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桂枝汤类方(一)
方即方剂,考计有114方,《方论》计有205方。其中两书重复方计62首,除去重复者,共计257方,此257方中据其组织结构及配伍原则,皆有主方,其加减轻重,又各有法度,不可分毫假借,细分之不外26类。每类先定主方,即以同类诸方附之以成系列。此乃掌握经方的较好方法,故本书采用之。
1、桂枝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炙)6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用法)水煎温服。服已须臾,食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盖以棉被令一时许,遍身__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若不汗更服依前法。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病证犹在者,更作服。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方解)桂枝、生姜均属辛温发汗药,但桂枝降气冲,生姜治呕逆,可见二药都有下达性能,升发之力不强,虽合用之,不至大汗。并且二者均有健胃作用,更伍以大枣、甘草纯甘之品,益胃而滋津液。芍药微寒而敛,既用以制桂姜的辛散,又用以助枣草的滋津。尤其药后少食稀粥,更有益精祛邪之妙。所以本方既是发汗解热汤剂,又是安中养液方药,也就是后世医家所谓的“甘温除热。”
甘温除热之热不是一般的热,是胃气不振,津血有伤所致之热。有关汗出身热的机理,《内经》有类似的论述。如《素问评热病论》“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帝愿闻其说。岐伯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这里主要是说:汗出身热是邪气盛,精气虚。汗出为精液外溢,此时邪乘虚入于肌表。正气为阳,邪气为阴,正气与邪气交争于肌表故称阴阳交。此时精气流于外,邪气入于里,故病死。桂枝汤证虽不全同于《内经》所说的阴阳交之证,但正邪交争于肌表,汗出身热的病机是相同的。桂枝汤的主要性能是甘温健胃,通过调和营卫使精气胜而表固,邪气不再入侵,故使汗止而热除。也即甘温除热的道理。
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注解:外为阳,内为阴。阳浮而阴弱者,谓脉有浮于外而弱于内的形象,即轻取则浮,重按则弱也。阳浮者热自发。谓脉阳浮,为发热的脉应。阴弱者汗自出,谓脉阴弱,为汗出的脉应。啬啬恶寒,谓缩缩而恶寒也;淅淅恶风,谓洒淅而恶风也;鼻鸣干呕者,表不解,气上冲也。此为太阳中风证,桂枝汤主之。
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注解:太阳病,若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即宜桂枝汤主之。言外之意不要以为它是中风证的专用方。
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为桂枝汤正证,凡病见之,即宜桂枝汤主之,则无不验。
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注解:气上冲,为气自小腹上冲胸的一种自觉证。太阳病为在表,宜汗不宜下,误下后,其气上冲者,知病未因误下而内陷,还在表也,故可与桂枝汤,用前食稀粥,温覆取微汗的方法解之。若不气上冲者。即病已去表内陷,不能给服桂枝汤。
第16条: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注解:桂枝汤本为和解肌腠而设,与麻黄汤专为发表致汗者有别。若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为表实,则宜麻黄汤发其汗解表。若误与桂枝汤,则必致实实之祸。医者常须识此,慎勿误施也。
按:精气虚则不足以驱邪,虽得汗出,邪反乘汗出之虚,而深入肌肉之内。桂枝汤促进胃气,加强精气,使盘踞肌腠之邪,不得复留,乃得因汗而解。邪在肌,则肌不和,桂枝汤益气驱邪,而使之变和,故谓桂枝本为解肌。若精气实于表。只宜麻黄汤发其汗,则邪共汗出即治,若误与桂枝汤,再益其气,则实上加实,祸变立至矣。(举拙注:和者,交相出入谓之和。若但出不入,或但入不出即为不和)
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按: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有刺风池、风府辅助的一法,不可不知。
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注解:脉洪大,当是脉浮。脉洪大为热盛于里,如何可与桂枝汤?必是传抄有误,宜改之。
服桂枝汤不合法,而致大汗出,故病不解。脉浮者,病仍在表,宜与桂枝汤和前法服之。若其人形似疟状,一日再发寒热者,让其小汗出则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第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注解:太阳病,外证未解者,意同上。外不解,法当汗解,慎不可下之,下之为逆,解外宜桂枝汤。
第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注解:太阳病,先以麻黄汤发其汗,而病不解,医不详审所以不解之故,而复下之,若当时脉浮,病必不愈。因浮为在外,法宜汗解。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病仍在外,故须与桂枝汤解外即愈。
