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缕烟云追往事 一江碧水绕城流

几缕烟云追往事 一江碧水绕城流

——从《行云流水的武汉》看方方散文的质与真

文/问川先生

清风明月传媒为读者们推荐了女作家方方的散文精品——《行云流水的武汉》。笔者深被这篇散文醒目的标题所吸引,一口气把它读完,然后又读了几遍。其间玩味,欲罢不能。

不妨先来看看方方其人。方方,1955年5月出生于书香世家,文化底蕴深厚,著述等身,是现代著名作家,曾为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翻看她的简历——著有长篇小说《乌泥湖年谱》《水在时间之下》《武昌城》,随笔集《到庐山看老别墅》《汉口的沧桑往事》,中短篇小说集《风景》《桃花灿烂》《有爱无爱都铭心刻骨》,小说单行本《万箭穿心》《涂自强的个人悲伤》等。现已出版小说、散文集约60部,多部小说被译为英、法、日、意、葡、韩等文字。单看看这些介绍就足够令世人艳羡的了。

行云流水内容主旨

“行云流水的武汉”,初看这个篇散文的标题,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语是“武汉”,“行云流水”是修饰语,修饰的部分其实就是确定这一篇散文主旨立意的关键所在。那么“行云流水”指的是什么呢?如果只是从文面去理解,那么可能与作者的本意相去甚远,因为文学注重用形象说话,写作的人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往往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对于文学意象的解读,倘若停留在望文生义的层面,恐怕难以抵达作品的精神内核,难以抵达作家最真实的心灵世界。

通过对文本的深入阅读,我们不难发现,以长江为主体的独具特色的武汉自然风光,以张之洞为近代武汉历史核心人物,以晚清名臣、洋务派代表张之洞走马上任开办武汉炼铁厂、主持京汉铁路和创建兵工厂、兴修长江防护堤实业兴国、兴办武汉教育等为重大历史事件,以武汉市民性格、武汉街面沿江建筑为主要描写对象和一些社会生活图景等,所有这些构成了《行云流水的武汉》这篇散文的主体内容。

结合文本内容,对照这篇散文的标题,我们不难理解,这里所说的“行云流水”的含义。在作家方方的笔下,这里的云不但是黄鹤楼头“白云千载空悠悠”的“云”,这里的水也不仅仅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水;这里的云也指“风起云涌”洋务运动的历史烟云,这里的水也指浩浩汤汤的实业兴国的思想潮水。武汉,汉江与长江在这里汇流,是激浊扬清的洪流,是历史文化风云激荡的历史洪流,是推进城市建设乃至国家发展的浩浩荡荡的思想潮流。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作者坐在长江的入水口,或者就伫立黄鹤楼头的晴川阁上仰望白云悠悠,遥看龟蛇锁江,俯瞰长江滔滔流水想起了往事悠悠。作者抚今追昔,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萦绕在诗人脑海的是缱绻不去的对家乡的情意悠悠。

方方散文的艺术风格

武汉这样一座具备几千年历史的城市,可写的实在太多了。如何驾驭这样一个大题材委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想写出深意,就要洞察幽微,做到义深意远;要想写出新意,就要去粗存精,独辟蹊径;要想写精就要治烦以简,一线到底。可贵的是,方方的写作,驾轻就熟,以简驭繁,她是意在笔先的,她是别开生面的。

下面谈一谈方方《行云流水的武汉》这篇散文的艺术风格。如果用一两个词来概括阅读的感受,我认为“尚质”和“求真”是她散文最大的特点。当然,这只是个概貌,方方的散文是思想厚重而且余韵悠长的,可圈可点的实在太多,简单几个字还真难以观照她的全貌。笔者不揣谫陋,以期抛砖引玉。

(一)方方散文的尚质品性

古之人写文章,“尚质抑淫”,追求“以适用为本”。所以写文章,一定要言之有物。在文与质的关系上,要求注重内容,“以文附质”,反对“夸繁斗缛,缀锦铺花”。仿佛一个瓶子,雕花虽然好看,但是绝不能喧宾夺主,本末倒置。我想,这大概也是作家方方在行文中努力追求的目标吧。她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一些人写文章,好华章丽句,这并不是今人的专利。所以汉代的王符在《潜夫论·务本》里面批评他们的弊病,说:“今学问之士,好语虚无之事,争著雕丽之文,以求见异于世。品人鲜识,从而高之。此伤道德之实而或朦夫之大者也。”北齐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文章》就直接主张:“文章当以理为心胸,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方方在行文的风格上,她是绝对深谙这一点的,也是这么做的。

