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繁荣与非遗保护相结合,探索非遗“社区化”七大新路径
前些年,在国内随着城市文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外来文化的冲击等因素,“传统”似乎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线,然而,“失根”的社会文明总是有着极大缺失的,甚至是畸形的,“非遗”在夹缝中艰难重生。
同很多其他城市相比,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保护和发展利用方面有着非遗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专家学者众多、经济基础雄厚等诸多有利条件。但一路走来,武汉市的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是处境堪忧,传承和发展工作面临严峻形势与若干问题,如公众对武汉非遗的认识度和保护意识不高,部分非遗项目因循守旧,非遗项目难觅新传承人,相关部门宣传和保护力度不够,相关政策法规不够完善,非遗保护部门权责不够清晰等。
保护和传承上有许多工作要做:(1)收集非遗项目太少,与文化大区地位不相符;(2)现有非遗项目资料不全,没有专用展厅和工作坊;(3)传承人保护、支持不够,处于分散自生状态;(4)申报的国家、省市级项目太少;(5)专项资金少、工作人员不够。(6)没有形成文化氛围和特色;(7)没有当作文化产业重视发展。
社区繁荣与非遗的“社区化”发展,即利用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和文体场所开展包括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各种文化活动,既可以提升社区环境的文化品位,又对居民的心理健康和文化素养产生重要影响,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渠道。
非遗进社区,走“社区化”发展之路,最为成功的典型莫过于武汉市江欣苑社区。祖祖辈辈传承汉阳高龙的江欣苑居民原先都是渔民,在“洗脚上岸”后住进了现代化的小区。虽然环境的改变曾给高龙的传承带来危机,但是在社区人的努力下,汉阳高龙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而从2012年开始,江欣苑社区以高龙保护为基础,开始继续探索非遗生产性保护传承的社区之路,陆陆续续,湖北省内数十个国家和省市级非遗项目来到江欣苑。
在这里,非遗项目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互赢,即在非遗项目依靠江欣苑社区得到良好保护和传承的同时,社区居民也因为“非遗传承园”的建设而获益。当前节庆旅游己经成为吸引游客的一种有效手段。以戏曲节庆旅游为例,戏曲节庆旅游是指各地以其独特的戏曲文化为核心吸引力而举办的一种旅游形式。戏曲作为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让游客简单地参观欣赏并不能完全展现出它的价值和特色,只有在旅游过程中加入动态的参与才能使旅游者有更为深刻的感受。
可以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城镇化进程同行的当下,江欣苑建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园”为新型城镇化道路上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