按:汗下后表仍不解者,则宜桂枝汤解之,以汗下后亡津液也(举拙注:亡津液者似应宜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详见:各种禁汗的感冒治法)。
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注解:病常自汗出者,其原因不在脉内的荣气,而在脉外的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所致。荣自行于脉内,卫自行于脉外,卫失荣则不固,荣失卫则不守,故令常自汗出也。宜桂枝汤复发其汗,使荣卫和则愈。
《伤寒沦》第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注解:脏无他病者,谓无其他内脏病。言外之意病在外也。时发热自汗出者,谓发热自汗出有定时也。此亦卫气不和所致,宜于其发作前,与桂枝汤发汗即愈。
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注解:伤寒已六七日不大便,头痛有热者,显系里热上攻的为候,故可与承气汤以下之。不过里热小便当赤,其小便清者,知病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解之。假设头痛且必衄者,宜与桂枝汤。
按:该条首冠以伤寒,其无汗可知,即病在表亦不可与桂枝汤,必须头痛而衄者,始可与之。不过麻黄汤条有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本条所述,脉必不浮紧而浮弱可知,临证时须细辨。
第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注解:伤寒以麻黄汤发其汗,则证已解,但半日许,其人复烦,切脉浮数,知表热未解也,故宜桂枝汤更汗解之。
按:服麻黄汤后,表不解,不可再与麻黄汤,而宜桂枝汤;服桂枝汤后,表不解,仍宜再与桂枝汤,不可与麻黄汤,此为定法,须记。
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注解:太阳伤寒,医误下之,因续得下利清谷不止。清谷,即排泄完谷不化的大便之谓。下利清补不止,知已转属太阴虚寒里证,虽身疼痛,表还未解,法宜急救其里,而后治其身疼痛。假若下后,未续得下利清谷不止,但身疼痛,而清便自调者,则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按:表里并病,若里虚寒,当先救里,而后解表,此为定法,须记。又与四逆汤,下利清谷已,而身疼痛不解者,当然亦宜桂枝汤,自在言外。
第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桂枝汤主之,
注解:太阳病发热汗出者,为中风,汗夺于荣则荣弱,邪并于卫则卫强,荣卫不和,故使发热汗出也。桂枝汤调和荣卫,而解外邪,故主之。
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注解:伤寒本不宜下,而医大下之,下后表不解,当与桂枝汤以解肌,而反以麻黄汤发其汗,一再误治,邪既内陷而心下痞,表亦未解而恶寒也。宜先与桂枝汤以解表,表解再与大黄黄连泻心汤以攻里。
按:表里并病,若里实宜攻者,须先解表,而后攻里,此亦定法,须记。
第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注解:阳明病,虽脉迟、汗出多而微恶寒者,表还未解也,故可发汗,宜桂枝汤。
第240条: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注解:病人烦热,汗出则解者,此暗示不汗而烦躁的大青龙汤证,服大青龙汤则汗出烦热解也。但又如疟状,日晡所则发热,此时发热属阳明。若脉沉实,则已传阳明无疑,宜大承气汤下之;若脉浮虚,则仍在表,日晡发热,正是时发热汗出的桂枝汤证,故宜桂枝汤以发汗。
第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注解:此所谓太阴病,当指下利而言。下利而脉浮者,病欲自表解,故宜桂枝汤以发汗。
按:下利脉浮,无非表里合病之属,本条所述,脉当浮弱或自汗出。若脉浮紧无汗,则宜葛根汤,不可与桂枝汤。葛根汤条谓太阳阳明合病,而此谓太阴病脉浮者,以葛根汤证为表实,桂枝汤证为表虚,异其称呼以示虚实不同也。不过二方均属太阳病的发汗剂,其主治下利,当均为太阳阳明的合病。若真是里虚寒的太阴病,即有表证,亦不可与桂枝汤先攻表,当与四逆汤先救里也。
第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注解:下利而腹胀满,虚寒下利也,故虽身疼痛,法宜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按:本条所述乃真太阴病的下利,故虽身疼痛的表证在,亦宜四逆汤先温其里,而后乃可与桂枝汤以攻其表,可见上条非真太阴病甚明。
第387条: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注解:霍乱吐利止后,而身疼不休者,此里和表未和也,宜少与桂枝汤小和其外。
按:霍乱上吐下利,损人津液至烈,虽遗有表证未解,也不可过汗,则宜少与桂枝汤消息和解之,量证用药,亦是一法。
《妇人产后病》第7条: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干呕,汗出,病虽久,阳旦证续在者,可与阳旦汤。即桂枝汤,方见下利中。
注解:产后风者,妇人产后患太阳中风也,虽延续数十日不解,表现为仍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烦闷,干呕汗出,知桂枝汤证未罢也。病虽久,而桂枝汤证续在者,即宜与桂枝汤。
按:运用方剂在辨证,只要见其证,即宜用其方,病之久暂无关紧要。
