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作业的迷思

在和家长互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家长都因为孩子的家庭作业问题感到困扰。孩子不愿做家庭作业,拖拉,抱怨作业太多,甚至会因为家庭作业的问题不想去上学,更有孩子说作业这么多,不如死了算了……

本文改编自美国作家艾尔菲·科恩(Alfie Kohn)的《家庭作业的迷思》。通过本书,家长也许就能放下很多焦虑,理解孩子的难处。当孩子被理解,当家长放下“孩子不主动做作业,以后就会怎么样怎么样”的预设,放下对孩子的批判,孩子再去面对做作业的压力就可能会更有力量感。

——清荷心理

失去的童年

孩子在学校度过一整天大半的时光,回到家总还有功课得做。一旦停下来好好想想,就会发现这件事十分耐人寻味,但更耐人寻味的是,鲜有人真的停下来仔细思考这一切。

“写家庭作业”几乎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我们不仅要去问这件事到底有什么好处,更需要去研究为何它被视为如此的理所当然。

人们总是假设“写家庭作业”,可以带来较高的学业成就以及提升诸如自律和责任感等美德,然而,目前却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支持这个论点。正如稍后所提的,支持的数据不是相当微弱就是不存在。即使如此,人们还是很少严肃、认真地讨论家庭作业的必要性,家庭作业的需求也不曾减少,甚至还越来越多了。

家庭作业的冲击

关于家庭作业最常听见的抱怨,是下面这五个基本问题。
一、父母的负担。
  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教授盖瑞.纳里罗,曾撰写过论文来支持家庭作业的价值,而且一直以来认同家庭作业有其可取之处,即使他没有深入探讨。直到数年后,他“上小学的孩子开始把作业带回家”他才开始了解到爸妈必须为家庭作业付出多少的心力:“父母不只要帮孩子安排时段和地点来完成家庭作业,还要弄清楚家庭作业的指示并检查进度。老师非常严肃地看待家庭作业,让家庭作业充满了挑战,而非只是例行公事,他们每天检查,并认真给予响应。”

甚至连“例行的功课有时候也有指示,而这些指示对父母而言,是难以理解的。”纳里罗发现,越有创意的作业,往往造成父母越大的负担。这些功课需要父母其中一人充分休息、头脑清楚之后,才可能协助孩子,但对双薪家庭而言,这通常是不可能的。许多父母工作结束回家之后,唯一做的事就是监督孩子写家庭作业,仿佛这是他们的另一份工作。

二、孩子的压力
  某个充满挫折感的父亲表示,家庭作业是“加诸于父母身上的诅咒”。当他在孩子面前如此宣称,孩子回嘴:“如果你认为家庭作业对父母来说很困难,那么你应该来当当学生,你就知道有多可怕了。”大多数殷切的父母可以出面作证,孩子长期因为家庭作业感到挫折――他们泪眼汪汪、紧张和厌烦。虽然有些孩子比起其他人更能处理每日接踵而来的功课、准时交作业、交出让老师满意的作业等等所带来的种种压力,套用某位父母所说的,家庭作业既“打击那些努力奋斗的孩子,也剥夺了表现优异的孩子的学习乐趣。”

写家庭作业常让人感觉像耐力赛。“对我儿子来说,上学是工作,”一位母亲这样写,“在结束一天七小时的工作之后,他精疲力竭,但就像一天轮值两班的工人,回到家之后,他必须继续撑下去。”然而,精疲力竭只是问题的一部分。对一年级小学生而言,心理上所付出的代价是永远的。他们不仅对于学习单感到困惑,同时也发现自己不喜欢放学之后,仍要乖乖坐着写更多功课。

  如果家庭作业对父母来说是困难的,那么孩子也会觉得困难。这两者相互影响。例如,如果父母感受到来自学校的压力,想确定自己的孩子认真用功、不落人后,那么这些压力也会传到孩子身上。当母亲觉得她的教养技巧受到质疑时,可以肯定的是,孩子将会承受相同的负担。

