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马克翻译理论视域下中国外宣文本英译研究
从古代的宗教传播到如今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间的互联互通,翻译搭起了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协商合作、和谐共处的一座座桥梁。翻译在一个国家的外宣工作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国际事务中的立场和态度,彰显着国家和民族的意识形态、精神面貌和文化特色。
在汉斯出版社《现代语言学》期刊中,有学者依据纽马克翻译理论对疫情期间的外宣文本英译进行分析,其理论核心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前者重在对原文的忠实,有利于保留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后者则重在读者的理解,简练而精准地传达源语言的思想,以期达到最佳的交际和沟通目的。
纽马克(Peter Newmark,1916~2011)是英国著名的翻译家、翻译理论家,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善于将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运用到翻译的实践中,将翻译研究和实践与英语语言学研究相结合,并在翻译理论研究中取得丰硕成果。1981年,纽马克的首部著作《翻译问题探讨》出版,在该书中,他提出,文本类型主要包括表达功能型文本、信息功能型文本和号召功能型文本。为应对不同文本的译文处理,纽马克将翻译方法划分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种,这也是其翻译理论的核心。
从理论上来说,纽马克(2001)认为:“交际翻译试图让译文对译文读者产生一种效果,这种效果要尽可能接近原文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而语义翻译试图在译入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范围内准确传达原作的上下文意义”。交际翻译应以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翻译,注重读者的感受和语篇产生的效果。正如有的学者提到的“从一定程度上讲,评价一个译本的效果,首先要考虑的是它是否达到了它所赋予的交际功能”。交际翻译中译者在语言应用上可以不以原作为标准,而以目标语读者的语言层次为标准,力求通顺易懂。而语义翻译主要适用于表达功能型文本,用于强调原作者的权威,翻译时遵循“原作者第一”的原则,即忠实于原作者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无需考虑目标语读者的反应。
从实践意义讲,语义翻译经过了由逐字翻译到直译再到忠实翻译的发展过程,译者不应仅拘泥于字面意思,还要尽可能完整地传达原文的内涵意义,再现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表现形式等,简而言之就是重内容不重效果。而交际翻译重在服务读者,关注读者的接受和理解程度,看是否达到了交际的目的。在具体的翻译文本中就大致相当于意译、地道翻译,重效果不重内容。
虽然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从理论上讲有明确的界限划分,但在实际应用中,两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在本文选取的外宣文本中,笔者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发现,大部分还是以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的综合运用为主,以求达到中国与国际社会的有效沟通和目的语读者的正确理解。疫情期间中国的外宣文本是对两种翻译策略的综合灵活运用,兼顾了准确性和可读性。
随着当今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外宣文本英译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作用将更加凸显,成为国家软实力对外传播的一个重要保障。外宣译文质量的提高有助于体现中国的文化自信,推动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彼得·纽马克翻译理论中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对外宣文本英译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要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译者在译文选词上必须一丝不苟,秉持外宣译文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的需求和贴近国外受众思维习惯的两大原则要求。外宣文本英译要让中国的声音更好地被倾听,让中国的理念得到更多的认同。