(辨证要点)基于以上论述,可见桂枝汤为一太阳病的发汗解热剂,但因药味偏于甘温,而有益胃滋液的作用,故其应用,宜于津液不足的表虚证。若体液充盈的表实证,或胃实里热者,不可与之。有关具体的适应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浮弱者。2、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3、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4、阳明病,脉迟,虽汗出多。而微恶寒,表未解者。5、病下利而脉浮弱者。6、霍乱吐利止,而身疼不休者。
(验案)例1熊某,女,56岁,门诊病历一号:22725,1964年8月20日初诊。三个月来。每日下午3~5点钟发烧,两臂肘窝发紧,肩背拘急。热后汗出,两脉缓,苔薄白润。此属“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故予桂枝汤: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结果:服一剂后,发热时间缩短,两剂后热已,诸证全消。
例2贺某,男,8岁,门诊病历号79322,1965年10月23日初诊。外感发热一周不退,每日上午11点30分出现发烧(T38?左右),汗出,至夜12点后烧自已,饮食精神均好,大便隔一二日一行,无他不适,苔白润,脉虚数。证属营卫失调,治以调和营卫,与桂枝汤: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结果:上药服两剂,上午已无发热,下午l点后尚有低烧(T37.2?~37.5),苔薄黄,脉尚稍数,与桂枝汤合小柴胡汤加生石膏服三剂,诸证解。
2、桂枝加桂汤方:(方剂组成)桂枝15克,芍药9克,生姜(切)9克,甘草(炙)6克,大枣(擘)4枚。(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本方于桂枝汤加重治气上冲的桂枝用量,故治桂枝汤证,而气上冲剧烈者。
第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以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注解:有“奔豚病,以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的论述,可见奔豚病是一种发作性的、自我感觉的症状。
病在表,当发汗,但以烧针劫使大汗出,是不得法的治疗,病必不除。大汗表不解,本易导致气上冲,若针处被寒(实即感染)红肿如核者,则更促进气上冲的剧烈,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即其候也。宜灸其核上各一壮以治针处被寒,与桂枝加桂汤以解外,并治奔豚也。
按:关于奔豚病的病因,曾提到“皆从惊恐得之”,很难理解。经过多年的体验研究,知此所谓惊恐,不是指外来的可惊可恐的刺激,而是指机体自身发惊发恐的神经证。例如痰饮瘀血诸疾,常有惊恐的为证,尤其不得法的治疗,更常致惊恐的发作。中也有多处提到这种情况,如“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奔豚病即常于此惊恐神经证的基础上而发生的。本条之烧针令其汗,亦正犯太阳伤寒加温针的误治,再加针处感染,给神经以剧烈刺激,未有不使其惊发者。由于烧针逼汗太过,或练气功不得法等而使气逆而上。皆可导致奔豚的发生。
(辨证要点)仲景关于本方的论治仅此一条,但已很清楚说明了桂枝加桂汤证,为治桂枝汤证而气上冲剧甚者。
(验案)张某,女,59岁,门诊病历号:182577、1965年12月13日初诊。因练气功不得法,出现气从脐下上冲至胸已半年多,伴见心慌、汗出、失眠、苔白润,脉缓。证属营卫不和,汗出上虚,因致气上冲逆。治用桂枝加桂汤:桂枝15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结果:上药服三剂,气上冲已,但有时脐下跳动。上方加茯苓12克,服三剂,跳动已,睡眠仍差。继用酸枣仁汤加减善后。
3、桂枝加芍药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切)9克,甘草(炙)6克,大枣(擘)4枚。(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桂枝汤加量芍药,以在解表的同时加强缓急止痛。
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注解:本太阳病,依法当发汗解表,而医反下之,不但表未解。且因误下,因使腹肌不和,拘急剧甚,以至腹满时痛。属太阴者,专就此腹满时痛的证候而言也。其实此腹满并非太阴病的虚满,此时痛也非太阴病的寒痛,是阳证而非阴证。因外未解,故用桂枝汤以解外,加芍药量以治腹满痛。
按:桂枝加芍药、饴糖即小建中汤,加饴糖更加重缓中止痛的作用。有的药房无饴糖,只好用本方,也能治腹满痛。后世常加当归,是增加温中活血作用。如加五灵脂亦妙。
(辨证要点)据以上的说明,可知桂枝加芍药汤为治桂枝汤证见腹拘急而满痛者。
(验案)刘某,男,30岁, 1966年初诊。胃脘疼痛四五年。伴见汗出恶风,左臂疼痛,胸胁满闷,脉弦滑,左浮细,证属表虚挟腹肌不和,予桂枝加芍药汤:桂枝10克,白芍18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10克。结果:上药服五剂胃脘痛减,仍感胸脘堵闷或灼热,与栀豉枳实汤继调服而解。
4、桂枝加大黄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甘草(炙)6克,大枣(擘)4枚,大黄6克。(用法)水煎温服
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注解:条文前半部分已解如上,兹再就大实痛者以下为文略加说明。大实痛乃承腹满时痛而言,意思是说,腹满时痛,只是由于腹肌拘急所致,病仍在表,故于桂枝汤增加芍药即治。若病已陷于里,而里实,则加剧了腹满痛,因以大实痛称之,故须更加大黄以下之。
