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季赚9亿到巨亏9亿,王卫到底经历了什么?

    我是解一刀,解缙的解。

    巨亏公告

    上个月,全国快递业的龙头企业顺丰发布一季度业绩预告,预计2021年一季度亏损9亿元-11亿元,一时舆论哗然,要知道,去年同期公司还盈利9亿元呢。

    突然的预亏公告,令不少投资者错愕。对于出现亏损的原因,顺丰表示:

    第一,自去年四季度开始增加业务投资,包括临时资源投入、资本性开支投入,都算到了一季度。

    这话听着很拗口,一般人不知道这些投入到底是啥东西,一句话,就是为了承揽物流业务的配套投资。比如场地、设备、车辆等等。没算到去年报表,而算到了今年一季度。

    第二,特惠专配业务量增长迅猛,下沉市场电商需求旺盛,导致存量客户中的经济型业务增长较快,公司电商件毛利承压。

    这个原因也很官方,说人话就是,拓展了一些三四级市场,降价促销,所以毛利就低了。

    第三,今年春节期间快递行业掀起的“不打烊”热潮,增加了额外的成本。第一季度给予一、二线在岗人员补贴创历史新高,导致经营成本在短期内攀升。

    通俗点理解,就是节假日加班补贴。

    这三点,简单总结一下:就是追加了投入,降了价,而且还给了员工加班补贴。

    第三点,可以理解,顺丰在春节确实不少员工在岗。第一第二点的背后意思,我们可分析成一点,顺丰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单子不好拿,所以要追设备,又要降价促销,所以出现亏损。

    看到这里,我们也很好理解。毕竟是快递一哥,压力总是大的。但是回头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行业的发展,发现顺丰面临的压力是何等艰巨,不是追加投资就能巩固地位的。

    在这样的大动作之下,据报告2021年1至2月份,顺丰累计速运物流业务量合计为16亿票,较去年同期增长53.89%。看到这里你觉得挺好啊,再看一级数据,同期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131亿件,同比增长100.3%。其中韵达、圆通、申通分别实现业务量7亿票、5亿票、3.9亿票;分别同比增长136%、127%、146%。

    也就是说,顺丰的增速,只相当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一半,更是申通的三分之一。这说明顺丰的发展压力更大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顺丰的所谓投资,并没有产生良好的效果。

    很多业内人士看完顺丰的报表,直言顺丰这样的模式未来不容乐观。笔者不是业内人士,不好轻易这样判断,但从一个外行人眼中来看,王卫似乎遇到了一个坎,而这个坎,不仅与王卫的野心有关,而且还和最近也是麻烦不断的另一位大佬有关。

    这位大佬,就是马云。

    四年前的顺丰。

    四年前的2017年2月24日,顺丰在深交所借壳上市,正式登陆A股。当天成功封一字板,总市值超越万科A和美的集团,成为深市第一大市值公司 。

    媒体更是报道出王卫是马云最佩服的人之一。这时期的顺丰,当然风头无二。

    然而,没几个月后,峰回路转,一切都变了。

    2017年5月29日,菜鸟网络宣布与顺丰等15家快递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称要进一步推动数据开放连接。

    同月5月31号下午六点,顺丰便以邮件的方式通知菜鸟,为安全起见,暂停物流的在途数据接口。

    6月1日凌晨,顺丰正式关闭了自提柜数据回传到菜鸟。菜鸟一看这还得了,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在6月1日直接下线丰巢所有接口信息。也就意味着,顺丰在淘宝系不会有物流信息,也就几乎与淘宝件拜拜了。

    这件事对当时的顺丰业务,影响也许不是致命的,但对于其进军电商快递,却是一次巨大的停滞,王卫虽然有京东和腾讯支持,但京东有自己的物流,腾讯自己又没有电商业务,很难对顺丰有巨大的帮助。2019年时,顺丰重新大规模进军电商物流,但明显已经晚了,淘宝系不可能再回去,虽然崛起了个拼多多,但人家有极兔守着,顺丰很难插入,这也注定了顺丰电商快递之路不好走。