  一个有趣的研究,研究人员先要求三年级学生及其父母共同做一个功课,主题与诗的押韵有关。那些被告知孩子很快就要接受测验的父母,支配控制孩子的程度会变得比较高。之后,再让每个孩子独立完成类似的作业,那些受到父母警告将有评估测验的孩子,最后表现不像其他孩子那么好。

三、家庭冲突
  除了对亲子关系造成的影响之外,家庭作业的负面冲击,特别是为了确定孩子准时完成功课,父母不断的唠叨、抱怨和争吵,也影响了整个家庭。

某项研究提出,超过三分之一的五年级学生说“和父母一起做功课,会让他们感到紧张。”另一个以一千两百多名父母为对象的调查,其孩子的年龄从幼儿园到高中三年级不等,其中半数的父母指出,过去一年内,他们曾为家庭作业和孩子有过严重的争执,这包括了争吵和哭泣。此外,父母越是想帮忙,孩子就越紧张,而且孩子的学业也没有因为父母的帮忙,得到明显而长期的进步。

  对成绩不好的孩子来说,家庭作业带来了更大的压迫感。科特.杜德利马林教授曾访谈了大约二十四个家庭,这些家庭至少都有一个学习不顺利的小孩。从这些访谈中他发现,“家庭作业瓦解了家庭关系,并抹杀了许多家庭生活的乐趣。”以及家庭作业这“近乎难以忍受的负荷”是怎么让这些孩子感到挫败,他们投入数小时却没有太大的回报;同样的无论父母是否督促或协助孩子,也都感到沮丧。“你最后毁了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一位父亲这么对科特说。

  即使孩子可以跟上家庭作业的进度,可以和父母和睦相处,家庭作业仍以令人忧心的方式重塑和主宰着家人互动的方式。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语言学家莉雅.温格录下了三十二个家庭在家里的互动,发现,家庭作业这个话题几乎都由父母提起,而且通常会在孩子放学回家后的五分钟之内提出。当孩子回来,如果我们问的头几件事是“你有没有家庭作业”,那怎么会不影响亲子关系呢?我们是否应该好好想想,在整天没有看到孩子之后,除了功课,还可以和他们说什么呢?什么样的谈论或问题会让孩子较开心地接受,感觉较受支持,甚至较有吸引力呢?

四、较少的时间从事其他活动
家庭作业除了在亲子或家庭互动上,带来不愉快的影响,另一个显而易见的状况是:多花一小时写家庭作业,就等于少一小时去做其他活动。亲子相处的机会减少了;纯粹为了乐趣而阅读、交友、运动、休息,或只是当个孩子的机会也减少了。

当家庭作业占据了社交、户外娱乐和创意活动的时间,当家庭作业占据了睡眠的时间,它就不符合儿童和青少年的基本需求。许多情况下,那些基本的需求显然都没有获得满足。举例来说,某位临床心理学家回想:“在家庭作业进入我们的生活之前,我和孩子经常做些什么呢?我们会一起吃晚餐,说说当天发生的事情。我们会一起看书,有时候还玩玩扑克牌或大富翁。有一次我们甚至用姜饼盖了一整个城镇。孩子也会有他们自己的时间。他们有时间玩耍,有时间到户外,有时间什么也不做。”但是当孩子写完所有的功课之后,通常也没多少时间可以做课外活动。

五、较少的学习兴趣
家庭作业对情绪的影响显而易见,而它对孩子求知欲的负面冲击也相当明确。孩子的负面反应可以扩及学校生活,甚至扩及对学习的想法。对所有希望孩子博学多闻,也希望孩子保持学习热情的人来说,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考虑。“培养孩子最重要的是学习态度,是让他们保持学习的热情。”

任何在乎这种热情的人,在决定教导孩子什么和如何教导孩子之前,以及决定学校相关活动与政策之前,都会想仔细确认,并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会对孩子学习的乐趣、喜爱阅读的热情、思考和探索的欲望,造成什么影响?”以家庭作业为例,答案清晰得令人不安。多数的孩子痛恨家庭作业,他们非常畏惧它,觉得它相当烦闷、厌恶,并尽可能拖延不去做。如此看来,家庭作业可能是熄灭好奇火焰最好的灭火器。