(辨证要点)桂枝加大黄汤证,即桂枝加芍药汤证又见里实拒按,或大便不通者。
(验案)赖某,男,56岁,1966年3月25日初诊。左腹疼三天。一周前感冒发热,经用西药治疗热退,近三天左腹刺痛、胀痛,时轻时重,服用阿托品后痛缓不明显,伴见头微痛,汗出恶风,大便三日未行,左腹按之痛,苔白根腻脉沉细,左尺弦滑。证属表虚挟痰瘀,予桂枝加大黄汤:桂枝10克,芍药18克,生姜10克,炙甘草10克,大枣4枚,大黄6克。结果:上药服一剂大便行两次,左腹痛减,去大黄又服二剂,头痛,汗出、恶风悉除。
5、桂枝加葛根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9克,甘草(炙)9克,大枣(擘)4枚,葛根12克。(用法)以水先煮葛根数沸,再内余药煎取一怀,温服。
(方解)葛根甘平,《本经》谓主消渴,身大热。可见是一清润性的解热药,而有解肌及缓解筋脉拘急的作用,尤其有解项背部强急的作用。今加味于桂枝汤,故治桂枝汤证而又见项背强急者。
第12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注解:“几几”是形容短羽之鸟,不能飞腾,动则先伸其颈之状。项背强几几者,即项背强急,俯仰不能自如之谓。太阳病汗出恶风,是桂枝汤证,今又见项背强几几,故加缓解是证的葛根来主治。葛根汤是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这里的“反汗出恶风者”,是对葛根汤证而言,暗示二方在应用上的主要鉴别点,而以一“反”字传其神。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项背肌肉强急。
(验案)任某,女,21岁,门诊病历号;49703,1965年12月l0日初诊。昨日感冒,头疼头晕,汗出恶风,肩背疼痛,头向左顾则左项发紧且痛,苔薄白,脉浮稍数。证属太阳表虚而见项背强几几之证。予桂枝加葛根汤: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葛根12克。结果:上药服一剂证大减,二剂证已。
6、栝蒌桂枝汤方:(方剂组成)栝蒌根9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用法)水煎温服,取微汗,汗不出少食热粥。
(方解)栝蒌根苦寒,《神农本草经》谓: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可见为一强壮性的滋润解热药。本方用之即取其滋润组织枯燥的作用,故治桂枝汤证而身拘急者。
《痉湿喝病脉证治》第11条: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注解:太阳病,其证备,谓太阳病桂枝汤证俱备的意思。身体强几几然,谓全身有强直性的痉挛自觉或他觉证。太阳病脉当浮,今脉反沉迟,故知为组织枯燥的痉病,因以栝蒌桂枝汤主之。
按:谓“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本条所述,当是柔痉的证治,此可与葛根汤条互参自明。
(辨证要点)病见桂枝汤证,又见痉挛拘急症状,口渴、脉沉者,可辨为本方证。
(验案)冯某,女,35岁,病历号:74146、近周头疼,身痛,汗出恶风,低热(低热已一年多)面赤,口渴,两上肢拘急,肩背酸痛,苔薄白,脉沉细。证属津液本虚,复受外邪,而致表虚肌不和,是为栝蒌桂枝汤证,治以栝蒌桂枝汤方:花粉12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
结果:一剂知,三剂已。
7、桂枝加黄芪汤方:(方剂组成)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黄芪10克。(用法)煎服法同桂枝汤。
(方解)黄芪味甘微温,《神农本草经》谓:“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补虚。”从所主来看,均属肌肤间病。也可知补虚,主要是补表气的不足,故若由于表气虚衰,邪留肌肤不去,为湿、为水,为黄汗以及上述诸病,均有用本药的机会。故本方主治桂枝汤证而表气虚弱者。
《水气病》第27条: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痹,痹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注解:本条可分五段解之如下:黄汗由于表虚,表虚则气上冲而不充于下,故两胫自冷。假如发热而历节黄汗出者,此属历节而非黄汗。?食已汗出和暮卧盗汗出,均属表虚失固,津液亡失之证,故称之为劳气。?汗出不应发热,汗出而复发热,故谓反发热,乃精怯邪留之候。久久不已,则组织枯燥,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日久,更必伤及荣血而出恶疮。?身重汗出辄轻者,为有水气,久久必身_,即所谓水气相击,冲逆动经之候。水气攻冲胸中则胸中痛,故_即胸中痛。?气冲于上故从腰以上有汗而下无汗;湿著于下,故腰髋弛痛,水气在皮中,故如有物在皮中状。若证之剧者,以至其人不能食,不但腰髋弛痛,而全身疼重,烦躁不安,小便不利,亦气上冲的结果,此为黄汗证,无论微剧,宜以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黄疸病》第16条: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注解:诸黄疸证,多为瘀热在里所致,故宜利其小便除湿去热即治,但若见脉浮,为病在表,这时宜用桂枝加黄芪汤汗以解之。
按:由本条可知,黄芪有祛黄作用甚明。但黄疸脉浮者,亦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机会,临证时宜适当选用之,不可不知。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汗出恶风者,即表虚不固甚者宜用本方治之。