武汉,是一座具有几千年的历史的文化名城,真的可以大书特书,洋洋洒洒写它个万言几万言也不为过。然而方方惜墨如金,就只几千言的篇幅而已。几千言写一座历史这样悠久的现代大城市,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要想讲得清楚,还要深入人心,引发读者共鸣,必须删繁就简,言之有物。

诚如以上所言,我们先来看文章开篇。

“把全世界的城市都放到我的面前,我却只熟悉它。就仿佛许多的人向你走来,在无数陌生的面孔中,只有一张脸笑盈盈地对着你,向你露出熟悉的笑意。这张脸就是武汉。这里不乏自然风光的静谧,更有人间烟火的温情。”

作者一落笔就开宗明义,她写道:“把全世界的城市都放到我的面前,我却只熟悉它。”用对比的方式,方方把武汉放在全世界城市中去比较,强调突出武汉这座城市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在第一句话的基础上,方方打了一个比喻,“仿佛无数张陌生的面孔,只有一张笑盈盈的脸对着你”。读到这样的文字,读者尽可以自己想一想,的的确确,世界之大,但恐怕与你相关给你熟悉感的并不多有,只有一个地方生来与你相关,给你熟悉感,那就是出生地,或者就是你的故乡。

本段最后一句说:“这里不乏自然风光的静谧,更有人间烟火的温情。”“自然风光”、“人间烟火”,和盘托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综观开篇这一段话,它虽然简短,看似简单,但是很有力量,它为下文张本,奠定文章写作的主要内容和主旨。读者不难理解,接下去文章的主题内容就是要写作者眼中熟悉的自然风景、熟悉历史人文风景,熟悉的社会风俗画面。

这些言语,句句实在,绝不过多修饰,绝不为文造情,而是点到为止。方方写作开篇的艺术,仿佛要弹琴的人,“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她可真算得上一个很懂得节约文字很懂得营造文章情感氛围的人,在寥寥数语中就把文章的感情基调和主要写作内容确定下来,接下去文章主题自然统一在这样的框架里面,不至于东拼西凑,鸡零狗碎,完全不像一些人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开头文字是这样的简短,要言不烦,才97字,其实结尾也一样。结尾虽然四段但接起来文字也不足三百字。这里面既要总结上文,回应开头,又要画龙点睛的议论,还要抒发情感,点明并深化主旨,委实难以做到。特别是最后一句话,“古诗云,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武汉就是我的敬亭山”。它仅25字,有如豹尾,一扫而过,洗练得不能再洗练,但却真实地表达出自己对武汉这座城市的情感,留给读者以不尽的回味。

再来看看方方笔下武汉的自然景观。

文章承接第一个部分写作者熟悉的自然景观,主要写汉江与长江的汇流,然后顺势带出遥望龟蛇锁江,俯瞰长江滔滔水流,浮想白云黄鹤、琴台知音、晴川汉阳、芳草鹦鹉等景观的一些内容,并由此生发诗心,但绝对不做过细描写,全都点到为止,但留给读者在内容上的的感觉却实实在在。

写武汉,自然要写长江,必然要写长江。因为武汉是一座江城,汉江来和长江在这里汇流。读者可以想见,作者坐在长江入水口观景,抓住了武汉这个地方独有的景物特征,她说:“这儿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地方。”用一个“最”字,饱含感情,接下来描写水的特点,用“明亮”描述汉江,用“浑浊”描述长江,都抓住了汉江汇入长江,两条江水独具的鲜明特点。“水线十分清晰”、“两水激荡”,“既排斥又交融”,笔墨惜字如金,但是描写用词准确凝练,写得细腻到位,字字有内容,笔笔有神韵。

其实,武汉的这些自然景观也是人文景观,里面藏着历史故事。如果极尽描写之能事,绘形绘声绘色,纵横古今典故神话传说,引发读者的兴趣,似乎也未尝不可。但是方方老师似乎有意撇开这些不去写,这是为什么呢?我想这也许正是方方老师写作技艺高超所在,他的文字完全服从于真实,完全服从于主题的需要,文字里面洋溢着对武汉这座城市自然景观的赞美,但是又要压制自己内心的这种赞美,因为文章不可以随意的任由自己思想奔腾的野马。思维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那么,这种写作上收放自如的技能靠什么?靠的是写作者具备较高的写作素养,具备有鲜明的写作主旨意识。方方文章明显表现出张“尚质”的主而不苛求文采,尽量避免以辞害意的做法,勒住思想奔腾的野马,文字全奔着主题而去,内容为主旨服务。