菲尔.莱恩斯在加州一所高中担任社会学老师,他也有同感。他说,基本上家庭作业创造了一种情境,在此情境下,学生将学习视为一个达成目标的手段,“一种累积分数的方式”:家庭作业只是让传统教育体系存在已久的情况变得更糟;我们要求学生阅读,要求学生做许多大同小异的数学问题,以应付随之而来的随堂测验或考试,我们还要求学生回答课文最后的问题,如“拿破仑在一八一二年攻打哪个国家?”这些问题都很耗时、枯燥、且不具启发性,只会扼杀学生仅存的学习动机与热忱。

莱恩斯老师因此有了结论;如果只是改善家庭作业的质量,无法解决问题。最后,他决定不再出作业给学生。就在莱恩斯老师这么做之后,马上留意到一件事:“学生不再缺席,并交出和课堂讨论内容有关的文章,或者告诉我他们看到的新闻报导。当学生受到好课程的吸引,而且不受家庭作业的束缚,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去寻求更多的知识。”

正因为多数孩子都觉得家庭作业乏味无趣,父母才会认为,想让孩子写完功课,要不就是用赞美和其他诱因吸引他们,要不就是威胁他们如果没有写完会受到处罚。许多老师也是这么做的。依赖奖惩逼迫孩子完成家庭作业,最终会让学习变得更不吸引人,因而让贿赂和威胁显得更有必要,如此下来,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家庭作业可以改善学习吗?

  多数关于家庭作业的研究,至多只呈现相关性,而非因果关系。虽然如此,多数支持家庭作业具有正面影响的研究,似乎皆基于以下的假设:做较多家庭作业的学生,成绩会比较好,于是推论:他们之所以有较高的成绩,乃是因为他们做了较多的家庭作业。

我一再强调,用标准测验测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是相当拙劣的。当标准测验具有以下任何一种特征,那么做家庭作业可以改善学习这一论证更不具参考价值:
1.如果考试有时间限制,那速度就比深思熟虑来得更重要了。

2.如果考试的重点是“基本技能”,那成绩好只是代表将容易遗忘的知识死记硬背成短期记忆,而非真正了解概念,和既有的知识融会贯通并了解其间的异同,知道如何运用更娴熟的方式去阅读、撰写或分析问题,或像科学家或历史学家那样,在陌生的情况仍能运用既有知识思考等等。


3.如果考题是出给较年幼的孩子,那么根据部分幼儿教育专家压倒性的意见,这样的考试是很弱的学习能力指标。许多八或九岁以下的孩子,无法在大考时展现他们的能力,原因只是不熟悉考卷格式。

以上这些只是简短归纳出几个理由,让教育工作者和父母不要将考试成绩视为有意义的、足以看出孩子聪明与否,或是判断学校优劣的依据。其实,平均考试成绩很高或上升,可能值得忧虑。因为如果老师多花一小时帮助孩子准备考试,好让他们有好成绩,就等于少花一小时帮助孩子成为具有批判性、充满好奇和创意的思想家。这些考试的瑕疵这么多,这么严重,因此显示家庭作业和高分的相关的研究,是很容易误导他人的。
........

写家庭作业有任何课业之外的好处吗?

 一旦没有证据支持家庭作业可能有助于学习,许多人就转而从其他角度为家庭作业的正当性辩护。他们不关心“什么对孩子有意义”反而在想:“不论如何,既然已经决定有家庭作业,那我们可以找到什么理由支持家庭作业的合理性?”