(验案)韩某,女,41岁,哈尔滨人,以“肝硬变”来门诊求治。其爱人是西医,检查详尽,诊断肝硬变已确切无疑。但黄疸指数、胆红素皆无异常,皮肤、巩膜无黄染。其人面色黧黑,胸胁串痛,肝脾肿大,曾经多年服中西药不效特来京求治。初数与疏肝和血药不效。后见其衣领黄染,细问乃知其患病以来即不断汗出恶风,内衣每日更换,每日黄染,伴见腰胯痛重,行动困难,必有人扶持,苔白腻,脉沉细,确认是黄汗之证,乃由表虚湿盛所致,故以调和营卫,益气固表以止汗祛黄为法,与桂枝加黄芪汤治之: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生黄芪10克。嘱其温服之,并饮热稀粥,盖被取微汗。结果,上药服三剂,汗出身痛减,服六剂汗止,能自己行走,继依证治肝病乃逐渐恢复健康,返回原籍。二年后特来告知仍如常人。
8、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方剂组成)黄芪15克,芍药9克,桂枝9克,
(用法)以水三杯,苦酒半杯煮取一杯,温服。当心烦,以苦酒阻故也。服六七日乃解。
(方解)此于上方去草枣的甘壅和生姜的辛散,增加黄芪补虚实表。另加苦酒敛汗救液,故治黄汗表虚汗多以致于渴者。
《水气病》第26条:问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_芍桂酒汤土之。
注解:身体肿,发热汗出,与风水为证很相似,故谓状如风水,但风水脉浮,而黄汗脉沉,尤其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更是黄汗的特征。由于其人渴,津液亡失已甚,故以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主之。
按:谓黄汗为由于汗出入水中得之者,不过略举其一端言之耳,所经治验二例,无一例是因汗出入水中得之者。其实不外表虚水气外郁之证,故以黄芪为治此证的主药,不渴者,宜桂枝加黄芪汤;渴者,宜本方。苦酒阻汗出,初服故烦,服六七日后邪退身和,故烦自已。
(辨证要点)汗出恶风、汗色黄粘、口渴者本方主之。
(验案)李某,女,30岁,本市工人。因长期低烧来门诊治疗,屡经西医检查未见任何器质性病变,经服中药未效。症见口渴,汗出恶风,虚极无力,下肢浮肿,自感身重,舌苔薄白,脉沉细,查黄疸指数正常,身体皮肤无黄染。此为黄汗表虚津伤甚者,拟以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生黄芪15克,芍药10克,桂枝10克,米醋30克。结果:上药服六剂,诸证尽去。
9、桂枝加附子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炙)9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炮附子6~10克。(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附子辛温,为一有力的温中、祛寒、逐湿药,尚有振兴代谢机能的作用,无论表里若陷于阴证者,多宜以本药配方治之。桂枝加子汤即桂枝汤证而现少阴证者。
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注解:太阳病,本桂枝证,医误以麻黄汤大发其汗,遂使汗漏不止。其人恶风半由于桂枝汤证未解,半由于已陷入阴证。小便难,即由于汗漏不止,体液大量亡失的结果。四肢微急,难以屈伸,亦由于津液亡失,筋肉失和的极虚证候。以上种种,纯由于误治表证还未解而且陷入阴证,故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按:桂枝加附子汤为少阴病的发汗剂,即不因误治,而见本方证者亦宜用之。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见汗出恶风明显,小便难,四肢微急者。
(验案)任某,女,33岁,首都机场门诊病历号131,初诊日期1966年3月25日。因腰背疼在积水潭医院、北京中医学院附院检查均诊断为“脊椎骨质增生”。近来头晕、头痛、目胀,下肢关节胀疼,手麻,乏力,四肢逆冷,易汗出,恶寒,苔白舌淡,脉沉细。证属桂枝加附子汤证,予其方药: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制附片10克。结果:上药服三剂痛减,四肢逆冷好转。服一月后全身症状好转。
10、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12克,生姜12克,大枣4枚,甘草(炙)6克,人参9克。(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于桂枝汤加人参生姜健胃,增芍药以养液,故治桂枝汤证胃气虚衰、津液不足、心下痞硬而脉沉迟者。
第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注解:发汗后,身复疼痛,为外未解,法宜桂枝汤更汗以解之。但脉见沉迟,为胃气内虚,津液不足,只凭草枣平淡之品己不能振兴,故加补中有力的人参和温中健胃的生姜以复胃气,更加芍药以滋津液。
按:表证而有里虚之候,必须扶里之虚,才可解外之邪。若只着眼表不解,连续发汗。表热虽得一时减退,但不久复如故,此时唯有新加汤法,健胃于中,益气于外,邪自难留,表乃得解。若执迷不悟,见汗后有效,反复发之必致其人津液内竭肉脱而死。本条所述,只是脉沉迟,里虽虚尚未见阴寒重证。假如另有厥逆下利等证,即本方亦不可用,应按先救其里,后救其表的定法治之,不可不知。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见身疼明显,纳差、脉沉迟者可选用本方。