作者接下去用词更加准确,更有力度,突出武汉这座城市地理特色。长江把武汉一分为三,汉口、汉阳和武昌,三个区域由于政治因素、地缘因素、经济因素、历史因素和文化因素自然而然地分别成为商业重镇、工业重镇、文化重镇,形成这种“三足鼎立”的有趣的局面。

清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面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娇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恶大谬矣。”现在拿它对照方方作品里面的景物描写,感觉方方笔下自然景物描写得实实在在,坚持追求笔到意到,而不去作那无用的“雕花式”的描写,绝不以辞害意,使文章用字简约而复归达意的本质要求。对王国维的话,笔者过去不以为意,现在深以为然。

下面看看方方笔下关于武汉历史人物和烟云往事的文字。可以鲜明地感受到,方方的散文,非但是在写景方面,就是在叙事方面也是非常洗练而有质感的。

“文章之用,或以述事,或以明理......其至焉者,则述事而理昭焉,言理而事以范焉,则主适不偏,而文乃衷于道矣。”清朝章学诚在《文史通义·原道下》中如是说。

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则说,“叙事有主意如传之有经也。”意思是说,叙事应当先立意,意好像就是那个“经”叙述好像就是“传”,叙事是为了说明一定的思想观点的。我想刘熙载大概要告诉我们写文章的人,就是要寓理于事,非为了叙事而叙事。

我想,方方是肯定是深深地理解这一个叙事要领的。否则她何以能在简约的文字当中寄寓深刻的道理?

我们来看作品中下面这几段文字:

我一直奇怪历史怎么给了武汉这么好的机会,使它一夜成就了大名。后来我想起了一个人。

这个人名叫张之洞。1889年,张之洞以湖广总督的身份来武汉走马上任。地处内陆、经济封闭保守的武汉正是因了张之洞而开始了它生平最大的一次起飞。张之洞在武汉开办了炼铁厂,为武汉成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做出了最初的奠定;张之洞在武汉主持修建了芦汉铁路即后来的京汉铁路,使武汉成为九省通衢之城;张之洞在武汉开办了中国第一家兵工厂,“汉阳造”曾经是中国最为著名的武器;张之洞在武汉大修堤防,使武汉成为今天这样的城市规模。

三十四公里长的大堤至今仍屹立在这里,它的名字就叫“张公堤”;张之洞在武汉大办教育,使得武昌的办学之风一时兴起。早期的革命者许多都是从这些学堂书院中走出,它包括著名的黄兴和宋教仁等等。今天的武昌因了当年的雄厚的根基而成为大学林立之地。教育带动着科技的发达,科技则给这座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莫大的动力。张之洞所作的这一切,用两个字形容,就叫作“开放”。虽然开放是时代进步之趋势,但在封建的帝王时代,也得要有人领先而为。张之洞就是这样一个领先的人。

有了张之洞在武汉开创的这样一个社会背景,武昌响起摧毁帝制第一枪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张之洞当年的政绩至今仍然影响着武汉。而时间却已经过去了百年。

方方在写完自然景物武汉人之后,用“但是”来表达转折的意思,前文突出武汉现代生活的繁华,后文主要写武汉的历史文化的厚重。作者行文的结构非常清晰。这种样简介巧妙自然的过度语言,独立成段,文字干净洗练。

这些文字分析辛亥革命武汉武昌起义的历史事件,透过这个历史事件,揭示武昌起义的历史意义和对社会政治发生的深刻影响。没有过多的去回忆,没有生动的讲述,没有刻意的描写,而是通过联想对比的写法,在三言两语当中去述说辛亥革命其一的地点历史性地选择了武汉武昌,然后揭示出武昌起义的重大历史意义和对中国社会政治产生的深刻影响。要言不烦而又一语中的,如果没有深邃的思想,没有对语言文字高超的驾驭能力,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作者说,“这粒子弹一经射出,便一下子洞透了几千年的历史,让帝王时代有如多米诺牌骨,从清朝一直倒至大秦王朝。皇帝成为平民,帝王的岁月从此不再,后宫的歌声也从此失声。”可谓惜墨如金!