    除了电商这个物流行业最亮丽的版块,顺丰产品实施多元化的战略,也许有另一大原因。

    而这多元化的企业基因,也与王卫的创业经历和强大野心有关。

    同一起跑线

    1993年,22岁的王卫带领5个人在顺德注册成立了顺丰速运,30岁的马云还在杭州开着翻译社。

    那个年代。经济的开放让市场风声水起,而市场交易的基础服务、物流自然生意兴隆。

    到1996年时,顺丰已经垄断了到香港70%的陆路货运,开始了挺进内陆的新一轮扩张。当年水货流行,应该也有王卫的一大功劳。所以你在后来的王卫介绍故事中,很少有提及。

    顺丰的内陆生意也很顺利,因为他用了一个模式,尽管这个模式几年后让他断然反悔。

    这个模式就是业务承包模式。

    这种承包模式比加盟还要松散,总部与分公司极其宽松。承包模式带来了顺丰的高速发展,到1999年时,马云刚创立阿里巴巴,王卫的业务已经遍布全国。

    但这样松散的发展模式,也带来了管理的难度。

    1999年,王卫下了狠心,一刀切把分公司的股权集中于自己一个人。股权虽然集中了,但业务由于原来的承包模式,直接导致各地业务复杂,大宗货运,小件快递,什么都有。

    二年时间,王卫才力排众议,把公司业务定位为高端快递。

    接下来的,就是等一个时机。

    2003年SARS袭来,这个时机成就了王卫,也成就了马云。中间的过程就不说了,反正两家公司都在高速发展。

    多元的失利

    在这随后几年,他两在发展主业的同时,瞄准了别人的领域却是常态,都说别人的老婆漂亮,这是真的。

    2012年顺丰的电商试水项目,顺丰优选正式上线。而此时淘宝的重心还在PC和手机端之间争论。

    顺丰优选之路走得并不理想。2016年开始与线上生鲜平台合并。2017年,已发展有1600多个顺丰优选点,但盈利并不好,虽如此,王卫的野心仍然很大,计划未来一年要达到4500家线下店,成为当时第一线下线上连锁门店。

    但实际发展大家都看到了。2019年顺丰优选在全国多地关店调整,陆续退市。

    第一个项目就此黄了。

    第二个多元化的项目是“嘿客”。社区二维码商店,这个项目一开始就不行,仅在2015至2017年间,亏损就达到16亿元。最后嘿客并入“顺丰优选”,2019年也走了老路。

    除了上下游多元化尝试外,顺丰的产品延伸也非常之多,这延续了顺丰创业之初形成的基因。

    比如时效快递、经济快递、同城配送、仓储服务、国际快递等多种快递服务,还有零担重货快运服务,以及为生鲜、食品和医药领域的客户提供冷链运输服务,保价、代收货款等服务。

    有人说,快递做到丰富才是专业,才有竞争力。有道理,但更有道理的是,这不是专业,这是多元投资,因为每一个业务,都是一个不同的物流项目,需要不同的队伍、不同的仓储、不同的运输设备、不同的服务模式,不同的管理经验,比如药品、生鲜,其专业程度绝不是一般快递能做的,还有大件运输,也不是原来做文件资料快递的队伍能做的,这都需要全新投资、全新运营,全新经验。而且相互间队伍存在巨大的不平衡,有的忙死,有的却闲死。

    而同一时期,马云大举进军物流业,也曾经有过和顺丰的短暂合作。

    2013年,阿里、顺丰、三通一达等共同组建“菜鸟网络”。其中天猫投资21.5亿,占股43%。顺丰和“三通一达”各出资5000万,占股1%。

    此后,阿里迅速拿下“三通一达”,在物流领域直接与顺丰走到了台前。

    阿顺的交锋

    一般电商快递对价格敏感很高,顺丰的矛盾在于,顺丰快递的高端定位不适合电商快递,但王卫又不得不去做电商。这是一大矛盾。

    第二大矛盾,顺丰定位于高端物流,但实际情况是经济快递也在做,做就做吗,又因为价格问题中止与淘宝商户合作,转向一些新兴电商合作,新兴电商接活不多,又不愿失去淘宝高端商户的合作。始终处于战略犹豫摇摆。

