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原老城历代城建规模
开原老城历代城建规模
按语:
纵谈开原老城城建,只能从辽建咸州城开始。作为五朝(辽金元明清)故城,开原老城已成为古代辽北历史发展的缩影。
辽置咸州,金、元二朝,咸州上升为“路”,治所未变;明依开元旧城东移重建,成为辽东北路屯兵城;清沿明制,开原仍为奉天北路驻防城。
从行政辖区上看,只辽置咸州辖区较小,但也与现在的开原县地域相仿。金朝,咸平路地域广阔,相当于后来的省。北辖韩州(州辖二县),南辖咸平府(府辖八县),东北辖海龙、辽源等地。元朝,在咸平(城)置开元路,辖今开原、西丰、昌图、康平、铁岭等地区。元朝初年徙东京行中书省于咸平府,成为东北地区的最高行政机构。在开原的历史上,明朝这段是最辉煌的时期。幅员辽阔,南起新城子,北至泉头,长达二百五十里,东西横跨一百余里。清朝建县,西辖法库门,东辖英额门,属辽北大县。
经历过上述五朝的开原老城,确为辽东地区的重镇。这五朝在开原古代史中,最有代表性。
咸州古城
建城时间:辽天显元年(公元926),辽平渤海。某权势者(贵族或军事首领)在清河北岸建土城,初号郝里太保城,属私人军城。作为地名,郝里太保城存世93年。辽开泰八年(1019年)在开原置咸州,治所郝里太保城。此后,就称郝里太保城为咸州城,隶属东京道。郝里太保城的居民是从平州(辽阳附近)、营州(朝阳)强制迁入的。
辖区:咸州,统县一:咸平县(咸州附郭县)。咸平县是咸州统辖的唯一的县份,还是个附郭县。“附郭县”在这里是指依附于咸州,治所同在一地,属该城郊区县份。
官员:朝廷在咸州设的官员是安东军节度使。
位置:地方史志都认为,辽建咸州城及后世的咸平城为一城,位置在今开原老城的东城,即钟鼓楼之东。具体情况,将在后文《咸平古城》中介绍。
城建规模:咸州土城的建筑规模,不见史书记载。但辽建祺州(金庆云县)城址尚在,在康平县东南55里的小塔子。有人考察,塔东五十米,即祺州城遗址。此城周围三百八十米,不足2里。土筑,辽太祖所建。咸州地处南北通衢,位置险要,土城建筑规模自然大些,周围可达四五里。开原中固镇东有座马家寨山城。它是唐朝延津州治所。延津州是当时安东都护府所辖的42州之一。经实地考察见:山下城围墙规模巨大,方圆十里。现在只能看到西墙遗址,高有一丈五尺,宽三丈,长约半里。该墙南北向,北与山体连接。由此推之,辽建咸州城墙体,大约高二丈、宽三丈左右。
“咸州”沿用时间:辽初,称“郝里太保城”93年(公元926—1018),辽中后期,称“咸州” 107年(1019—1125),金初称“咸州” 18年(1126—1143) “咸州城”的历史实为218年。
其它:辽北地区的州,大都置于辽代。辽代所置的州有:咸州(今开原老城)、同州(开原中固)、银州(铁岭城)、兴州(铁岭懿路)、肃州(昌图老城或马仲河)等。从上述所设的各州,可以看出,此时州的辖区已经很小。
咸平古城
辽咸州金咸平为一城:地方志书都认为,辽建咸州城及后世的咸平城为一城。遗址当在开原老城东城北段,即在东大街、北大街的夹角间。
城建规模:金朝的“路”,相当于后世的“省”。到了金朝,咸州古城,既是咸平府治所,也是咸平路所在地。按说,行政升级,府路治所理应扩建,但却不见史书记载。至于遗址,也没能发现。
机关设置:咸平路是府领(管辖)路,路的治所设在咸平城。咸平路在咸平设都总管府,由咸州府尹兼任都总管,即路、府长官(都总管、府尹)为一人。
在咸平城,不但有路、府长官衙署,就是平郭县的县令也驻扎在这里。可见,咸平政治、经济地位之高。
位置:咸平城的位置,在崇寿寺塔之东,即钟鼓楼之东。这是以金人王寂的记载(《辽东行部志》)为依据,以现存开原古城遗址为参照,重新推出结论,也许更能贴近史实。
“咸平”沿用时间:地名“咸平”,沿用时间长达200年(公元1143—1342年),其中,含金 92年,战乱44年,元沿用64年。上起于金朝皇统三年(公元1143年),下至元朝至正二年(1342年)置开元路止。
古开元城
元朝初年,沿金旧制,对开原旧城(辽建土城)仍称咸平府,属沈阳路。