他们提出的理由之一是,家庭作业可以“让父母了解学校的想法、课程内容和方针”。他们说,家庭作业有助于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也是让父母了解学校教育的一个机会,是父母进入课堂的一个窗口,如果只是想让父母了解课堂上做了什么,需要强迫学生每天写家庭作业吗?不能只要求他们将课堂上完成的作业带回去,向父母解释他们做了什么吗?如果父母想知道更多,那么教师何不偶尔将授课计划寄一份给父母,或者举办亲师会呢?比起家庭作业,会谈和电话都可以提供更多的讯息,让父母更有效地知道孩子做了些什么以及表现如何,而不用把家庭作业的重担加诸学生及其家人身上。

“协助孩子写功课,也是父母关心孩子课业的方式这一”波士顿的一位心理学家卡曼.海勒这么说。然而“比起这样的方式,父母可以有效表示关心的方法还有许多,例如和孩子讨论在学校学了什么,或是父母在生活中、在亲子共同工作的过程中,树立学习的典范。”

寻找证据

那么,到底还有什么理由支持家庭作业这样的制度呢?最常见的论点是,家庭作业和竞争力一样,也可塑造孩子的品格。更明确地说,家庭作业有助于学生“担负起完成作业的责任,...培养学生的耐性,遵循指示的能力,以及自己负全责等相关的学习能力”。也有人认为,家庭作业可以培养孩子“自律”“进取”和“独立自主”“做好时间管理”等良好的工作习惯。

重新省思问题的逻辑

有些主张即使缺乏实证,似乎仍具说服力,举例来说,我们常常凭直觉或是个人经验,判断某些事是真的,那么对家庭作业这个议题来说,是否也能因而不去管研究上的支持证据呢?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家庭作业增进“责任感”这个想法。乍听之下这似乎合理,不过请仔细想想,学生究竟是对什么负责呢?我们几乎从来没有让孩子自己决定是否要有家庭作业,或有多少家庭作业,或哪种家庭作业。只是在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上如什么时候写功课,要求孩子负起责任。

其实,如果家庭作业教会孩子如何好好规则时间,那就有它存在的价值,只是我们很难做到这点。何时写家庭作业,通常是由家长决定的。通常父母都希望孩子写完功课之后,再做喜欢的事。当然我们可以请家长退出,让孩子自己负责功课。不过这样做,不但显得不关心孩子,也不切实际。如果临睡前或隔天早晨才发现没写完功课,其后果对父母和孩子来说都会是不愉快的。

父母通常会因此被老师明示、暗示他们不期望或不喜欢家长不管孩子的功课。所以,大多数父母告诉孩子:“在你做....之前,你必须先把功课做完。”这可以理解,但如果认为只要写功课,便能帮助孩子培养责任感或变得更独立,就有些奇怪了。

我们之中只有极少数人相信把孩子丢进深水池,就能够教会他们如何游泳。那么我们为什么会认为,让孩子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家庭作业,孩子就可以具备完成这些工作的能力?如果孩子欠缺这些能力,那么让他们感到焦虑和不能胜任,可能是家庭作业带来的唯一影响。

除此之外,一个人是否可以好好规划时间,似乎取决于两个变量。第一个变量是年龄:不论家庭作业的多寡,一般说来,十二岁孩子规划时间的能力比七岁孩子好。第二个变量则是个性。有些人小时候没做太多家庭作业,长大后反而相当独立思考,并按照时间表完成工作。有些人小时写了很多家庭作业,却对管理时间相当不在行。假如让孩子处理事情、做家事,或许是让孩子学会善于规划,执行计划的一种方式。然而,因为要花时间写功课,孩子做这些事情的时间减少了。
如果我们认为,为了增进孩子的“学习技巧”,让孩子写家庭作业是必要的,就更诡异了。假设“学习技巧”是指找出问题、搜寻信息、组织思考的能力,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相信,孩子一周五天,一天六到七小时待在学校的时间里,无法培养这些技巧呢?

即使有人坚持写家庭作业确实可以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学习技巧,那么到底需要指派多少家庭作业,才能达成这样的目标?很清楚的,即使这个看法没错,也不用每天都写功课。

在一些儿童发展和教育的心理学文献中,小孩和大人一样,当他们可以掌控那些影响自己的事情,认为自己可以操控命运,不再只是“棋子”的时候,几乎各方面都会过得比较好。

体会到自己可以掌握事情,不仅可以带来较佳的身心状态,就学生而言,也让他们对学习更有信心,而这样的信心和成功的学习有关,姑且不论自己做选择会有什么好处,站在道德的角度考虑,每个人本来就拥有选择人生的权利,当然了,这个权利是有限制的——尤其是年龄上的限制,不过即使是孩子,也应该能够对影响他们的事情做出决定,除非有什么强制性的理由否定这个权利。

