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缘》 第十二章 以园为家 ——建立果园 老父过世

《秦晋缘》
第十二章   以园为家

作者 高民智

建立果园

1991年,县上号召发展果业生产,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南部以苹果为主,北部以酥梨为主。乡镇政府要求每人五分地的果树栽植,为响应政府号召,92年我在村西承包了五亩地栽种果树,栽了三亩苹果,二亩梨,93年过完春节,就在地里盖了两间陋房,87年给儿子娶过媳妇,我和儿子分居另过。两个女儿已出嫁,我和我屋里及小女住在地里专门操务这些果树。
果园里的家 刘焕民摄
务了一辈子庄稼,现在要务果树,这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人常说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做咱咋做。可务果树不比务庄稼,没有技术不行,起先我们没有经验,根本不认得苗木的真假好坏,栽的酥梨苗子,结果时,成了黑皮梨,苹果栽的红富士,结果大部分是秦冠和红星,这一换品种就是三年。所以说要务好果树,必须请教内行,先要学好技术,我还买了很多有关果树栽培的书边学边干。
猛咋,我想起了瓜坡镇政协委员李志明大哥,他可是务果树的精家,我一下心里有了底,我就骑上自行车跑20多里路上他家虚心请教。
李志明,家住华县瓜坡镇三小村,他瘦高个子,一眼看上去就是一个很精明能干的人,他为人忠厚老实,乐施好善,他比我大五、六岁,我叫他大哥。他当了十几年村支部书记,他和我一样都是县政协委员,他见人特别热情,他恨不得把他肚子的知识全部教给你。他把我引到地里,教我怎样认苗子,怎样修剪果树,打药,如何管理,一来二去,我们成了挚友。政协还组织委员到他地里参观取经,每次开政协会我们都在一块。我地里栽的草莓苗,果树苗,葡萄苗都是他提供的。说老实话,这20多年在地里务果树,技术大都是他手把手教给我的。没有他给我指导,我的技术肯定不行,嫁接树,修剪树,我有时技术还不成熟,都是请他到我果园亲自动手教我。
后来我的小女儿也出嫁了,就剩我和老伴吃住在地里,谁也没想到,我这辈子能在地里安营下寨,一住就是20多年。开始几年地里没有收益,我给果树行子套些草莓、蔬菜,还喂了几头猪,卖些碎钱够我和老伴花,虽然辛苦,也是一大乐趣,尽管我没有时间采写新闻,但我还是订几份报纸,闲暇时听听收音机,看看报纸、写写练练。

老父过世

1993年9月21日(农历八月初七)年仅77岁的老父亲默默地走完了他的一生。噩耗传来,我携妻带儿女赶晋奔丧,我们弟兄五个相聚在晋,为老父送终。
父亲立身正直,勤劳俭朴,一生辛苦奔波于秦晋两地,少时受尽人间疾苦,为了逃生,无奈给人顶门立户,和母亲夫唱妇随,相敬如宾,一生为我姊妹九个耗尽心血,他才高智广,坚毅果断,对他的子女非常疼惜但要求也很严,唯恐铁不成钢,玉不成器。在他的言传身教影响下,使我们在心灵萌发地童年时期,树起了善与恶,正与邪,是与非的做人标准,使我们在迈步社会的中青年阶段,履行了忠职守,勤劳作,乐奉献的人生价值。
父亲脚立两门,根在华州,繁衍于秦晋豫,根深叶茂,五姓亲兄弟的形成,被人们传为佳话,我辈决心发扬先辈的优良传统,化悲痛为力量,同心同德把老辈人的懿德良风,一辈一辈传下去。
母逝世时,在和弟妹商量将母葬于何地时争论不休,后尊父命将母葬于晋地。因母在晋所生不易离故土,加之父也在晋居住数十年,后问起父在百年后事如何,父沉默多时答道,那里黄土不埋人,言下之意要和母亲葬在一起。父逝世以后,我有心将父亲葬在陕西华州,以示落叶归根,但父命不敢不从,又之父母因生前不离不弃,逝后还能分居两地吗?遵父遗命将父亲遗体与母亲合墓葬在村东公墓内,日夜陪侍,庶几可慰你之孤魂于九泉矣!
送埋母亲时,只有哥姐弟妹六人,父亲去世时,我弟兄五个和两个妹妹身披麻衣孝服相送,八大吹鼓手后边跟30多个孙子扶柩送埋,孝子们哀声一片尊礼成服,送老人以土为安,场面之大,情哀之深,感动了村邻亲友。
1996年,父仙逝三年,我在华县选碑拟文,由华县书法家书写雕刻,送晋立碑以示怀念,逢斋过节,在陕儿面朝黄河北化纸钱祭哀,时逢清明。我赴晋给父母兄扫墓上裱拜祭。

原文来源:《秦晋缘》作者供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