地名“开元”之产生:元朝至正二年(1342年),开元路由黄龙府南迁到咸平府,辖区缩小,只辖咸平一府(同年,“降咸平府为县”即咸平县)。在此后的四十七年中,古城咸平,便以“开元”之名传世了。明初,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三月,徒置三万卫于开元。为避讳朱元璋的“元”字,此后就改“开元”为开原了。
位置:“古开元城”即指元朝的开元路路城。关于古开元城,康熙二十三年《开原县志》记载:“古开元城,在三万卫西门外”,“今县城西,古城旧址犹存,其更筑之年,不可考”。开原城“因旧土城之东修筑,砖砌”。“三万卫”即指明建开原城。有人说,老城西北半里的罗城是咸州(咸平)城遗址,这是个历史的误会。
开元城遗址:经实地勘察,见古开元城遗址有三处,一在今罗城(老城西关偏北)西半里,为古开元城西墙遗址;二在大罗城南(老城西南角之西一里)为古开元城西南角城墙遗址,其南墙遗址与明砖城南墙遗址在一条直线上;三在罗城北,为古开元城北墙遗址,墙址与明建砖城北墙也在一条直线上。
城建规模:到了元朝,舍弃咸平旧城,西移重建开元城。据史书记载,元建开元城是座土城。至于城建规模,不见史书记载。据老城人考证,这“南大街”(包括北大街南段)即元建开元城的东城墙遗址。如果老城人的推测合乎实际,元建开元城则为方城,东西长约2.3华里,南北也应约2.3华里。核算成明清旧里制,每边则2里,周围8里。
根据呢?康熙本县志记:明建开原城“因旧土城之东修筑,砖砌”。“因”是沿袭、凭借的意思。说的太概括,是否占用了元建开元城地面,不明确。古籍《徐锴曰》说:“为高必因丘陵。为大必就基址。故因从囗大。就其区域而扩充之也。”
可见,说开原城西城南段即元建开元城东城遗址,还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建城时间:元至正二年(1342年),开元路由黄龙府南迁到咸平府,即开元城(今开原老城西郊)。开元城的修筑时间,不见史书记载,但定在至正二年之前。南迁的原因,是元朝对北部边疆地区无力控制,只好往内陆收缩。
机构设置:元朝初年:沿金旧制,仍在开原古城(即金的咸平城),置咸平府,属沈阳路。至元十七年(1280年),又在咸平府置咸平路,并设总管府。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将开元万户府更为开元路,治所黄龙府(在今吉林农安县),咸平路降为咸平府,隶属于开元路,开元路又隶属于辽阳行省。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二月,忽必烈第三次设立东京行省(即后来的辽阳行省),三月,徙东京行中书省于咸平府。(今开原老城)。东京行省是东北地区的最高行政机构,它的建立,使东北诸王封地都成为东京行省之下的特殊行政区了。东京行省(后称辽阳行省),辖区包括当时的东京、咸平、上京三路和北京路的大部分,可谓当时国家的大行政区了。在咸平的历史上,“东京行省”的行政级别是最高的了。忽必烈此举,遭到了以乃颜为首的东北诸王的激烈反对。七月宣布罢辽阳等处行中书省。尽管东京行省在咸平存世五个月,但却引起了一场持续六年之久的叛乱与反叛乱的大规模的战争。
元朝后期:即至正二年(1342年),开元路由黄龙府南迁到咸平府,即开元城(今开原老城西郊)。同年,“降咸平府为县”(即咸平县)。
辖区:元朝后期,开元路领县七:咸平、新兴、庆云、铜山、清安、荣安、归仁。总之,开元城北面的八面城,南面的铁岭,东面的西丰,西面的庆云县(辽河西小塔子)等地,都是开元路辖区。
其它设置:关于元朝的文化教育情况,史家记载极少,只拾数语,录下:早在大德五年(1301年),咸平府学就收生员20人。府令:生员“业后由守令举荐,台宪核考,可用为吏为教”。
明代开原城
建城时间:开原城建于明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据康熙本《开原县志》记载,明初“因旧土城之东修筑,砖砌”。“旧土城”是指元代的开元城。
位置:清代开原城建在明朝砖城遗址上,而且“新城周围丈尺仍依旧制”,所以现在的老城遗址就是明城遗址。
城建规模:明建砖城,周围十二里二十步,高三丈五尺。城外有护城河,深一丈,宽四丈,护城河周长十三里20步。门四:东曰阳和、西曰庆云、南曰迎恩、北曰安远。角楼四,钟楼建在四周之中。
