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水彩享誉世界,画出了空灵的美,忍不住看了又看!存手机了

黄中羊 1949年,生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便在广东画坛崭露头角的画家黄中羊,自当年阔别故乡,迄今已有将近30年的时间游学海外。黄中羊海外游学的人生经历,让他的艺术在岁月沉淀中渗入了更多异样的神采,以及愈加浓烈的游子情怀。

黄中羊出身广州的书香门第,曾祖父黄显芝、祖父黄詠雩都是岭南名人。也正是这样的出身,让黄中羊在文·革 期 间,作为 知·青,整整在农村生活了十年。而那样的艰苦岁月里,艺术却成了青年黄中羊排解心中苦闷的唯一方式。每每劳动完毕,黄中羊就坐在田埂上,看着夕阳西下,手中拿起水彩画笔,对景写生。有时没有纸和笔,他就用手指头蘸着水渠里的流水,在废报纸上画画。

当时在增城县文化馆的一个朋友家中,黄中羊找到一本《印象派绘画史》,如获至宝。莫奈、毕莎罗、西斯莱等法国印像派画家当年也是受到排挤,走出巴黎,走出画室,到大自然里画画,这些故事深深激励了黄中羊。“田间地头里,我画日落、画日出,画远的山、画近的树,画农夫的肖像,锻炼了对色彩感的把握。”黄中羊回忆说。

艰苦岁月的磨练,黄中羊的生命中与水彩画却结下了很深刻的联系。文革后,他报考广州美术学院,并顺利成为油画系研究生,师从郭绍纲、徐坚白、尹国良三位著名画家,从素描到造型、色彩,获得扎实训练,而他也一直没有放弃对水彩画的痴迷和执着探索。

上世纪80年代初,广州美院要筹备建立美术师范系,当年油画系副主任郭绍纲挑起重担,史无前例地将水彩画定为师范系必修的专业课程,并为第一届学生挑选水彩画老师。其中就选中了酷爱水彩画的黄中羊留校任教。

天分加恒心让黄中羊很快一鸣惊人。1984年,黄中羊的一幅水彩画《儿时的歌》,一举在第六届全国美展上获银奖,这也是水彩画类的唯一银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然而也正是在这时,黄中羊毅然决定放弃在国内美术界扬名的机会,决定到加拿大留学攻读美术硕士,从此走上了一条孤独而艰苦的艺术求索之路。

在加拿大贾纳大学攻读艺术硕士,黄中羊的国外导师告诉他:“在技巧上,我已经不能教你什么,但是创作观念上我可以让你更广博。”当时已经习惯了国内写实主义创作思路的黄中羊,忽然面对的是西方艺术截然不同的创作观念。“你画过梦境吗?艺术表达的领域还很广,不仅是表达现实。”国外导师的一句话让黄中羊茅塞顿开,开始走上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把现实的事物摆在不现实的环境中,把可能的事物摆在不可能的场景之中。”这似乎渐渐成了黄中羊在艺术中努力寻找的矛盾点,而这些矛盾点也激发了他未曾枯竭的创作热情。

毕业后的黄中羊成了一位自由艺术家,仅靠一双手、一支笔的创作为生。近30年的时间里,他曾去过北美许多大城市,从温哥华到华盛顿,再到洛杉矶,在纽约,他还结识了当时尚未出名的画家陈逸飞。黄中羊扎实的油画技巧让他在北美大有市场,作品甚至供不应求,而黄中羊仍然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投入到并不卖钱的水彩画创作中,这让陈逸飞非常钦佩。

可以说,黄中羊的水彩世界“包含了想象与回忆的综合,亦包含着神秘与未知的矛盾”。“我希望中国人的水彩画不只是画画风景、画画静物,水彩同样能像油画那样驾驭深厚的情感。”近年来,黄中羊在水彩画创作中融入了更多东西方文化交融、对撞的文化因素,希望通过水彩的介质表达出更为深厚的历史情怀、民族记忆。

作为一个异乡的游子,一个双重文化视角的画家,黄中羊对英国拉斐尔前派的绘画情有独钟。他仿佛在艺术中找到更多与拉斐尔前派的共同之处,即从本民族的历史、文学、宗教及戏剧等领域中寻找创作源泉,更好地寄情寓意。从他的作品《萧何月下追韩信》、《吴起杀妻求将》中,一个中国画家的怀乡情怀在水彩画中得以深沉流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