(验案)宋某,女性,35岁,两个月来每日下午发热身痛,头痛,臂及背拘急酸痛,发热后汗出恶风明显,纳差乏力,苔薄白润,脉沉迟。此属胃气沉衰,精气不振,营卫不固,以致外邪久客不去,故拟健中益气,扶正祛邪之法,与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桂枝10克,白芍12克,生姜12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党参10克。结果:服一剂后,发热向后移延,时间缩短,三剂后热除,诸证悉愈。
11、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9克,甘草(炙)6克,大枣4枚,厚朴6克,杏仁6克。(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杏仁主咳逆上气,厚朴消胀除满、理气化痰。于桂枝汤加消胀满的厚朴,和治咳逆的杏仁,故治桂枝汤证而咳逆喘满者。
《伤寒沦》第18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注解:素有喘咳病的患者,当反复发作时,表现为中风桂枝汤证时,与桂枝汤则宜加厚朴杏仁兼治咳喘为佳。
《伤寒沦》第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注解:微喘亦气上冲的征候。太阳病下之而微喘,知是表未解,依法当与桂枝汤,但因见微喘之症,故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辨证要点)咳喘病人不论新久,见汗出恶风脉缓者宜用本方。
(验案)张某,男性,38岁,病历号:182577,1966年4月4日初诊。近一周来,咳嗽吐白痰,鼻流清涕,汗出恶风、腰痛、胃脘动悸,苔薄白,脉浮缓。此属表虚气逆,治当调和营卫,理气化痰。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l0克,赤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厚朴10克,杏仁10克。结果:4月23日来诊告知:上药服二剂咳即止。
12、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生龙骨9克,牡蛎9克。(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龙骨、牡蛎均为强壮性的收敛药。而有作用于烦惊、不眠,以及幻觉等神经证,尤其有治胸腹动悸的特能,故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桂枝汤证,胸腹动悸、烦惊不安而梦交失精者。
《血痹虚劳病》第8条:夫失精家,小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注解:少腹弦急、阴头寒者,阳气下虚也;目弦发落者,虚火上亢也。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诸虚之候。若脉芤动微紧,男子得之则失精,女子得之则梦交也,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按:失精梦交,多由情欲妄动,神志不宁,因生梦幻所致。龙牡之用,不只为固精,主要在于敛神定志,合桂枝汤调营卫以和气血,为此证的正治。《小品》云:“虚弱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曰二加龙汤”。于此二方适证加减,确有奇效,读者试之。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兼见失精梦交、脉见虚象者多可与本方。
(验案)蒲某,男性,33岁,某厂会诊病历,病历号2902,1966年3月25日初诊,遗精已数年,近年来加重,每周1~3次。常有汗出恶风,腰酸痛。苔白,舌尖红,脉浮而虚。证属虚劳,营卫不固,气血失和,故治以调营卫和气血,敛神志以摄精液、拟与桂枝加龙牡汤加减:桂枝10克,赤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川附子6克,白薇12克。结果:4月8日复诊,上药服六剂,遗精未再作,嘱停药观察,如再作则照服原方。
13、小建中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饴糖45克(分冲)
(用法)水煎五味,汤成去滓,内胶饴,更上火上消解,温服。呕家不可用建中,以甜故也。
(方解)桂枝加芍药汤原治腹满痛,今加大量甘温补虚缓急的胶饴,虽仍治腹痛,但已易攻为补,故名之为建中。谓之小者,以其来自于桂枝汤,仍兼解外,与专于温补的大建中汤则比较为小也。
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注解:涩为津血虚,阳脉涩,即脉浮涩,为表虚荣卫不利。弦为寒,阴脉弦,即脉沉弦,为里虚有寒。伤寒得此脉,依法腹中当急痛,宜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谓服小建中汤后,而病未全治,当已转属少阳,故宜小柴胡汤主之。
按:脉浮涩而沉弦,为小建中汤与小柴胡汤共有的脉象,但腹中急痛,为小建中汤所属,而柴胡证不常见。先与小建中汤,不只是治腹中急痛,而且因表里实,津液自和,即伤寒四证,亦当自汗而解。假设不瘥,知已转属少阳,当以小柴胡汤主之。
第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注解:血少心气虚则悸。表不解则烦。小建中汤内能补虚,外能解表,故主之。
按:营气虚血少者,不可发汗。中气建,血液充,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论中有明文,可互参。