接下去又是一个过渡段,方方从辛亥革命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追溯它出现存在和发生过作用的根本性原因,在写作上思维的张力表现得非常明显饱满。这也许是芳芳老师这篇文章显出厚重的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原因。它是黄钟大吕,是玉振金声,似振聋发聩的绝响。但是文学不是政治,文学要用文学的语言去表达,不做过多苍白无力的政治色彩的涂抹、渲染。它只是在讲述,讲述之中沉淀着历史的厚重,沉淀着深长的情感,沉淀着清醒的理智,追述张之洞走马上任开办炼铁厂、主持京汉铁路和创建兵工厂,兴修长江防护堤等历史事件,揭示武汉成为九省通衢,奠定中国最大工业基地、促进中国内陆经济腾飞的重要作用。

最后,她由张之洞想到黄兴,想到宋教仁,由张之洞实业兴国想到张之洞兴办教育,想到张之洞的从政业绩,想到他取得这些丰功伟绩所具备的人文思想。可以说,作者的蕴藉含蓄用意深远,然而也不难看得出作者对现代武汉城市建设和发展寄托着希望和期望。

方方以饱含深情文字,简洁洗练的笔意,在历史的追溯中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对历史人物的敬意,对武汉城市建设发展的深刻思考。

归纳起来说,在这篇散文里面,不足3000字的文字里面,作家方方的思绪像张开了的一个网,网住武汉的自然风景,网住武汉的历史云烟,网住武汉现实的生活,给你娓娓道来。于是在读者的面前,武汉就像一个别具别有韵味的女子,款曲有致,风姿绰约地向你走来。

(二)方方散文的求真精神

爱一座城,付一片真情。这种真,真真切切地反映在方方的叙事描写之中;这种真,真真切切地反映在方方的抒情议论之中。

先来看看他的这座城市的比喻。

笔者非常喜欢芳芳对武汉和长江的关系的描写,她打了这样的一个比喻,表达她的真爱。她写道:“如果说武汉是一颗珍珠,长江便是那根串珠之绳,从武汉穿心而过。”这是一个绝妙的生动传神的比喻,里边寄寓着作者对这座城市的情感,有质感,实实在在。作者把武汉说成是“珍珠”,把“长江”说成是“串珠之绳”,还描绘说“从武汉穿心而过”,把文字搞得这般浪漫,那得赋予武汉这座城市多少柔情蜜意!这是一个孩子对母亲的亲昵,自然而真切。

再来看看方法笔下武汉市面上建筑群和社会生活面貌。

清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面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娇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恶大谬矣。”问川以为,用在散文也是一样。“缀文者情牵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描写景物之人,一切景语皆情语,而为文意在笔先,笔到意到。绝不拖泥带水,含糊其辞。所以力求以与传神,寥寥数笔,皆是风景,看似浅显,是这饱含深情。

洗练的笔法,准确传神的词语,描写武汉街道面貌特征。武汉因地制宜,武汉城市沿江而建,街道顺着水脉,“它们顺着江流的摆动而婉转”,化静为动,似乎让我们读者看到武汉今天经济社会发展跌宕起伏的生动画面。

作者描写街上的行人“脚步匆匆,或悠闲自在”;人们的以上,“万国旗一样的飘动”;武汉街面上的声音,“浓烈硬朗的汉腔”,附以商贩热情招徕生意的言语和坏脾气的人对你的吆喝,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武汉这座城市充满人间烟火的气息。然而在方方的心灵世界,她似乎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武汉虽然作为一座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但也难免被裹挟着汇入现代经济建设滚滚洪流当中,失去了它本真的面目。也许再过多年,武汉就会完全失去它独有的面貌,毫无特色可言,“泯然众人矣”。

所以,在方方的散文当中,在她的意识里面,这也许并不是方方最想看到的武汉的样子,或者可以说武汉现在的这个建筑模样这并不完全是她希望的样子。方方是怀旧的,厚重的文化底蕴在她内心里保险期应该是无期限的。于是在方方的笔下,表面上是写武汉的繁华,实际上是写她内心的担忧。她用鄙夷的眼光看武汉的街道,房舍沿江而建,高楼林立,还原武汉这座大城市的本来面貌;霓虹闪烁,灯红酒绿,有夜夜欢唱的江淮特色,就是没有武汉本来应有的面貌。她甚至把武汉和上海 、美国芝加哥对比,言其“繁华”,言其“纸醉金迷”。这种对比修辞的使用,给读者对武汉认识更加充分,留有深刻印象。语言艺术的处理恰到好处。方方是敢于真爱,但是她也还敢于真恨,说的是真话,诉的是真情。芳芳老师用两只眼睛看武汉的社会经济生活,一只眼看白天,一只眼看黑夜;一只眼看其繁华,另一只眼看其隐忧。热爱乡土的情结蕴蓄在文字类,思想的深刻也藏在近乎浅易文字里,但是拒绝前俗,绝不浅薄。