    如果说冲击电商是王卫与马云的第一次正面交锋,那么,终端一公里之争是第二次交锋。

    2013年开始,也就是菜鸟网络成立同时,顺丰也开始布局全国物流枢纽,2015年,顺丰联合申通、韵达、中通、普洛斯四家物流公司,创建丰巢科技。全面布局社区终端柜业务。

    当时面临最大的问题是,电商的很多快递,与办公快递最大的不同,是白天没人接收。顺丰布局这一业务,摆明了要与淘宝的菜鸟物流直接杠上了嘛。

    这一招对淘宝系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冲击,淘宝系认为如果顺丰抢占终端的话,对淘宝系快递有着风向标的作用,以后淘宝系的快递都要向顺丰称臣了。于是淘宝系正式把顺丰列入一个不听话的名单之中。

    2016年3月份,天猫官方宣布,取消“顺丰包邮”服务。

    此后三年,菜鸟网络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完成对三通一达的收购,并全面布局终端柜点。

    如果说这个时候的终端柜点之争还算势均力敌的话,那么2017年开始发力的菜鸟驿站,则把顺丰挤到了尴尬的地位。

    2016年,菜鸟网络在天猫邮局的基础上,正式改组为菜鸟驿站。面向全国推广。虽然在前期消费者接受方面受到一些停滞,但市场接受很快,三年时间,成了网上快递的绝对首选。

    更重要的是,在与顺丰终端柜之争中,菜鸟驿站似乎有四两拨千金的优势。

    它既不象终端柜一样成本高,可以辐射多个社区,也没有高峰时无柜可存的尴尬,还可以收取加盟费,有卖设施收入,还不需要消费者寄存费。特别是后者,曾经给顺丰以极大的舆论压力。

    要知道,这种模式,当年顺丰在做嘿客项目时就有相似之处。

    这样一来,顺丰用五六年时间花巨资投放的终端柜,几乎是闲置了。

    这是一笔大投入。

    顺丰的局

    几年下来,电商之路走不通,终端一公里控制也成空,顺丰只能回过头,再做好自己的主业。然而,这时的主业,似乎变了。

    顺丰的主业主要有两块,一块是时效件,一块是专业件,比如冷链类。

    先说时效件。

    第一块是办公寄送类,在我们的日常感觉中,似乎这类寄送越来越少了,特别是经过2020年的疫情之后,以前经常寄个合同寄些宣传物料,现在几乎没有了,全电子化,以前经常寄的发票,也全部电子化,所以办公时效件的增长是有限的,没有下降就很不错了,未来的增长,似乎也不看好。

    第二块是消费类,这一块有所增长,特别是高端消费类,在时效件中接近一半。

    再说专业件,如冷链类,这一块对运输的仓储配送都有很高的要求,这也是顺丰比较大的商业壁垒之一。

    所以,顺丰加强对这两块的专业能力打造,无可厚非,对建立竞争力很有好处,但是要扩大市场份额,对价格的下调也是客户重要的需求。

    但关键是,这两块领域也将面临极大的竞争,京东有自己的物流体系,拼多多也有极兔这样的另类,就是菜鸟旗下的三通一达也大力建设专业冷链系统,顺丰面临的竞争同样不小。

    基于这样的判断,2019年,王卫再次决策进军电商快递市场,通过大幅降价,获取下沉市场的电商快递业务,但是,在各大电商平台都有低价的战略物流合作商的情况下,顺丰的策略并没有产生较大的市场作用,反而对自己的产品价格策略产生了重大伤害。

    一边加大投资金额,一边又要降价促销,一边又要承揽因此前的投资打了的水漂,顺丰的未来,应该如何突出重围?考验王卫的历史时机,又来了。

    也许,第二季度的报表又很漂亮,谁又知道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