《血痹虚劳病》第13条: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注解:虚劳,为古人对虚损不足之病的通称。里急,腹中痛,即腹中急痛的互词。悸者,为血少心气不足。衄者,为气冲热亢。梦失精者,为下焦虚,精不守。四肢酸痛者,为荣卫不利。手足烦热者,为虚热。咽干口燥者,为津液枯燥。
腹皮弦急,按之腹筋不松软而拘挛者,即里急腹急之候。里急腹中痛者,即小建中汤应用的主证。以上所述为小建中汤证,故以小建中汤主之。不要以为小建中汤能治一切虚劳。
《妇人杂病》第18条: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注解:腹中痛,即腹中急痛的简词。妇人腹中急痛者,当以小建中汤主之。
这里虽举妇人腹中痛,实际有是证,男子也可用本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兼见腹中急痛,或见心悸而不呕者。
(验案)例1?张某,男性,42岁,某厂门诊病历号529,1966年6月l0日初诊。胃脘隐痛反复发作已五年。经检查诊断为“胃粘膜脱垂”,近症常饿时胃脘痛,恶寒怕冷,口中和不思饮。无恶心吞酸,大便微溏,日二次行,下肢酸软。先与附子理中汤治之不效,后细问症,据有汗出恶风,脉缓,知为表虚中寒之证,故予小建中汤:桂枝10克,白芍18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饴糖45克(分冲)
结果:上药服六剂,胃脘疼已,但饿时仍不适,大便溏好转仍日二行,仍服上方。7月1日复诊,除大便微塘外,他无不适。
例2刘某,男性,28岁,1968年9月21日初诊。一年来,胃脘时痛,同时见前阴抽痛,多治无效,苔薄白,脉弦细,此属表虚里寒之证,与小建中汤三剂诸症已。
14、当归建中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当归12克。(用法)水煎温服。若大虚加胶饴45克(分冲)。汤成内之,于火上暖令饴消。若出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18克,阿胶6克。
(方解)此于桂枝加芍药汤或小建中汤加有补血作用的当归,故治疗该方证而有血虚的征候者。
《妇人产后病》附方(二):《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治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小腹中拘急,痛引腰背,不能饮食,产后一月,得服四五剂为善。令人强壮宜。
注解:吸吸少气,即指吸气性的呼吸困难,余如字义。
按:腹中急痛而有血虚证者,本方有效,但不必限于妇人产后,即男人亦可用。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血虚明显者。
(验案)刘某,男性,44岁1964年9月9日初诊。62年胃穿孔做切除手术后,大便唐泄迄今未已。常有肠鸣腹痛,腰痛两足拘急,头晕乏力,心悸短气,汗出如流,曾多次发生昏迷(西医诊为贫血)。舌无苔,脉沉细。此属表里俱虚、卫弱血衰,拟以补虚和中、调卫和营,予当归建中汤加味:当归12克,白芍18克,桂枝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10克,苍术10克,泽泻12克,饴糖45克(分冲)
结果:上药服三剂诸证减,唯心悸气短尚明显,增桂枝为12克,加生龙牡各15克,继服,诸症渐渐好转,在上方基础上适证变化,至11月30日复诊,除脘腹微胀外,余无所苦。
15、黄芪建中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饴糖45克(分冲),黄芪9克。(用法)煎服法同原方。
(方解)此于小建中汤中更加黄芪,故用于小建中汤证而有黄芪证者。
按:黄芪味甘,补脾胃,固表。谓为固表者,饮食入胃后,经过消化吸收变为精气。若人身精气不足于体表,则肌肤失养,腠理松虚,皮肤不润,客气乘虚据之而不去,则自汗盗汗,甚则痈疽恶疮等证起矣。黄芪能通精气复实于表,表实则邪自去也。
《血痹虚劳病》第14条: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注解:里急,为里急腹中痛的简词。虚劳病,若里急腹中痛,而有诸不足的表里证者,则宜黄芪建中汤主之。
《血痹虚劳病》第22条: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注解:男子黄,当指女劳疸而言。《黄疸病》第14条“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黄疸多小便不利,今小便自利,亦中气虚的证候,宜与黄芪建中汤治之。
按:本条所述小便自利,亦由中气虚所致,即所谓上虚不能制下者是也,与甘草干姜汤所主同,可互参。注家多谓虚劳小建中汤,即指小建中汤。但从桂枝加黄芪汤有治黄疸、黄汗的作用来分析,则黄芪有祛黄作用甚明。小建中汤无有黄芪,没有治黄疸的作用,故当以黄芪建中汤为合理。
(辨证要点)里急腹痛,汗出恶风甚者宜本方主之。
(验案)蔡某,男性,48岁,病历号104908,1964年11月23日初诊。半月来高烧腹痛,在保定市曾服中药10余剂不效,就来京医治。症见自汗盗汗甚,腹痛剧甚,胃脘亦痛,午后高烧40?,苔白微腻,脉沉弦紧。此里饮郁久化热之证,先以温阳化饮治之,予附子粳米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川附子10克,粳米15克,炙甘草6克,大枣3枚,半夏12克,生姜10克,茯苓10克。结果:上药服三剂,于11月26日二诊,腹痛减,胃痛、高烧如故,仍汗出多,且恶风明显,脉数而虚。此为里寒虽稍减,而表虚不固,故治以温中固表之法,予黄芪建中汤:生黄芪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3枚,饴糖30克(分冲)
服三剂烧渐退,汗出己减。继服三剂,热平身凉和,但晚上仍腹痛肠鸣,再与11月23日方调之。l2月5日告之:腹痛己。