刘向、杨雄曾经赞扬《史记》,说司马迁的文章“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藏恶”。我以为,方方深得其中奥义,她的文章,“情深而不诡”,“义直而不回”,“事信而不诞”。这与当下一些喜欢“偶俗集誉”,“阿顺谄谀,虚美隐恶”文士比起来,是高尚得多了。 

至于评论武汉人和武汉人的性格,方方的笔触让人感觉有呼之欲出的真。

文章中有一段是对武汉人的特征的高度概括的,她用“雄浑大气”、“阳刚”“直爽”、说话“高声武气”,“有点像流水,无拘无束,自由散漫”,生动简洁但又不逝准确的表现出武汉人的性情特点,充满着对武汉人高度的赞美。俗话说:“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在作者的对笔下,作者高度凝练的笔意,饱满的深情热情洋溢的赞颂武汉人的性格特点。这一点和易中天不相类似,在易中天这样一个旁人的眼里,武汉人是“不排外,也不媚外,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为人直爽,天性率真,极重友情”(参看易中天《武汉是一座怎样的城市》)。

同样是写武汉人的性格特征,易中天和方方文章对比就看出一些区别。易中天笔下的武汉人,个性写得丰富多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用了大量的篇幅,调侃的笔调,文字里面散发着生活的气息、风趣幽默的味;芳芳老师笔下的武汉人,写的简洁明了,惜墨如金。

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差异呢?易中天以幽默诙谐的笔调来写;芳芳老师则以深情求真的笔调来写。易中天似睿智的长者,带着生活理趣,芳芳老师则母性胸怀,所以笔注深情。易中天是以一个博学多才的学者身份来写;方方则以一个家乡人的身份来写。对于武汉这座城市来说,易中天更像是一个理智而冷静的旁观者;而芳芳老师才更像一个融入武汉城市生活的人。站的位置不同,角度有别,情怀各异,笔下的武汉人自然风格迥异。但无论怎样,他们笔下的武汉人性格都显得非常真实。

方方的抒情,不刻意,不矫揉造作,有发自内心的真诚。方方自己曾说:“对于我来说,我在武汉生活了46年。它已经是一个镶嵌在我生命中的城市,它与我童年的欢乐、少年的惆怅、青年的热情,丝丝相扣;与我的梦想、我的追求,以及我的婚姻和爱,血肉相连。我只有一脚踏在武汉的土地上,才有一种十分切实的安全感觉。”从她的话语当中你可以感受到她是这样的直接,毫不掩饰。

结尾部分,通过抒情议论的方式进一步点名这篇散文的主题。她用打比喻的方式说自己降生在这座城市是“一滴水掉入长江”,对于武汉这座城市,自己显得”无足轻重,谦虚的说自己非常平凡;然而却又说它“几乎塑造了我的生命”,可见武汉这座城市对于作者来说真的的非常重要。

然而方方也说,武汉这座城市实际上也并不是处处“宜人”的,她笔下这种真诚是由她自己的真诚的性格决定的。她的散文真实而且真诚地面对读者,表达出自己喜欢这座城市的真实的原因——“熟悉”。这种“熟悉”,看似闲来之笔,是闲散的笔意,实际上是作者匠心独运深思熟虑之后一种真诚而且自然的情感流露。方方认为,城市就像一张脸,它是自己生命中再也熟悉不过的面庞。一个人对家乡的的情结,仿佛子女对母亲的热爱!这种爱,与母亲的长相无关,与母亲的经历无关,甚至和她的思想无关。她这是纯粹的爱,这种爱,深入骨髓,无需追问来由。

本文链接:方方:行云流水的武汉

END

作者简介:问川先生,姓名:许仕刚,男,壮族,1975年10月出生,籍贯广西靖西。1996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2008年7月获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历,中国唐代文学研究会柳州市柳宗元文化研究会会员,柳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南天诗社会员,现在广西柳州市柳城县实验高级中学教研处任职。

近 期 回 顾

封城

坐标,武汉

生命,生机

东君到、扫清尘劫,相呼平安。

约定大武汉

向着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出发

尺素寸心《生命,生机》

武汉是一座怎样的城市

方方:行云流水的武汉

让温暖满人间

江汉路

(0)

相关推荐

  • 原创散文:家乡武汉

    点击这里关注我吧 文/清风 引言 今年的中秋和国庆,注定是两个不平凡的节日.首先是两个在同一天,这是天时,然后是经历近半年漫长新冠疫情风雨后的彩虹,人们的心绪和生活重归于平静,这是人和. 在这个时候, ...

