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唐代白居易的诗歌内容(下)

白居易在一生的诗歌创作中,还写作了一些清新明快且富有深刻意义的诗句。这首《上杨白发人》,满怀伤感的叙述了一位这样的宫廷女子,这位女子是唐玄宗末年选入宫中的,“脸似芙蓉,胸似玉“,她的相貌美丽动人。结果,这位美丽的少女和其它被选入的百名女子,都被杨贵妃下令送入了上阳宫。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年美貌的少女,转眼已经变成了60岁的老太太。这个事迹很可能是真有其事,也许白居易听说过这个女子。白居易总是细致的观察周围那些别有生趣的事物,无论是景物,还是朝廷政事,他都会翻成新的篇章,读来跃然纸上。在《驯犀》中,白居易给人提供了这样一个独特的形象,今天东南亚地区的王国向唐朝进贡犀牛,他们自己说驯养了五年。皇帝下令给犀牛吃最精美的食物,把它安置在最好的房子中。大概是因为“驯犀身处南方,热秋无白露”,使得犀牛不服水土,患上了重疾。恰巧,在元和十三年出现了非常少见的寒冬,这头犀牛被冻死了。这件事情使得白居易感叹政事不终,这也许反映的是唐宪宗立主削藩的事实。虽然唐宪宗有些缺点,但在很多方面来看,他还是唐代受人称赞的一位君主。根据白居易《骊宫高》的诗篇,骊山上的华美宫殿,在皇帝继位五年来,一直没有拜访过,“吾君不游深有意,一人出兮不容易”。这位年轻的皇帝继位之后,对这些离宫别馆很少参观,他要去的话,后面就要跟随浩浩荡荡的仪卫,还有后妃。最后,作者赞叹道,“吾君修己人不知,不知逸兮不自嬉“,没有人知道皇帝修身,减少玩乐,他知道爱惜民力的重要性。

《白香山诗集》影印本

在另一首《牡丹芳》中,白居易还赞美唐宪宗关心农事和关怀农民,“去岁嘉禾生九穗,田中寂寞无人至”,没有人到农田中观察这种景象,只有皇帝一人经常去关注,因为大多数人都去观赏牡丹花了。此外,白居易还关心民间的爱情和婚姻,如《井底引银瓶》中叙述了一位美貌动人的姑娘和一位年轻男子的爱情故事,原来在她年幼的时候,“人言举动有殊姿”,“宛转双娥远山色”,在当时还没有与这个少年相识。有一天,女孩想去摘取树上的青梅,爬到了墙上,一个男子正好骑着白马从这里经过,那里有着成排的垂杨柳。这个女孩从墙上看到了对面的这位少年,“一见知君即断肠”,俩人的情感逐渐加深了。此后,这对少年男女发下了爱情的誓言,她于是跟随这个男子去了他家。这样这位姑娘就生活在男孩家的后面房子中,“去到君家舍五六年“。一来二去,男子的父母亲知道了,就说她只能成为妾,不能成为妻子。这个女子思前想后,觉得自己回不了娘家,同时也不可能长住在这个男子的家中。这个女子的爱情遭遇深得白居易的同情,她就好像这个井底的银瓶。这个事迹很可能是真实的,也许来自于他人的见闻,不过也反映出唐代婚姻的权力还是掌握在双方父母手中,也许女孩的家庭和社会地位要明显低于男孩,可能是出身于小户人家。这个动人的爱情,后来被元代马致远改编为杂剧《墙头马上》,成为后世非常受欢迎的剧目。白居易还写过一些闲适诗,其中说到了一位校书郎的事迹,比较生动有趣。每天到中午了,校书郎还没有起来,头也没有梳理,非常懒散。这位校书郎的生活还是非常优越的,“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这样的待遇在唐代还是不多的,主要是因为遇到了如唐宪宗这样的皇帝。这位年少的校书郎衣食无忧,每天与同事出去喝酒和逛街,过着不太奢华的生活。这就是唐代时期一位校书郎的真实写照。白居易在京城做了十年的翰林学士,他的俸禄也很优厚,每月还发给大量的粮食,他对日常生活还是很容易满足的。在他34岁那年,白居易写了《感时》这首诗歌,“不觉明镜中,忽过三十四”,转眼多年过去了,他觉得自己已经不再年轻了。他觉得现在的生活还是很不错的,虽说不能大富大贵,但过得很充实愉快,喝着美酒,欣赏着风景。有时候,白居易还需要留宿在宫中,如《冬夜与钱员外同直禁中》,反映的就是翰林学士是怎样在夜晚给皇帝撰写诏书的事情。当时已经是深夜了,白居易给皇帝撰写的诏书写完了,桌上还摆着喝剩下的残酒,床上铺着用青色缣缝制的被子,夜晚的确是非常寒冷的,他有时候一百个晚上就住在宫中,“欲卧暖残盃,镫前向对饮”。白居易做了十年的翰林学士,“有酒不暇饮,有山不得游”,终日忙着撰写各类诏书和各种宫廷应酬活动,对于喜欢游山玩水的他来说,是不愉快的体验。这次贬官正好适合他的性情,他可以尽心的游玩不拘束,还可以几天梳一次头发,过着平淡的生活。在《叹老》中,白居易感叹自己已经年老了,原来年轻时期一头浓密黑色的秀发,变成了白色的头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