16、黄芪桂枝五物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18克,大枣4枚,黄芪9克。(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桂枝加黄芪汤,增辛温的生姜,而加强散寒作用;去甘缓的甘草,使有利于阳气外发。此用于荣卫外虚,风寒内侵,因致血痹、身体不仁者。
《血痹虚劳》2条: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注解:阴阳俱微,即浮沉俱微之脉,谓为荣卫俱虚之候。关前以候表,荣卫虚于外,故寸口关上脉微。脉小主虚,脉紧为寒,关后以候里,里虚则寒邪内侵,故尺中脉紧。身体不仁,即身体麻痹不仁,类似于今之所谓知觉神经麻痹证。本条所述是由荣卫气虚所致者,此外亦有因瘀血和湿气所致者,宜随证加减治之。风痹痛,血痹不痛,如风痹状,是说身体麻痹不仁好象是风痹的样子,而实际是血痹。
(辨证要点)肢体麻木不仁,脉虚弱,无实象者可选用本方。
(验案)马某,女性,65岁,病历一号178799,1965年10月31日初诊。65年8月l日跌倒一次,出现四肢不能动,10多天后恢复活动,但右臂无力,两手麻木不能紧握,口干不思饮,苔白少津,脉弦数。证属血痹,予黄芪桂枝五物汤:生黄芪15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生石膏30克。结果:上药服六剂,两手麻木均减,但仍握不紧,上方增黄芪为24克,因脉仍数,故仍加生石膏30克,继服六剂,两手麻木又减,左手已能正常握拳,仍继续调理之。
17、桂枝去芍药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桂枝汤加芍药,治桂枝汤证而腹满痛者,今去芍药,当治桂枝汤证无腹满痛,而且腹中必虚可知。
第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注解:太阳病,医误下之后,症见气上冲胸以至胸满,则知病还在表。但下伤中气,而成上实下虚之证,故脉应之促。下虚不宜用芍药,故不用桂枝汤,而用去芍药的本方主之。
按:本条的脉促,是指寸浮,关以下沉之脉。注家谓“数中一止”,这是宗叔和之说,实际并非如此。就本条而论,气冲胸满,表未解,故寸脉应之浮。误下虚其里,故关以下应之沉,腹满痛加芍药(见桂枝加芍药汤条),今腹中虚故去之。芍药是桂枝汤中唯一偏凉之药,如脉数当是有热,治疗当用芍药凉之敛之,因此去芍药不是因脉数,即不是因“数中一止”。
(辨证要点)桂枝杨证又见寸脉浮关尺脉沉,症见胸满,或心悸头晕,或气上冲者可用本方治之。
18、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方剂组成)桂枝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9克,炮附子3克。(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于桂枝去芍药汤加温性亢奋药附子,故治桂枝去芍药汤证而陷于少阴证者。
第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脉)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注解:若微恶寒者,当是若脉微,恶寒者,否则下后微恶寒,仍太阳证未罢之候,如何可加附子,明明漏去“脉”字,应补上。
桂枝去芍药汤己如前述,若更见脉微恶寒者,则病已由阳入阴,故宜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辨证要点)桂枝去芍药汤证又见脉沉细,症有恶寒者宜用本方。
19、桂枝附子汤方:(方剂组成)桂枝l2克,附子(炮)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不过增加桂附的用量而已。由于附子除湿痹,桂枝利关节,增此二味用量为治风湿关节痛而设,因亦易名桂枝附子汤,以示与前方主治有别。古方立法之长如此,学者宜细寻味。
第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搏,身体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鞭,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注解:本来有湿,又被风邪,因谓风湿相搏。太阳伤寒已八九日,又续发风湿相搏证,身体疼烦,为全身痛剧,以至烦躁不宁。不能自转侧,为由于肢体痛剧,而不能以自力转侧的意思。因未传少阳故不呕;因未传阳明故不渴。虽病还在外,但已虚极入阴,故脉浮虚而涩,因以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而小便频利者,则津液绝于里,不宜再行汗解,因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按:小便自利,宜作小便频数解,苓术等利尿药与附子为伍反治虚衰性的小便失禁,本条所述,即由于小便失于收摄而自利,水分被夺,大便因硬,水湿在表之证。本宜发汗治之,但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金匮?水气病篇》有明文,可互参。
(辨证要点)表虚寒,关节痛疼,脉浮虚而涩者;可用本方治之。
20、去桂加白术汤方:(方剂组成)附子(炮)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白术12克。(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术附为伍,不但逐湿解痹,且治小便自利,故本方治桂枝附子汤证小便自利而不气上冲者。
(见桂枝附子汤条)
(辨证要点)桂枝附子汤证无气上冲,而见小便自利、大便偏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