  • 褚福海/江城往事(散文)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江 城 往 事 褚福海 武汉,简称"汉",别称"江城",是湖北省省会,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市和特大城市, ...

  • 游客说:来武汉“过早”,值得!| 城市摄影队

    长江日报20小时前 · 长江日报官方账号 长江日报5月2日讯来武汉,一定要去"过早".5月2号,武昌粮道街,特色早点品种繁多,很多外地游客来品尝.有几位来自浙江的游客说,他们排队买 ...

  • 武汉还是“火炉”吗

    今天(7.16)周四,是武汉一年一度的渡江节,因防汛抗洪形势严峻,今年的渡江活动取消了.7.16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生长在长江边的武汉人,对这一天情有独钟.小时的我们,此时已经放暑假,会在这一天约上 ...

  • 长江中游地区最大的都市圈

    "武汉都市圈"又称为"1+8城市圈",是以中国中部最大的城市,也是湖北省的省会城市武汉为中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和潜江等周边八个大中型 ...

  • 王石最新演讲:我的武汉印象,万科危机让我认识武汉

    作者:王石 来源:回归未来工作室 Introduction: "老子就是'不服周'!" "我要向武汉学习,学什么?学习这座城市的智慧.韧性.善意和包容." &q ...

  • 【雅人韵士】应伟忠|柳绿花红何处去,一江碧水逐川流。

    走进诗摘词选,品味诗意人生 诗人简介 应伟忠,1949年4月生,现居住在上海.曾于市教委教研室工作,现已退休.爱好古典文学,现为<九州诗词>诗社.<韵海扬帆>诗社成员.编有&l ...

  • 一溪碧水绕廊流,青瓦红花照小楼|杨鑫诗选

    荐读 ☞ 名家教你写诗词(24集视频讲义) ☞诗词写作指导文章300篇 原创文学平台    诗词轩 投稿邮箱:shicixuan2016@163.com 杨鑫,笔名/微信名:路远修,重庆黔江人,90后 ...

  • 每日好诗词|暮色苍茫野鸟愁,鉴江依旧抱城流

    <游冼太庙> 文/李家荣 暮色苍茫野鸟愁,鉴江依旧抱城流. 千年故事依稀在,百里风烟顺势收. 以往功名说怀古,历来人事怕逢秋. 西风剪剪情萧索,笑诮诗人莫旅游. <过南京> 文 ...

  • 每日好诗词|暮色苍茫野鸟愁,鉴江依旧抱城流

    <游冼太庙> 文/李家荣 暮色苍茫野鸟愁,鉴江依旧抱城流. 千年故事依稀在,百里风烟顺势收. 以往功名说怀古,历来人事怕逢秋. 西风剪剪情萧索,笑诮诗人莫旅游. <过南京> 文 ...

  • 一江碧水涵廉韵千年古城凝政声

    □陈新剑 每年春天,在清澈的汉江和古老的城池之间,常回荡着"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诵读声,这是人们熟知的唐代襄阳诗人孟浩然的诗<春晓>.许多人知道襄阳这座城市,往往 ...

  • 碧水绕秋山,留梦南浦

    瑶华.醉秋周密体.词/李德超溶金暖絮.飘渺霜红,看一川云树.山峦迷昼,漫著色,万紫千红眉妩.姿妆殊丽,九天映,云凝香雾.擎玉觞,吹梦天涯,且问暮秋谁主?斑斓慰语重阳,碧水绕秋山,留梦南浦.谁磨玉镜?流 ...

  • 绿草碧水绕家园 心旷神怡度日子

                        pingpu

  • 以法之名,守护一江碧水

    芜湖华衍 2021-03-19 芜湖依长江而建,因水而兴 江城之所以称为江城,答案不言而喻 滚滚江水已如血液般淌入芜湖人的心 长江,与我们而言 不仅是润泽两岸的生命线 更是支撑芜湖经济发展的大动脉 今 ...

  • 关于乡愁论文范文资料 与恩江碧水漾乡愁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恩江碧水漾乡愁>:此文是一篇乡愁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赣中腹地永丰,有一条生态的河.绿色的河.民生的河.发展的河.乡愁的河.文化的河,这条多情又美丽的河叫恩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