军政设置:以钟楼为核心,南北划线,将城分为东西两部份。西半城南街是三万卫署、安乐州,北街是开原道(全称是开原兵备公署);东半城南街是副将府,北街为辽海卫署。此外,城内还设有北路参将府、开原备御都司等军事机关。开原兵备统辖三卫25个千户所。城内居民二千户。
永乐七年(1409年)在开原城置安乐州、自在州,负责管理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事务。后来,安乐州又称抚夷厅,自在州调置辽阳。
辽北军事重镇:明朝将开原城定为辽东地区的北路屯兵城。开原城设两卫(三万卫、辽海卫),铁岭城设一卫,总兵力达一万四千余人。开原城常驻军事指挥官为兵备。开原兵备及其官兵隶属于辽东都指挥使司(简称辽东都司),驻地辽阳。军情紧急或战争时期,还加派过级别更高的总兵官及军队。。
辖区:明朝时期,辽东都司管辽北军事防区叫“开原疆场”,南至新城子,北至昌图的泉头。东侧山区,控制界达七八十里,西部平原,控制里程只有五十里。在开原疆场设五城,即开原城、中固城、铁岭城、范河城、懿路城。还沿开原疆场周边的明长城(500余里)设二十一堡、六边关、六敌楼、174座沿边墩台、234座腹里接火台。
相关链接:韩王朱松 封国开原
据《明史·韩王列传》记载:“韩宪王松,太祖第二十子,洪武二十四年封国开原。性英敏,通古今,恭谨无过。”(见《明史》118卷,列传第六,诸王三,3604页)这段话告诉我们,朱元璋于1391年,封二十子朱松为韩王,封地是辽东重镇开原。朱松为朱元璋称帝后,周妃所生,封王时仅十岁。因朱松年小体弱,一直滞留京都,迟迟未赴藩国。燕王朱棣夺得皇位后,因朱松未参与朝事藩事,而得身免。《韩王列传》还记载,永乐五年,朱松病逝。其子袭王位,改藩陕西平凉。
老辈传下来的说法是,老城金线河北岸的上帝庙遗址,就是朱松王府的预建地。
清朝的开原城
建城时间: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皇帝亲自拨银十一万两,重建开原城。
位置:因清代开原城建在明朝砖城遗址上,而且“新城周围丈尺仍依旧制”,所以现在的老城遗址,既是明代开原城遗址,也是清代开原城遗址。
城建规模:复建的开原城,墙高降为二丈四尺,顶宽一丈。砖城的周围,仍是十二里二十步。城外有护城河,深一丈,宽四丈,护城河周长十三里二十步。
清建开原城没设角楼,而筑三个角台;炮台二十四,门四,并建门楼,还修筑瓮门四座。门名仍是:东阳和、西庆云、南迎恩、北安远。
城内,以钟鼓楼为中心,设南大街、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东大街长度是西大街的二倍。大街两侧,各设若干胡同。
设置:清政府将开原城定为奉天特别行政区的北路驻防城,并派高级军官城守尉驻守。
旗署(城守尉衙门)设在东大街路北
县署(知县衙门)下设:吏、户、礼、兵、刑、工、仓七房;马、壮、扑三班。县署的位置,在旗署之西。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清朝灭亡。开原城撤销旗署,设县知事。
辖区:在康熙三年(1664年)建县时,开原城守尉的辖区很广,包括:东界至土口子二百里处围场,并辖英额门;西界至彰武台门二百二十里,接广宁城守界;南界至懿路河一百三十里,接奉天将军界;北界至新边十里,接昌图界。
文化建设:康熙十七年(1678年)出版由知县刘超凡主编的第一部《开原县志》。
康熙四年(1665年)在开原城三万卫学旧址设儒学,修圣殿三间,此后又六次增修。雍正三年(1725年)在县城东南隅学宫旁辟讲堂三间,招贫困子弟入学,称开原义学。义学为官办,拨学田一千亩。
光绪十一年(1885年)开原县令魏拥、训导李云在开原文庙旁,创建龙冈书院。宗旨为:“养成贤才,供朝廷之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设学堂。开原出现第一所“两等小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