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的应用(4)
三、为什么中国居住模式只有现浇剪力墙高层住宅一条道?
我在《“装配式建筑”的国际背景》一文中有详尽的描述,下面摘要点介绍如下:
(一)城市型国家和地区的住区规划和居住模式
1、新加坡和中国香港
然而,仍然有一些国家和地区,是把高层住宅继续作为大城市住宅首选。例如新加坡和中国香港。
新加坡和中国香港把高层住宅作为居民住宅首选,是有道理的,因为:
■“城市型”的国家和地区都是“大政府、小市场”,土地国有化。
■“城市型”国家和地区都是政府主导,商业机构辅助,完成住宅资源分配与布局。另外,像交通、医疗、教育、商业、就业等诸多涉及国计民生的事情都是由政府主导完成资源分配与布局。
■“城市型”国家和地区没有战略纵深(即没有广大的农村),土地资源匮乏(甚至没有郊区),发展空间狭小(只有城市中心),所以只能“螺蛳壳里做道场”,依靠建造高层和超高层住宅来解决居住问题。
2、中国深圳
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深圳用一道“铁丝网”把南山区、福田区、罗湖区、盐田区等围起来,形成经济特区(,图1,一直到2018年1月6日,国务院才发出国函[2018]3号文,《国务院关于同意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的批复》)。
图1
深圳经济特区一成立就尝试着从传统的单位分配住房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购买商品房的住房制度改革尝试。
当时很难从传统市场经济国家中学到一种适合当时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住区规划和住宅发展模式。
但是,深圳紧邻中国香港,与新加坡也交往密切,因而很快就从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学到了一些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解决密集城市人口住房困难的办法——即依靠建造高层和超高层住宅来解决居民居住问题(图2)。
上个世纪80年代,深圳开始引入了新加坡和香港的住区规划和住宅发展模式,包括:
■开发商模式的住宅小区开发;
■土地“招拍挂”(土地财政);
■融投资(包括早期的卖楼花);
■物业管理;
■住区规划;
■住宅设计。
图2深圳早期的高层住宅
图3 如今深圳的高层住宅
(二)中国大陆的住区规划和居住模式
中国现阶段居住模式特色主要是由下二个原因形成:
■户籍制度;
■“县域经济竞争”模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现中央集权式的国家治理结构,地方政权管理模式从“分封制”改为“郡县制”。城镇和乡村的基层组织管理模式采用“保甲制”,“保甲制”的核心就是沿用至今的,国际上“独一无二”的中国“户籍”制度。
在“户籍”制度管理下,每个家族、家庭、甚至个人,都只能在自己的“户籍”所在地享受住房、教育、医疗、交通等社会公共服务,因“户籍”不同,每个地方(不论是相距较远,还是紧挨着的地方)的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巨大,尤其是住房福利待遇,同一地区还有着商品房、福利分房、廉租房之分(现在中央政府正在努力改变这一现状,虽然有所改善,但难度巨大,收效甚微)。
另外,中国现阶段的城市管理模式是“县域经济竞争”模式(尤其是GDP考核模式),每个县域经济区域虽然没有像深圳那样,用一道有形的“铁丝网”围起来,但是却都围有一道无形的“铁丝网”(规划“红线”)。每个城市管理者都不想“肥水流入外人田”,都只能和只想着在自己管辖的那一亩三分地的规划“红线”内建造高层和超高层住宅来解决居住和生活问题。
这就使得中国每一个城市(“县域经济”)的经济(包括住房、教育、医疗、交通等社会公共服务)都是相互竞争的模式。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全面展开住房制度改革。而在“县域经济”竞争模式下,其管辖区内的居住模式就只能在一个“狭小”的城市空间内发展,效仿中国香港、新加坡,以及深圳,就成了唯一的技术路径了。
从而使得中国所有城市都走上了高层(100m以上),甚至是超高层(200m)的高密度住宅居住模式(图4)。
图4 安徽省无为县的高层住宅
唯一遗憾的是,我们在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造方式等方面,没有很好的学习新加坡和香港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