家庭作业的拥护人士通常只强调技能的学习,只重视孩子是否能够学会乘除法、能够写出好的读书报告,或在截止日期前完成一个冗长的企划。但写家庭作业并不会让孩子更想去做这些事情。家庭作业的任何特点——不有趣,太困难、被指定、占去做其他事情的时间,都会降低想写功课的欲望。从大人的角度来看,家庭作业或许完全正当合理。可是当问题是家庭作业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时,大人的观点就不是最重要的了。

当孩子抱怨家庭作业时,有些大人总是报以同情的说:“宝贝,我知道你不喜欢家庭作业,但是....”在“但是”之后的,不是努力维护家庭作业的必要性就是强调家庭作业不可避免。我们试着去体谅孩子,却传递出这样的讯息:孩子对家庭作业有何感受,并不重要。此外,也有些大人对孩子的抱怨不表同情,他们深信大可以忽略孩子的忧虑。对他们来说,家庭作业的唯一问题是做得不够。我们必须提高标准,鞭策这一代娇生惯养的孩子更加勤奋努力。

无论哪种反应,都让我观察到,即使语调上不同,实质上却没有多大差别。这两种反应都没有认真对待孩子的不快乐,对孩子来说都是粗暴无礼的。更重要的是,如果不去深思孩子的反应,以及这些反应如何改变他们对学习和自己的看法,那我们就不只是粗暴无礼,更是愚蠢。

证据显示,我们可以强迫学生去做他们不想做的事情,却无法让他们主动想去做那些事情。任何年纪的人很少在做不喜欢的事情时,得到真正有用的东西。我们如果强迫孩子吞下食物,也许他的身体仍然可以获得一些营养,但这样的做法,最后是否会对孩子的态度和价值观产生正面的影响,则有待商榷。

人类是主动的意义创造者,不是被动的容器,可以把知识,技能或性情气质任意倾倒其中。为了帮助孩子学习责任感,独立自主或任何其他特质,我们需和孩子合作,而不是要求孩子自己去做一些事情,我们需要去留意孩子想要什么、需要什么,以及他们看待事情的方法,然而,人们在捍卫家庭作业的同时,并没有以这些考虑为前提。

重新省思所谓的价值

我们看看,“帮助孩子学习责任感”这个想法。如果责任感被定义为“自己做决定”,那么我已说过,家庭作业(至少指派和完成家庭作业的方式)几乎无法帮助孩子培养这个特质。只是责任感经常有着完全不同的定义。许多教育工作者“教导孩子毫不犹豫的去遵守校规,并把这种乖乖听话的孩子称为有责任感。”举例来说,有个研究去“探究孩子如何认知对家庭作业的责任感,并理清老师和父母在鼓励发展这种认知时所扮演的角色。”研究结果显示,孩子对“责任感”的“认知”就是,毫无异议的接受别人嘱咐他们去做的事情。

此外,人们也常说家庭作业可以教导孩子自律。同样的“自律”本身的定义上也是相当错综复杂的。律已过严,否定乐趣、用不健康的强迫原则来尽义务,这些都是有可能的。有些孩子相当传奇,是每位父母心目中的好学生,但实际上,他们可能焦虑不安;他们不需要驱策或威胁,就会用功读书,因此人们说他们自动自发,我们要知道,这绝对不是发自孩子的内心,他们大半都是被训练出来的工作狂。

许多人都认为:只要孩子努力写功课、善于管理自己的时间,以及从老师那里得到正面的响应,那么写工课对他们来说是否不开心就不重要了。我们应该停止去问“要怎样做才能让孩子更自律?”而要去关心“如何才能帮助孩子拥有健康的身心?”我们希望孩子不要只沉溺于眼前立即的满足,也可以体会到学习及学习以外的快乐。如此一来,不论是现在或长大成人之后,孩子就不会成了只会工作的工作狂。

