴花枝。前句高唱,后句低吟,应当避免。7. 忌失替,失对撰写对联时注意平仄相对,在同一句中,音步平仄必须交替使用,切忌失替,如:韬略终须建新国==奋起还要读良书。联中“起”对“略”为仄对仄,失对(上下相同联位置)。起与要为二四位字同仄,失替(同一句中)了。注意:1、一三五不论的原则,是要在回避上面的忌禁的基础上应用的。2、在参加比赛当中,最好是尽量做到全论, 这对自己有好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