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写过一篇活出样与活出味,从社会价值标准与自我价值体系的角度对比了两者的差异,而就如何“活出味”这一话题并未展开。那么,怎样才能活出味呢?之前,我对这个话题的思考有限,认为有自己所追求的事业,能发展个人的兴趣,把喜欢的事做好,生活便“有味道”了。今天午餐时,维翰爸爸与小木头的对话又给了我新的思考角度。
维翰爸爸端着餐盘,在小木头对面坐下:“木头,我特意坐你对面的。”小木头嘴里嚼着食物,满脸憨笑。
“吃肉吗?”维翰爸爸指着自己餐盘里的三块红烧五花。
“妈妈已经把她的给我了,我吃了两块了。”小伙子摇摇头。
“就问你吃不吃,不管妈妈。”
“吃不下了,嘿嘿”延续着一贯的憨笑。
“男孩子要学会吃,要能喝,要贪玩儿,还会找乐子”维翰爸爸继续发表他对男孩子的看法,“简而言之,要会吃、喝、玩、乐!”发现在教二年级的小朋友吃喝玩乐时,他自己也笑了,小木头跟着傻乐。
老母亲在一旁扒拉着碗里的米饭,听着维翰爸爸的话隐隐觉得哪里不妥,抬头,开始观望这两个男同胞对话。
“木头,能吃,说明你身体好,吃饭香,身体棒!”小木头吞下一大口浇着红烧肉汁的米饭,无比赞同地点了点头。
“会喝,说明你善于交流啊!你能和小伙伴们打成一片,多好!”妈妈和小木头都笑出声来。
“会玩,说明你有创意。你总不能每天都玩石头剪刀布吧?你今天玩石头剪刀布,明天改进一下,或者玩别的游戏,小朋友们都会觉得你是一个有趣的人,都喜欢跟你玩儿啦,这样多带劲儿!”小木头放下手中正在拌米饭和汤汁的勺子,抬头,眼里放光,使劲点头。
“会找乐子,说明你心态好!积极阳光,日子过起来才有味道,你说对吧?!”小家伙似懂非懂地憨笑点头,开始继续吃着眼前的饭菜。
哈哈,吃喝玩乐竟通向了有味道的生活,如此解读,也未尝不可!
民以食为天,食、色,性也。食物在农耕传承的中国文化里占据了重要的一席。甚至老外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之一就是见面用“你吃了吗”来做问候语。每种食物从哪里来,上餐桌之前经过了哪些人的手,食材有什么样的性状、味道与功能,食材之间如何搭配,不同区域与民族有怎样的饮食习惯,食物如何演变以及背后有怎样的文化推手,倘若了解了这些,应该称得上是懂食物,“会”吃了吧?关于喝,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曲水流觞,煮酒论英雄的历史佳话,即便不喝酒,我们也可以煮茶论道,围炉畅聊。与家人朋友喝酒吃茶,是人生乐事;即便是孤身一人在清冷的雨夜,有了酒和茶,也不至于形影相吊。听到“玩”,我能想象皱起眉头的你。在80后的价值观尤其是在80后的父母50后的眼里,似乎玩就是不务正业。可现在把玩做成事业的案例不胜枚举:动漫、电竞、野营、攀岩、越野等,倘若能把精力投注在如何玩才能锻炼自己的思维培养自己的意志,如何玩才能带给同伴们更多的欢乐,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协调更亲密,这样的玩,多多益善。懂吃的,会喝的,擅玩的,这样的生活,自然不会缺乏乐趣。
现实中,我们大部分人从事的是索然无味毫无创造力的工作,为了生计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或金钱去享受这些;我们面对的是赡养父母、教育子女、房贷车贷的现实压力;更不用提病痛、生离死别和不知哪天到来的意外了。而这些,都是生活原本的样子,也是生活给我们的必修课。我们要做的,不是为了追求“味道”而去寻找各种刺激,而是坦然接受生活的原味,在此基础上,加一点力所能及的“辅料”:即使做不到行万里路,也能抽出时间去读万卷书来丰富自己的内心;即便没有条件上私教课,也能充分利用小区健身设施来锻炼自己的身体;让运动和阅读成为生活习惯的一部分,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每一天的太阳,感恩、珍惜并享受已有。倘若能给自己开辟出一个稍微独立的内心空间,让自己与斤斤计较纷纷扰扰是非对错生活琐事人情往来之间拉开一段距离,我们就能回归正念,把平淡的生活过得不平凡。做人自爱又自尊,灵魂坦荡又充实,这样的人生,是何其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