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二)解读曾仕强《中国式管理》vs美国式管理 日本式管理

此生难得,此身难得。人世走一遭,只图看个究竟,活个明白。欢迎来到依典文化,不要以为有了现代科技,现代人就都比过去强,可是在人际关系,人心、人性、人情这些最基本的社会常见形态,我们的古人,我们的文化都已经反复遇到,反复把玩,反复沉淀多少回了,所以他们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来说,那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能发现这里边有诸多的细节,可以指导我们现代生活。

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管理学本无所谓中式、美式、欧式、日式的区别。但因文化的差异, 各国管理哲学,在考虑人的心理特征、行为特征,也即在管理思想、管理观念上有很大的差别。在人际交往上,不同文化造成了人们的价值观差异与行为差异。

也就是说管理学有其共性的一面,同时也因地域、民族和文化的差异,在本质相通的情况下,各国管理在不同国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差别。比如理性的科层组织产生于德国,事业部制等大公司管理的理论产生于美国,强调团队精神的企业文化和严细精益的管理风格诞生于日本,这都包含地域与民族特色。

中国式管理是以中国文化为基础,妥善运用西方现代管理,并充分考虑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以及心理行为特性,以达成更为良好的管理效果。

美国式管理基础是“个人主义”,其管理强调专业性, 重视专业知识; 日本式管理基础是“集体主义”,其管理关注一致性, 重视团体精神; 而中国式管理是“交互主义”, 注重事物的变动性, “一切根据情况,看着办”。

中国式管理的本质合理化管理,它以“安人”为最终目的。中国式管理强调修己安人,主张从个人的修身做起,然后才有资格来从事管理,而事业只是修身、齐家、治国的实际演练。

中国式管理分三个阶层:执行层、管理层、决策层;对应着三大特征,分别注重“务实”、“不执着”以及“中庸”。

执行层首重“务实”, 只要脚踏实地、按既定的计划去执行, 解决的是例行的事。

管理层除了务实之外, 尚须“不执着”, 因为企业内外环境不断变迁, 总有一些例外的事,需要随机应变的事,如果固执以往的经验, 就很难有效破局。为了权宜应变, 以求制宜, 就应该“不执着”, 这是中间阶层主管最重要的一种素养。

决策层既务实又不执着, 仍然不足以保证所有决策皆合理,必须切实把握“中庸”的道理, 务求在变化多端的各种状态中,达成其合理的决策。

关于中庸,朱熹说:“无一事不合理, 才是中庸”。所以中庸之道,用合理主义来表达,可以更清晰它的真正用意。

中庸并不是一些人认为的一条道走中间, 不敢偏左也不敢偏右。其实,中庸之道不是走中间路线,也不是不走极端。中庸是该走极端时就走极端,该走中间路线时就走中间路线, 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换句话说“中国式管理”重弹性,这很适合中国人的特性,其实,注重变通这一点,已经超越了文化和传统,它具有通用的价值。

我们管理的是人,我们在分析被管理群体的时候,就要对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做一定的分析。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对于企业管理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果照搬国外管理,在推行过程中,缺少文化比较视角,往往造成水土不服的现象。而中国式管理,妥善运用西方现代管理,又充分考虑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及心理行为特性,针对不同的人而采取的不同的管理方法。

西方人认为“中国人没有原则,几乎每件事情,都采取个案处理的方式,有不同的答案,令人难以预料。”许多人也因此认为中国人没有原则,甚至说“没有原则就是最好的原则”,但中国人实际上有原则,它“重视因时、因人、因事而做出合理的调整,既不是一成不变地死守原则,也不是随意乱变地没有原则。”

今天就聊到这。

【依典文化,每天智慧一点:有章可循,有典可依,有点可疑】。我们下期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