在我主张改革,让学校教育更吸引孩子之后,许多人不只一次怒气冲冲地告诉我,人生不总是有趣的,孩子最好学习面对事实,这似乎暗示着,教育的目标不在于滋养孩子对学习的热情,而是让他们习惯那些麻木心智的琐事,那些不算完全让人讨厌的琐事。

如果人们真的觉得人生“除了辛苦、单调的工作,永无止境、死气沉沉的杂事之外,没有别的,”那么我会希望他们这样期望着,“我已经错过机会,为自己的人生注入更多喜悦和意义;请教育我的孩子,让他们的人生更好。”

我喜欢要求观众席的父母(或老师),去思考他们为孩子(或学生)所制定的长期目标——希望孩子未来拥有哪些人格特质。父母和老师较常说的都是,他们希望孩子成为快乐、诚实、有爱心、有道德、善解人意、充满热情、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懂得感恩的人,也就是说,这些长期目标大多和工作习惯无关。

接下来探讨家庭作业是否对这些特质的养成有实质上的帮助,当孩子放学回家,硬要孩子做功课是否有可能帮助他们变得快乐、诚实、有爱心、有道德,以及拥有所有其他的人格特质?看起来,家庭作业最多不造成影响,但是最坏的情况下,却可能有负面的效果,尤其当我们考虑到,如果没有家庭作业,孩子就有更多时间参与其他活动时,家庭作业的存在便成了反效果。

本文由清荷心理改编自《家庭作业的迷思》

(0)

相关推荐

  • 学校布置家庭作业的意义何在

      老师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的必要性如下:   (1)弥补课堂讲授之不足.由于学校正规上课的时间有限.班内人数多.程度不齐,加之是处于竞争状态下,容易随大流.学习难以深入.所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里,让学生 ...

  • 《家庭作业的迷思》读书笔记 | 读书笔记——青夏教育精英家教网——

    发布时间:2017-02-12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就总被我们忽略.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不说操劳奔波,单是往书架上新置一本孩子爱看的书,一有咳嗽,药片就摆放在眼 ...

  • 关于原生家庭的一些迷思

    编辑 梨子 图片来自网络 Hello 与 世 界 上 独 一 无 二 的 你 相 遇 真 幸 运 ღ 往期文章我们探讨了原生家庭是如何影响我们的. (

  • 治疗师手记系列|过程的迷思——家庭评估学习的思考

    心理治疗是一个改变的过程.--欧文·亚隆 (Psychotherapyis process of change. -- Irvin D. Yalom) 过程是一个人和他/她周边重要他人的关系本质,是一 ...

  • 破解关于癌症的十大迷思

    破解关于癌症的十大迷思

  • 迷思

    ​人类的奇怪之处在于,他们急于成长,然后又哀叹失去的童年:他们以健康换取金钱,不久后又想用金钱恢复健康.他们对未来焦虑不已,却又无视现在的幸福.因此,他们既不活在当下,也不活在未来.他们活着仿佛从来不 ...

  • 功能性训练的迷思

    所谓功能性训练,其实是起源于康复界,主要用于治疗一些由于损伤而使身体某些功能丧失的情况,通过针对性的动作,恢复身体基础功能. 为何我们需要功能性训练? 了解功能性训练,我们要先了解什么是功能性.我们并 ...

  • 经理人反思录:穿越迷思,赢得未来

    为何职场上有人面临中年危机,有人持续精进,更有人卓有成效,原因何在? 对于上千个来自外企国企民企等不同性质的企业经理人(主管或课长,经理或部长,总监副总,总经理等职级)多年近距离沟通与跟进显示: 摆正 ...

  • 太原: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初中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90分钟

    给学生布置什么作业? 布置多少作业? 今后这些问题, 都有答案了. 4月30日,太原市教育局制定并印发了<太原市义务教育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试行)>,为中小学生的作业定下标准. 图自新 ...

  • 健康陷阱(35)- “均衡饮食”的迷思

    我们到处都听到"均衡饮食",听上去好像是饮食的指导原则,具有智慧.但是请考虑一下:什么样的权威能决定什么是均衡饮食?均衡饮食意味着包括各种类型的食品吗?实际上,如果不了解现在引起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